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宫廷和膝枕,奥地利的天命 第269节

三哥的两面三刀最近这些年英国已经见识过太多次了。只不过拉文·霍巴克中将并没有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毕竟两者相距万里之遥。

主要是在英国人眼中,印度人对谁似乎都一个样,总之就是下等人喜欢对别人摇尾乞怜。

弗里德里希其实并不怎么喜欢印度人,但丝内卡公主却对这些见风使舵的家伙们非常感兴趣,觉得他们神秘而有趣。

而这些阿三在得知奥地利帝国和阿曼帝国联姻之后,就显得更加殷勤了;因为在他们眼中阿曼帝国是一个完全可以比肩大英帝国的存在,而且会给他们带来大量的收益。

维拉怀斯作为印度商人的代表自然聊表一下心意,其它想要搭上奥国这条线的商人和王公们也纷纷出资准备搞一场盛大的婚礼。

….

当然这只是印度人单方面的过度解读,弗里德里希和丝内卡公主只是订婚而已,而且还是那种没有得到哈布斯堡家族同意的那种。

最后虽然没有举办婚礼,但还是搞了一场盛大的庆典。

这一对未婚男女玩得都很尽兴,弗里希德里希感叹弗兰茨居然将奥地利的影响力都延伸到南亚次大陆上了,而丝内卡则是越发心惊那个帝国的强大。

拉文·霍巴克中将和英国调查团团长小比利·穆伦男爵则是一幅不爽的表情,但也只会嘲笑印度人的无知和愚蠢而已。

毕竟奥地利海军那个鬼德行,尤其是动不动就下船和人打陆战那种离经叛道行为,根本不配做大英帝国的对手。

其实霍巴克中将内心中却是十分郁闷的,一路上都是奥地利人在陆上搞事,他也想找个海盗来练练手,但好似上天故意刁难他,这些天来没有哪怕一个主动送上门来的猎物。

实际上任何海盗看到

几十艘战列舰的编队,都会避而远之,任何想要招惹的念头都和找死无异。

离开孟买之后到了加尔各答,当地人表现得更为夸张,这次不只是印度人,就连拉文·霍巴克中将的英国同胞们也加入了欢迎的队伍之中,甚至还要授予弗里德里希荣誉市长的勋章..

这一系列行为几乎惊掉这位将军的下巴,实际上并他不知道奥国舰队曾经造访过这里。

毕竟正巧赶上了那次印度洋大海啸,现在很多加尔各答的市民和官员都是被奥地利海军军人从废墟中救出来的。

而且之后在弗兰茨的严厉管控下,加尔各答成了整个印度受灾最轻和恢复最好的区域,几乎杜绝了次生灾害,相反其它地方则是接连爆发了瘟疫。

出于感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加尔各答也是与奥地利走私贸易的“重灾区”。

殖民地的官员们都很清楚,正常贸易赚得再多也不见得是自己的,但是走私则完全不同,哪怕税点再低自己也能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里的官员也和奥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不过在加尔各答还是有一些人不欢迎奥地利人到来的,比如那些***商人们。

号称“东方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沙逊家族,***战争的幕后黑手大卫·沙逊的长子阿尔伯特·沙逊便直接吓得尿了裤子,躲在树上甚至不敢回家,不敢进屋子。

这是因为当初弗兰茨在加尔各答举办宴会为的是收买人心,而这位阿尔伯特·沙逊带着一群***商人送来了一箱箱***。

弗兰茨不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是他只知道自己很不爽,必须要做点什么。

阿尔伯特·沙逊说是请两位皇室大公品鉴一下***的成色,但是他自己很清楚这种年轻人是最容易染上毒瘾的,因为强烈的好胜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会让他们主动尝试这种可怕的东西。

于是乎一群***商人便被弗兰茨关在了一间几乎被海水淹没的房间中,实际上就和水牢差不多。

而在冰冷的海水之中,这些人没有食物,只有***酊和烟枪,外面的守卫会无限制给他们提供这个。

刚关了一天便死了好几个,不过弗兰茨并不在乎,只说再关两天再说,弗里德里希便将这件事情给忘了,一个星期之后才想起来。

最后三十多个***商人只有个位数活了下来,这些人就靠着喝***吃老鼠尸体维持身体的基本机能。

所以阿尔伯特·沙逊这位在东亚人见人怕的大毒枭,在听到奥地利人又回来了的时候,便躲到了树上瑟瑟发抖。

然而弗兰茨并没有忘记这一家人,他甚至都为这些人准备好了棺材。

第九章 老生重谈

维也纳,美泉宫

好不容易有空闲在书房里闭目养神的弗兰茨有些好奇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收到南明方面的消息。

殊不知此时的弗里德里希还在赶往加里曼丹岛的路上,而且事态的发展已经完成超过了他的预估。

寻思片刻后他将目光瞄向了书桌右边墙上挂着的一幅巨大的地图上。1815年时,布拉格只有7万人口,其中5万为德意志人,1.5万为捷克人,剩下的则是其他民族。

而历史上到了1844年,这座帝国重镇勐增到18万人,其中有15.8万德意志人,1.5万捷克人,剩下的绝大多数是犹太人。

而当下的布拉格已经拥有38万人口,成了帝国内仅次于维也纳的第二大都市;其中德意志人口高达30万,第二大族群是犹太人5万,捷克人只有2万左右,剩下的则是其他民族。

(顺带提一句,历史上布拉格1845年才通车)

不过如今的布拉格仍然是除了匈牙利以外民族主义闹得最凶的地区,不过和历史上有所不同的是,这一次不止有捷克民族主义还掺杂着德意志民族主义。

前者反对帝国的独裁统治并要求获得和匈牙利同等的自治权,同时包括独立的税收与军队。

而后者则是坚决支持帝国的统治,同时反对给与当地人特殊政策并要求公平买卖和自由市场。

实际上维也纳宫廷也给与了波西米亚人和摩拉维亚人相当优厚的条件,比如每年从两地挑选一批官员(包括文官和武官),再者便是土地限价权。

(当时奥地利方面不叫捷克人,捷克人这个称呼是1848年以后开始出现在公文中的)

帝国法律规定非当地民族人口购买土地需要额外支付150%限价税,这主要用来防范德意志王公们在波西米亚兼并土地,导致胡斯起义重演。胡斯起义实际上就是德意志贵族到波西米亚肆意兼并土地,最后导致民不聊生爆发的抗争。

这也是奥地利历史上遭受的最惨重损失之一;国内经济几乎停滞了二十年,损失军队人数超过十万,打得维也纳宫廷几百年不敢对捷克地区加税。

(猜猜后面是谁打破了这个规矩。没错就是我们伟大的约瑟夫二世!唯一一个可以逼反全帝国的皇帝。)

不过当下的捷克人实际上已高度德意志化了,就和后世的爱尔兰人一样。城市周围的捷克人几乎不会说捷克语,只有贫困山区、乡下和大学里才经常有人用捷克语交流。

此时激怒一个波西米亚当地贵族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用捷克语进行交流,这样他会认为你觉得他是个下等人。

在帝国政府一方看来,两方势力都是在作死,所以打击力度差不多。历史上的奥地利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只是发布过几次安抚民众的皇帝敕令。

….

不过现在的奥地利帝国的腰包鼓起来了,威望也一直在积攒,自然会对这些可能会造成国家动荡的家伙们重拳出击。

只不过让梅特涅首相没想到的是,所谓的捷克民族主义和德意志民族主义并不是那些大学生和教授们搞出来的。

两者的背后是两个巨大利益集团,直到弗兰茨干掉了温斯特一家,捷克民族主义才走向低潮,当然再往前希尔·巴伦子爵的意外身亡也曾给德意志民族主义重重一击。

所以双方总体来看还属半斤八两,偶尔有两边的激进分子被秘密警察抓住,这些不安分守己的家伙们甚至还会在监狱里搞无限制格斗大赛。

弗兰茨很清楚这一切不过是四年后万国之春的预演而已,但历史的改变让三方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

布拉格此时成了内来塔尼亚与德意志

地区交流的中心。大量德意志移民的涌入极大地改变了当地人口的结构。

不过真心想推翻哈布斯堡的实际上没有几个人,这点未来的储君殿下还是蛮欣慰的。

但问题是历史上的捷克民族运动最初也不是以推翻帝国为目标的,毕竟当人群聚在一起时智力自然会降低,他们很容易被人利用。

所以弗兰茨必须想个办法抑制这股风潮;但除非逼不得已,否则他不会选择用德意志民族主义来以毒攻毒。

此时的捷克在政经、军、学四界中唯一拿的出手的便是拉德茨基元帅,不过老元帅对于搞独立完全没兴趣,相反他对此十分反对。

首先拉德茨基是一名帝***人,其次他以身为奥地利贵族的一员为荣。最关键的是无论是以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还是以一个军人的视角来看,拉德茨基都觉得波西米亚独立是瞎胡闹,既不会也不可能成功。

海量的德意志移民进入波西米亚地区确实带来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但实际上对于当地的贵族和商人们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因为用工成本下降了。

而对于小店主和有产农民们来讲也是有利的,因为大量的移民和外来人员刺激了当地的消费。

同时由于帝国处于上升期,实际上绝大多数居民感受到的都是比以前更加美好的生活。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认同此看法,比如某些土霸王,由于人口激增和大量德意志移民让他们对波西米亚的掌控力大不如前。

尤其是在温斯特被弗兰茨干掉之后,政府对他们开始了清算。

虽然这些家伙个个号称拥兵数千,但当那些农夫和少量雇佣兵真看到正规军后,一熘烟跑得比兔子还快。

不过捷克民族主义利益集团还是想到了向维也纳宫廷的反击方式,那就是要求编撰地方史。

其实由于历史原因,帝国的每个省份几乎都可以编撰自己的地方史。

这本在情理之中,但是他们内部推出了帕拉茨基这个激进的教授,此人在大学中就不止一次地公开反对哈布斯堡的统治,更是胡斯狂热的崇拜者。

在他的笔下奥地利人就和小丑一样,是窃据捷克人祖居之地的强盗。

不过很快就有人指出,日耳曼人自古就生活在波西米亚这片土地上,反而是作为西斯拉夫人的捷克人才是外来的侵略者。

这让德意志民族主义者们愤怒至极,甚至包围这位历史学家的宅邸,直到出动军队才将人群赶走。

之后布拉格大学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不得不以学术不端为由将这位“搬弄是非”的教授开除。

帕拉茨基的家门前被写满了“小偷”、“骗子”之类的词语,这对于一个心高气傲的教授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他愤怒地来到了当地的宪兵队司令部,要求严惩“暴徒”,但得到的答复只有“暴徒是谁?”“谁是暴徒?”。

第十章 大匈牙利

同样是民族主义的重灾区,匈牙利一方则显得安静得多,毕竟他们此前一系列的作死操作让其元气大伤。

平民对地方议会的不信任,农奴们更是恨不得立刻就跑到哈布斯堡家族那边去,而德意志移民也不可能会站在匈牙利贵族一边。

就连想要依靠外国势力也因贝尔格来德的易主而变得困难重重。实际上从奥斯曼进攻奥地利最好的途经就是塞尔维亚,但此时作为咽喉的贝尔格来德已经是奥地利的领土了。

而且奥国在得到此地之后就从未间断过对其加固,毕竟巴尔干之钥乃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奥地利和奥斯曼围绕贝尔格来德的争夺几乎就没停歇过,要想打破这个怪圈就必须改变策略。

就贝尔格来德当地人而言,他们并不怎么反对维也纳的统治,因为其物质上得到了极大丰富。

同时由于塞尔维亚和奥国的先后两次迁民政策,让真正的本地人变得极为稀少。

大量迁移而来的德意志人和克罗地亚人可是从小听着将奥斯曼妖魔化的故事长大的,而罗马的后裔意大利人同样对这群近东蛮子观感不佳。

至少奥斯曼人再想统治贝尔格来德的群众基础消失了,再加上宗教冲突,打治安战的成本也非常高。

不过弗兰茨并不认为还会出现那样的局面,毕竟帝国在这座城市投入了大量物资进行建设,又集中了大量兵力拱卫,所以单凭奥斯曼人是绝难攻破的。

匈牙利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发展几乎陷入停滞是必然的,因为他们选择了和奥地利脱轨,进而失去了广大的市场和创新的原动力。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是滚轴式磨面法,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称颂的物件,毕竟它在东方几百年前就已出现过。

由于其技术含量很低,奥方没费什么力气就复刻出来了,并且还加以升级。

而当匈牙利人想要获得奥方的技术时则困难重重,无论高端的分析机还是低端的硫化橡胶技术都是如此,至于他们的蒸汽机械还处在二十年前的水平。

由于弗兰茨让索菲夫人公然收买了一大批马扎尔贵族,匈牙利内部的分裂要比历史上严重得多。

曾几何时塞切尼未能建立起的温和改革派,如今成了一支不可忽视力量,虽然其依然无法与科苏特的激进自由派分庭抗礼。

而且塞切尼也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不再宣扬民族独立,转而提倡融合与共荣,并称后者的手法是将匈牙利推向坟墓。

但匈牙利的贵族们想要的是更多的权利,哪怕没有增多也不能减少,至少要做到保护手中的权利不失,所以科苏特的支持者依然不少。

1844年匈牙利议会正式通过决议将匈牙利语定为王国的国语;任何正式文件、契约、法律条款必须用其书写,否则将视为无效。

….

同时规定少数民族必须学习匈牙利语,禁止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德阿克·费伦茨和科苏特更是宣称“Egyy”。

这句话并不是像中文一样可以玩春秋笔法然后引申出很多意思,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匈牙利王国只有马扎尔人”。

这条法令立刻引起了包括吉普赛人在内所有少数民族的不满,毕竟圣斯蒂芬王冠领地内有三分之二都是“少数民族”。

首节 上一节 269/3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