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他们压根没想过他家公主和唐皇帝结婚后,生下的孩子能当大唐皇帝。
只要能让他们这些新罗国的贵族到了长安以后,能有一个依靠就很不错了。
金春秋思索半晌,觉得善德女王说的这个提议,确实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就私下里和善德女王商议,写了一篇小作文,打算先去问问在半岛上作战的这些大唐将军们。
等到金春秋跑到俞通海这的时候,整个高句丽都已经要被灭国了,只剩下高句丽的都城还在死死坚守,唐军每天例行公事一般的对着城内用大炮轰。
这摆明了就是不愿意增加伤亡,攻下高句丽的都城也是迟早的事。
这样的寒冬腊月里,唐军有棉衣,有柴火能取暖,可死守高句丽都城的那些人没有啊!
城被封了,从哪找柴火?说到底不还是只能拆了房子取暖?
只要这么耗下去,高句丽肯定会顶不住投降的,完全没有必要增加伤亡。
俞通海得知金春秋的来意后,索性领着他见了蓝玉,毕竟李湛的性子他是刚来的,一点也不清楚。
可蓝玉那就是李湛的心腹大将了,有没有可行性,其实还是要问问他。
蓝玉听到金春秋的想法后,第一反应是这些新罗人胃口太大,异想天开,只是认真想想好像确实有几分道理。
只是从前世吸取教训后的蓝玉,并没有大包大揽的说这事一定可行,只是建议金春秋把奏疏发往长安,看李湛自己的意见。
蓝玉可是清楚地很,李湛和李曼玉的夫妻关系很不错,李曼玉又是李靖的女儿,他要是敢胆大包天的给李湛拉皮条。
李靖未来肯定不会给他好果子吃,他已经眼馋李靖的兵法很久了,巴不得得到李靖的指点,怎么可能为了新罗得罪皇后呢?
且不说新罗国内的这些小心思,大唐对高句丽的灭国之战也已经到了结尾,城里的高句丽人们终于受不了了,绝望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蓝玉等人毫不客气,直接把他们的国主抓起来,高句丽国内的权臣也被他们杀了,至于府库则是清点好,把这些财富送到长安去。
剩下的这些已经投降的高句丽人,都被他们把青壮挑出来,编入做工的人里,需要保持奴籍十年,大势所趋,这些高句丽人又怎么可能反对呢?
眼看事情安排的差不多,一些管理上的事,就被常遇春等人交给长孙冲和赵胜普他们了,留下了三万军队,看守当地,防止出现叛乱。
至于他们则是打算转回长安,向李湛报捷了。
说起来,他们自从离了河西,已经在草原和东北呆了快一年半了,还真的有些思念当初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了。
带着这样的心情,他们的行动跑的还是很快的。
……
长安,李湛现在没心情管蓝玉他们打的胜仗,毕竟这是稳赢的局,还用多关注干嘛?
要是真的以常遇春、蓝玉等人的军事才能,加上虎蹲炮这些东西都能打不赢高句丽,那他们也该切腹自杀了。
如今李湛更为关注的还是接下来的科举。
开年以后就要科举考试了,而这考试的一些东西不是很合李湛的心思,李湛也只能暂且让杨士奇、冯道等人从旁辅佐,让房玄龄、杜如晦来主持这次科举考试,以示自己的重视。
这次开个小会,就是想要捋清一些粗疏的地方,毕竟现在的科举才刚诞生没多久,隋朝科举也不是很完善,有疏漏的地方是很正常的。
虽然李湛和杨士奇等人对后世的科举制度很了解,但治政不能急功近利,就算他们现在就想把脑海中那种分了很多级的科举拿出来,也要先考虑下大臣们的接受度。
现在李湛能做的也只是修修补补,给科举制打上几个补丁,让礼部的一干人等商议了一番后,李湛对他们的意见实在是看不上,索性直接说道。
“对这次科举考试,朕有两个要求。一,必须糊名;二,必须重新找专人抄写。”
下面的那些礼部的小官们精神一震,李湛的这两条要求,不就是在避免作弊情况吗?他们之中有些人也是经过前隋的科举考试的。
当初一不糊名,二不找专人撰写,基本上就是主考官看见哪个人眼熟,写的又不错就可以直接录取了。
至于那些在主考官们脑子里没有印象的,还有家世不怎么样的,那就实在抱歉了。
不过,这事在他们看来也是应有之意。
之前他们也举行过科举考试,惹来的非议也很不少,那些世族们觉得自己人被录取的不够多,而那些寒门子弟觉得自己这些人被录取的太少。
真的是两头受气,现在李湛提出这样的策略,对他们可以说是大大的有利啊,以后有谁不服气的,完全找不到理由了。
没有名字,看不到字迹,谁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写的卷子,只能真的看才华了。
“陛下英明!”
看着下面拜了一大堆的官员们,李湛并没觉得有什么好得意的,只是又说了一条。
“今后科举得官的人,三年内不得被授予正职,需要先在中枢观政,三年后必须下放到地方县里。”
房玄龄等人一听,就反应过来了,这应该是前隋的旧制吧?
当初隋朝的时候,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科举出来的官员不能担任正职也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了。
只是这条规则并非是科举选拔的人才真的很是不堪,只是因为世家大族们觉得他们的出现触动了自己的利益,不约而同的在那排斥他们罢了。
可现在……最讨厌世家大族的应该是李湛这个当皇帝的,都已经把蒙学字典印的到处都是,拿出来印刷术,硬生生把书籍价格打了下来。
这都是针对世家大族们的命根子刨,怎么可能会在科举这样的选才大策上偏向于世族们呢?
这样一来……这个政策的意思就值得玩味了。
看起来李湛应该是法家信徒,喜欢‘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部’这样的路子。
这样的政策,很显然也是对科举出身的官员的一种保护,没有什么经验的人,到了地方上那肯定是要栽跟头的。
倒是在副手的职务上磨炼几年,更熟悉官场的事情,明显会好很多想通了这点,房玄龄等人也只能感慨,李湛对这些人的关爱实在太过了。
房玄龄当即站出来吹捧道。
“陛下如此爱才,不希望这些人才们在未崭露头角的时候,载上几个跟头,实在是用心良苦。”
其他人也在那不停的点头赞成,一副陛下说得好的样子,只是这里面有多少真心,还真难说,毕竟站在这的几乎没有一个寒门出身的人。
像是李湛之前说的糊名二策,盯着世族们开的后门打,要说这群人心里没有一点怨气,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李湛也并不在意,挥了挥手接着说道。
“另外,朕有意在此次科举的时候,定出南北两榜,以免有所争议,众爱卿以为如何?”
这也是李湛这次对科举改动最大的地方了,说到底现在南方的文风不盛,要是南方士子来了长安考试,被吊起来打,弄得灰头土脸的也不是那回事。
这么考完试,说不定就有人会质疑科举的公正性,这也是李湛极力想要避免的。
再往长远点看,未来若是北方衰落下去,再惹出来什么争议,还不如早早定下来,谁都别不服气。
要是这么做了,还有人不服气,那等着他的就是朝廷的大棒了。
这样的举措,刚好帮杜如晦等人解决了一个难题,要不然录取的时候,说不定还会因为地域打起来呢。
杜如晦略一沉吟,就发现这南北分榜的好处,率先起身道。
“陛下英明,臣等无话可说。”
待到会上的人都出去了,杜如晦却又悄然转回,脸色颇为沉重,李湛有些讶异的问道。
“怎么了?还有什么事?”
李湛的心里还在揣测,难不成杜如晦有心请辞?
李湛记得历史上杜如晦的身体就不怎么好,贞观四年就去世了,现在还多活了一年多了,可能身体是真的撑不住了。
杜如晦却没想到现在李湛心里在想这些事,只是有些严肃的说道。
“还请陛下屏退左右。”
李湛眉头一挑,看来这是有大事了,也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大事,不过想来杜如晦不会拿小事来糊弄自己。
“都退下吧。”
还在殿中的内侍们纷纷悄然退出大殿,屋里只剩下李湛和杜如晦两人,这个时候杜如晦才有些苦涩的说道。
“陛下,臣有负圣恩。之前地方上考试、推荐的时候,就隐隐有人作弊,只是手上没有证据。可前段时间臣发现有人可能泄露了考试题目,只是还没抓到是谁……”
杜如晦说着抬头看了看李湛,却发现他面色沉凝,一点都不意外,不由说道。
“陛下不意外,更不恼怒,这事早有预料吗?”
李湛轻笑一声。
“这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就是你也不至于在一开始想不到吧?”
至于恼怒?他当然很是恼怒,这可是他第一次举行科举考试,还是要进行改革的情况下,这般泄题,纯粹是没把李湛放在眼里。
只是,这样的事可以说贯穿了后世的几个朝代,自从有了科举制,哪朝那代能避免舞弊事件的出现呢?
这样的事只能说一点都不意外罢了。
“此次地方上考试的情况,不用你说,我也有所发现,只是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大胆,直接泄露考题。这事说到底也不能怪你们,毕竟礼部里用人多是世家子弟,他们这么操作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杜如晦松了一口气,颇为感激的说道。
“陛下宽仁。”
李湛这个皇帝能这么体量臣下,这也是他们当臣子的一种荣幸了,也能大幅减轻他们身上的担子。
李湛接着问了句。
“他们泄露考题的事,你是怎么发现的?”
提到这个,杜如晦有些啼笑皆非。
“那些人把考题泄露,传到了臣的儿子耳朵里,那个逆子大胆至极,直接拿着这些题目问臣,这时候臣才发现不对的,为此臣勒令他不许参加这次科举。”
又是杜荷?杜荷还真的自己的一员福将啊!
李湛的心里挺高兴的,只是略笑了笑说道。
“看来杜荷也堪大用了。那你后面查到什么眉目了吗?”
杜如晦面带惭色,很是诚恳的说道。
“臣查了一下,只是发现了有四个考生不太对劲,这几人都是京兆府里有名的浪荡子,不学无术,这次科举却榜上有名,能够参加接下来的考试。”
“调出他们的卷子,写的却中规中矩,但怎么都不像是他们的水平能写出来的。只是京中这次考试卷子过手的人太多了,很难追查。”
“那你觉得现在要继续追查下去吗?要是查应该怎么做?”
杜如晦面色沉静,很是有底气的说道。
“陛下,臣以为查是一定要查的,这样的人在未来肯定会是一颗毒瘤,留在朝中绝非什么好事。只是臣以为现在不便于大张旗鼓的查,不然容易让人心惶惶,甚至可能有已经没考上的人闹事。”
“毕竟这次考试出现舞弊的情况,谁也没法保证这些落第士子们,是不是本来有才华却被那些徇私舞弊的官员们罢黜了的。”
“可这样一来,只会让这次大考弄成一个笑柄,实非智者所为。”
“只要咱们先默不作声,那些暗地里的虫子们,定然不可能忍得住。之前的考试影响还不大,能获得的利益还比较少,他们都敢这么干了,安知此次大考他们不敢泄题?”
“有一就有二,只要做好准备,等到他们露头之后一举拿下就好了。”
李湛很是赞赏杜如晦的意见,不骄不躁,沉稳有度,确实不愧他杜断的名头啊。
“好,事情就按你说的来办,不过这事还没重要到让你这个丞相忙活的地步,朕会把这事交给别人追查,爱卿还是注意下身体。”
杜如晦颇为感激的说道。
“谢陛下。”
等到杜如晦离开大殿后,李湛却开始踱起了步子,这事他真的有像之前在杜如晦面前表现的那么毫不在意吗?
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