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兴复汉室,从诛杀十常侍开始 第350节

他觉得他现在非常有必要提醒荀彧,下回有这样的挚交好友,不要藏着掖着,应该早点报于朝廷, 想办法征召回来。

“回陛下,他如今隐居乡野。”荀彧说道。

刘辩见荀彧有些欲言又止,遂问道:“他有什么问题?”

“回陛下,他曾在叛臣袁绍幕下待了一段时间,见袁绍满嘴尽是荒唐之言,便又回到家乡隐居。今岁目睹朝廷收复颍川,这才萌生了想要报效朝廷的心思,只是朝廷如今取士皆以大考为准,臣便去信让他准备参与来年的大考。”荀彧说道。

他听出来皇帝似有征辟郭嘉之意,但又有些担心郭嘉曾在袁绍幕下为僚这个污点。

刘辩差点以为郭嘉快死了。

这家伙很短命。

可他刚刚大概算了下,郭嘉好像是在曹操讨伐乌丸的时候死的,应该还早。

“一些特殊的人才,可不必拘泥于大考,以郭嘉为兵部侍郎,公车征辟!”刘辩说道。

荀彧惊了一下,“陛下,兵部侍郎,会否太高了一些?”

但其实刘辩觉得还低了。

郭嘉的本事,仅凭曹操和郭嘉行则同车,坐则同席就可以看的出来了。

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谋士,竟被刘辩一开始给遗忘了。

只能说……三国名士太多。

而暂时只给郭嘉兵部侍郎之职,刘辩也只是为了平衡,暂时如此而已。

刘辩心目中,郭嘉真正应该去的位置是兵部尚书。

“低了。”刘辩淡淡道。

荀彧顿时满脸惊愕,他和郭嘉少年相知,这一两年也多有书信往来,深知郭嘉的本事,那的确是一个腹有乾坤的人物。

看皇帝方才的行至,他之前应该对郭嘉不是很了解才对。

可抬手竟然就是兵部侍郎!

兵部无尚书,侍郎就相当于尚书,佐太尉掌天下兵马之事。

武官选用、兵籍、军械、军令、驿站等事物,会先过兵部,再呈递太尉府。

而这一切,以后都会是握在郭嘉手中的权利。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对的实权大官。

尤其是皇帝在前不久改六曹尚书为六部尚书,增尚书六员,侍郎十二名。

直接把尚书台的权力瞬间拔高了数倍。

皇帝这个举动,几乎完全就是照搬光武皇帝的做法,减弱三公权柄,将权势下移由皇帝直接掌控的尚书台。以后,尚书台必然会是朝廷的权力中枢。

虽然现在六部的尚书和侍郎大多空置,可这已经成为了朝堂争夺的重点。

现在凭空出现一个手握实权的兵部侍郎,朝中怕是又得闹一阵风波。

“陛下,臣以为可暂以郭嘉为兵部郎中,待有了功劳之后再行加官,以安百官之心。”荀彧想了想,还是如此劝道。

不管是站在皇帝还是友人的角度,他都非常赞成以郭嘉为兵部侍郎。

可想想最近极不稳定的朝堂和太学,他觉得还是有必要暂时让大家都安稳一些的好。

征辟之权,如今仅存于皇帝之手,连三公都没了。

若皇帝直接征辟空降侍郎和尚书,百官定然不会乐意。

“不妥?”刘辩反问道。

荀彧劝道,“陛下,即便是您征辟享誉天下的名士为侍郎,朝堂之上怕是会多有反对。更何况郭嘉虽有实才,但并无名望。他隐居乡野,结交英杰,却不与世俗来往。”

“以兵部郎中任之,可令朝堂安稳,不伤大考颜面。”

刘辩轻吁了一口气,在深思之后,同意了荀彧的谏言。

所以还真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

以大考取缔举荐和三公征辟便于取士,是刘辩为后面的科举取士做的准备。

但同时也掣肘了他这个皇帝征辟的范围和权利。

空降大官,的确有伤大考的权威。

尤其是最近因为惩处了丁宫等人,朝野上下包括太学,都刮着一股不安稳的邪风。

现在的朝野在稍显成熟之后,其实才真正开始酝酿起了新旧的矛盾。

寒门庶人和门阀的矛盾,举荐和大考的矛盾,三公九卿和尚书台的矛盾,几乎都集中在了这个尚书台权力开始凸显的阶段。

刘辩自去岁东征之后,就把一部分三公九卿的权力移到了荀攸为首的尚书台。

现在,尚书台的权利进一步提升,矛盾也就显现了出来。

“天色已晚,就地安营吧!”刘辩说道。

那些事情想多了容易头疼,稍微想想就行了。

如今已有五大谋士在手,这些专业的事情,刘辩觉得还是让他们去头疼的好。

荀彧刚松一口气,听见皇帝这话,气一下子又上来了,“陛下不准备班师开阳?”

“既然已经到了眼前,不如观战征伐鞠义!”刘辩随意说道。

荀彧真是怕什么来什么,他就一直担心此事。

果不其然,就这么毫不意外的成了真。

第342章 六部尚书

荀彧终究还是没能拗过刘辩,无奈就地安营扎寨。

随行四千刑徒军,又有皇甫嵩这等老成将帅,张辽、英林等悍勇之将,攻城掠寨,甚至是去攻打数万大军,荀彧都觉得没什么问题。

可这是皇帝不在的情况下。

皇帝亲临战场,就算有再大的把握,荀彧都觉得不安稳。

晚间的时候,荀彧将皇甫嵩、荀攸、贾诩三人叫到了一起。

他的本意是大家商量一下,如何劝谏皇帝,让他打消亲临战场的心思。

可他们刚把酒架在火盆上温好,刘辩就走了进来。

“参见陛下!”

几个人连忙行礼。

“都在呢!”刘辩坦然就坐,“围炉夜话,是个不错的消遣。聊什么呢?说来朕也听听。”

众人:……

“回陛下,臣等在聊此行北来的见闻。”荀攸说道。

刘辩面带微笑看了一圈众人,“朕当是你们在聊如何悄悄将朕打发回开阳。此来北来的见闻,确实值得聊一聊,尤其是荀彧。屯田当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地貌,不同的风情民俗,这些都需考虑。”

“臣遵旨!”荀彧是一个极少有情绪的人,可此刻脸上却满满的无奈。

刘辩伸手试了试火盆上温的酒,“差不多了,这酒温的太热也不好喝!”

赵野立刻上前,为刘辩和皇甫嵩等人斟上美酒。

“正好你们都在此处,尚书台尚有大量空缺,你们可有举荐的人选?”刘辩问道。

皇甫嵩惊愕问道:“陛下是要重新起用举荐之制?”

刘辩:……

他娘的,这是又掉到自己的坑里面去了。

他方才都准备休息了,却忽然间想起荀彧认识郭嘉,或许还认识更多的名士。

这才特意过来准备私下里问一问荀彧,却不料荀彧这里正围炉夜话,连皇甫嵩都在。

为避免自己下一次又给忘了,刘辩便问了出来,可没想到皇甫嵩张口就来这么一句。

“推荐!”刘辩咬字颇重的说道,“在朝调任,在野,朕征辟!”

“是臣失言!”皇甫嵩俯首拱手说道。

举荐,虽然只是简简单单两个字,但却涉及到很大的权利。

有征辟权利的时候,皇甫嵩就颇为慎重。

现在没了,他反而更加慎重。

唯一保留征辟之权的皇帝,极有可能会被宠臣误导,而任用奸邪之辈。

“陛下,其实户部尚书的人选,臣以为非荀将军莫属。”皇甫嵩率先说道,“只是……”

他的话已经说了出来,可看了看荀彧与荀攸,却发现好像说早了。

荀彧的功劳其实是比荀攸高很多的。

可若荀彧为户部尚书便位在荀攸之下,这稍微有些说不过去。

“臣以为尚书令更适合荀将军。”荀攸说道。

荀彧叩首说道:“臣功劳微小,屯田尚未有所成就,不足以担尚书省大任。”

“荀彧为尚书左仆射,此事没什么好争论的,也没有必要搞三辞三让那一套,大业未成,少一些繁文缛节,多一些实事。”刘辩说道。

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身边的人几乎毫无礼这个东西。

每逢议事,就跟打仗似的,破口大骂争功劳都是轻的,甚至还有人当殿舞剑,大打出手。一直到打下了天下之后,刘邦才让叔孙通制定了大汉的礼仪,也就是大部分沿用到了现在的那一套东西。

刘辩虽然不是开国之君,但现在的这形势,跟打天下并没有什么区别。

所有的好钢都用在刀刃上才是最正经的事。

荀彧确实准备好了辞让,可皇帝这话说的干脆利落,让他也无法继续下去。

只好跪地叩拜,跪谢皇恩,接下来尚书左仆射这个差事。

“六部的其他人选,可有推荐?”刘辩巡视几人问道。

似乎就连荀攸和荀彧都没有意识到,尚书令这个官职在以后会多么重要。

待三公权利虚化,成为加官,尚书左、右仆射的权力,便会在瞬间登顶。

唐代,尚书左仆射可是首相。

而这,在以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刘辩对朝堂的改革,一直都是钝刀割肉的方式,不急不躁慢慢来。

去岁重整御史台,今年借皇甫嵩为突破口,改六曹尚书为六部尚书,立六部。

“陛下,臣以为山阳太守国渊可为户部侍郎、清廉正直的济北太守毛玠可为刑部侍郎。”贾诩上言道。

刘辩嘴角勾起一抹淡笑,贾诩这个心思啊。

国渊,毛玠二人皆是大考中的翘楚,他也一直颇为关注。

首节 上一节 350/44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