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的封地变异了 第187节

消息灵通的人已经知道了,这次朝廷改革商税,也并不是强行像汉武帝那样征收算缗,对他们这些商人们课以重税。

整体上,对工商业还是比较友好的。

其实关于这一点,朝中之前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争议,毕竟已经有了汉武帝的政策在前,也能收上来一大批税,总是会有人想要偷懒,走一走捷径的。

只是被李湛给否了而已,说到底收税可以,但总是要讲究一个方法的,像汉武帝那样已经把明抢写在脸上的做法定然是不行的。

更何况,要是简单的课以重税,说起来好做,但税率怎么定?

要是定的太高了,只怕现在还算繁荣的工商业就要凋零大片了,这也不符合李湛的预期,他想要改革商税,最主要的还是想要对商业进行调控。

要是真的想多收税,他就不会把盐业的官营给废了,要知道盐税在封建社会可一直都是朝廷的一个主要税收项目啊!

如果拿不出一个合情合理,并且能够服众的商税税率,李湛宁愿不改这商税。

毕竟李湛他需要的是能被朝廷,被皇室一茬一茬割的韭菜,他可不想一刀下去,把韭菜根都整没了。

竭泽而渔,可不是聪明人的做法。

只是这商业不进行限制也不行,要是真的采用完全放任的态度,不管财富的集中,打击富户们,那这土地兼并的速度只怕就会暴增,社会矛盾激化的会相当之快。

毕竟财富这东西要是过于集中了,只会影响商品的流通,还是那句话,一家富户一年能消耗多少商品和粮食?

更别说在古代这时候,大家手里有了钱,自然想的就是投资到土地上,亦或者是消费奢侈品。

单从这一点来看,古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现代社会的人们,手里有了钱,不也是更愿意投资房地产和买奢侈品吗?

偏偏这样的东西对整体社会的生产力的推动效果少之又少,这可不是李湛愿意看到的,李湛希望的是,这些商人们有了钱以后,把钱投资到工商业中。

就是他们真的把钱投资到下一代的教育上,李湛也认了,这也算变相的提高了大唐下一代人的文化素质。

可要真的投资到土地上,李湛就真的要吐血了,同时,也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愿意把挣来的钱投资到扩大再生产上的。

说到底,还是大唐现在土地的收益率太高了,这也是一个老问题了,李湛对这样的玩意实在是无从下手。

所以他能做的也只有是修修补补,经过和杜构等人的商议,最终朝中算是形成了两个意见。

一个就是把现在流通很广的飞钱收归国有,并且对飞钱的汇票采用浮动的利率,这个浮动也是像后世那样,存的时间越长,利率越高。

只不过,后世的利率是钱柜给存款者的利率,而在大唐,则是存款者给钱柜的利率。

打个比方说,在大唐往后要是一个人想要存钱到国家的钱庄里,由国家开具飞钱,不管是什么面额的一年期的,只收取存款者百分之八的利息。

而要是存上三年,可能就给涨到百分之十几,用这样的手段来促使财富快速在市面上流通,要是真的有人把钱长期存在飞钱钱庄里,那就意味着他的财富在不断的缩水。

想来是没有谁会这么愿意为国家做贡献,牺牲自己的身价的。

之所以挑中飞钱,也是因为现在飞钱在市面上流通相当广泛,而这样的一个票据名气也已经打出来了,免去了朝廷再做推广的麻烦。

别看把钱存到钱庄,换取飞钱的票据会在一年内损失不少的利息,可比较下来,还是会比运着大批量的铜钱或者银钱的耗费低很多。

特别是在进行远途大宗货物交易的时候,单单是运输货物本身的损耗已经让一些底子薄的商人受不了了,要是再加上运钱,那生意就别做了。

而且要是飞钱真的收归朝廷,安全性也毋庸置疑,会有极大的保证,只要朝廷的信誉还在,单单是抽飞钱的利息,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想来后世的那些皇帝们也不会那么傻,主动破坏飞钱的信誉度,而且就是他们想要破坏也挺难的。

李湛到底没有一步到位,让飞钱这东西真的成为一种信用货币,随便朝廷发放,经过商议后,这飞钱每一笔都是要对的上别人的存款的。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是皇帝,要是不往里面存钱,他也开不出来那么多飞钱的票据。

这样的设计虽然繁琐了点,但能最大程度的保证飞钱的安全性,要是真的仅仅在几十年后,飞钱就成为大明的宝钞,那李湛是图个什么呢?

这样的规定固然严苛了一点,等于是逼着所有在钱庄存款的人,把自己的钱在一年内花出去,免得跑不过通胀。

而且这利率定的也有些高了,肯定会打击一些人兑换飞钱的积极性,可到底更稳当一点。

更何况,朝廷也不是没有想出另外的办法来鼓励这些工商业者们向钱庄存钱,这可是有配套措施的。

说穿了,这个配套措施就是后世极为常见的投资免税。

也就是只要这些存款的人,在朝廷规定的行业或者地区进行投资,建造工场,那就可以让朝廷对他的投资规模和产能绩效等等进行核算,最终给出来一个免税额度,甚至可能获得部分利润的返点。

如此一来,只要朝廷的大政方针不走样,就完全可以通过钱庄这一个机构,对社会上的财富进行调控,还能把全国的工商业发展纳入朝廷的控制之中。

如果哪一个行业发展的不好,完全可以规定投资这个行业的商人,可以获得多少免税额度,如此一来,就可以促进民间百业兴旺。

同时,还不需要朝廷再专门设置什么别的机构,增加行政成本,仅仅需要把原来的私人钱庄收归国家,向里面调派一批专门的技术官僚。

另外一个手段,同样也是后世的经验——国债。

这对后世的人们来说并不算陌生,都知道国债是以国家信誉为基础发行的,还有着比存款更高的利息,算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方向。

可这东西对于大唐来说就是一个全新的东西了,这也没有飞钱这样的先例,可能算的上比较像的先例,就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鹿皮货币了。

李湛也知道,要是现在就推出国债,可能压根没有人能够接受,再者他也要提防这后世的子孙们随意发放国债。

要知道,炎黄子民们可是最善于学习历史经验的,要是因为他现在把国债这玩意弄出来,后世的子孙们还没有做好榜样,说不定再未来的各朝各代中,国债这种东西就臭名昭著了。

所以李湛采用的是另外一个办法,定向发行债券,这也和之前李湛于范阳卢氏的合作有关。

随着半岛上的金银矿产被发现的越来越多,单单和范阳卢氏进行合作,开矿的速度已经不能满足大唐境内的奢侈品消费欲望了。

更不用说,李湛可是打算把金子作为发行货币的依准,朝廷手里肯定是要有一大笔金银这样的贵重金属的。

所以在经过几轮讨论后,朝中最终汇集的意见就是,专门针对半岛的金银矿产发行债券,由朝廷当中间人,要是对朝廷不够放心的话,也可以让那些遍布天下的商会来当这个中人。

只是想来也没有谁敢于和朝廷抢这个活吧?

朝廷组建一个商会,专门负责发行债券,以朝廷手中已探明的边疆地区的金银矿产为抵押,但凡有人能够拿出来一笔巨款,交付给这家商会,朝廷就可以把一定年限的当地的矿产开采权给付款的人或者组织,最后挖出来的矿产再由朝廷统一收购。

半岛地区,乃至辽东地区可从来不缺这样的金银矿产,就是铁矿,半岛之上也有很多,当年高句丽能够披甲十几万,和当地的铁矿多,也不无关系。

既然朝廷已经早早的把半岛纳入统治了,就是为了开发当地,替换当地的人种,也需要加大对半岛的投入。

可半岛那么大一个地方,远不是现在已经在那开展起来的捕鲸业能够满足的。

如此一来,朝廷就盯上了半岛相当丰厚的矿产资源,这东西要是由朝廷统一组织开采,前期的投入就太大了。

更别说李湛也不想吃独食,面对这么大的利益,皇室当然可以吃独食,可要真这么选择了,那么在面对危机的时候,也就别想着有人愿意和王朝共存亡了。

而且开矿这样的事,要是由官方推动,将要产生多么大的行政成本啊!

偏偏要是想杜绝这样的情况,有需要扩大朝廷的监察机构。

这怎么算都不是一个合算的生意,而且还会让民间的怨气直指中枢,乃至皇室。

李湛可不愿意鱼没吃住多少,反而惹了一身的腥。

但要是能够整体打包给民间的团体,朝廷就可以免去一开始巨额的开采成本,可以直接获得不菲的收入,就像朝廷现在和范阳卢氏的合作一样。

再者说,半岛和辽东终究不同于内地,单单一个运输成本就足以让很多人绝望了,即便用民力把这些矿产开采出来,也不可能运的太远,便于朝廷统一收购,不会让一些战略物资大批量的流入民间。

李湛已经想好了专门处理辽东和半岛而来的矿产的地方应该设在哪里了,就在后世北方的那些港口城市那。

之所以选择这些港口城市,也是希望带动海运的发展,同时节约运输成本。

至于说海上运输会不会有漂没,这用脚趾头想都会有,可是这和朝廷有什么关系呢?

又不是朝廷负责运输的,而是民间的商会,就算是这中间有什么问题了,他们大可以到朝廷这打官司嘛。

再怎么样,损失的也不是朝廷本身的利益,而是民间商会或者家族的利益,要真有这样的事,李湛说不定还乐见其成呢。

这样的政策本来也是李湛想要做的一个试探,他希望改变原来从秦汉以来中原地区对外开拓的逻辑,找到一个新的开拓模式。

也即是朝廷的大军在前用武力开道,而民间的商人和资本在后面跟着,帮助消化新开拓的这些地区,更好更快的转化为能用的资源。

说实话,这一个模式也是李湛从后世的西方殖民者身上学来的,其实就是殖民主义那一套,只不过少了对新征服地区的血腥杀戮。

毕竟炎黄文化,更多的时候靠的是文化的同化和向心力,那种动辄种族灭绝的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干得出来的,也和中原一贯的道德不符。

说到底,李湛想要的不单单是一个资源产地,一个倾销市场,要真是为了这点东西,单单是大唐现在的疆域已经足够了。

李湛要的是疆域,还是能赚钱的疆域,能够百年、千年都稳定的疆域。

如此一来,采用这样类似于殖民的模式相比于中原之前的开拓模式就有了很多优势了。

比如说,可以减少开拓的成本,也能够提高对新征服地区的同化效率,要是单指望朝廷移民实边,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去了呢?

更关键的是,这样可以让官方和民间的利益保持一致,让大部分人能够从开疆拓土这件事中获益。

以此来扭转人们固有印象中的开疆扩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让未来大唐可能会进行的一系列对外战争变成挣钱的战争。

让朝野上下都能意识到,打仗是可以让国库越来越富的,而不单单是穷兵黩武这么一个选择。

不过这样的先例毕竟几近为零,李湛也觉得只怕现在民间的接受度不高,所以李湛打算发行的第一批债券数量并不多,而且打算让朝中的勋贵们,以及那些世族们包圆了。

现在这个时候,也唯有他们这些人能有这个资本承接这样的债券,并且对边疆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了。

而且这些人对朝廷的信任度还是有的,要是真的等到债券发行的时候遇冷了,那对李湛来说也是一个挺打脸的事。

不过李湛也没有只用辽东和半岛的矿产为质押物发债,除了这里的还有河湟谷地附近的一些矿产,乃至吐蕃的一些特产。

至于西南方向也有专门的甘蔗等作物的收购权,这些都是可以用来当质押物发债的,而且想来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冷落。

本来那些大商户们就对这些紧缺的货物很是上心,如今朝廷给出专卖权,要是生意还是做不好,那也真的没啥说的了。

其实李湛这还是悄摸摸的给商人们砍了一刀,而且就是砍在他们将将能忍受的地方。

说到底,不是常年在边疆行走的人,又有几个能知道青海、西南以及辽东各地的矿产情况?

就是有些消息灵通的人知道当地有矿产,可到底产出几何,路上又需要花费多少钱,这都是没有亲自跑过这些商路的人所难以清除的东西。

所以说,到最后这些矿产的价值不还是朝廷说了算?毕竟相隔千里以外,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还能有多少人真的去做实地考察?

可是,这样的东西对一些赌性大一点的人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特别是李湛还很精准的搭配上了部分各地特产的专卖权。

要知道,现在大唐商业兴旺,而和西域的商道恢复发展了这么多年,面向西域的生意也不是那么好做了。

而这个时候,朝廷拿出来东北、西南等地的货物专卖权,对不少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这可是能够获得相对稳定的利润的。

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了,更别说还能和朝廷搭上一点关系,这对大部分商人来说都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东西。

朝廷放出来的话就是不管各地的商人们会购买多少债券,可都是能有这么一大把身价的人了,平日里和官面上打交道的时候不在少数,越是生意做得大的,越是如此。

既然现在朝廷有了这样的动作,要是谁真的信了朝廷的这番话,都不用朝廷真的对他们这些商人们下什么狠手。

只消在需要人事打点的地方稍微卡一卡,大部分商人就没法做生意了。

所以这也是变相的逼着各地的大商人们向朝廷报效,不过这样的报效就更为隐晦,而且也会让这些商人们吃到点肉。

其实,李湛现在弄出来的这么一个债券就和后世大明的盐引很是相似了,李湛一开始的时候也很犹豫,这样的话会不会养出来一群肥猪。

想想后世大明的那些盐商们,每天日子过得很好,偏偏又忘乎所以,完全忘记了自家的财富都是从哪来的,而且和盐业上下的官吏勾结,成为一个就是皇帝也不好下手针对的利益集团。

只是后来张居正一句话打消了李湛的这种顾虑,不管怎么说,李湛这个时候弄出来的债券,还需要商人在各地进行贸易和建设的。

要是他们真的只是低价买过来债券和边疆地区特产的专卖权,而后高价卖出去,那最后审核的时候,他们还是过不去这一关。

毕竟李湛这样的政策是要看见商人们实在的产业的,要是连这个都没有,单纯投机倒把,那对大唐又有什么用,该杀也就杀了。

李湛细细想过以后,也只能把担心放在心底,其实以李湛的智慧也能想的明白,张居正这话其实到底是在安慰他。

别的不说,就是这债券一开始发行的时候,就主要是让那些贵族世家们包揽了,难道他们不清楚转手一卖的利润吗?

是个人都会想要做简单粗暴,而且风险低的生意的,大家都不是傻子,就算现在没有这么做,那也是因为李湛的权威高,有军权。

可谁能保证未来大唐的每一任皇帝都能有这样的威望和对利益集团下手的魄力?

首节 上一节 187/244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