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开局拒婚秦可卿 第29节

钟山书院还未开课,贾蓉打算今天去林如海那里,最近在家自学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他打算去请教林如海。

一味的闭门造车最终只会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贾蓉深知学霸秘籍,抱大腿!

想想前世那些学霸哪个不是勤学好问或者有名师辅导,林如海既说了愿意指点他,贾蓉也不会抹不开面子,不耻下问嘛!

林黛玉找到贾蓉说要和他一起回府,因为下雨她已经很久没回家了,虽然喜欢和姐妹待在一起,不过父亲也还是要的。

自前贾蓉说的那句话之后,林黛玉就没给贾蓉好脸色,特别是这家伙不声不响又拐了个花魁回来,更令她气苦,时常独自流泪。

"林姑娘,最近又变漂亮了。"坐在马车里,贾蓉见她爱答不理的样子,寻思夸夸她总不会还给自己脸色吧!

林黛玉侧过头凤眸不看他,轻哼一声。

贾蓉心道有戏,至少有回应了。

"我给林姑娘讲个笑话吧!"

林黛玉不回应,他也不气馁,开始说起来。

"说有一个读书人准备去赶考,他日夜发愁,那副怪模样弄得妻子莫名其妙。

她说:瞧你那窝囊样,难道男人写文章比女人生孩子还不好受吗?

读书人叹道:女人生孩子比起写文章来,总还是容易些呵!

女人又问:为什么?

读书人回答:女人肚子里有孩子,总是能生下来的,而我腹中空空如也,怎么能写出文章来呢?"

"咯咯"贾蓉才说完,林黛玉就情不自禁的笑出来,随后意识自己失态了,又板起脸。

"怎么样,林姑娘?好笑吧?"见她想笑又忍住不笑的样子,贾蓉勾起嘴角,对付小丫头片子还不简单。

看她还端着。

"哦?看来某这个笑话不好笑,那某再说一个?"

林黛玉还不理会她,又轻哼一声。

贾蓉笑笑,开始讲起来:"说一女子要出嫁,对于那夫妻之事十分恐慌,哭着问嫂子:“夫妻之礼是何人所制?”嫂子说:“周公。”女子大骂周公不已。婚后满一月,女子回娘家,问嫂子:“周公何在?”嫂子说:“他是古人,寻他做甚?

”女子说:“我要做双鞋谢谢他。”"

"呸,登徒子!"林黛玉哪里受得了这种尺度的笑话,直听了小脸通红,啐道!

贾蓉不怀好意的问道:"林姑娘你觉得那女子为何要感谢周公。"

林黛玉气鼓鼓的瞪他一眼,"蓉哥儿,应该知道那女子为何要感谢周公吧?毕竟昨晚还听见你和青竹姐姐"打架"呢!"

一句话把贾蓉整郁闷了,打架?

林怼怼果然不是好欺负的"咳咳,林姑娘听房可是不好!"

"呸,"黛玉啐道,还用我听?你们自己不知羞耻弄的动静那么大。

黛玉就住在尤青竹隔壁,原本在秦府时她是和秦可卿睡一块的,搬进新宅才有自己单独房间。

经过贾蓉一顿插科打诨,马车里的气氛终于不那么沉闷,虽然林黛玉依旧不理会他,但是至少不会给脸色看了。

就这样很快到了林府,贾蓉背着尤青竹给他做的"书包"和林黛玉走进大门。

"蓉哥儿,你这名为"书包"的袋子真丑!"这是林黛玉路上唯一对他说得一句话。

两人刚进入后宅就迎面看到林如海走过来,应该是正准备出门。

"玉儿,你怎么回来了?"林如海看到女儿有些高兴。

林黛玉给他微微施礼,答道"回府看看父亲。"

"哈哈,还是我家玉儿贴心,只不过为夫临时有事就要出门,玉儿先在家中休息,等某回来给你做好吃食。"林如海平日里极宠爱自己的女儿,经常变着法子给黛玉做好吃的,君子远庖厨也抵不过舐犊之情不是。

"侄儿给林姑父请安!"贾蓉听二人寒暄之后才说道。

"唔,蓉哥儿,今日想必是不能够指点你学问了,不如在某书房读书,等某回来再指点你。"林如海知道贾蓉过来肯定是因为之前说过让他请教自己。

贾蓉微笑的点点头,林如海书房他去过,里面倒是有不少好书。

林如海说完也不耽误,领了随从就要走,刚走到门口又转身来问贾蓉"蓉哥儿,你医术很高?"

贾蓉没想到林如海回过头来这么问,点点头,不是他不谦虚,而是确实这个时代他的医术算得上高超。

见他点头,林如海也相信,毕竟自己的病全苏州的大夫都束手无策,贾蓉给他治好了。

林如海朝他笑笑"某现在去刘大人府里商讨流民事宜,你若有意可以跟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见识一下,于将来为官也是有益的。"

贾蓉知道林如海这是在提点他,微一思忖,感激道:"多谢林姑父良苦用心,蓉想去!"

"那走吧!"林如海很满意。.

贾蓉把书包交给林黛玉,"颦儿,麻烦保管下"冲她眨眨眼,转身就跟上林如海。

林黛玉目光盈盈的看着父亲和贾蓉的背影,待的两人背影消失,才把视线放到手里的书包,喃喃道:"颦儿?"…

第54章 水患(二)

苏州府衙位于苏州城的道前街,是大夏朝官府署衙最集中的地方,可以说是苏州府的政治中心。

巡盐御史衙门也坐落在道前街上,刘耕所在的知府衙门自然占据了整条街最中心的位置。

林如海看来是经常来知府衙门,见他来了看门的衙役并没有通报就直接放他们进去。

一路来到衙门的正厅,此时厅中已经有三个人坐着,都是贾蓉熟悉的,一个是书院的山长钱鹤,一个是李子健,还有知府刘耕。

"如海,你来了!"看见几人走进来,刘耕笑呵呵打招呼,看到贾蓉有些意外:"哦?贾公子和如海相识。"

贾蓉走出来向刘耕三人抱拳行礼,礼数周到。

"呵呵,刘大人难道忘记了,内子正是荣国府贾家的女儿。"林如海笑着解释道。

刘耕听了也没继续这个话题,他知道林如海妻子很多年前就亡故了。

"如海,请你和两位老大人过来就是商谈一下城外难民的处理问题,这几日着实让老夫为难啊!先坐吧"刘耕叹口气说出了原因。

林如海坐下,早有下人端了茶上来。

钱鹤摸着胡子疑惑问:"以往应对灾民不是有成例么?按照经验赈灾就是了。"

历朝历代,江南一地年年汛期都或多或少有几个地方报上来水患,久而久之各地衙门都总结出了应对方案,只要按照方案赈济灾民就可以,等到水患过后灾民们就会自动散去。

李子健也点点头认同钱鹤的看法,以往他也是按这样处理的。

刘耕长叹一声,他为官多年怎么会不知道这些。

"两位老大人有所不知,下官管辖的苏州府太湖,嘉兴,湖州,常州等地均被洪水侵袭,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现如今苏州城外就有一万余灾民,还有陆陆续续而来的,下官已经下令各地开仓赈灾,但奈何灾民过多,财政捉襟见肘!"

钱鹤有些震惊,"竟已到如此地步?"

几十万百姓意味着什么?恐怕国朝以来都属第一次吧!一旦处理不好会发生民变的,难怪刘耕找他们过来。

贾蓉也被震惊到,后世江南虽然也每年面临洪水的侵扰,但也从未出现几十万灾民的场景。

不过细一想他明白了,如今的基础设施建设远比不上后世,多的不说兴建大大小小的大坝也足以抵御洪水,而这时代一旦持续降雨那就只能坐等老天爷开恩。

厅中几人都紧锁眉头,事情实在棘手。

许久李子健沉声说道:"当务之急刘大人你必须马上上奏给京里,请求朝廷的支援;另外持续开仓放粮,稳定粮价,防止囤积居奇;各地灾民的安排要尽快出台措施,稳定民心,只要灾民不闹事情就在可控范围内………"

李子健不愧是老谋深算,给出了一系列建议。

几十万百姓受灾压是压不住的,也不能压,否则发生民变多少人会人头落地,稳定粮价是必要的,以免引起百姓和灾民的恐慌,只要稳定住民心事情就好办了。.

说起来“稳定民心”四个字简简单单,其实反而是最难的。

刘耕苦笑"李大人所言不错,苏州府目前粮食是充足的,不过也只够勉强维持十天,十天内若是筹不到粮食就难办了。"

"那就问商人们筹措。"林如海说,他主管盐政知道江南一地富商云集,每个富商手里都有大把粮食,特别是徽商一派,做的就是粮食生意。

钱鹤摇摇头"如海想得简单了,商人重利,老夫敢肯定这些商人们正想着如何借用水害捞钱呢!"

贾蓉听他这么说心里认同,不管哪朝哪代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老百姓恐慌必然大量购买粮食储存起来,越是储存粮食商人越会从中牟利。

厅中几人一筹莫展,李子健一直关注着贾蓉,见他面容轻松,下意识的问"贾蓉,你有什么看法!"

那日诗会他想收贾蓉为徒,不过贾蓉拒绝了,事后想清楚原因,对贾蓉更加另眼看待。

贾蓉没想到李子健会问他的看法,见厅中几人同时都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有些无语,你们加起来都几百岁的人了,来问我这个十几岁人的意见真的好么?

"蓉哥儿你有什么好想法直说就是,你年轻说得不好想必三位大人也不会为难你。"林如海既想听听这个他看好的年轻人的想法,又生怕他年轻,说出来的话惹怒他人,于是出言转圜。

贾蓉听林如海都这么说了,不好推辞,仔细思忖一番,想想前世救灾的经验仔细斟酌之后才说道。

“正像李老大人说得,水患这事必须上报给朝廷得到朝廷的支持,想必刘大人已经上奏,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流民的安置,绝对不能任由流民在城外居无定所,时间就了恐生暴乱,应该划定出一块地方兴建临时居所给到他们,提供生活物资,刘知府可以调集军中兵力参与营建,对于城内官府应该召集各大粮商强势划定粮价浮动空间,同时向周边府道筹措粮食,发布檄文稳定民心,避免百姓心生恐慌;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划定的安置区内防疫的事项也应注意,可以召集有经验的大夫进驻安置区,随时关注疫情;至于灾后的重建也可以让军队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帮助百姓尽快回归生产,在下觉得只要本着”以民为本“的救灾理念想必灾民暴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切记约束官府和军队,不要和百姓发生冲突,如此这般反而能够树立官府的形象......”

贾蓉一口气零零散散的说出他关于治理水患的想法,三人听着都有些惊异的看着他,本来都是抱着考校的想法,没想到贾蓉能够说出这些,互相对视一眼都笑起来。

“贾公子不要读书了,留下来给某当个幕僚吧!”刘耕下意识地开玩笑。

钱鹤不乐意,讥讽道:“刘大人,你好大的脸,敢让老夫地徒孙,宁国府世子给你当幕僚。”

刘耕讪笑:"老大人哟,某也只是一说。“

随后向贾蓉抱拳施礼请求:”适才贾公子只是简单的说了下,不知可否形成一个具体的实施章程?”

刘耕在苏州为官多年,如今向一个十几岁的学子行礼倒是头一次。

贾蓉点点头,帮人帮到底。

一旁的李子健插话说道:“贾蓉,适才你说的派遣军队参与灾民安置,岂不知我朝军队只为战时准备?军队的调遣权一律都在中枢,刘知府能够调动的地方军队有限。”

第55章 贾蓉的对策

李子健说的没错,夏朝虽然在各地都有驻军,但是管辖权不在地方行政长官手中,实施的是军政分离,防止地方坐大,刘耕能够调动的有限。

“李大人特殊时期特殊对待,刘大人可以写一道奏折快马送至朝廷,想必陛下会下令地方驻军协助的,我朝承平已久,江南一地的士卒多少年没参与过战事?国家养兵几十年不正是为这个时候准备的么?”

贾蓉看着刘耕说道,三人听后点点头,确实和他说得一样。

“不过,灾情如火等不得,刘大人应该令各地把能动的人先动起来,只要灾民看到官府有动作,一些宵小想做乱也不会有人跟随,甚至可以官府出钱聘请灾民一起参与安置区的营建事宜,只要有饭吃有事做他们就不会闹。”

刘耕听到贾蓉说前半段的时候还一个劲的点头认同,听到要官府出钱老脸一垮,支支吾吾说:“贾公子苏州府虽说富裕,但是只是百姓富裕,官府的税收每年八成要上交给朝廷,只留两成给到地方。”

贾蓉有些无奈的,这个时代信息传输慢,就算现在申请调拨财政估计也来不及,朝廷还不一定能给到那么多,按苏州府的税收两成已经不少了,只是在这特殊时期就显得不够。

叹道:“那就向本地商人士族募捐?”

听说募捐,林如海提醒道:“蓉哥儿,募捐也是有限的,没有人会拿出很多钱来,想必只是意思一下,杯水车薪,以往也不是没有做过。”

一众老头都点头附和。

贾蓉扶额,那是你们没有把握住这些人的命脉,继续说:

“没记错的话,林姑爷之前说道徽商是本地最大的商帮?”

“正是,徽商巨富,每年上缴给官府的税收就占当年税收。”

“蓉听闻徽商富而好儒?”

林如海点头。

“那就很好办了啊,拿徽商举例,距离南直隶的乡试还不到两年,拿出一部分名额给到这些商人子弟,谁家捐的多就给,相信他们很乐意的,反正名额给了,考不考得上看本事;没有子弟的就承诺给他们捐最多的官府会上奏朝廷,让陛下赐几幅或者黄马褂什么的,这次水患想必会写入各地的县志府志,可以暗示他们捐款前三名的可能会一起记录进去,刘大人这样的生意不亏吧?你觉得天子会不会同意?”贾蓉一脸理所当然的问,要是他的字值钱要多少有多少。

首节 上一节 29/2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