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第414节

所以,当郭淮询问得知,蜀军在攻破五丈原后,立刻由张飞领兵一万为先锋,刘备亲临两万大军为后军,全力向眉县扑来时.郭淮知道自己中计了,但他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就跟诸葛亮和庞统预料的那样,郭淮除了让这次参与盘查文钦的将领闭嘴外,根本没有其他的办法。

同样,郭淮也是老于战阵的将军了,知道自己的这个命令,最多不过是延缓这个消息在军中传播的速度而已士卒们早晚都会知道的。

现在这种情况下,你再催动士卒去进攻眉县,谁也没有那个进攻欲望。

因此,在围攻眉县的第七天,魏延终于有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说实话,魏延是真的没想到,自己一万一千多人守卫一座城池,面对地方五万人的围攻,居然在坚守不到十天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的战损减员。

一万一千士卒,如今只剩下七千多人还能坚守,王平的一千无当飞军,如今也只剩下六百多人了,这个人数,基本等于无当飞军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最要命的是,城内的守城器械已经严重告急了,再这么打下去,那魏延就真的只能去拆屋充当守城器械了到了那个时候,魏延可就真的不敢保证,那些城内的世家大族,到底会是一个什么心思了。

毕竟这年代,能拆了当守城器械的民宅,可都是世家的,百姓的房子你就算全拆了,也找不出几根木头来。

而当守军到了需要拆除民宅来守卫城池的时候,那就说明守军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城池随时可能失守。

到了那个时候,以世家墙头草般的德行,指不定就有人会想着私联魏军,打开城门,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举了。

也就是说,魏延现在确实有些焦虑,再这么打下去,不出三天,可能自己真的就要冒着得罪眉县世家的风险,拆屋守城了。

但.第七天的时候,魏军居然没有发动攻城?!

这个有点不合理啊。

眉县是什么情况,虽然魏军不一定太清楚,但基本局势还是能看的明白的啊。

现在的魏延,是领教过郭淮的厉害的,这样的将领,不可能会看不清如今眉县的困境,也不会不明白一鼓作气的道理才对,

所以,这个郭淮,到底在干什么?!

魏延也不是啥省油的灯,一旦发现郭淮的异样,也开始了分析如今的局势之下,能让郭淮放弃攻城的原因,只有两个。

一个,郭淮要用计,他想营造一种汉军主力将至,自己无心攻城的假象,骗自己主动出城进攻,争取在野战中杀伤自己的有生力量,达到削弱眉县守军的目的。

第二个.大汉军的主力,真的要抵达眉县了。

一想到后一种可能,魏延顿时也兴奋了。

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郭淮军团都已经来到眉县七天了,陛下的大军就算在五丈原会有些许阻碍,但终究不会逗留太久,算算时间,也应该到了。

而大汉主力大军一到,魏军就会面临前后夹击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魏军的军心士气必然混乱,军无战心.哪怕魏军的兵员素质再强,战斗力再高,那也是败局已定。

易地而处,魏延觉得,自己站在郭淮的角度上,基本上会考虑的,也只有退兵一条路可走。

魏延从来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主,他在判断魏军很有可能打算撤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琢磨,是不是趁着魏军撤兵的时候,主动对魏军发动一些骚扰性的进攻,延缓魏军的撤军速度,给汉军主力创造一举击破的机会。

说真的,魏延是真的想这么干一票的,毕竟他这性子就这样,有这种好机会的话,那魏延是真的敢赌。

可魏延敢赌,王平,吴班可都不敢赌啊。

如今咱们没有收到任何情报,陛下那边也没有军中斥候或者秘使过来,咱们怎么能确定,城外魏军的异样,真的是因为陛下领兵到此了呢?!

万一这是郭淮的计谋呢?!

也许郭淮就是要利用咱们的这个错误判断,引诱咱们出城,然后设下伏兵伏击咱们呢?!

因此,王平和吴班真的是力劝魏延,别蛮干。

咱们能守住眉县,就是一场大功。

相反,如果因为贸然出击,导致眉县失守,那么咱们可是破坏了整个战略规划,是有大罪的。

总而言之一句话——咱们还是别折腾了。

这话要是搁以前吧,就魏延的那个脾气,他认准的事情,就算明知道是错的,他也会坚持到底.甚至越是有人反对,他越是会坚持。

但如今嘛如今的魏延,多少还是有点变化的。

倒不是性格上有多少变化,如今的魏延,依然情商不足,不怎么会做人,跟同僚之间的关系也算不上多好。

但魏延跟他看得上的人相处,多少还是有点改变的。

比如王平和吴班,都是难得的,魏延觉得可以交流的人。

而当这两个人一齐反对他的计策时,魏延难得的,居然反思了一下。

这俩说的,有道理么?!

是有道理的。

郭淮设计引诱自己的可能性,其实魏延也早就想到了,只不过对比于陛下领军逼近眉县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魏延看来,并不大就是了。

那么,有没有可能,陛下领兵逼近眉县是事实,而郭淮设计引诱自己出城作战,也是事实呢?!

这个有点不好说。

如果是以前,魏延基本不会考虑到这一点上面来。毕竟在魏延看来,如今郭淮应该是急着想这么撤军的问题,不太可能在这么紧迫的情况下,还能这么冷静的思考,想出这样的计谋来。

但.在魏延的认知里,有个人,他还真的可能这么做,毕竟这个人为了达到目的,啥损招怪招都想的出来。

当年郭淮在冀县城下,不就被那个家伙又是送女装,又是用冰筑城给耍的一愣一愣的嘛。

万一郭淮这小子跟着那个家伙学坏了呢?!

事实上,如果郭淮真的利用了正确的消息,利用了自己急于破敌立功的心理,打一个时间差,引诱自己出城作战,进而一战夺取眉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甚至魏延连细节都帮郭淮想好了,可以找人打着张飞将军的旗号从西南方向突然出现,让自己误以为大军已到,然后出城作战。

只要郭淮能重新夺回眉县,有了足够的粮草补给,那不管是从容撤军,还是原地坚守,主动权都在他手里了。

到了那个时候,整个战局,就彻底崩坏了,这次北伐自己前期立下的功劳,可就全没了。

这个可能性,还是很危险的不能不防。

第六百零八章 到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魏延还是受到了他嘴里的「某个家伙」的影响了。

历史上的魏延,那可是在诸葛亮死后,明知军心涣散,还非要领兵继续北伐的人。

这不是魏延有什么异心,纯粹是魏延高估了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认为虽然丞相病故了,但他魏延还在,还能收拾军心,继续跟魏军作战。

不能浪费机会,也不能眼睁睁看着丞相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就这么白白被浪费掉吧?!

真不能说魏延错了,但他确实高估了自己的影响力,也低估了丞相的影响力而已。

可如今,魏延居然已经能听得进同僚的劝解,也会对自己的决定做出反思,已经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改变了。

虽然魏延肯定是打死不承认是「某个家伙」的影响,但这么多年,魏延搭档最多的人就是张溪,不是张溪,还有谁能给魏延这么大的影响呢。

所以啊,虽然魏延不想承认,但内心深处,魏延还是知道,有时候「那个家伙」的思维方式,也是有用的但真的不能想太多,要跟那家伙似的担心这个,害怕那个的,这仗也就别打了。

因此,不能因为郭淮可能有诈,就什么都不做,万一郭淮真的是在准备撤军呢?!

如此放任郭淮安然准备撤军,那岂不是贻误战机?!

所以啊,魏延想来想去,觉得大军出城作战应该是不行了,但什么都不做,也不符合他的风格.魏延把目光看向了王平。

王平顿时脸色一苦。

真不是他王平怯敌避战,实在是条件真的不允许了。

「魏将军,无当飞军如今.只剩六百余人了。」王平非***婉的,向魏延提出了自己的困难。

当初从散关西侧出发的时候,王平总共带了三千无当飞军出发,翻山越岭到了散关背后,就剩下两千七百人左右了。

而这个时候,偏偏遇到了朱赞带领的五千魏军禁军精锐去支援眉县,王平这一路上拼命纠缠,拖延了朱赞带领的五千精锐行军速度,但自身也付出了好几百人的伤亡。

之后,为了策应吴班的后军原地驻防,等待魏延的接应,无当飞军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最后只剩下一千一百多人,从其他的道路,最后撤回了眉县。

理论上讲,这时候的无当飞军,没有彻底崩溃,已经是看在大汉给的实在太多的份上了。

毕竟夷人嘛,在这个时代基本不算人,要搁北边,那就是被圈养起来,生死都在当权者一念之间,而在东边,那就是一个劳动力基地而已只有在大汉,不仅教导他们耕种,而且只要参加无当飞军,家中还能分到土地,即使战死,土地也不会收回。

这才是无当飞军到现在还在奋战的原因。

可问题是,这个战损比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连王平都有点不能接受的地步偏偏这事儿还不算完。

进入眉县还没休整上几天,因为魏延的守城需要,王平不得不带着剩下的无当飞军再次出战,最后去除一些伤员,还能继续作战的,只剩下六百多人了。

出发的时候,可是三千人,如今只剩下六百人这已经不是能不能上战场的问题了,无当飞军到现在还没直接造反,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这支军队,已经不具备重新出战的能力了,如果非要让他们出战的话,他们直接战场倒戈也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

王平想说的事儿,其实魏延也明白。

好歹也是镇守一方的人物,这点事情魏延还是看的明白的。

但如今,他也没有办法不是么?!

郭淮带领的,是曹魏的中央禁军,而中央禁军是什么战斗力,当初在接应吴班的时候,魏延就已经见识过了。

如果让大汉的郡兵出城去对上这群曹魏禁军,打是肯定打不过的,一不小心陷入重围的话,反而还得加派人手去接应出来那不如不出城去,仗着城防死守就好。

也就是无当飞军还有一战之力.哪怕打不过,依靠脚力,也能安全撤回来。

因此,魏延耐心的对王平解释道,「此番出战,非为强攻,尔等只需从旁骚扰,使其不得安宁便可.若事有不谐,本将许你便宜行事。」

魏延的意思,就是发挥无当飞军脚力的优势,对城外的魏军进行骚扰和游击,甚至为了让王平和无当飞军的士卒们出战,魏延甚至允许他们便宜行事。

所谓的便宜行事,就是不设明确的作战目的,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出击和骚扰的时间,只要他们真的进行了骚扰作战,那么战后不管成败,都不会追责。

这算是比较宽厚的军令了。

但.此军令,对王平是很有吸引力,但对那些只剩下六百多人的无当飞军士卒来说,并没有任何意义啊。

那些士卒,已经没有多少出战的决心和意志了。

然后魏延表示——没有出战的决心和意志,那就给他们找一个嘛。

比如说——只要出战,不管生死功过,全军六百余人,全部免税赋及各种徭役十年。

按照诸葛亮和张溪在南中制定的规矩,只要参加了无当飞军,那么田地肯定是会分到的,无当飞军的家属也会直接入汉籍,成为汉人这是优待。

一般的从军夷人,那也得有功才能入籍,普通夷人,那必须劳作到一定年数,缴纳一定的赋税,才会被允许入籍。

不过入籍归入籍,赋税还得交,徭役还是要承担的,这在这个战乱的年代,对百姓家庭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一旦免税免徭役的话,确实可以激起这剩下的六百多士卒努力一把,为家人过上好日子而博一次。

而且,就只有六百多人的十年免赋税徭役而已,对占据荆州,益州,凉州三州之地的季汉集团来说,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负担。

这点上,魏延比柳隐有概念的多,毕竟魏延是从底层出来的,知道百姓需要的东西真的不多,像柳隐那样一出手就是百顷良田的,那是世家子弟特有的大手大脚。

甚至这点事儿,魏延都不需要去跟别人请示,只需要在战功表上附录一句,刘备可能连想都不用想,直接就批了。

但这个条件,确实是能激起剩下六百无当飞军的作战欲望。

不管什么年头,给谁打工拼命都不如给自己打工拼命这是常理。

既然作战任务也不算苛刻,奖励又如此雄厚.拼一把,不管活不活的下来,家人都能过上好日子,那就干呗。

无当飞军的士气,再次被激励了起来,但王平并没有立刻领兵出城,魏延也没有着急的把这六百人的无当飞军派出去。

以这种方式激励起来的士气,机会只有一次,魏延和王平必须把握好机会,在最合适的时机派出去,才能起到最大的效果。

首节 上一节 414/49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