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165节

这简直就是在来抢荆州人饭碗的。

你要是因为战乱逃来荆州避难的,那荆州世家豪强还不好说什么,但你是来当官的,那荆州人肯定不能答应。

所以嘛,南郡的几个世家商量了一下,索性丢出了几个所谓的「人才」出来,应付一下张溪,堵住张溪从益州调人的借口。

就这样,包括庞统的弟弟庞林在内的五六个世家子弟,被丢了出来,应付张溪。

至于李球和张嶷.都已经任命了,哪有随意更换的道理,反正就两个人,你们荆州世家不会连这点容人之量都没有吧?!

益州调人的事儿,咱看在荆襄父老的面上就算了,这两人,你们就不能看看我的面子?!

还是说,你们觉得我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张溪都这么说了,荆州世家能说啥,忍了呗。

这个张元长可不是什么善茬,那个鱼鳞图册就是这货弄出来的,天知道这家伙肚子里还有没有其他的坏水?!

现在他都退了一步,不从益州调人了,咱们还是见好就收,别惹他为好。

至于那几个世家子弟嘛,张溪也不嫌少,划拉划拉的,都交给马良去处置。

不得不说,世家子弟受到的教育资源到底比寒门子弟要强的多,这些人的才能,完全可以充实南郡的「掾」、「史」一级的官员。

只有庞林,仗着庞统的关系,跑来跟张溪诉苦.他真的不想出仕,实在是被家族给逼的出来的。

世家子弟嘛,不愁吃穿的,在家躺着也有人养,没事儿游山玩水,寄情人间不好么,为啥非要劳心劳力的出来当官?!

庞林的性格,真的就跟现代人的咸鱼性格很像,但人家不是内卷不过就躺平,人家是真的有咸的资本。

庞家在荆州的地位超然,不管哪个势力掌控荆州,都不会动庞家,庞林只要不出仕当官,完全可以一辈子咸鱼下去。

但现在,庞林的咸鱼生涯,到头了。

张溪笑呵呵的听完庞林抱怨,然后就任命他为南郡兵曹掾,打包一下给关羽送去。

庞林这家伙,不是没有能力,他训练水军的本事,庞统都称道不已.虽然有替自家兄弟吹牛的成分,但庞统的眼界摆在那儿,要是庞林没点真本事,庞统也吹不起来。

再说了,张溪记得,后来刘备夷陵之战,庞林就是水军统帅之一。

正好关羽在重建荆州水军,给他派个懂水军的过去,也能省不少事儿。

做完这些人事安排后,张溪正式开始,筹备建立岳麓书院。

书院是肯定要建的,不是一个糊弄司马徽的借口。

但这年头的书院,更多是一个面子工程,张溪并不指望在这个年代,靠着书院这种东西,培养出多少人才来。

这年头,世家才是掌握知识解释权的人,他们是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张溪来抢夺他们手里这项重要权利的。

因此,一听说张溪要建书院,连马良都忍不了了,过来找张溪探听消息。

对马良,张溪自然没有藏着掖着,同时也是希望通过马良,向荆州世家们传递一些信息。

张溪告诉马良,这个所谓的岳麓书院,只是张溪觉得荆襄之地,文气颇盛,人才辈出,所以建造的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书院。

这个书院平日只作为藏书之所,用来保存一些经史典籍,也提供一些房屋给游学士子居住。

士子们经过官府允许后,可以阅读书院中的典籍,也可以在这个地方以文会友,如果有大儒来访荆州,或者荆州有大儒要效仿庞德公讲学,这个岳麓书院也可以作为讲学之所。

简单来说,这不是学校,就是一个带宿舍的图书馆而已。

马良一听原来是这样,顿时放心不少。

这种类似的东西,在东都洛阳,以及现在的邺城也有,只是藏书之用,能去这里面翻阅典籍的人,基本也都是世家之人。

只要张溪不是找人上课教学,培养寒门人才,那就不算是动了世家们的经典解读权和教育权这种面子工程,就让张溪去做好了。

反正世家们不相信张溪能找到多少所谓的经典放在这个图书馆里,而没有经典的图书馆,撑死也就是个客栈,你愿意搞就去搞吧。

世家们也大多安心了不少,只有司马徽心里呵呵,心说你们哪儿知道那个小辈的心眼。

司马徽已经从自己的渠道知道了,张溪所说的纸张和雕版印刷术确有其事。

尤其是纸张,益州已经在各郡逐步推行这种不算新的文字载体,只不过刘备并没有强行推广,而是弄了个什么「代理权」,把发行权给到了本地世家。

掌握了纸张发行权的本地世家,自然会遭到其他世家的针对,但人家手里的纸张是真的香——一张纸不过十钱到十五钱,寒门子弟都用的起。

而且这些掌握了纸张发行权的世家,在得到纸张的第一时间,并不是用来发售,而是把自家的典籍全部抄录了两遍,一部用来存档保存,然后拿着另一部典籍,去跟其他的世家交换传家典籍。

让那帮本来持反对意见的世家们,心里直痒痒。

不换吧,回头这本经典的解释权,可就是人家说了算的。

毕竟纸张在流通上的便宜占的大了去了,搞不好以后整个益州都是学人家做注释的这本经典,以后人家就是正统了,其他都是伪说。

可换吧.有点丢面子。

益州的世家们现在都挺矛盾的,既希望自己掌握纸张,但又反对别人掌握纸张。

益州世家们可以继续矛盾纠结,但在司马徽看来,这事儿的大趋势已经明确了。如果在保证自己地位不受太大影响的情况下,世家其实才是最欢迎纸张的人。

那么,张溪一旦建立了这个岳麓书院,从益州那边弄来一批纸制的经典存放在岳麓书院里你要不要去看看?!

这年头,消息不通畅,同样一本《论语》,在各地的版本都不一定相同,而做注,做解释的人不同,各自的理解也不同。

荆州的世家大族们一看益州人做注的《论语》,发现跟自己的理解不同,那是不是要破口大骂?!

这关系到自家的立根之本啊。

那么怎么才能让大家知道,益州世家对于《论语》的注释是错的,而荆州世家的理解才是对的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写书批驳,或者索性把自己家对《论语》的注释讲解出来,给大家听,让大家来判断到底谁的注释是对的。

可你批驳的话,人家益州人肯定也不干呐,必须要批驳回来这么一来二回的,这个岳麓书院,根本不需要特意安排人来讲课授课,益州和荆州的世家们,自己都能把这个书院的所有老师都给包圆了,而且还是主动的,你不让我讲课我跟你急的那种。

表面上看,张溪是一点都没有要动世家对经典解释权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个小辈闷声不响的,就把事情给做了。

现在的后辈,真的很了不起士元,元直,孔明等人都不可小觑,这个张元长,恐怕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然后,司马徽就开始琢磨,张溪邀请他当这个岳麓书院山长的事儿。

这种书院,将来免不了成为各个世家斗嘴的地方,要是没有一个足够有分量的人压住,还真的不容易开的顺利。

这年头的读书人可不是什么善茬,万一说的火大了,亲手砸了这个「妖言惑众之所」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司马徽,确实是张溪能请到的,最合适的人选。

而对司马徽来说.他比庞德公差在哪儿?!

第一,司马徽是外来户,不算荆襄本地人。

第二,庞德公对荆州世家有恩,而司马徽没有。

第一个已经是没法改变的事实了,但第二个,机会就摆在面前。

如果司马徽真的成了岳麓书院的山长,那么所有到岳麓书院来看书的士子都要受他一分香火情,而司马徽如果能在书院的争论中做出公正的裁定,那么对各地世家,也都有一份恩义在。

这件事是一个刷声望和恩义的绝佳去处啊。

为了这么一个职位,司马徽觉得自己豁出老脸去,帮张溪推荐一些本地世家中的优才,其实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第二百五十二章 岳麓山的由来

就在张溪宣布要建设岳麓书院的半个月后,司马徽宣布,接受南郡太守张溪的邀请,出任岳麓书院的首任山长。

对于司马徽能不能担任这个岳麓书院的山长,荆州的世家们倒是没人怀疑,但对张溪这个人邀请司马徽当山长的目的,各自都有所怀疑。

荆州世家们担心的是,张溪是不是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表面说不讲课授课,私下却说动了司马徽在岳麓书院开课讲授经典。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世家们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哪怕讲课的人是司马徽也不行。

如果司马徽真的开课讲学,必定会吸引不少的寒门子弟去听课,讲课的内容,肯定也是司马徽,或者说的直白点,就是刘备集团指定的典籍。

这对世家垄断知识和享有知识解释权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因此嘛,免不了的有人去找司马徽套话,想试探一下这件事有没有类似的内幕。

但司马徽表示,他就是帮着看看屋子,想看一下益州方面大儒们的著作,跟自己平生所学印证一下,绝对没有要授课教徒的意思。

司马徽这个人,是天下名士,他既然当众这么说,那肯定是真的,不可能出尔反尔。

世家大族相信了司马徽说的话,但同时,世家大族们也很纳闷——益州那破地方,能出个杨雄这样的大才,已经是奇迹了,甚至可以说,是消耗了益州几千年的文气积累。

就这样,杨雄这个人还是学问出众,但人品不行。

就那破地方,现在还能有什么大儒,有什么著作?!

退一步说,就算人家有这样的著作,留着传家还来不及呢,怎么可能放到荆州一个新建的书院里来?!

世家们不懂,司马徽也不细说,看看关子卖的差不多了,就赶紧的送客。

然后吧,就通知张溪,赶紧的给益州那边写信,催促一下孔明,至少先运一批经典著作过来,不然这个书院的第一砲,可就打不响了。

顺带的,催一下张溪,选好地方没,选好了赶紧造房子,可不能等书籍到了还没造好,如果这样,司马徽不会放过张溪的。

张溪那个忙叨的啊。

司马徽这个年纪,这个身份,这个名望.他说的话,张溪可不敢不当回事。

一面赶紧写信给诸葛亮,催促诸葛亮赶紧的把官方印刷好的典籍送来。另一面则赶紧到处寻摸,找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开工建书院。

别的建筑可以慢慢来,先把藏书阁给建好了先。

因此,张溪开始选址,地方就选在了江陵西北的某座山上。

这地方好啊,山明水秀,距离郡治不远不近,交通方便。

张溪选好地方后,询问当地乡老山名。

乡老拱手答曰「此山名犬首,因形似猎犬而得名。」

张溪一听这像什么话犬首?狗头山嘛。

这名字肯定不能配这个文化圣地啊,得改。

就叫岳麓山吧!

因此,张溪大手一挥,给这座山取名叫岳麓山,在山腰上建的书院,就叫岳麓书院了。

是,张溪知道,后世的岳麓书院是在长沙那边,不是在江陵。

但这年头,洞庭湖都没有出现呢,那地方一片沼泽,人迹罕至的,谁没事儿跑那地方给原本的岳麓山取名啊。

再说了,张溪说这个狗头山才是真正的岳麓山,有哪个吃饱了闲的世家非要跟张溪争辩这个问题?!

你爱叫啥就叫啥,反正只是个图书馆,你叫文圣阁都没人在意。

其实张溪对这个岳麓书院也不是特别的在意,如果不是为了从世家手里抠几个人才出来,张溪真不会搞这么多的事儿。

普及教化虽然是这个时代地方官的职责,但在战乱年代,张溪更关心,老百姓能不能吃的饱饭。

因此,地方选好了,司马徽过来了视察后满意了,张溪就让工匠动工修造藏书阁,但自己,却把这一摊扔给了伊籍负责,自己转头就跟马良一起商量秋收的事儿了。

张溪前后从世家和司马徽那边抠出来十来个人才,充实到各个实务部门,让马良总算能稍微放心一点,正式开始安排秋收工作了。

以前是可能会累死的状态,现在是大概会累瘫的状态.马良已经很满意了。

再说了,张溪也不是真的不管事,秋收这么重要的事情,张溪还是很负责任的,把小邓艾也拿出来使唤了。

说起来,过了秋收,到十月份,小邓艾的二十岁生日也就到了,该给这小子冠礼了。

这是大事儿,得好好的准备准备。

首节 上一节 165/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