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张溪在年前给诸葛亮的报告里说,江夏北三县严重缺人,也没有足够的人力兴修水利,那就把这些人先送到那边去,呆上一段时间,甄别一下,没问题的话,就在北三县分地给他们好了。
至于蕲春和下雉这边的分地呢,诸葛亮也研究过张溪的安置策略了,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最多就是一些村落的安置不太合理,距离水源有点距离。
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已经分配好的就先不去动了,动了又是麻烦事。
还没分配的村落稍微调整一下,减少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距离,再通过一些水利设施,自然就可以实现水源共享了。
整体来说,张溪的安置分配没有什么大问题,而张溪在清退和丈量土地时用的一些策略,也不是啥大问题.除了让一些老臣不满外。
但做事嘛,没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总怕得罪人也就做不成事。
现在张溪并没有得罪不该得罪的人,至于一些诸如刘琰之辈,根本翻不起花样来。
不过诸葛亮总算还是替张溪擦了屁股,带着张溪拜访了一下蕲春和下雉两地的小世家,又亲自写了一封信给自己的岳父,告诉他张溪的做法只是应急,并不是刘备要打压世家,这才把这事儿彻底圆满的解决了。
在收拾勋贵的时候,也得考虑一下世家的感受嘛,这个鱼鳞图册,本质上就是清查土地,世家怎么可能对此不敏感。
所以,该安抚的,还是要安抚一下的。
只是诸葛亮这个二五仔,刚刚给岳父写了这样的信,转头就跟张溪开始讨论起鱼鳞图册的事情,想着在荆南四郡推广。
而张溪也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把保甲制度和赋役黄册的构想给提了出来。
鱼鳞图册,是对土地进行清丈,保甲制度是保证地方安定,加强皇权力量,而赋役黄册,这是清查人口,保证人丁税收。
这三样,哪样拿出来都不会让世家安心,哪样拿出来,都会遭到世家的强烈反弹的。
诸葛亮顿时也开始纠结了。
这三样制度如果都能实行,那么官府对地方的控制将得到大大的增强,民间舆论也不是世家想这么说就怎么说的了。
最重要的是,这三项政策相辅相成,可以快速的清丈土地,清查人口,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
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政策。
而这三个政策的缺点也很明显——世家绝对不会接受。
世家要是接受了这样的政策,还怎么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把持舆论,囤积财富啊。
如果刘备真的实行这三个政策,那么世家肯定会放弃刘备,就是刘备现在帐下的不少文武官员,恐怕也会离刘备而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这些地盘,也会轻易被人吞并的。
可这么好的政策,就这么放弃了,诸葛亮也是有点不舍得。
纠结思考了一晚上,诸葛亮也没有好主意,只能让张溪一定注意保密,千万别先说出去,引起世家的警觉。
至于这三个策略么鱼鳞图册在江夏能做成,那么在世家力量同样薄弱的荆南四郡应该也可以,这个可以先用起来。
剩下两个,等刘备的势力稳定下来了,也等自己考虑成熟后,再说吧。
张溪一看诸葛亮那个谨慎的德行,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好歹的没把「改土归流」和「官绅一体纳粮」给说出来。
荆南四郡周围可是有不少的蛮族或山越的首领的,没事儿的时候还经常造个反啥的,你要是改土归流,那就真的是要四郡不得安宁了。
官绅一体纳粮就更不行了,张溪自己都是不交税的人,这要是提出来,哪怕是刘备再仁义,为了平息众怒,也得来个「挥泪斩张溪」了。
所以啊,不是所有的政策都适合所有朝代的,具体的情况就得具体分析才行。
不过张溪的前三个提议,还是给了诸葛亮一些思路的,有些东西不适合,但如果情况有变,又或者修改一下,说不定就适合了呢。反正诸葛亮对张溪,是越看越觉得顺眼。
这个家伙,虽然有时候显得急躁了一点,但好歹能分清楚轻重,比那个大脸盘子要稳重的多了。
那个大脸盘子吧,真的是.一言难尽。
之前先是撺掇着主公取柴桑索要油江口,这么危险的情况,这货居然还说什么「不冒险不成大事」。
得亏的孙权也没有破坏盟约,趁机下手的意思,主公总算是安然无恙的返回了武陵。
现在更好,这货居然给主公献计,让主公派人征剿荆南四郡周围的山越和蛮王们,以蛮兵充实丁口和兵力。
说实话,这不是什么坏计策,但你得分情况。
现在荆南四郡刚刚信服主公的统治,正应该是休养生息,闷头发展的时候。
主公这些年东奔西跑的原因,不就是因为没有一块稳固的地盘么。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么大的地盘,你不先巩固统治,发展地方,哪里来的钱粮打仗?!
等到荆南四郡发展的成熟了,都不需要出兵,那些蛮族也会主动来投,到时候加以安抚,必要的时候就能为我所用了。
何必劳师动众的去征剿呢,万一征剿不利,迁延时日,荆南四郡就要四处起火,不得安宁了。
现在的主公,不缺兵力,缺的是实力,是人口,是钱粮,这些都得慢慢的发展,才能积累起来。
那个庞士元啊,终究是做事太急切了。
第一百五十五章 曲辕犁
诸葛亮心里吐槽着庞统,越想庞统,越觉得张溪看的顺眼。
倒不是诸葛亮跟庞统不合,只能说,双方的性格不太一样。
诸葛亮是能求稳就求稳,即使用奇计,那也得考虑到方方面面,多准备几套备用方案。
但庞统性格比较急躁,倒也不是非要证明自己比诸葛亮强,主要是觉得有些事情只要考虑周全了,哪怕有点危险,比起收益来说,也是值得的。
而且这里面,诸葛亮也不是一昧的求稳,他该用奇计的时候也会用奇计。庞统也不是一昧的冒险,他觉得代价太高的时候也不会选择冒险。
这两人的出谋划策都是站在全盘考虑的基础上,只是性格不同,造成思考方式的不同,因此出的计谋也不一样。
就拿荆南四郡的蛮族来说吧,庞统和诸葛亮的争议点,其实不是在要不要平定蛮族上,而是在于什么时候去平定蛮族。
诸葛亮觉得四郡周边的蛮族都比较散乱,不成气候,只要等己方发展上两年,实力强大了,到时候说不定周边的蛮族自己就归顺了。
而庞统觉得要趁现在周瑜忙着治理南郡,而曹操也隔着一个南郡过不来的时候,顺势解决这个问题。
不然将来真的跟江东冲突了,或者曹操再次攻克南郡,威逼荆南四郡的时候,蛮族再后院起火,那难受的还是自己。
而且庞统认为,正因为现在荆南四郡周边的蛮族比较散乱,全都不成气候,就应该及时征讨,不能等他们中有人坐大了后再去,这样很不划算。
诸葛亮和庞统两个人,因为这事儿已经在武陵吵过几次了,谁也说服不了谁,而刘备呢其实是比较偏向诸葛亮的,不然也不会带着诸葛亮来江夏,处理江夏分地的事儿了。
这几年一直是在征战,刘备也知道要休养生息。
再说荆南四郡刚刚平定,去年好不容易获得了大量的钱粮补充,还要用来充实府库,以备不时之需呢,实在没有再次用兵的空闲了。
因此嘛,刘备打算在江夏先呆上一段时间,一个是坐镇江夏,处理流民安置的事儿,另一个,也是让庞统负责一段时间荆南的政务,锻炼一下。
有了刘备坐镇,外加诸葛亮主持分地的事儿,张溪顿时是轻松了不少。
张溪都想要不就这么回夏口去,毕竟他是郡丞,也不能总在地方上呆着,不然地方官会觉得多个婆婆,不好放开手脚施展的。
可诸葛亮表示,我这个「大婆婆」都没走呢,你走个什么劲?!
想偷懒?!没门。
你以为分完地,这事儿就算完了?!
马上就是春耕了,这些刚刚安置好的流民,你不组织他们春耕,任由他们自己去劳作,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粮食减产,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他们还得逃荒,你信不信?
每个地方的民情不同,土地盐碱度不同,水源不同,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
比如说新野那边的百姓,他们习惯了种粟米,到了江夏东边如果也种粟米的话,产量肯定不如在新野的时候。
而且江夏这边临近长江,水资源这么丰富,再加上气候条件更加温热,应该以水稻种植为主,粟米种植为辅才对。
不仅仅种植作物要有变化,既然在江夏扎根生活了,也得适应江夏这边的生活方式,守着长江这么丰富的水资源,你不打鱼补贴家用,那不是可惜了?!
要做的事情多着呢。
如果只是给块地,然后让百姓自生自灭,那朝廷干嘛要把劝课农桑作为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这方面就涉及到亲民官的政务了,张溪是真的不懂
上辈子的张溪,连田地都没见过几块,他倒是知道大米饭怎么煮熟,但绝对不知道大米饭是怎么种出来的。
而这辈子的张溪,作为一个寒门士子,想办法读书才是正道,哪有功夫去自家田里请教农夫怎么种田。
两辈子加起来都没有这样的经验呐。
可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躬耕过不是后世皇帝的自我标榜,他是真的下地干过活,也请教过农夫,所以对农耕这块,他不仅仅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经验。
因此,张溪不仅自己学习,还把小邓艾给带在了身边,让他也跟着学习一下。
这不算偷师.起码诸葛亮没有反对。
这年月,这种亲民事务,只要愿意低下头去学,就没可能学不会。
小邓艾聪慧,诸葛亮是知道的,虽然觉得小邓艾的性格和脾气跟自己不太合适,但既然张溪有心培养邓艾,那诸葛亮也就把小邓艾当成刘备集团的储备人才来看待,这种亲民事务也不是什么不外传的东西,愿意跟着学就学呗。
诸葛亮教亲民事务的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张溪去熟悉农具。
哪些农具是干什么用的,什么时候要用到,都得知道。
不要求你自己会用,但一定要知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的,不然你指导个毛线百姓啊。
小邓艾倒是听的很入神,张溪却开小差了。
一说起农业,自然会想到农具,而一说到农具,肯定得想到曲辕犁啊怎么把这玩意儿给忘了?!
曲辕犁只需要一人一牛,甚至两个人就能操作,比现在用的两牛一人的犁要方便的多,还能解放劳力。
而且曲辕犁结构简单,这东西吧,只要知道结构,基本就很少有做不出来的。
而很巧,张溪当初在点娘看小说的时候,因为看多了穿越前辈制作曲辕犁,所以去网上认真找过,仔细研究过结构的。
怎么之前就没想起来呢?!
一想到曲辕犁,张溪当即是什么都不顾了,直接跑回了府衙的书房,开始拿着纸笔,画了起来。
诸葛亮也不知道张溪要搞什么幺蛾子,只能跟着去看看,然后就看到张溪在他好不容易弄到的纸张上涂鸦。
要命哦,诸葛亮自己都不舍得用,这货居然就这么上手了。
而且这画的是啥?!
鸟?!
面对诸葛亮提出的质疑,张溪顿时大怒,说道,「犁,这是犁,一种新犁,曲辕犁你知道不?!」
诸葛亮再次仔细观看张溪的「大作」.说真的,要是张溪不说,打死诸葛亮都想不到这是犁。
但张溪一说了,诸葛亮倒是看出点门道了。
「此犁.非长直辕?!」诸葛亮惊奇的问道。
张溪翻了一个白眼,心说这就是废话,自己都说了,这叫曲辕犁。
诸葛亮也是不好意思的笑笑。
主要是现在的犁,都是长直辕犁,这种曲辕的犁,诸葛亮还真的是第一次见。
「犁辕曲折,却是何故?!」诸葛亮看了半天,继续问道,「如此改进,适合道理?!当真能仅用一人一牛耕种?!」
什么原理,张溪说不上来,只能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至于是不是仅需一人一牛,这个简单,造出来,试试就是了。
曲辕犁的结构并不复杂,零部件也就那么多,有经验的工匠稍微看一眼,就知道怎么做。
诸葛亮找来军中工匠,让他按图制作,只是这位大匠一边做,一边跟诸葛亮吐槽,说他在家种地十几年,就没见过这样的犁莫不要被人骗了。
张溪在一边听着吧,怎么都觉得不是味。果然,让这个年代的人接受新鲜事物就是那么难,哪怕这个东西也就领先了只有一两百年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