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地方可是迁移了十几万的夷人,这些夷人中有耕种经验的人绝对不超过十分之一。
没有耕种经验也就算了,耕种节气还没有跟上,这要是因为夷人没种好导致缺粮,那今年南中的粮食缺口就更大了,也不利于以后安抚这些夷人,把他们绑在平原土地上。
因此,这段时间张溪一直在兴古郡的祝融部呆着,负责监督地方秋收工作。
张溪和诸葛亮两人,各有各的忙碌,而且这一忙起来,就是近两个月没有见面。
等到八月,张溪忙完了兴古郡小麦收割和水稻耕种的事情后,回到味县,诸葛亮也初步完成了矿产分配的工作。
按照张溪的建议,这次分配矿产资源,只对东川铜矿区进行了划分,刘备集团包括元从派在内,占据了铜矿区六成的份额,剩下的四成份额分给了荆州和益州的世家。
张溪对此非常的惊讶.够可以的啊,诸葛亮居然谈下来六成份额给刘备?!
原本张溪还以为,双方能五五分成已经很不错了。
其实诸葛亮也是这么想的,甚至刘备给的底线还是自己占据四成就够了.但这些世家们,到底缺乏一些胆量,也没想太过于得罪刘备。
再一个,这些世家们在味县呆了两个月,听了诸葛亮的「招商会」介绍,又派人实地考察过后,才发现,东川的铜矿存储量,远远大于他们的预期。
经过再三核算,这些世家们觉得就自己手头的钱粮人口,加起来能吃下四成的份额,已经是相当的不容易了。
再加上东川的大部分铜矿区,以现在的技术条件不那么好开采,有一定危险系数,世家们也不愿意太过于冒险投钱,因此把目光都放在了那些比较好开采的露天或者浅层铜矿上。
综合起来考虑后,得出了这么一个结果。至于张溪建议的拍卖嘛其实效果不算太差,但也不算太好。
一开始的时候,世家们听说了「拍卖」这种新鲜的方式后,确实彼此之间产生了不小的矛盾,尤其是荆州派和益州派之间,双方都在较劲。
但很快,两派之间在有识之士的带领下,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毕竟,能代表一个世家来味县处理铜矿事宜的人,就没有一个不是家族中的精英,脑子绝对好使。
再加上有人前后串联,很快的就达成了一致。
倒不是联合起来针对诸葛亮,他们还没有这个胆子,另外也不相信其他势力的代表会这么容易的互相信任,互相合作。
所以,这些世家都是按照各自的利益导向,组成了小团体而已。
比如南中本地派,就在李家和孟家的主导下,结成了小团体,大家先联合吃下一部分矿产份额,回头自己再内部消化。
同样的,东州派和蜀中派也同样是这么做的,甚至荆州派在看到益州人这么搞之后,也不得不有样学样,在蒯家和黄家的带领下,组成小团体。
毕竟只有这样才能在跟对方的竞争中有胜算,哪怕是黄家,也无法跟整个东州集团去比拼财力和人力。
就这样,张溪和诸葛亮期待的各个世家争破头,相互抬价的事儿并没有大规模的出现,但这几个小集团之间,互相抬价倒是常有有些还是损人不利己的那种。
钱呢,确实也没少赚,但某种程度上,张溪和诸葛亮试图分化各世家的计策,却是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倒是让各地区世家之间的矛盾,有所增加。
这事儿,有利有弊吧.哪怕是诸葛亮,也没指望靠一个铜矿就能起到分化世家的目的。
张溪也没想到,这年头的世家就搞出了这种小团体如果更深入一些,组成集团化,以股份制的方式来运营和分红,说不得还真的让这些世家在铜矿份额中,得到利益最大化。
但很显然,张溪高估了这些世家们,在他们看来,小集团只是临时为之,等到拿下份额后,内部免不了立刻就得开始勾心斗角.啥股份制,这年头的人可没有这个概念,只有捞到家里的钱,才是我的。
张溪可不想去提醒这些世家还有利益最大化的合作制度,毕竟张溪的屁股是坐在刘备这边的,可不是坐在世家这边的。
而诸葛亮跟各大世家聊完了铜矿的分配后,荆州世家大多是已经告辞了。
一个是来的路远,赶着回去跟家族商议,分配小团体吃下的铜矿份额,准备钱粮和人手来南中立足开发。
另一个.南中的气候,一般人真的适应不了。
这天热的不要不要的,而且还有瘴气嗯,经过《伤寒杂病论》的普及,现在的荆州人也大多知道所谓瘴气是通过蚊虫传播的了,但南中这地方,蚊虫实在是太多了。
荆州的夏天,哪怕是荆南四郡,夏天也能在院子里纳凉。
但在南中这地方,蚊虫又多又大,不停的袭扰你,让你根本没有心思纳凉,大夏天就算想在院子里纳凉睡觉,也得准备好艾草熏和蚊帐,实在不舒服。
所以在办完正事儿后,荆州世家纷纷的告辞离开。
而益州世家嘛,虽然也有部分走了,但大多数消息灵通人士,也从侧面打听到,庲降都督张溪,对南中有所规划,似乎也是一个很来钱的买卖。
因此,这些人始终在味县等着,熬着,一直到张溪忙完兴古郡的事儿回来。
接下来,就是张溪为主,诸葛亮帮忙敲边鼓的南中甘蔗垦殖园经济的推广事宜了。
其实吧,这事儿比铜矿要好推广的多。
只要给这些世家们一些糖饴,然后告诉他们这些糖饴是用甘蔗制作的.剩下的事情就好办了。
谁能不喜欢糖呢?!
尤其是南中四大姓,这时候恨不得把所有的南中山地都给承包了。
但.南中山地实在是太多了,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用来种植甘蔗的。
南中地区,最适合从来种植甘蔗的地方,是在新成立的云南郡,永昌郡一带,而越巂郡南部也有一些地方可以种。
反倒是建宁郡,兴古郡一带适合种植的地方不多,能种,但种下来的效果可不好,甘蔗不甜。
至于牂牁郡.嗯,这就没牂牁郡什么事儿。
而南中四大姓的主要势力范围一直是在建宁郡,兴古郡,越巂郡一代.越巂郡太守还是马谡,妥妥的刘备自己人。
因此,因为离的远,在铜矿分配上没有得到太多好处的永昌王氏和云南吕氏,这时候就抖楞起来了。
虽然吧,可以种甘蔗的山地不是我家的,但作为地头蛇,你们在我们的地盘上种甘蔗.要是惹毛了我们,你们想想都知道后果的吧?!
所以呢,云南吕氏和永昌王氏几乎是第一个跟张溪谈甘蔗种植园合作的事儿。
张溪当然也知道这俩地头蛇的重要性,谈肯定是要先谈的。
但谈之前,张溪也询问了两家,就云南郡和永昌郡那点可怜的人口和耕地面积,你们要是都组织百姓去种甘蔗了,那粮食谁来种?!你们又打算怎么完成赋税指标,同时还要养活郡中百姓?!
别跟我说你们打算不管百姓死活,只管往死里搂钱啊!!!
这话一说,王氏和吕氏的人也噎住了。
而这个时候,建宁四大家和蜀中的一些世家代表,顿时也支棱起来了。
咱虽然是外人,但咱手里有粮!!!
第三百八十三章 巡视地方
经过张溪和诸葛亮的一顿组合拳之后,南中和蜀中的世家们,总算是在蔗糖这件事情上,达成了利益一致。
蜀中世家有粮,但他们的人力资源大部分都投入到刚刚分配好的铜矿开采上去了,临时再分出人力来南中种甘蔗,心有余而力不足。
建宁四大姓手里没粮,核心区域内也不是太适合种植甘蔗,但他们在夷人中有极高的声望,即使在永昌和云南两郡也是一样,他们可以想办法劝说山中的夷人们出山,来种植园种甘蔗。
而王氏和吕氏是地头蛇,不仅熟知地方,而且在地方的影响力也不小,想要绕开他们开垦种植园,根本不可能。
一方有粮无人,一方有人无地,一方有地无粮.三方合作起来,这个南中甘蔗种植园项目,不就可以搞起来了么?!
而张溪和诸葛亮则表示,你们要开垦山林种植甘蔗我们是不反对的,而且我们还可以把熬制蔗糖的方法告诉你们,但是你们开垦出来的甘蔗种植园这个东西,按照大汉的律法,那也是要交税的。
倒也不是很高,但毕竟也不是粮食,折中一下,就取二十税一就可以了。
当然,你们熬制了蔗糖,要是自己用,那就不交税了,但如果是要运输和交易,那就得交商税。
嗯,考虑到蔗糖这种东西是妥妥的奢侈品,因此征税比较高,五税一,这个没问题吧?!
至于种植园中的种植户百姓嘛.这个就给你们一点优惠条件吧,人丁税就免了,让百姓减轻一点负担,但你们种植园里的百姓,夷人暂时不管,但汉人哪怕是流民,你们也必须要到官府登记造册,成为自由民,服从官府徭役。
这个就是张溪和诸葛亮的条件。
世家们当然对此有意见但不是对农业和人丁徭役有意见,主要是这个商税,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是,糖这个东西这时候是奢侈品,但随着蔗糖的大量产出,以后糖也不是那么少见的.五税一是不是太高了?!
十税一吧?!
而诸葛亮和张溪略微的商量了一下,也退了一步,允许十税一的商税,但对于南中种植园的夷人,官府也要介入管辖。
当然,只是登记,并不是给夷人汉民待遇,因此也不会征收夷人的人丁税,也不会发动夷人的徭役。
但是呢,这些夷人在种植园耕种满五年后,可以自愿到官府登记为汉民,到时候就要服徭役,但只要继续在种植园种植,也依然可以免除人丁税。
另外,既然登记了,那么夷人的生死,也必须要这些世家们来保证,可不能跟这时代的无地流民似的,死了随便一埋,连官府都不知道。
说白了,张溪和诸葛亮就是看上了这些世家手里的流民和夷人人口了。
而世家们稍微商量了一下,觉得这样虽然限制了大家隐匿人口,不能把流民和夷人当牲口用了,但仅仅不用交人丁税这一点,就可以吸引大量的汉夷一起来种植园工作。
大汉人丁税其实挺高的,比起农业税来说,人丁税才是自耕农最大的负担。
至于徭役这种事情没办法的,南中到处都缺人,各种基础都需要人力来维持,诸葛亮和张溪不可能白白少收一半的商税的。
双方敲定了合作协议后,这个事情的框架就算这么定下来了。
至于将来这个种植园会发展成什么样,种植园里的劳作的人,最终还会不会重新沦落为农奴,这个张溪也不好确定。
反正在法律上,张溪已经把帮他们确立了自由民的地位,如果这样这些流民和夷人都要宁可被种植园主剥削,也不愿意成为自由民,那就不是张溪能管辖的了。
张溪觉得自己已经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
大框架定下来,那么剩下的就是管理和协调的事情了,这种事儿不需要张溪这个庲降都督亲自插手,交给了王士和龚禄这俩诸葛亮推荐的管理型人才来负责就可以了。
更何况这俩也是南中人,跟南中世家打交道,也会更好沟通。
张溪在忙完这些让他比较关注的事情后,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心来,开始履行属于自己庲降都督的职责了。
快九月份了,张溪这个庲降都督,得去南中各地转一圈。
毕竟是刚刚平定战乱的,去地方各地看看,安抚一下民心也是必要的。
至于诸葛亮,他暂时还不会立刻回成都去,会一直在南中呆到年底,协调各世家陆续开始开采矿区后,再回成都。
因此,张溪很不负责任的把味县的一些政务拜托给诸葛亮处理,自己则带着张翼以及五部都尉府中的一部,开始了南中巡视的工作。
第一站,就是马谡所在的越巂郡。
有一说一,马谡这个人吧,军事天分到底如何,张溪暂时还看不出来,但他治理地方的能力是真的不错。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马谡就已经安定了越巂郡的人心,并且开始主持泸水附近铁矿区的采矿基础设施建设了。
马谡利用原越巂郡夷王高定的妻小在越巂郡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夷人出山,安置在铁矿生产区,同时跟这些夷人约定,只要采矿满五年,就可以全家获得汉民资格,同时获得越巂郡的土地,由专人教导他们耕种。
同时马谡又任命夷人降将鄂焕为越巂郡司马,前往山中劝说夷人出山,同时编组了一支夷人为主的部队负责矿山的护卫工作,跟汉人郡兵进行职能区分,但基本待遇却相差不大,尽量在汉夷之间一碗水端平。
至于汉夷之间的矛盾,马谡也在尽量的公平对待,任命地方官员虽然还是以汉人为主,但马谡规定,凡二十仗以上的刑罚,必须要由他这个越巂郡太守审核后才能用刑,尽量避免出现地方官员欺压夷人的事情发生。
张溪到了越巂郡,在听马谡汇报了如上的政令后,也是一阵目瞪口呆。
你还真的是丞相的好弟子啊合着丞相「凡二十杖以上者咸决之」的事儿,是从你这儿开的头?!
你也不怕把自己给累死?!
马谡一说起这个,也是苦着脸,无奈的跟张溪抱怨。
没办法啊,他也不想的。
越巂郡这个地方太特殊了,可以说是南中六郡里,汉夷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偏偏这个地方还有非常大的一片铁矿区和金银矿藏。
如果自己不能用这种方法让汉夷都信服,保持地方稳定的话,这些矿产根本没法开采出来的。
金银矿也就算了,这东西有没有意义都不大,但铁矿这个东西,必须是掌控在官府手里,不能假手他人的。
马谡也不想这么累的管这么多事情,但为了快速稳定民心,安抚夷人,同时吸引夷人出山当矿工,他不得不这么做。
张溪听完后顿时明白了。
马谡的劳心劳力,跟历史上丞相的劳心劳力是不一样的,马谡这个,就是一个临时性的行为,只要等到越巂郡的夷人心服,大多数夷人出山采矿或者耕种后,就可以不用这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