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倒地,情有可原,毕竟士兵素质良莠不齐,有些人确实体弱或者惫懒,但小校倒地,这情况就不一样了。
军中小校,虽然只是低级武官,但也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身体素质上肯定是没问题的。
现在倒下,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意志力不过关。
也难怪关赵二人脸红......这样的小校,你要是把艰巨的攻坚任务交给他,很有可能一时不顺就退缩,甚至导致严重的战败后果。
更何况,今天还有徐庶在现场看着。
关羽是什么人,高傲无比的人呐。
本来徐庶到底有没有真本事,关羽还是持着怀疑的态度呢......可还没等关羽找到机会质疑徐庶,倒是先让徐庶看到了自己治军不严的一面。
这还得了?!
关羽气的,不仅脸发红,眼睛都瞪起来了。
不过关羽终究不是张飞,虽然内心生气,但也不会当场发作,只等回营后再处置这事儿。
现在嘛,就陪着徐庶继续这么站着,观看操练。
一个时辰的「站军姿」结束,张飞营中开始盘点今天的操练结果。
比上次要好,这次达标的什达到了三十一个......起码比上次十五个什达标要好多了。
但张飞依然不满意——他全营一共九十五个什,现在达标率都不到三分之一。
张溪只能是私下里劝劝张飞,毕竟这种事儿你不能指望一次性到位,得慢慢来。
而且今天将士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虽然还有三分之二没合格,但也没跟第一天似的,一个什倒下一半人,这次都是三到四个人没能坚持住,而且大多是后半个时辰倒下的......离达标也不远了,以后慢慢会好的。唯一让张飞感到安慰的是,他营中六个小校,愣是一个没倒的坚持到了最后,而来参观的小校们,居然还有两个倒下了。
再之后,张溪让营中将士们稍微活动一下,放松一下筋骨,休息半刻钟后,就得开始剩下一个时辰的兵械操练。
当然,没达标的什长们在兵械操练后还得倒霉的排队去军正那边挨五下脊杖......军法就是军法,这是没法商量的。
不过好在这次不是张飞下手,倒也不用担心打完了这些人三天后无法训练。
正常军械操练已经没有继续观摩的意义了,徐庶看了一小会儿,发现没什么新东西了,也就主动邀请几位将军回到军帐。
「未想数年不见,元长倒是学到了士卒练心之道了!」徐庶笑着,给出了他的肯定。
徐庶总算是看出了张溪这个练兵的一些「门道」——张溪的这个练兵之道,并不是给士卒炼体,而是着重于炼心。
炼体的练兵之道不难,稍微有点悟性的将军,就是你不教他,他也会慢慢自己领悟。
但是懂的如何炼心的人确实在是不多。
当然,这里的「炼心」并不是后世兔子军的那种思想工作,这个打死张溪都做不到。
这里的炼心单纯是指给士卒锻炼意志力,让他们能做到严守军纪,令行禁止,听从主将指挥而已。
严守军纪,令行禁止,听从指挥这三样,基本是一个强军必备的条件,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在这个年代,基本都属于主将的不传之秘。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年高顺的陷阵营。
这点上,关羽张飞其实很有发言权。
当年刘备被吕布派遣的高顺张辽攻击,向曹操求援,而曹操也不含糊,派了大将夏侯惇引兵救援......结果夏侯惇连吕布的面都没见到,直接被高顺的陷阵营给冲垮了。
关羽和张飞当时就在刘备身边,可是眼睁睁的看着这事儿发生的。
要知道当时夏侯惇可是带了一万人来救援的,而高顺的陷阵营,据说总数才八百余人......要么这个夏侯惇是白痴,要么就是高顺的陷阵营太猛了。
显然,后来在许都呆过的刘关张三兄弟都知道,夏侯惇虽然打仗差了点意思,但也不是白痴。
那就只能是高顺的陷阵营太猛了。
可自打高顺死后,这个陷阵营也就跟着消失了......没人知道练兵之法,自然也就没有人能练出来了。
徐庶不再质疑张溪的练兵之法,反倒是来了兴趣。
虽然这年月这种练兵之法是禁忌,轻易不会有人传给别人......但徐庶还是想问问,哪怕张溪不教,互相讨论一下也是好的,万一能触类旁通呢?!
可徐庶也没想到,张溪居然就说了。
而且吧,不仅说了,还正儿八经的跟徐庶一起讨论起来。
第三十一章 商讨
张溪的想法很简单——他觉得自己是真的不会练兵。
军训这个东西,基本就是新兵入伍后训练的第一个科目,也是最基本的东西......不会真有人觉得自己参加完一个学生军训,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了吧?!
而且,这年代的练兵方式,张溪其实是一窍不通的,他也生怕自己生搬硬套现代的学生军训项目会不切合这个时代的实际要求,迫切需要跟懂兵法的人好好讨论一下。
跟张飞这黑厮讨论,这黑厮就只有好好好,对对对的应付你,一点讨论的意义都没有。
但徐庶不一样啊,这位显然是读过兵书的。
虽然在历史上,徐庶的政务能力要比军事能力强,后来在曹魏那边也是当的御史中丞,明显的不涉及军事的高级文官。
但是呢,你要是看演义线,会发现徐庶在军事上有着相当敏锐的感觉。
程昱都只是察觉到连环计有些许不对劲,但徐庶已经想到了后来的火攻了。
在搞不清楚眼前的徐庶到底是走史实线还是演义线的情况下,抱着万一能成的想法,张溪还是把自己前两天跟张飞商量的训练计划合盘托出,请徐庶帮着参谋一下。
而徐庶越听,越觉得这事儿不对劲。
张溪的训练计划没啥大问题,有问题的是张溪的表述方式。
张溪几乎是拿出了所有他知道的练兵之法,而每个练兵之法的目的也说的相当通透,什么项目训练采用什么样的手段,而这种训练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张溪都讲的很详细,很通俗,通俗到只要能记住就能照做。
这个不太对,或者说,不太像是成系统的兵书上记载的内容。
这年月的兵书是不会记载的这么细的,只会有一个大略,告诉你大概怎么去做就能达到效果——即使是一千年后,戚大帅的《练兵实纪》上的记载也是如此。
而且张溪的练兵之法似乎听着很不成体系,很多东西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感觉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要是自己随机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这小子居然思考了一下就能提出一个还算有效的建议进行补充。
这给徐庶一种感觉,那就是张溪的练兵之法,好像根本不是一本兵书上来的,而是很多地方东拼西凑起来的
这就不合理了。
张溪现在做着行军司马这个军职,却依然是一副文官打扮......你要说这家伙这些年一直从军,然后从军中总结出来的这套规律,这话能有人信?!
可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难不成张溪在刘使君帐下呆了这么几个月,只是简单看看军队训练就能想出来行之有效的练兵之道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张溪这个人,难道是天生的大将之才?!
徐庶觉得这太不现实了,徐庶也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这种生而知之的人。
要么,之前的张溪只是在自己面前藏拙,要么,就是张溪这五年有了什么奇遇。
徐庶倒是没往张溪担心的那方面去想,毕竟这年月,正常人的脑洞很显然没有后世人那么大。
再一个,这年月的文士,藏拙也好,奇遇也罢,在这个时代都是很有市场的。
比如郭嘉在袁绍帐下的时候就藏拙了,因为郭嘉觉得袁绍不是自己想找的明主。
而奇遇更好理解,初汉三杰中的张良,现在就有黄石公传其兵法成就大业的传闻......这年月的文士很相信这一套的。
在徐庶看来,张溪很有可能是后者,他也获得了一些机缘,受到了一些隐士高人的传授......但大概率是隐士教的太多,而这小子又资质不够,学艺不精,很多东西都只记了个大概,学的比较林散而已。
如果是这样的话......徐庶觉得自己以后有必要跟张溪多聊聊,万一学到那么一点也是好的么。
这年月知识的传播途径真的太窄,基本都被世家豪门把持,而徐庶又是寒门子弟,想要看本完整的古籍经典都是难事儿,更别说能学到各种各样的知识了。
虽然徐庶也觉得张溪「学」的东西太杂,太不成体系,但是嘛......总比一窍不通要来的更好。
也幸好现在都在主公刘备的帐下,两个人又是旧识,又是同乡的,徐庶索性打听了一下张溪的住处,二话没说的,就从左将军自己临时的住所搬了出来,也搬到了邓家村,租房居住。
这样彼此之间有个照应不说,以后去找张溪「聊天」也算方便了。
就这样,张溪基本白天去张飞军中点卯,有操练就主持操练,没操练的时候帮着张飞处理一些文书工作,到了下午没啥事儿的时候,就可以早早的下班回家。
而徐庶呢,刚刚上任西曹掾没多久,经常会跟刘备在一起商量事情,但基本上晚上都会回到邓家村,没事儿的话就会上门来拜访张溪。
一开始张溪还不当回事儿,可这么三五次拜访下来后,张溪发现,好像现在自己跟徐庶聊天,越来越困难了。
感觉徐庶总是在问他一些很奇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吧,有些张溪还能回答一下,不太确定的还能跟徐庶一起讨论一下,但有些问题,张溪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了。
比如某天,徐庶就问张溪,关于现在新野县的税率调整问题......这玩意儿张溪哪儿懂啊。
张溪就记得,西汉初年的税率是三十税一......可这年头,就算是以仁义著称的刘使君,他治下新野县,那也是十税一啊。
足足涨了三倍,却依然被百姓称道为仁义.....也是够讽刺的了。
而这个十税一造成的后果,就是刘备军的粮草补给,严重依赖刘表供给。
而徐庶那意思,还想着能不能调整成五税一......有够黑心的。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徐庶,毕竟刘备是真的穷。
刘备到底是客军,虽然刘表「很大方」的表示把新野县的赋税都交给刘备处理......可刘表的大方,也就仅限于新野县城附近不到十里的地方。
出了新野县方圆十里,南到江夏,西到樊城,襄阳,要么一路上是荒地,要么都归襄阳刘表或者江夏黄祖管,压根没他刘皇叔什么事儿。
新野这个地方又地处曹操控制的南阳郡和刘表控制的襄阳郡之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中间一大片土地荒芜,连屯田都不敢,生怕给曹操作嫁衣。
刘备也是真的难,而初当家的徐庶也难。
粮草补给控制在别人手里,就跟脖子上套着一个绳套一样,完全受到刘表的节制......不管是刘备还是徐庶,都不想这种事情长久下去。
可徐庶想要把税收再提高一倍,这也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刘备这个人虽然也是乱世军阀,杀伐果断,但他的心里,比起其他诸侯,还是多装了一点百姓的。
所以徐庶来找张溪,一边是自己劝不动刘备,另一边也是想从张溪这边得到一些灵感,看看除了加税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而张溪就表示爱莫能助了。
没办法,新野这个地方实在是太特殊了,特殊到张溪能想到的办法,没有一个能适用于新野。
新野这个地方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刘表和曹操的缓冲区,而刘表和曹操也不是什么战略均势状态......纯粹是曹操这会儿忙着平定北方,腾不出手来对付荆州而已。
这地方,压根不合适作为发展基地,所有的发展都有可能变成将来曹军的养料,所以张溪脑子里的什么收商税啊,什么组织士卒百姓屯田啊,都不顶用。
甚至最后的绝招,打土豪分田地都没法做,因为新野县附近就没有什么大型世家。
大世家要么在南阳,要么在襄阳......新野这个地方,顶多跟邓家村一样留个话事人管理一下资产,正儿八经的世家子才不会来这么危险的地方呢。
再一个,张溪对民生这方面,真的不懂。
有一说一,你在军队里搞点东西吧,还能有张飞等武将兜底,好歹也算有个容错率。
但你要是在民生上搞事情......这年月的老百姓能活着就很不容易了,一个不好是要出大量人命的。
所以民生上的事儿,还跟税收有关,这个张溪是真的不敢给徐庶任何所谓的建议。
徐庶问了半天,一无所获。
也没办法,这事儿确实他也没有更好的破局办法,问张溪只是想集思广益而已。
而张溪嘛,在想不出好主意之际,就开始发散性思维......想想后来的刘备是怎么破局的?!
嘛,后来的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也是困守夏口。
那个时候的处境,其实也不比这时候好到哪儿去,毕竟夏口的东面的大部分江夏郡已经被孙权占据了,而西北面则是刚刚经历了赤壁之败的曹操军。
那时候诸葛亮给出的建议,就是问孙吴借南郡.....还是半个南郡。
由此可见,诸葛亮也对在夏口这个地方发展起来不抱希望。
即使在新野的时候,诸葛亮也是建议刘备想办法袭取襄阳作为安身之本......新野这地方,同样发展不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