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这么说你是感激皇帝老子,那你怎么看罪己诏?“雍乾帝问出最后一个问题,也是他比较在意的。
“啥玩意儿?罪己诏是什么?“老汉没理解。
雍乾帝从老汉疑惑的表情中得到了答案,笑道:“没什么,老人家我走了你继续晒太阳。“…
走出营地,雍乾帝浑身轻松,他找回当年做雍王的感觉,那时候他也为百姓办实事得罪了不少官员,满朝文武背地里喊他“冷面王“,可是当时并不在意。
如今他也在为百姓办实事,百官背地里怎么骂他应该也不需要在意,因为民心在天下就在,罪己诏,呵呵!老百姓吃饱饭谁管你什么是罪己诏。
而这一切,那个年轻官儿比他看得透彻,雍乾帝心里暖暖的。
“戴荃,贾蓉现在何处?“
“曹家庄,陛下宣他过来么?“
“不用,咱们过去,不过几里地而已。“…
曹家庄雍乾帝印象深刻,那个年轻官儿不在城内衙门办公,把指挥部设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到底是打过仗的作风强硬。
再次来到曹家庄雍乾帝看到整个村庄都在如火如荼的施工,这个村庄倒了一大半,看架势是要重建。
制止了戴荃想通报的举动。
雍乾帝来到帐篷前掀开往里看,只有几个官员在伏案写字,贾蓉不在。
“去村里转转吧!“
到这时候见不见到贾蓉雍乾帝并不在意,他一定是在哪里忙。
曹家庄人来人往,人人都在忙碌,有运送木材的,有运送土壤沙子的,还有运送石头砖块的………没有人发现掺进来人。
雍乾帝在村里随意闲逛,原来百姓家做房子是这样的。
等逛到村正中间时,远远听到有个地方声音嘈杂,人声鼎沸很热闹。
雍乾帝便寻着声过去。
“唉!我说两位贾大人,牛大人,冯大人起起梁的活你们也会?那可是个力气活,让我们来吧!“
“对对对,小贾大人快下来,站高了怕摔。“
“万岁,那家房子快封顶了正在起梁。“戴荃小声对雍乾帝说。
“唔,朕知道,站在房顶上那个是贾蓉和牛铁吧?“
“对,另外两个是贾环和冯翰林。“
在雍乾帝和戴荃的视野中,四个人正站在房顶,冯良还好些,其余三个人都露着膀子,天气寒冷,可他们觉得热,必定是干了长时间火的缘故。
“古往今来,这样的臣子有多少?“
雍乾帝颇为自豪!
“嘿嘿,万岁老奴见识短,三皇五帝时期不过如此了吧?“戴荃奉承。
“呵呵,朕也不知道!不过有这样的臣子是朕之幸事。“
戴荃很认同,实在是眼前的画面冲击力太大。
“贾大人,您可站稳咯!马上起梁。“
“曹老伯先别急,先把爆竹放了。“
“哟,对对对,老汉我这就去,起梁是大事,不放不吉利。“
不一会,爆竹声响起来。
贾蓉站在房顶吆喝一嗓子,“牛大哥,环哥儿,小良子,抓紧绳子,一二三,起!“
在爆竹声中,一根粗壮的木头被四人慢慢拽起来。
“哈哈,贾蓉,就这点分量你喊的什么似的,老哥我一手能打死一只老虎,就这?“
“牛大哥,你别吹了,上次猎场。陛下要我取下老虎身上那只箭,上面写的可是镇国公府的标识。“
“哈哈,环哥儿,别掀你哥哥的短儿!要说还是冯兄,一介文人能上房顶,了不起。“
“牛世子可别忘了本官也是穷苦出生,这些并不算什么。“
“哎?我说你们三个别闲聊了,赶快把梁上好,咱们把瓦铺了,争取今天就让曹老伯家住进新房。“……
雍乾帝看到几人把房梁架好后带着戴荃离开,本来想见见贾蓉,看来他真的没空,来日方长。…
第316章 命令就是命令
劳碌一天贾蓉回到曹家庄的住所,略微清洗了一番换件衣服就往议事军帐,在他的床头连续几天换下来的衣服已经堆积如山,灾情紧急根本没时间清洗,贾大、贾二等人都被派到各地巡视收集信息。
贾蓉走进议事军帐的时候,帐中已有不少人在等候,他规定每天结束之后必须开会汇报各项事宜的进展,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随灾区有条不紊的恢复,以及老百姓对贾蓉的支持,他在这个草草组成的临时救灾团队里树立了威望。
“先说说营区的情况吧!”
营区是贾蓉每天必问,通过营区的情况可以大概了解救灾进程,由于营区实行的是军管因而统一交给牛铁负责,听到贾蓉的问话,牛铁开口。
“今日统计,八个营区总共还剩下六千人,相比昨天七千五百人少了一千五百人;目前空出的军帐较多,我已命令将军帐重新分配,最初十几个灾民住一顶帐篷的问题已经缓解。”
贾蓉颔首,一天少了一千五百人,就是说有一千五百人回乡,这速度还算不慢,不过越到最后越难,因为剩下的都是受灾严重的村。
来震区这些天贾蓉已有自己的判断,这次地震其实并没有很严重,但为什么会有大量灾民其实还是归结为大夏百姓对灾害的承受能力不行,一发生灾害第一反应就是逃难。
而贾蓉做这些恰好是给灾民希望,解决温饱问题、让灾民一起参与灾后重建、离营发钱等等都是,灾民需要的是在关键时候有人拉一把,只要度过最初的艰难,大夏百姓就会重新焕发对生活的希望。
人也是一样,关键时候被拉一把走向极端的概率会大大减小。
“牛大哥不要松懈,只要营区还有一个人就要做好日常温饱、卫生、病痛等的管理。”贾蓉怕军卒思想松懈提醒牛铁。中文網
“嘿,你瞧好吧,咱当兵的别的不行,管理营地那是基本功,不然大军出征几万人十几万人的吃喝拉撒岂不是乱了套?”
牛铁说得不错,也是为什么建立收容营的时候他要实行军管的原因,军队不管在什么时候是最快能解决问题的机构。
“赵主事,目前可调派的粮草等物资可还够用?民间捐献的银两和陛下内库拿出的银两还剩多少?”
贾蓉对这个户部赵主事的印象很不错,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平时话少,但做起事来桩桩件件绝不含糊,看来是林如海特地挑选的人。
赵主事被点名,想要站起来回话被贾蓉制止。
“粮草这些是够的撑到除夕都不是问题,随营区灾民减少每日用量也在减,贾大人不用担心;至于银两么,陛下内库拿出的也才发出去不过一万五千余两,灾民参与救灾的工钱每天保持在一百五十两的支出,这次从都城募捐到的差不多六千两,还剩四千两。”
妈的,钱花不完这是贾蓉听到赵主事汇报的第一个念头。
不是贾蓉舍不得花,而是这时候购买力太强,雍乾帝慰问百姓一激动拿出五万两出来,要是全发下去有些农户家人口多直接晋级成中产对大夏以后各地赈灾没好处,都按这个标准来,贾蓉该被各地官员骂祖宗了。
“赵主事办事我是放心的,这样吧那些已经返乡的百姓如果愿意继续做活,还按照十文一天工钱计算,这样能加快重建速度;另外,让各村报上来人数,户部统一采购木炭按每户十五斤木炭的标准发放,帮助百姓过冬,就说陛下感念灾民困苦特意嘱咐本官做的,不过要做好统计留底,按实下发。”
贾蓉说这些话的时候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朝廷每年下发的赈灾款项估计有大部分被贪污掉了,皇帝知道情况么?贾蓉觉得肯定知道,细思极恐。
顾不了那么多,救灾只要他在绝不会让贪污现象出现,大不了用不完的钱还给雍乾帝。
“冯兄,你要配合户部做好宣传工作,要让百姓感念天子圣德。”
做好事要留名,特别是皇帝做好事更要留名,并不是贾蓉想拍雍乾帝马屁,而是这样做有利于国家治理,百姓感念对凝聚民心大有裨益。
“工部主事费大人......”
贾蓉打算问问各村尚在重建的进度情况,可是刚叫出名字才发现费翔不在。
“工部的人呢?”贾蓉沉下脸来。
这时候一个工部小吏哆哆嗦嗦站出来:“费...费大人回京了。”
军帐内气氛瞬间变得沉重。
“本官有没有说过赈灾没有结束所有人不得回京?费大人回京是为何?”
“费....费大人说曹家庄寒冷他体质弱挨不住,现下工程接近尾声,让小的在这里听候差遣。”工部小吏迎着贾蓉黑着的脸快哭了。
贾蓉.....那个费翔不过四十余年纪,哪像什么体质弱的人,分明就是吃不得苦。
贾蓉手指不断敲击大腿,这家伙怎么处置?工部好像支持的是太子吧?不行啊,放过他以后队伍就不好带了。
思虑良久才道。
“曹公公,你带陛下的金牌令箭立即回京,把费翔给我抓起来下到大狱,明日让戴公公奏呈天子,就说我贾蓉的意思,擅自回京者杖五十请陛下裁夺。”
曹正淳听了话也不含糊,我残缺之人都在曹家庄待着,凭什么你费翔跑回去,干爹临来再三嘱咐听贾大人调遣,可见干爹看重他。
“贾大人,咱家这就带人回京。”
牛铁、冯良等人对贾蓉的处置并无二话。
虽然见金牌如见天子,可先斩后奏但你要当真就单纯了,金牌的作用在于震慑,真出了事还是问问皇帝的意思为好,不然一个不小心恶了皇帝还不知道,咋?朕给你金牌你就是“皇帝”了?
“诸位,命令就是命令,赈灾再过半月该会结束,大家可千万别前功尽弃,等灾情一过,本官会逐一为你们请功,若再有同样事情发生,直接杖五十,勿谓言之不预。”
.......
第317章 收尾
在贾蓉一系列”非常规“措施以及身先士卒常驻曹家村下,雍乾九年末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很快被解决,上百个村的灾民赶在年前悉数返回旧土。
然而这些动作终究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他们认为贾蓉是在花着国库的银子邀宠,毕竟随着雍乾帝慰问灾区、拿出内库钱财赈灾的消息传出去,民间对皇帝的颂扬和”罪己诏“一样传遍大夏。
雍乾帝是一国之主,关心灾情,以百姓之心为心满朝文武说不出什么,但御史言官们并不打算放过赈灾大臣贾蓉,弹劾他靡费国库的奏折如同雪花一样飘进雍乾帝的上书房。
大夏朝堂很奇怪,天子正当盛年之时整个朝局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平衡,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各自”躺平“,等待某一天风云变幻,而贾蓉无疑是一个异类。
一场“小小的地震”居然调动户部、工部、礼部、顺天府、五军都督府参与赈灾,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更重要的是他打破了某些平衡。
临近年末,大夏各项事务也都接近尾声,这些天子脚下的官员空闲的时间更多,时间多了就喜欢琢磨朝局。
最引人关注的无非就是西北郊地震,说到地震自然而然的避不过赈灾大臣贾蓉,有心人细心一想就发现了问题。
这个贾蓉貌似背景很深啊!
且不说昔日宁国一脉嫡长孙这层身份,单从赈灾中就能看出户部、礼部对其无条件支持的过分,户部几乎要什么给什么,礼部那些文弱书生窝在曹家庄一句怨言都没有,这就有点不寻常。
再一细查当今户部尚书林如海是他岳父,礼部尚书钱鹤是他师祖,这背景就太恐怖了。
于是,几乎和林如海、钱鹤、贾蓉不对付的言官御史都上书弹劾,不能让这个异类破坏平衡。
然而,贾蓉早已简在帝心,弹劾的奏章悉数被雍乾帝留中不发。
不过,文人就是这样,越是遮遮掩掩不处置闹得越凶,于是几乎每天早朝聊完正事,贾蓉的事总会被拿出来说,雍乾帝冷眼旁观这一切不置可否。
终于持续几天,在这一日早朝,贾蓉从曹家庄回京“述职“,当殿汇报赈灾的一应事宜,毫无意外被一应御史文官诘难。
贾蓉像是早做了准备一样,令户部赵主事拿出账册核对,一时间满朝再无声音,为何?
因为贾蓉的赈灾打破了大夏赈灾记录,总计花费五万六千两,这些还是包含了雍乾帝内库的拨款。
大夏朝哪年发生旱灾、虫灾、水灾不是要中央政府拨款至少十万两以上的数额?可京城周边一场地震才花费不到六万两,有什么好弹劾的?朝廷应该表彰。
“皇上,臣此次赈灾和赵主事一起获益良多,然也有疑问,京城一地地动仅需动用朝廷五万多两灾银,老百姓就能感激圣上恩德,何故我大夏其余诸地每年仅一县府受灾就要户部拨款数十万两?可灾民闹事屡禁不止?臣是务实之人,想不通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臣请锦衣卫和东厂协同彻查雍乾元年到如今各地受灾账册为臣解惑。”
这是贾蓉汇报完“工作”之后当着满朝文武说得话,一语震动朝堂上下。
你们不是弹劾我靡费国库么?现在仅花费不到十万两就把问题解决了,那么相比起来还有那些更多靡费国库的赈灾拨款是不是也要查查?
贾蓉的话无疑是一记狠狠的耳光打在弹劾他的那些御史文官等官员脸上,赈灾款里面的腌臜龌龊你们敢让锦衣卫差么?肯定不敢,所以不要逼逼叨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