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士卒们看到张辽确实就站在帅旗之下时,顿时爆发了极强的战斗力,让已经抓住机会的汉军们措手不及,最终被重新赶下了城墙。
可问题是张辽是真的撑不住了。
这几日,张辽之所以瘫坐在城楼上指挥,不仅仅是想保存体力好指挥作战,更重要的是,因为脊柱的错位,张辽每次要站起,都要忍着剧痛,并且必须要人搀扶才行。
可现在,张辽为了鼓舞全军士气,在站起后,只能依靠着自己帅旗的旗杆支撑,不能让任何亲卫搀扶.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军都相信,自己还生龙活虎着。
别忘了,就在半柱香之前,张辽已经因为体力不支而晕倒过了,如今骤然被唤醒,哪有这个体力能做到长久的站立?!
可就算魏军士气大震,要彻底把登上城楼的汉军给赶下城墙,那也需要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张辽必须一个人依靠这自家帅旗,硬撑着站立。
这不是体力的问题,而是意志力在起作用。
因此,当张辽硬撑着站在帅旗下的时候,他真的已经没有心思去顾及到就在眼前发生的战斗了,甚至于,他的大脑,他的思想,也早已不在这个邓县战场上了。
此时的张辽,想到了很多人。
有早年在家乡的父母乡邻,有进入京都后遇到的同僚朋友,更有数十年征战中遇到的明主,好友,敌人.有吕布,有曹操,有高顺,有臧霸,有昌豨,有颜良,有徐晃,有刘备。
当然免不了的,还有那个在城外,各为其主而战的关羽。
同时,张辽也想到了很多的事。
有一开始投军后的踌躇满志,有回到洛阳得知何进被杀后的无措,有跟随吕布后的颠沛,有在白狼山上的勇猛果敢,也有在合肥城下的意气风发.免不了的,还有现在的穷途末路。
再然后,张辽就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他的眼前已经陷入了一片黑暗,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感觉不到。
但他的身姿,依然坚挺的站立在帅旗之下,指引着自己的士卒们为之奋战。
当魏军士卒们终于彻底击退了汉军的进攻后,欣喜若狂的来找自家主帅回报战况,却发现,自家主帅早就已经失去了意识。
顿时慌得各军校尉和亲兵们一起,把张辽抬回了城内营帐,一时间全都不知所措。
这又一次体现出了张辽所部的最大问题——一旦张辽倒下,这支南阳军团,真的就找不出第二个能够主持大局的人来。
进入夜晚后,整个邓县城内的军心士气,彻底降到了冰点。
谁也没有去想过,第二天到底应该怎么守城,甚至谁都没有去想,第二天要不要守城。
但好在,经过了一夜的昏迷之后,在第二天一早,张辽还是醒转了过来。
可这次,张辽再也没有像之前那样,醒来后还能支撑着安排防务,指挥作战.如今的张辽,只是躺在床榻上,连说话大声一点的体力都没有了。
是个人都能看的出来,如今的张辽,大限已至就是张辽自己,也非常的清楚。
张辽征战一生,对生死早就已经看淡,而且在这个战乱年代,他张辽能活到五十有七,已经算是高寿了。
戎马一生,战功无数,封侯挂帅,封妻荫子张辽都做到了,没啥好遗憾的了。
虽然儿子确实不成器了一些,但只要儿子自己不作死,以他的军功,为大魏做出的贡献,富贵一生还是没有问题的。
唯一可惜的,就是这帮一直跟随着自己的老兄弟们了。
因此,虽然体力已经无法支撑,但张辽还是强撑着,对自己的亲卫,下达了自己的最后一个军令。
自己亡故后,全军开城,向关羽投降。
这是向关羽投降,给自己的老兄弟们寻一条出路而已,并不是向蜀贼投降.到死,张辽都没有要投降的想法。
而以关羽的为人,以两人之间的相知,张辽相信,关羽能理解自己这么做的用意,也不会为难自己的这帮老兄弟们。
下完最后的一道军令后,张辽感觉自己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
两眼一黑,盍然而逝。
大魏黄初三年十二月,一代名将张辽,薨于邓县。
身在洛阳的曹丕闻报后,不甚感伤,痛哭流涕,谥张辽为刚侯。其子张虎嗣任其爵。
昨天吧,因为胸闷的关系,怕死的小黑不得不去医院做了一个心血管方面的检查,因此耽误了更新.好在检查结果无恙,大概是因为自己太胖了,缺乏锻炼而已。
为此磕头致歉!!!
第六百四十三章 议事 一
洛阳皇宫,南宫正殿,德阳殿。
曹丕从邺城驾临洛阳后,就一直居住在南宫正殿德阳殿内,也一直是在这里,为了三方战事而绞尽脑汁。
有时候吧,曹丕真的很感慨,但同时也很郁闷。
自己的父亲的差距,真的有这么的大么?!
当年父亲纵横天下之时,是多么的英明神武,压得天下群雄根本抬不起头来。
可到了自己这边,被自己父亲撵的到处跑的刘备,如今东进关中,兵峰直逼三辅,而那个赤壁战前差点被吓得直接投降的孙权,居然也能攻略青徐,在中原大地上纵横捭阖。
自己偏偏一点办法都没有。
本来心情就非常郁闷糟糕的曹丕,还接连两天,接到了来自南阳的急报。
当然,这个时候,曹丕还不知道张辽陨落邓县的消息。
因为消息传递的滞后性,此时的曹丕,刚刚接到张辽送给自己的最后一封奏疏,这份奏疏里,张辽非常直白的告诉了曹丕,邓县不可久守,他本人也伤重无法支撑,因此会死守邓县争取时间,希望曹丕能选派合适的将帅,增派援军前往宛城,准备打宛城守卫战。
曹丕看到这个疏奏,都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自己但凡能有足够的将帅和援军,有必要让你张辽速胜关羽,然后去长安支援么?!
真当我是那种缺心眼主君啊,千里之外遥控战事的弊端,十六岁开始就随父征战的曹丕,怎么可能不知道。
这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嘛,兵力严重不足,长安方向又给人感觉相当危险的样子,逼不得已,才出此下策啊。
这本身也是对你张辽的信任,相信你能正面干爬下那个关羽算了,现在再想这些,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因为啊,张辽的这份疏奏,已经不是一封普通的疏奏了。
这是一封决死疏奏,张辽最后的落款,用的是「绝笔」二字。
这两个字用出来,就代表着张辽是要死守邓县,而且如今邓县的局势,让张辽这样的老牌名将都认为,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
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生命,尽力来拖延蜀贼进攻的时间。
张辽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曹丕还能说什么?!
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连南阳战事都告急的话,那就是三线告急了。
这要是稍微有些差池的话,那大魏,可真的要面临伤筋动骨的局面了。
曹丕急了,腮帮子都肿了。
南阳方面不能不救,整体局势的崩坏不能不管没办法,曹丕思索再三,只能再次把刘晔给找来,商议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
还是那句话,曹丕身边的谋士,能派出去的都已经派出去了,遍观身侧,也就只有一个刘晔还算靠谱。
都到了这个时候,刘晔也没心思再跟曹丕强调自己到底是政务更强还是军略更强看完张辽的疏奏后,刘晔的眉头就没有放下来过。
比起曹丕,刘晔跟张辽相处共事的时间更长,也更加了解这位将军的脾性.他上这个疏奏,是真的对邓县战事的前途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南阳三道防线,蜀贼已经突破了两道,那么剩下最后一道宛城防线,就必须要守住。
否则蜀贼就直接打通进入中原的门户了。
宛城一丢,关羽军东进可以直逼洛阳,威胁曹丕所在,西进可以攻取武关,配合刘备大军夹攻长安。
而更要命的地方在于,如今大魏的军力吃紧,不管关羽军团在攻破宛城后往哪个方向发展,曹丕一时间都没有任何应对的办法。
因此,宛城真的不能丢,而曹丕现在最急需的,也确实是时间。
张辽如今在邓县做的事情,就是在给曹丕争取时间。
刘晔很快就理清了现在南阳方向的解决思路,然后立刻对曹丕提议道,「陛下可急派一员大将,亲往宛城镇守,以安军心。」
曹丕则是一脸苦笑.哪有这样的人啊。
早知道是这样的局面,当初自己就不该下诏让张辽速战速决不然南阳战事,就算蜀贼增兵后军势大涨,以张辽之能,守卫宛城还是绰绰有余的。
如今张辽困在邓县,宛城,就只有一个张虎.但凡张虎能靠的住,张辽何必在疏奏里跟自己求情,让自己厚待张虎呢?!
「依卿之见,何人可往?!」曹丕这也就是走个流程的问一下,他是真的想不起来,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还有谁能替代张辽来镇守宛城。
徐晃,郭淮,张郃倒是都行,可全都在战略要地上,一个都走不开总不能去指望那个刚刚退兵回汝南的曹休吧。
可曹丕没想到,刘晔还真的提出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臣举荐许昌督军,必可胜任此职。」
许昌督军,就是司马懿黄初二年,因为司马懿镇守许昌要地,因此曹丕给司马懿加了许昌督军的职衔。
曹丕一听刘晔的话,顿时恍然大悟。
对于司马懿的能力,曹丕是相当的了解的,这是当年父亲用硬逼的方法,也要让他出仕的人物。
父亲看人的能力,曹丕一向是甚为佩服的。
更何况,曹丕跟司马懿的私人关系非常的好,早年间曹丕还是世子的时候就跟司马懿相交过密,对司马懿的才能和为人,也是相当的认可。
当然,曹丕也记得自己的父亲说过,司马懿这个人「有大志」,本人更是有「狼顾之相」,提醒自己要小心提防.但曹丕一来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驾驭得了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二来也因为这十几年,司马懿做事从来都是勤恳忠心,没有表现出一点「逆反」之相出来。
因此,这个时候的曹丕,对司马懿还是很放心的,当刘晔提出让司马懿去宛城镇守的时候,曹丕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起来。
确实,司马懿就屯兵在许昌,要去宛城也比较近,是如今最合适的驻守宛城的人选。
可就有一点,需要解决一下——司马懿屯兵的许昌,也是一处战略要地,他去宛城的话,谁来守许昌?!
对于这点,刘晔是这样说的。
「荆州之兵不过十万,如今八万余兵已聚于邓县,已无力他顾。许昌东联汝南郡,南邻江夏郡江夏郡文聘需提防江东,必不敢北上。纵其北上,陛下亦可令曹文烈将军自汝南郡出兵相援,许昌必无大碍。」
曹丕听完也是一阵点头,但心里又总觉得不太放心。
「蜀贼狡诈,纵是有曹休支援,亦恐不安。」曹丕犹豫的,说道。
说白了,曹丕现在真的有点信不过曹休了这个曹家的千里驹,因为老打败仗,没事儿还不听自己指挥,曹丕现在对曹休已经有点反感了。
刘晔一看曹丕这个架势,顿时也明白了,又想了一下,再次说道,「若陛下实在不放心,臣还可保举一人,前往镇守许昌,必令许昌无碍!」
曹丕顿时眼睛一亮,急切的问道,「不知子扬保举何人?!」
「乃太原人,故司徒王允之侄,散骑常侍,王凌,王彦云。」
曹丕一听是王凌,顿时有些犹豫。
不为别的,就因为王凌是王允的侄子。
有一说一啊,王凌这个人,其实跟司马懿,司马朗等人的关系都不错,曹丕其实也认识这位但王凌到现在还只是散骑常侍这么一个闲职,多少跟他的身份有关。他是王允的侄子。
王允是谁啊?!
大汉前任司徒,三公之一,一手连环计除掉了国贼董卓的大汉栋梁。
别管王允除掉董卓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至少在这个时代,对他王允的评价,那就是大汉忠臣,国之栋梁。
而曹魏,虽然是走了正规的禅让流程,从汉献帝手里继承过了天下.但具体怎么回事,他曹丕能不知道?!
王凌这个大汉忠臣王允的侄子,虽然曹操在世时,一向夸赞说他有大才,但曹丕真有点不敢用。
谁知道王凌对于蜀贼是什么态度啊,万一他认可蜀贼那边的自立是延续大汉,那回头自己派他去守许昌,他连城带地一起投降了关羽好了,关羽都不用进攻宛城,立刻就有了深入中原的跳板了。
还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跳板。
因此,曹丕很是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