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他说的这些正好说进了朱元璋的心坎里,蓝玉是什么脾气他心里知道,原本也想让他带队北征,但涛儿都这么说,这事还是再议吧。
于是就问了一句。
“在你的心里,难道本朝就没有一个能征惯战忠勇双全的将领了吗?”
朱涛笑了笑:“依孩儿看,燕王朱棣就可以。”
在旁边吃饭的朱棣,听到父皇最信任的朱涛提起了自己的名字,心花怒放,莫名其妙对这个侃侃而谈的便宜堂弟有了许多好感。
“你说朱棣可以为将?”
朱涛点了点:“这人也算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样样来得,如果叫他挺进漠北,肯定能够取到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元璋赞许地看了一眼朱棣,后者更加高兴。
谁知道朱涛下一句话一说,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
“只不过这个人非久居人下之人,一旦太子早逝,幼主登基,恐怕就要趁机起事,想要用他,必须想一个防范措施才行。”
这话出口把朱棣的魂飞魄散,赶紧对朱涛说。
“堂弟,嘴下留德!”
朱涛不知道朱棣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反应,仍然劝众人吃烤串。
朱元璋的脸有些阴沉,眯着眼看了看朱涛:“涛儿,难道这朱棣就必然有不臣之心吗?”
朱涛摇了摇头。
“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皇帝英明天纵,太子清健长寿,为弟者也绝非草木,必将会肝脑涂地,以恭道事兄,以忠道事君。”
听了朱涛这么说,朱元璋心里的杀机瞬间隐去。
只不过他的心里坚定一个信念,一定要叫朱标在涛儿这养好病,健健康康的,给咱把大明江山的旗帜扛下去。
标儿是一个理想的帝位继承者,应该能驾驭得了他这些如龙似虎的兄弟。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只要叫太平有副好身体,其他的事他自己都能解决。
这时候的朱棣,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忽悠一下被人举到了顶端,又忽悠一下,沉到了谷底。
这个小心肝啊,一直扑腾扑腾的跳,只希望朱涛这张嘴少说点,踏马呀,跟他待的久了要命啊。
就在这时候,就听朱元璋说:“太平,你在涛儿这学到了什么?”
“种辣椒的时候,有一种肥料需要多加结出来的辣椒才又红又大。
“但这种肥不能用于种植土豆,因为因为土豆是结在根上的。还有一种叫化肥的东西,虽然对作物有催熟作用,但不能多上,否则就会叫苗枯黄……”
听到朱标如数家珍的介绍实验田的事,那三位内阁首辅听的目瞪口呆。
朱元璋非常得意,转过头去看了看旁边的宋濂。
“宋先生,你觉得太平的学问如何?”
宋濂这个人固然非常有学问,但明初的儒家治学一向相当粗疏,他也难以免俗,写大理国史的时候,就曾经把一个年号推差了六十多年。
对于本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儒业之外的事了,尴尬了半天,文绉绉的说一句。
“圣人云:我不如老圃也,微臣不仅不如老圃,就连少圃也不如呀。”
听见老宋的意思,分明是瞧不起种地的嘛。
朱涛就有些不爽,于是看了看这位文绉绉的先生。
“宋先生,其实种地的学问很大,事关国计民生,不懂可不行啊,不如老圃可以学嘛。”
听到这一个毛都没长齐的后生,老气横秋的教训这位博学大儒,朱元璋暗自觉得好笑。
也就是这位宋首辅,看到咱的面上不难为你,换个地方,你这说他试试,只怕早挨戒尺了。
这个老宋曾经是朱标的老师,当时教朱标的时候相当严,朱元璋曾经特许他管教的时候“不死即可”。
太子尚且如此惧怕宋濂,其他皇子可想而知。
眼见朱涛硬刚宋濂,朱棣反而眯着眼睛看戏,心说:无知者无畏,等会儿你就知道这位宋先生是多么恐怖了,跟他讲学问,你不是班门弄斧吗?
虽然看见朱家父子对朱涛相当的好,但宋濂清高脾气使然,也有些不服不愤。
哼了一声:“圣贤之道,浩如烟海,老夫即使皓首穷经也未能学得一二,哪里能把时间浪费到那种下贱的事情上去。”
朱涛站了起来:“宋先生,你错了!”
宋濂大吃一惊:“少东家,老夫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身只读圣贤书,何错之有?”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自然还是学以致用啊,否则你只读不用,纵然日破千卷,又有何益?”
“这个……”
这个宋濂虽然学问很大,但也只是理论型的人才,用现在话说就是教授性的人才,若让他处理一些实际事情,恐怕未必比李善长和刘伯温更好。
所以听了朱涛这话,一时间居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就听朱涛又说:“宋先生说,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学而致知,但光满腹经纶显然不行的,还要需要你的行动来检验你所学的东西,用得上就是对的,用不上,那就是屠龙之技,学了也无用,所以说学而致知并不难,难的是知行合一呀。”
知行合一?自从有入学以来,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这个概念。
不仅这三位内阁首辅听了耳目一新,就连朱棣、朱标和朱元璋等三人也都精神一振。
朱元璋站起身来。
“涛儿,你这个知行合一的提法倒也新颖,不知出自何经何典?”
朱涛笑了笑:“孩儿常读经典,就曾经琢磨一个问题,同样的半部论语,为什么有的人读了浑浑噩噩,有的人读了却能平定天下?就是因为能不能行的区别而已。”
听了这话,宋濂的眼前一亮。
作为太子的太傅,这个人是有一定傲骨的,有时候执拗起来,连朱元璋的面子都不卖,但也有文人喜欢求知的长处,听到了真理,也会欣喜若狂。
就见他站了起来,恭恭敬敬的对朱涛抱了抱拳。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少东家远见卓识,我服了!”
刘伯温最知道朱元璋的心思,忽然问了一句。
“少东家,你这套知行合一的理论不知道有没有现成的文本,能不能写下来叫我等拜读一下。”
朱涛似笑非笑,没有马上答应。
刘伯温失望的对朱元璋说:“老东家,看来是我强人所难啊。”
这时候朱元璋在旁边说。
“涛儿啊,有什么真知灼见,别藏着掖着,尽管说出来,这几位先生都是见过世面的,请他们指点一下,保你能扬名立万。”
这三个人一起说:“我们还要请少东家多多指点呢。“
都在以为朱涛故作神秘,其实他在心里暗自愧疚。
“王阳明大神,对不起啦,为了应付今天的局面,只好把你的那套心学写下来交差事了。”
看到众人连番催促,他这才说。
“可是你们也得给我一些时间呢。”
朱元璋点了点头。
“刘先生,宋先生,你们时常来少东家这看看,缺什么少什么,尽管给他取来。一定要让这本书早日问世,献给朝廷,咱这脸上也有光啊。”
这两个人心想这是美差呀,天天能接近这样有学问的大儒,梦寐以求啊。
于是都爽快的答应了,然后用一种意味深长的眼光看了看李善长。
“老李,对不起了,老东家那边的活就得你能者多劳了。“
第二天一早,刘伯温和宋濂便来到了朱涛的庄子,迫不及待地往书房赶去。
说实在的,昨天朱元璋他们都走了,这两个人留了下来,却被朱涛惊艳到了。
这货不用毛笔,而是用一种名叫吸水钢笔的硬笔,写字的时候不是从上往下写,而是从左往右。
而且他写的也不是正统的“真书”,其中还混有一些俗字、以及楷化的草书,还有一些字,如果他不说,这两个人都不知道念什么。
只有问他的时候,他才会告诉你这叫“简化字”。
这些倒也罢了,更加奇怪的是,他还在每一句话后面画一些奇奇怪怪的圈和点以及别的线,他管这些叫做什么标点符号。
刚开始这两个人对所谓的标点符号还是嗤之以鼻的,但是读了他写的东西以后,感觉到阅读的速度加快。
不需要自己费尽脑汁断句,而且也能够揣摩到每一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
仔细一琢磨,这个所谓的标点符号,还真的很神奇呀。
就在他们抱着孜孜不倦求学精神不耻下问的时候,朱涛却卖了个关子。
叫这两位先生给他多采购一些纸来,第二天交到书房,有事到时候再说。
这两个人哪里有闲心做别的,把买纸的事交给下人去办,第二天一早便带着许多纸来到了朱涛的书房。
谁知道却是铁将军把门,两个人没办法,只好把旁边负责打扫书房的小书童叫了过来。
“宋先生,刘先生,你们是在找少爷吧?他在跟大少爷一起练习五禽戏呢!。”
宋濂是太子的老师,虽然教了朱标满腹经纶,但也把他身体教坏了。
因为儒家从来不注重锻炼,有人就曾经批判孔夫子四体不迁,五谷不分,圣人尚且如此,其他人的身体素质可想而知。
听说朱涛忙着教朱标五禽戏,心中暗暗叹息。
这位少东下哪都好,只可惜太过注重于那些奇技淫巧,不知道返璞归真,耽误了一个好苗子。
只不过此人圣眷甚浓,偏偏又得罪不得。
两个人想了想,也就从朱涛的后花园走来,这时候已经是秋天了,万物萧条,北雁南飞。
突然就听到太子朱标说:“堂弟,自从我跟你练了这华佗五禽戏,就感觉到身子轻便了许多,病情也减轻了许多,你可真是华佗在世啊。”
朱涛非常随意的拍了拍朱标的肩膀。
“堂哥你放心,只要你按照这个方法做,小弟保准你能长命百岁。”
朱标的身体渐好,心情也更加开了朗,笑得非常自然。
忽然看到老师和刘先生走了过来,他是个非常尊师重道的人,赶紧过去问候。
虽然是君臣有别,但朱元璋曾经下过圣旨,在朱涛面前不讲究朝廷上的规矩。
因此这两个人也就没有对朱标大礼参拜,双方仅仅互相作揖而已。
结果没说上几句话,这两个人谈论的都是王阳明的心学,催促朱涛,赶紧打全文,尽快的写出来。
朱涛虽然正想去伺候自己的实验田,但现在小夹板套上了,也无可奈何。
在心里他把系统埋怨的透死:好巧不巧,叫我签到就签到,凭什么把一本惹麻烦的心学拷贝到我脑子里?
这下子惨了,害得我连一点闲工夫都没有,倒成了这两位账账房先生的书办了。
朱涛被刘宋两位大臣绊住,有苦难言,只好笔耕不辍了。
再说朱棣,自从被朱涛在当着朱元璋的面说会有不臣之心之后,心里又是害怕,又是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