当然这本就在弗兰茨的计划之内,奥地利可以提供一批人才帮助墨西哥发展军工业,只不过费用自然会高一些,但相较其独立发展的费用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但是军工厂的设立遭到墨西哥国内派系和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每个家族都希望兵工厂设立在自己的地盘上。
毕竟在墨西哥这个地方,更多的时候,就是谁拳头大,谁说了算。
最后,墨西哥的几大家族联合起来抵制兵工厂的建立,塔桑·安纳本人也默认了这件事。
这里也有塔桑·安纳自己的考虑,在墨西哥境内建立兵工厂,对于这个国家固然是好事,但是会影响很多家族的利益。
毕竟建在谁的地盘上,以后谁的话语权就越大,这显然会打破国内的势力平衡。就算建在自己的地盘,也会遭到其他家族的忌惮。所以与其冒着风险打内战,还不如靠从国外进口武器方便。
平心而论,这些年塔桑·安纳已经消灭了最起码十几支反对他的武装力量,但是国内的叛乱依然层出不穷。
而最让他伤心的是,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情妇詹妮小姐,居然是美国人派来的间谍。奥墨联合开发公司每年会向墨西哥政府上缴约2100万弗罗林,差不多占了墨西哥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可即便是奥地利人还在不停地给墨西哥输血,依然未能让这个内部一团乱麻的国家有根本起色。….
比如不久前塔桑·安纳吹嘘的新墨西哥防线形同虚设,其国内政局依然四分五裂,地方割据势力靠着其治下的矿山不断造血,而政府军竟然要经常靠出售自己的武器以换取经费。
塔桑·安纳虽说并不算是一个称职的领袖,但是再换一个人情况可能只会变得更糟。墨西哥的诅咒就在于坐拥无数矿产资源和数不尽书的肥沃土地。
哪怕就算没有银矿的地方势力也可以通过其他矿产或是种植烟草和蔗糖的交易获得大量资金,进而在本地打造属于自己的私人王国。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墨西哥仰仗的贸易硬通货只是银矿。而实际上它的矿产储量非常丰富。其中铜矿出口量占世界第二、蔗糖和烟草的出口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前三水平)。
但也正因为如此,墨西哥成为了列强眼中的一块行走的肥肉,还在历史上让北部的近邻成功割走了广大的国土,从此一蹶不振。
想要真正终结墨西哥长久以来的顽疾–持续不断的内战
,光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一些阻碍国家进步的制度连根拔起才能真正药到病除。
但是数百年的殖民荼毒不是轻易就能消除的,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根本没有可能性。
为了让墨西哥不被北方的两位强邻吞并,弗兰茨不得不继续给它输血,当然这对奥地利帝国来说也并非坏事。毕竟奥墨联合开发公司每年还可以为奥方赚取900万弗罗林的利润。
同时,加利福尼亚地区的金矿开采之后,还能为帝国提供数不尽的财富。在这期间精干的布鲁诺男爵会尽量在当地建立起一整套完备的体系,以便日后薅淘金客的羊毛。
“日光之地”并不只是以盛产金矿而闻名。它还是后世全美农业最发达的州,出产的农作物包括棉花、小麦、玉米、水稻。
此外还坐拥大面积自然条件良好的可耕种土地和大量用于发展畜牧业的优质草场。虽然其总体矿产资源储量比不上五大湖地区,但依然位属世界顶级。
除此之外,“日光之地”还有一个由加利福尼亚寒流与赤道逆流交汇形成的优质渔场。虽然不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但依然可以提供大量的渔业资源。至少在当下,它的产量还是足以满足自身需求和用于出口。
即便是将加利福尼亚仅仅定位为一块殖民地,它也是世界上最顶级的殖民地之一。只不过由于此时巴拿马运河还未开通,奥地利帝国本土与其联系困难,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
从中美洲引进劳工并不困难,因为战争的影响,有大把的普通人愿意卖身为奴。虽然墨西哥高层对吞并中美洲联邦有着不小的兴趣,但是其民众对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可不待见。
比如很多因躲避内乱而逃到墨西哥的难民都被残忍地杀死,即使幸存者也摆脱不了成为奴隶的命运。….
这里说一下,墨西哥政府虽然明令禁止任何形式上的奴役,但是不同地区的执行尺度有差异。
但正因为有这条禁奴性质的法令和《解放者宣言》(弗兰茨写给塔桑·安纳的信)作为后盾,所以墨西哥国内的少数族裔都十分支持现政府,其黑人居民更是全员对总统个人有一种狂热的崇拜。
当然塔桑·安纳也不只是嘴上耍嘴皮子,还是做出了表率的,至少在他面前没人敢对他的黑人士兵或者印第安参谋们指手画脚。
而那位曾属于德克萨斯军的叛徒吉米,用一次次对敌人和叛徒的酷刑,证明着自己对墨西哥的忠诚。
当然没人知道这个喜欢剥皮的屠夫留在墨西哥的真正原因,是出于对塔桑·安纳个人的忠诚,还是那种极端的个人嗜好。
而印第安人喜欢塔桑·安纳的原因便是,这是几百年来第一个真正遵守与他们签订的协定的白人头领。
虽然墨西哥政府不愿意出兵保护在加利福尼亚的奥地利移民,但是对于其各种政策和文件的审批一向是大开绿灯。
靠着这层关系,布鲁诺男爵很容易便见到了塔桑·安纳。后者在得知财神爷来了自然是不停地嘘寒问暖,并且表示墨西哥城里的妓院随便他挑,反正全是政府产业,就是自己一句话的事。
布鲁诺男爵先说明了自己的来意,他表示公司打算进口中美洲劳工,以补充缺乏的劳动力。塔桑·安纳自然不会阻拦,当场便签署了特殊总统令,同时承诺墨方将派兵护送。
这时候男爵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虽然有些羞于启齿,但是为了加利福尼亚的长治久安还是开口道。
“您刚才说墨西哥城里的妓院我随便挑是真的吗?”
“是的,男爵!不是我吹牛,这里有整个北美大陆最好的服务,一定会让你满意的。”塔桑·安纳有些得意地说道。
“这太好了,我希望可以将两家妓院搬去加利福尼亚。”
塔桑·安纳听完后一时诧异
无语,但随即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这没问题,但是这些可是属于我们墨西哥的国家产业,请转告您的部下,让他们别忘了缴税。”
“成交!总统先生。”.
第四十三章 试点教育的二三事(上)
此时蒂罗尔地区的几所教会学校已经开办将近三年了,随着学校数量的增多,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加明显。
因为宗教信仰因素,教会在当地有着不可替代的号召力。再加上当地政府机构大张旗鼓地宣传,尤其是突出“免费性质”更是吸引了大量穷人的。
起初在蒂罗尔开展的教育工作,可以用“火爆”二字来形容,这点光从各个教会学校中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人就能看出来。
但很快一系列问题就出现了,首先是这群受教育者素质上的参差不齐,甚至有些人之所以选择接受教育的唯一因素就是可以蹭饭。
为了尽最大努力教化更多的蒂罗尔山民,教会的办校纲要上面加了不少福利举措,比如入学者年龄不限和免费提供午餐等等,而这也是听取了弗兰茨的建议。
可也正是因为如此,一些爱贪小便宜的家伙打起了薅羊毛的主意,很快经过他们的加工和夸张描述,一传十,十传百,使得不少蒂罗尔人受到了蛊惑,也成为了蹭饭大军中的一员。
很快就逼得教会不得不出台新的规章制度,严防这些只以蹭饭目的而入校的投机者。
平心而论,免费午餐对于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山民们来说有着十足的吸引力,因此并不能草率地把他们全都归入“投机者”行列。
但的确其中有一部分人只那些免费的食物,并不想在学校学习,他们利用学校最初的不限量提供食物这一规定的便宜为自己牟利,甚至为了方便运送每次来都带着麻袋和箩筐。
这些人几乎每天都带着大量的食物回家用于喂猪和当肥料用,甚至还被有些不懂得珍惜的家伙直接丢弃在路边,任由它们腐烂。
这才逼得教会不得不做出改变,颁布了“不可以将食物带离学校,免费午餐每人一份,一日上课未满四节,不得领取”的新措施。
结果新规定出台的一个月内,就有三所学校被人放火烧毁,超过一百名教职员工遭到殴打或者虐待,十一名牧师被人拷打致死。这一次教会联合蒂罗尔政府与军队,誓要将那些肇事行凶的暴徒全部一网打尽。但是当地民风彪悍,暴徒非但没抓到几个,宪兵反倒是赔进去了近百人,其中还折损了数名优秀的猎兵。
而且这次行动还引发了一个恶果,那就是警惕的山民们从此不再踏入学校的大门,连带那些真心想来学知识的学生们的身影也消失了。
一时间,这些教会学校的门前,直接从门庭若市变成了门可罗雀。最后,得知情况的弗兰茨不得不给蒂罗尔的地方防卫军司令部写信,请其帮忙化解这场危机。
有鉴于皇室在蒂罗尔人心目中的崇高的地位,所以事情办得非常顺利,很快一百多名暴徒被羁押到因斯布鲁克的黄金广场上。….
(因斯布鲁克是蒂罗尔首府,奥地利帝国曾经的首都。)
其实根据教会自己的记录,真正的暴徒人数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但被弗兰茨无视了,因为他压根也没想进行报复。
这些山民如果真能被几百具尸体吓住,那么多伟大的征服者也不会在这种问题上伤脑筋了。
劳舍尔大主教前期前往因斯布鲁克宣读了皇帝的敕令,原则么自然是“只诛首恶,胁从不问”很快暴行的五名发起人就被判处了绞刑,并立即执行。
在死前,那些暴徒真诚地执行了牧师们提出的,要他们忏悔的要求。
然而这并没有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很快就又有相同的恶行事件发生,这时候弗兰茨才明白,似乎传统的悔+罚模式并不好用。
以至于最后他不得不通过劳舍尔大主教让当地的教会学校上插上皇室的旗帜,并且还指令当地驻军守护,才将这股暴行平息了下去了。
之后
,教会再次出台了“成年人不得入学教会的未成年人学校”这一规定。
与此同时,还在蒂罗尔地区开设了一批专门的成人学校,虽然明面上还是免费教育,但是免费午餐被取消了,自然很难吸引到人,最后这些学校中的绝大多数都被迫关闭。
谁曾想好不容易消灭了带头捣乱的某些地头蛇,新问题又接踵而至。那就是当地人薄弱的教育观念。
像因斯布鲁克这样的城市居民还好,到了乡村,尤其是山区,那又是另一种景象了。有的村子甚至没有一个读过书的人,所以自然不懂上学的真正意义。
在这些乡下孩子的眼里,只要能蹭到饭,那他们就会积极地以实际行动作出表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来上课的乡村学生们对于手工课十分上心,他们会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去制作手工作品。
这让想用手工课来宣传教育的老师们哭笑不得,这些淳朴的孩子,让他们既感动又无奈。
为了改变当地的落后思想,弗兰茨希望劳舍尔大主教能发动当地的教士们以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去教化当地的民众。
然而现实问题是,这些山民的住所往往十分偏僻,来往非常不便。那些早就习惯了的当地教士还可以接受,而从从其它地区选派的教士们宁可脱下长袍,也不愿意天天钻山沟。
这导致了整个蒂罗尔教区对于维持当地教会学校的积极性不断减弱,直到有一天劳舍尔大主教将那些参与教育工作的教士工资翻了一倍。
(其实应该称其为“神职津贴”,但是那样会有人觉得不够直观。)
教士们的收入直接达到了当地平均工资三倍的水平。如果能完成教会定下的目标,那么将再发一份相当于当地平均工资的奖励。
果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教士们瞬间化为不畏艰险的上帝使徒,翻山越岭,诲人不倦。….
平心而论地讲,教士们也不全是贪财之辈,只不过在神职津贴提高之后,他们觉得自己被尊重了,也更愿意践行他们的誓言而已。
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的成本就变得更高了。
同一时间,弗兰茨从维也纳招募的那些失业大学生们又因觉得自己被冷落,开始公开抗议。
他们声称那些学历不如他们的神父却拿着比他们高得多的工资绝非合理。其实这些人的工资要比当地的平均水平还高出50%。
只不过由于他们来习惯了帝国首都的繁华,冷不丁被派到蒂罗尔支教产生的落差感让他们一时半会难以接受。
于是乎弗兰茨给了这群人相同的承诺,他们也可以去从事教士们的工作,只要符合或达到相同的水准就能拿到同样的酬劳。
可是这群人中的大多数并不买账,他们总是以维也纳的生活标准去对比蒂罗尔这个奥地利最穷之一的省份,那弗兰茨也只能解雇那些不满足现状的人了。
其实只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话,这些非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的水平不一定比得过那些常年接触各色人等的教士。
当然这些大学生的上限是要比教士们更高一些的,所以弗兰茨给他们提供了很多上升空间,比如一些不咸不澹的公职。
薪酬待遇如何先不说,公职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有着无与伦比的吸引力。这种特殊身份可以极大地满足那些人的虚荣心。
而弗兰茨自己也很乐意这么做,因为他可以笼络更多的人才。
经过大量实践,蒂罗尔的教会学校很多不足之处已经得到完善,包括校规校纪,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
第四十四章 试点教育的二三事(下)
对比蒂罗尔,真腊地区开展的教育普及工作则是要顺利的多。由于东西方文化氛围的差距,当地人将接受教育看作是一种恩赐。
因为自古以来这种待遇一直被垄断在真腊那些世家大族的手中,所以也就理解他们此刻的激动了。
鉴于真腊地区人数太多,教会只得以选拨或者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哪些人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最终根据结果显示,第一批获得这个机会的真腊人绝大多数都是宗教的狂热分子和护教军成员的子弟。
此前正是在奥地利的教会帮忙下,才得以打跑了越南和暹罗侵略者,解放了真腊全境,又大大地减轻了地方贵族的剥削。而且带过来的各种五花八门的技术更是大大地解放了当地生产力,甚至还拯救了王室。
所以绝大多数真腊人都对教会有着一种狂热的崇拜,当然也少不了传教士们在其中引领这股热情的缘故,毕竟这也是当年西班牙人的老一套了,所谓活学活用莫非如此。
并且这一次传教士们吸取和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并没有像一般殖民者那样直接去寻求那些黄金和土地。
虽说很多学校都是临时兴建的,但是却被布置的一丝不苟,并且周围墙上和天花板上镶嵌着带有宗教色彩浓厚的壁画。
教会更是以上帝福音的名义来传播知识,而学习奥地利语那便能获取福音的途径。
此外真腊当地的官员们还勒令学校的学生们跪着听讲,因为这样才能体现出对上帝福音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