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155节

其实弗兰茨想得太多了,此时的电力学还处于萌芽阶段,不要说他们两个搞冶金机械的,就算电力专家也办不到。

“那机器真有您说的那样神奇吗?”二人不禁充满疑惑而又满怀期待地问道。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弗兰茨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因为他知道这些搞工程的都讲究个眼见为实,你现在就算给他们说出天花来,这些人也不会相信。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接近成熟,完全可以投产了。我国一定可以实现钢材的自给自足,不,整个德意志的钢材市场我们都能吃得下。”两位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判断。

“不,我暂时还不打算推广这项技术,只会在皇室工厂中使用,这项技术还需要继续完善。”其实弗兰茨只是想先赚一波技术红利而已,出售专利权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是你架不住总有流氓国家有办法啊。

比如历史上的贝塞麦在美国注册了专利之后,立刻就有一个美国人跳出来说这种方法是他发明的。

这位美国人为了发明贝塞麦的炼钢法,自己独自进行秘密研究,直到贝塞麦法在欧洲大行其道时才跳出来。

这位高呼贝塞麦是小偷,是骗子的美国神秘发明家,立刻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取消了贝塞麦的专利权,转而授予这位神秘人。

很快这位神秘人便因为破产,不得不将专利权转授给美国政府,至此美国政府不但一分钱不花就获得了贝塞麦的专利,还能每年从美国钢铁企业身上薅一层羊毛。.

第五十五章 躬耕于波美拉尼亚的农场主

柏林,夏洛腾堡宫。

自从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以来,普鲁士的财政收入一直持稳定的上升趋势,其中关税总额更是翻了近三倍,从1800万弗罗林上升到5400万弗罗林,占其总收入的39%。

但这个有利的形势并没有使它的君主威廉四世和他的顾问们的脸上显露出欣慰和自豪的表情。

因为这个“军队拥有国家”的过度沉重的财政负担意味着如果某天战争突然降临,那它的财政状况会急剧恶化,大量的赤字甚至可能会直接压垮这个国家。

而且更可怕的是普鲁士国内的工厂和商品生产结构正在发生悄然地变化,而意识到这一切的是一个来自波美拉尼亚的农场主。

在给普鲁士政府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上他指出,王国的纺织业在加入德意志关税同盟之后产值虽然翻了近一倍,但境内97家纺织厂中的25家却在7年内相继倒闭。

这25家纺织厂关门的原因有80%是因为经营不善所致。而在这个纺织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该如何定义”经营不善”呢?背后的主因又是什么?

答桉非常明显:奥地利人的竞争。凡是进入了新兴产业,想要到蓝海中分一杯羹的人,全被这些见缝插针的家伙灭掉。而那些先驱的血迅速将这片海洋染成了血红色。

突然拔高的准入门槛,让普鲁士的工厂主和商人们始料未及,他们要么选择屈服被奥地利人收购,要么只能通过输血的方式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然而奥地利同行们的背后是国家背书,所用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除了常见的商业手法以外,甚至还能操纵原料价格、贿赂别国官员...

这种行为的背后传达出一种可怕的逻辑,那便是不想留下当狗,那么人也不要做了。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在这个时代为了赚钱,别说那些资本家了,就连自诩“秩序维护者”的国家早就无所不用其极了。

但是这位敏锐的农场主给出了他的分析,奥地利帝国是在有意地将普鲁士王国变成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原料产地,这从那些赚得盆满钵满容克地主们甚至帮奥地利人说话就不难看出他们对这件事的态度。

“然而强国之本,在于自立自主。”

这位农场主的话,字字诛心。但也引起了其它容克地主们的不满,毕竟他们可并不认为这是拿奥地利的好处,只不过是从自由贸易中获利而已。

“陛下,这个粗野的农夫太狂妄了。他是什么身份居然敢妄议国政?”

陆军大臣古斯塔夫·冯·劳赫皱眉道,在他眼中这个没有见识的乡巴老正在威胁整个容克贵族的利益。

后者们在粮食危机中尝到甜头后发现,粮食就不应该种太多,因为谷物太多会导致粮价下降,所以想要保持价格稳定最好的办法就是减少谷物的种植面积。….

但单纯地削减粮食种植面积又会造成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被闲置。正巧不巧,由于和匈牙利之间矛盾,奥地利需要大量进口普鲁士的甜菜和饲料,而德意志邦联铁路网的完善又大大降低了王国境内农作物的出口成本。短视的容克们自然没有理由放弃这个赚钱的机会,相继纷纷改种甜菜和饲料。至于潜在的粮食短缺威胁,他们自信地认为完全可以交给隔壁的俄国人来解决,毕竟自己君主的妹夫可是沙皇尼古拉一世,不管是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渠道,问题都是得到妥善处理的。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普鲁士人的耕地种上了大量的牧草、大麦、燕麦、黑豆和甜菜之类的作物。

当然他们自信的来源也是和东部盟友有很大关联的,毕竟帝俄是当时欧洲的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让自己赚取更多的贸易盈余有百利而无一害。

沙皇政府上下对于之前的背叛只字不提,与之贸易的容克贵族自然也会选择性将其遗忘。对于沙皇政府来说,此时面对的国际局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地改变。

西边的那群岛国人继续揪着海峡问题不放,但真要是放弃了《温卡尔-尹斯凯来西条约》就等于放弃了这些年在海峡获得的优势地位。

实际上英国的所谓“国际共管”提议真正的背后受益人也只会是他们自己。其它大国此时既没有心思也没有实力纠缠于黑海霸权争夺赛。

何况他们的提议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涉及国际共管的实质内容上一直含湖不清,更是对其战时的地位只字未提。可以说英国人提出的《海峡公约》就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索。

而国内波兰复***和波兰民盟在不断给沙皇陛下制造麻烦,虽然现在两者的力量看起来很可笑,但是针对他们的数次清剿活动均以收效甚微而收场足以证明其强大的生命力。

俄国国内的波兰人之所以能像打不死的小强一般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背后站着英法奥三家列强。

法波友谊那可是源远流长,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国还曾一度帮助波兰复国。路易·菲利普虽然对波拿巴一家无甚好感,但对其遗产可是垂涎已久。

在法国的高层眼中,波兰人这么好用的棋子当然要利用好。正所谓是“一手天元定乾坤”,毕竟此时东欧乱不乱波兰说了算。

历代法兰西的先君对于来茵地区和北意大利的野心都是从不掩饰的。而现在这两个地方都被反法同盟的敌人占据,更不用说他们的坚实盟友俄国是曾经导致法兰西第一帝国衰落的最大元凶。

(拿破仑战争之前,法国是个非常强大的殖民帝国,战败之后海外的利益几乎都归了英国人,所以说维也纳和约对法国没有削弱也是不对的。英国人虽然付出了很多,但是他也是最大的赢家。)….

而波兰只要一天不放弃其独立梦想,俄普奥三家就一天不得安宁。只要他们的声势闹得足够大,就有可能最终演变成希腊独立战争那样,到时主动和英国介入就会进一步削弱神圣同盟这个存在多年的绊脚石。

同时,七月王朝从国王到内阁上上下下都是亲英派,与不列颠站在一起一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梦想。

约翰牛为了他们的大陆均势政策,可以选择支援尹比利亚半岛的卡洛斯派,当然也可以支持波兰复国势力,再加上与毛熊在近东地区的矛盾,让他们很乐意看到沙皇后院起火。

虽然历史上从波兰第一次亡国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从未真正兑现对他们的承诺,但后者一直对前者深信不疑。

而奥地利则是波兰起义者能够数次全身而退的最大功臣,由于克拉科夫自由市这个天然屏障的存在,俄国始终无法彻底消灭波兰起义军。

克拉科夫名义上是一个自由市,但却受到奥地利帝国的保护。擅自向那里派兵便是向这个盘踞中欧数百年的古老帝国宣战。

其实克拉科夫就是奥地利人留着用来恶心俄国人的。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阻止大斯拉夫主义的继续传播。

而且这个城市实际上也是早被划入了奥地利的势力范围。正因为如此,克拉科夫成为了波兰独立运动的中心,也是其复国者最大的庇护所。.

第五十六章 巨人之踵

波兰并不是俄国内部唯一的隐患,更让沙皇头疼的是生活在高加索地区的山民和西伯利亚的部落还有哥萨克。

哥萨克自1654年起就开始依附于沙皇俄国。“哥萨克”来自突厥语,意为“自由人”或者是“劫掠者”,起初受到俄国人的崇拜与敬畏。

他们虽然出身低贱,但渴望自由,不愿屈服。

哥萨克人的崛起是俄国南方的巨大威胁,当时阿列克谢一世采取了怀柔的政策。用宗教和金钱腐蚀其高层,让其为己所用,这一招果然奏效。

不过哥萨克在正面大规模战场上起到的作用甚微,并没有体现出他们作恶的那种天赋。

同时,这些牧民们又是一柄尾大不掉的双刃剑。哥萨克人只听从于自己部落的首领,经常会因不服从俄国人的指挥而发生争执,甚至连杀掉信使都不在话下。

反复无常也是他们主要的特征。之后历代沙皇都有加强对哥萨克部落控制的举措,例如:取消阿塔曼(首领)的民主选举权、禁止他们接纳自由人加入,还把部分哥萨克人强制迁移到其它地方...

其中运用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在分散和消耗其力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以便让其参与到对西伯利亚的征服计划之中。

相比正面战场,追杀和劫掠才是哥萨克们最擅长的,此后的数百年间,西伯利亚的原住民遭到可怕的灭顶之灾。

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哥萨克团开始有了正规编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毕竟当时俄国已经处于劣势,必须要动员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

但哥萨克依然区别于俄***队,依然以部落社群为单位。直到尼古拉一世上台后,强制将哥萨克人编入一个个军区。

就在尼古拉一世当政的第二年,他邀请了顿河周围的哥萨克首领到圣彼得堡接受封赏。这是俄国的传统,每位刚登基的沙皇都会以此手段用来笼络哥萨克人。

但是却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哥萨克首领没有到场,其实大家早就对这些心照不宣了。

那么没有到场的都是一些强大部落的首领,其中最大的一个部落仅仅是士兵就有5000人。

这些部落加在一起十几万人,绝对是南俄大草原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沙皇就算再生气也只能好言相劝,同时加大对所有哥萨克部落的封赏,才能改变这种局面。

每一任沙皇都想削弱哥萨克,这群生性热爱自由的人自然不可能任其宰割。于是乎就想出了这种方法,让沙皇难堪,同时也别想忽视他们的存在。

只不过他们等到的不是带着礼品的使者,而是尼古拉一世的近卫骑兵。俄军以4万人的强大兵力进攻顿河流域最强大的哥萨克部落。

哥萨克在西伯利亚又称“食人鬼”,然而在真正的战争机械面前,他们就和那些被他们屠杀的原住民一样可怜、无助。….

这个被屠戮的部落,迅速消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那名酋长和他的男性继承人的头颅被送到了圣彼得堡。

而屠杀并没有停止,在第一个部落被消灭之后,沙皇的近卫骑兵又马不停蹄地赶向了第二个部落。

俄国经过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便不允许以割耳朵和割首级的方式来记功。而近卫骑兵的“首领”们想要炫耀自己的功勋,便只能以筑景观的方式来实现。于是乎,大量的尸体被堆积在一起,筑成各种各样的景观。而现在不过是一个雏形,只有当野狼和苍鹰将尸体上的血肉吃干抹净之后,才能见到“作品”真正的面目。

随着越来越多的哥萨克部落首领的头颅被送到圣彼得堡展览,有一名名叫“米戈”哥萨克首领跳出来指责沙皇的残暴统治,他呼吁所有的哥萨克人联合起来,共同抗击这邪恶的暴

君。

然而并没有人响应米戈的号召,这位年轻的哥萨克首领很快被逮捕,送到了尼古拉一世面前。

面对身高两米零五身材壮硕的尼古拉一世,就连草原上不羁的苍鹰也露出了恐惧之情。

沙皇抽出米戈的弯刀,并且在他面前赤手掰断了它。

(尼古拉一世据说力气很大,最大的爱好之一便是掰人佩刀。至于为啥不是佩剑呢?因为他收拾的基本都是哥萨克和鞑靼人。)

“伟大的沙皇陛下,我愿意吻您的靴子,做您最忠实的仆人。”米戈明白他没法子战胜眼前这个男人,尼古拉一世虽然刚刚成为沙皇,但是却在压力山大一世身边不知道听过多少次这种誓言了。

尼古拉一世没有说话,只是拍了拍米戈的肩膀,然后从地上捡起断刀,一点一点地用刀割下了对方的头颅。

周围的俄国武官和哥萨克首领们就静静地看着,只有刀子割肉和血流喷溅的声音。

之后每年类似的事情都会重复上演,当时的哥萨克人有一首歌。

越过伏尔加,越过卡马河,

自由的哥萨克人永垂不朽。

伟大的酋长们向同伴低语,

顶天立地的哥萨克人,我的同胞,

夏去冬来,何处是我们的栖身之所?

是蜷缩在伏尔加,像窃贼般见不得天日?

还是突袭喀山,与沙皇叫板?

可是沙皇派军四万,我们如何招架?

我们要另觅出路,另觅出路,

跟我走吧,兄弟们,

让我们向西伯利亚挺进。

不过沙皇并没有止步于南俄大草原,而是一步步地加强对哥萨克的控制,任何胆敢反抗的部落都会被消灭。

阿塔曼制度最终在尼古拉一世的强硬手腕下被废除,此后俄国将哥萨克以军区划分,直到1837年俄国已经成立了十个哥萨克军区,这标志着圣彼得堡对哥萨克的控制到达了一个新高度。….

当时尼古拉一世认为“哥萨克人是一群饿狼,并没有所谓的忠诚,一旦俄国虚弱,他们恐怕是第一批起来加入叛军的。”

所以俄国需要一直保持强大,此外高加索地区的叛乱也是。

高加索山脉的车臣人、格鲁吉亚人、达格斯坦人以及印古什人,并不是什么容易征服的民族,历史上他们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持续地反抗一直到俄国这个巨人栽倒在克里米亚,双方才暂时妥协。

连续几任高加索总督都是狠角色,从第一任总督阿力克塞·叶尔莫洛夫开始,便确立了格杀勿论、绝不手软的作战原则:对于敌人和叛军不经审讯即可就地处决;敌人的家属也一并连坐,不留活口;对当地妇女可随意绑架或作为战利品。

在后世英美的宣传中,叶尔莫洛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刽子手,甚至为了消灭当地的游击队,焚毁了上百万亩的森林。

他在写给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信中说道。

“我就是想让我的命令比死神的召唤更让当地人畏惧……在亚洲人眼里,仁慈就是懦弱。不要说我不人道,我这样做才是真正的人道:对高加索人的每一次处决就意味着成百上千的俄国人免于死亡,也意味着成千上万的蛮夷不敢叛变……

我是一名俄***人,对俄国人人道才是真正的人道。”

首节 上一节 155/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