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要有意见,你找中书省去,中书省那边不过是翻翻卷宗,制定一下决策而已,至于每年占用一大笔开销么?!
然后张裔也跟着急眼了。
如今诸葛亮升为丞相了,中书令一职一直没有做出安排,一方面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另一方面,大汉也不需要再出现一个拥有决策权的中书令。
因此,中书令一职,一直是归属于丞相府,由丞相府长史张裔兼任的。
张裔一听说要削减中书省的开支,顿时也忍不住跳出来了。什么叫中书省只要翻翻卷宗?!
拜托,中书省是决策部门,任何决策都需要有大量的文献和数据作为支撑的,没有这么数据支撑,制定出来的国政决策,交给你尚书省,你敢执行么?!
中书省花销多,那就是因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理这些文献和数据,为丞相府决策做出参考.削减中书省的花销,万一导致数据或者文献不准确怎么办?!
真当中书省那么多的中书郎只会抄资料么,他们也要总结归纳,整理文献和数据,从中发现各地的施政弊端,进而讨论办法加以改进.退一步说,就算中书郎只会抄资料,那总也得有人来抄才行吧?!
这年头识字的人很多么?!识字又愿意来当中书郎的人很多么?!
不给高薪,谁愿意来干这种库吏一样的工作?!
好嘛,诸葛亮还没发话呢,三省加上御史台,这四个部门就已经开始吵起来了,更别说后面还有各地刺史,将军,就地方财政和军费要跟诸葛亮扯皮呢。
这个事儿吧,一扯起来,没有个十天半个月根本扯不完。
张溪本以为,诸葛亮即使再是全能天才,他也得先摆平了中央朝廷内部的财政划拨和军费问题,接下来才会跟地方刺史商讨地方政务。
这没个七八天的,根本讨论不完。
因此吧,张溪都做好了在成都等上个七八天,再等诸葛亮召见的准备了.这七八天,好歹的可以放松一下,拜访一下往日亲朋好友,维护一下人脉关系。
比如说张飞,赵云那边,又比如说王平,马谡那边张溪是真的好奇,怎么马谡回到成都后,会从礼部侍郎的位置走回了老路,重新成为了丞相府参军?!
这小子还没息了领兵作战的心么?!
可惜,张溪没有时间去问。
一个,是马谡如今很忙,忙着帮诸葛亮出谋划策,应对朝中大佬们的各种要钱借口。
另一个,是张溪也没闲着,他被诸葛亮和法正一起拉着,参与了整个中央朝廷的财政分配计划。
别看你张溪现在是雍州刺史,但你身上还挂着一个兵部尚书衔呢,你也是六部一员。
诸葛亮那意思,你一个兵部尚书,不参与国政,不参与制定军费标准,想跑去偷懒?!
门都没有。
而法正那意思吧,兵部好歹是六部之一,归尚书省管,妥妥的尚书省干将,不想着帮尚书省多争取一些经费,就想着置身事外?!
然后张溪就被这俩没良心的货给拖住了,参与到制定朝廷的财政分配当中来。
但其实.张溪是真的有点太小瞧诸葛亮和法正的用意了。
两人拖着张溪参加,还真不是为了讨价还价的时候多个帮手。
这点事儿,他们争归争,实际能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的,双方其实心里都有数,无非是寻求一个平衡点而已。
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张溪尽可能的参与进朝政事务中来,增加在中央朝廷处理政务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培养执政朝廷的能力。
诸葛亮今年已经四十五了,法正年纪更大,已经快五十了,而张溪,还不到四十岁有些事情,是需要提前考虑起来的。
既然先帝有意让张溪在必要的时刻成为「博陆侯」,那么张溪就得有这个能力,能撑起朝政运转.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先帝要让张溪镇守雍州,成为第一个实权刺史的原因吧。
将军出于军伍,丞相出于地方嘛。
这两年,张溪在雍州那地方干的还行,防务,安民的措施做的都不错,唯一欠缺的,大概就是经济方面的头脑.先从这次财政分配开始学起,如果能在这么复杂的利益分配中学会怎么协调处置,那么将来至少不会再让世家们哄的团团转。
这就是诸葛亮和法正的良苦用心。
可张溪.张溪如今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他听谁说的理由都觉得对,但手头就这么点钱,到底该怎么分配,他依然没有什么头绪,也提不出什么两全其美的建议。
自己想不清楚,只能是看看诸葛亮怎么去讨价还价,怎么去想办法解决财政分配的问题.学归学,但进展真的不大。
简单来说,张溪的脑子,真的不适合搞经济,他对一国经济的理解太过于肤浅了,只能看到表面,对内部真正的核心利益掌控,始终欠缺一些洞察力。
这方面是急不来的,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是诸葛亮这样的天才而且话又说回来,诸葛亮也不是一上来就掌控一国经济事务的,他也是从一开始的荆南三郡练手,到后来主掌一州经济,到现在掌控全国经济,一步一步锻炼出来的。
只能说,诸葛亮在这一路走来,犯错的概率太低了,低到让人有种错觉,那就是诸葛亮一出山,他就啥都会。
张溪虽然比诸葛亮多了一千多年的积累,但经济这个东西吧.现代人有几个敢说自己真的懂的?!
大部分的现代人,估计还不如熟读《管子》的古代人呢。
好在,诸葛亮和法正也不着急,还有足够的时间,一点点的,慢慢来就是了。
就这样,张溪被诸葛亮和法正「绑着」,全程参与了这次的财政分配行动。
等到中央财政分配计划结束后,就该轮到地方刺史和中央之间,就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关系进行讨价还价了。
而此时的张溪,已经头晕眼花了。
第七百三十六章 争(二)
事关雍州发展,也事关地方财政贡献的比例,张溪就算再头晕眼花,该做的事情还是得做。
得哭穷啊,不然就雍州那点丁口数量,如今的屯田规模,要是朝廷再不给足够的支持和补助,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恢复民生啊。
而且咱雍州还是前线,是边境州,时刻要防备来自曹魏的威胁.多要点钱粮补贴,不过分吧?!
别的不说,关于那些走私的粮食分配,我雍州总该拿大头吧?!
然后诸葛亮和其他地方刺史表示——想美事儿呢你!!!
这里面,就属卫将军赵云的反对意见最大。
这次回成都议事,正儿八经的凉州刺史徐邈并没有回成都,留在凉州处理凉州胡王治元多退兵后的烂摊子凉州那地方本来就穷,又接连遭遇了雪灾和兵灾,不好好的安抚地方的话,说不定现在凉州就该叛军四起了。
因此,庞德留下镇之以武,徐邈留下抚之以仁赵云留不留下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再一个,凉州三巨头也凑在一起商量过,这次去成都,肯定是要钱要粮的,否则就靠凉州苦寒之地,天知道什么时候能恢复过来。
而赵云,身为卫将军,大汉实权将军,同时在朝廷内部的地位又高,关系网也更大一些,让他去跟诸葛亮要钱粮,显然比徐邈去更合适。
唯一担心的就是赵云性情平和,过于好说话,被其他州的刺史们给糊弄了,因此徐邈还专门教了赵云一些话术,用来专门阐述凉州的辛苦,以及怎么堵住其他州府刺史的嘴。
赵云也不是笨人,凉州的情况,他久镇凉州,自然也清楚,以赵云的脾气,自然看不得凉州百姓受苦虽然按照徐邈所教的办法有些不厚道,但为了百姓,赵云决定还是豁出去自己的脸皮去。
一个年逾六十的老将,当着各地刺史的面,老泪纵横的哭诉着凉州百姓穷苦,哭诉着在凉州又要安抚百姓,又要整军训练骑兵是多么的不容易,百姓负担多么的大你们这些坐享荆州,雍州等精华区域的地方刺史,好意思跟一个快六十岁的老将军争这个钱么?!
张溪,王基,姜叙三人都傻了.没想到赵云这么豁得出去,居然会干出这种当场哭诉的事儿来。
但凡要点脸,这三人都不该跟赵云相争.不说赵云的地位,就说赵云的年纪,你跟他争,落一个欺负老人的名声,多不值得啊。
可问题是你不争,人赵云可不会客气啊。
赵云希望诸葛亮能给凉州提供更多的粮草划拨,同时降低凉州的赋税上缴比例,最后,赵云居然还要求雍州方面出让一部分粮食走私的份额给凉州,用来贴补凉州的军粮消耗。
张溪这要是不站出来反对,他回去后估计会被蒋琬,陈祗,黄权,魏延.乃至整个关中世家们埋怨的。
因此吧,张溪不得不硬着头皮站出来,反对赵云的说辞。
你凉州辛苦,我雍州日子也不好过啊。
雍州一共四个郡,北地郡和安定郡地处西北,跟你那凉州其实也没啥区别,能做到自给自足就不错了,别指望有啥收成。
雍州如今丁口减半,连最基本的发展农业的基础都没有了,只能把人都集中到右扶风郡去,保住右扶风郡的农业产出,而左冯翊呢,虽然在弄屯田,但这两年迁徙到左冯翊的屯田民,加起来都不到十万,军卒又要忙着跟袭扰雍州的曹魏军队打游击,根本没时间搞军屯,如今的左冯翊屯田,只能说刚开头,连自给自足都做不到。
唯一的好处就是仗着地利优势搞一点粮食走私,这事儿才开展了不到一年,你凉州就惦记着瓜分这些粮食,是不是有点太不仗义了?!
再说了,你们凉州虽然说土地贫瘠,但人口也不多啊,地里的那点产出虽然不多,但养活凉州百姓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何必非要到雍州百姓嘴里来争食呢。
这话说得的吧,别说赵云了,连姜叙都听不下去了,加入了这场乱战。
秦州的情况,其实跟凉州没啥大区别,都是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虽然能种地,但也只能是勉强糊口。
即使在和平年代,这两州一年的收成也不过是只能保证百姓不饿死而已,更别说现在天下大乱,周边异族蠢蠢欲动,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支撑,怎么来保证两州的防务?!
羌胡异族可不会因为你穷他们就不抢你.他们可比你更穷。
因此,凉州和秦州需要的钱粮,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征召郡兵,储备军粮,随时应对周边胡人的入侵的。
这是绝对不能省的。
你雍州是边境州,凉州和秦州难道就不是边境州了么?!
你不能因为这个时候羌人和胡人的战力弱,就觉得他们不算威胁吧.去年凉州胡王入侵凉州,那也是一下子聚集了二十万人的,这种规模的叛乱,没有足够的钱粮,能压下去么?!
更别说秦州凉州还要承担朝廷养马的责任,战马这东西,可不是随便拉一批马就能养成的,需要经过仔细筛选。
即使如此,战马从小马驹成长成合格的战马这段时间里,也需要保证足够的营养。
就凉州的那些粮草,豆菽,根本无法提供这些战马足够的营养,再加上一到冬季,因为天时原因,所有的马匹都会掉膘,而这么一掉膘,开春后再养不回来的话,那这匹马就算是养废了。
真的,本来姜叙没打算帮赵云说话,但偏偏张溪说的这个话吧,它听着太可气了,一点都不考虑到秦州和凉州的实际情况。
这要是让张溪借故把凉州的份额给克扣了,那重要性还不如凉州的秦州,同样也讨不到什么好处。
因此,姜叙主动站出来,帮着赵云说话,同时也是给在场的张溪,王基,杨洪等人点明了凉州和秦州的难处。
事实上,这也是诸葛亮最担心的问题,甚至诸葛亮也在琢磨,该怎么说服其他三州刺史让步,给与凉州和秦州一些优待。
如今的大汉,最缺的就是战马,而西北的稳定,对产出战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绝对不能乱的。
之前的秦州,有马超镇守,周边羌族老实了近十年,可如今马超病故,姜叙,马岱都没有足够的威望震慑住羌人.羌人已经不稳了,对秦州的投入,必然不能减少。
至于凉州,又是遭受雪灾,又是遭受兵灾的,也是急需要输血援助的,因此诸葛亮其实内心的天平,确实是偏向这两州的。
张溪,王基,杨洪三人,手头各有一个产粮基地在手,即使一时有困难,但只要缓过劲来,自然有等到回报的时候。
可秦州和凉州真的不一样,这里不仅要承担重要的产马责任,更重要的是,自身没有多少产生价值的地方,如果朝廷再不给与足够的补贴,那凉州和秦州人,肯定是活不下去的。
大汉西北不稳的毛病,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么多的前车之鉴,不能看不到吧。
因此,诸葛亮打算顺势开口,打算站在秦州和凉州的立场上,帮着说两句。
「秦州,凉州所患者,不过马政尔.既如此,何不施青储之策以应对冬日战马无草养膘,转而要浪费粮食呢?!」
某不要脸的穿越人士,又开始口出狂言了。
而诸葛亮一听张溪这话,顿时心思移动,把就要说出口的话给收了回去,等着赵云和姜叙的反应。
「何谓青储之策?!」
果然,姜叙第一个反应过来,询问道。在大汉西北传承了数百年了,天水姜氏从来没听说过什么「青储之策」。
而张溪也是懵了一下,稍微想了一下,才期期艾艾的说道,「收割春夏草料,储存于库中,待冬日取出,辅以豆菽喂养马匹,此谓青储。」
姜叙和赵云听完了也是一懵,还以为张溪说出什么高明的策略了。
可听完这货的一通废话,两人一脸无语,近乎异口同声的说道,「此谓之干草也!!!」
特么自打有马那年,这方法就有人想到了,还用你来提醒?!
可问题是,马匹吃干草配豆菽,它一样会掉膘的,根本拦不住。
而诸葛亮也是微微摇头他本来还以为,张溪又有什么好主意了,结果,就这?!
故此,诸葛亮也开口说道,「元长久在中原,不知西北之事,此不足怪也元长所言青储之策,若仅为此,不议也罢。」
转头,诸葛亮看向了赵云和姜叙,微微一笑,正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