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决策者还不知道大秦的军队到底有多强大。
他们只是凭着上一次和大秦舰队战斗的经验,做出了初步的判断。
当时难陀王朝的军队,只差一点点就能够打败大秦的舰队了。
要不是中了埋伏和陷阱,他们也不至于会吃这一场败仗。
所以通过那一场战斗之中的数据等等来判断,大秦军队的战斗力不比他们的强大。
那还是他们在近海作战的情况之下。
此刻他们竟然有胆量来到自己的地盘,那占据了地利优势的难陀王朝,一定可以把大秦军队杀得片甲不留。
当日的耻辱,让所有的难陀王朝将领都感觉到了对不住国家。
此刻竟然有这么大好的机会,他们自然战意沸腾,不想错过。
不断的有将领,亲自请命要担任先锋,击溃来犯的大秦军队。
此事第一时间就传到了最高决策之地,难陀王朝的王都之中。
只是这段时间,难陀王朝的国王,名义上是巡游各地,并不在王都之中。
所以这一次最高决策,需要由白衣和黑衣两位大臣,共同商议定下来。
黑衣大臣和难陀国王暗中通气,当日便是他做了安排,才让难陀国王,能够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王朝去到大秦。
只不过难陀国王离开之后,他们之间也并没有任何通讯的手段。
所以即便是黑衣大臣,他也不知道国王的计划到底进行的如何了。
此刻大秦的军队已经开到了印度的近海,他也猜测这是不是就是难陀国王前往大秦所带来的结果。
但不论如何,敌军已经来到了家门口,应战是必须的。
所以在这个事情之上,两人抛开了以往的过节,共同作出了决定,开战。
这个时候不管是白衣大臣还是黑衣大臣,他们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难陀王朝从上到下,所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国家,国力强盛,军队强大。
此刻几乎没有一个人,把前来侵犯的大秦舰队放在眼中。
在他们眼中,大秦舰队,就是移动的军功,如同羔羊一般等着他们去收割。
和难陀王朝的高层不同,底层士兵在这个时候,反而开始担心了起来。
因为他们亲眼见到了大秦舰队,那规模实在是太过庞大了。
之前难陀王朝军队战败的事情,早已经传开。
一些底层士兵此刻根本想不通,如果大秦真的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又怎么会有如此规模的舰队?
尤其是那些没有跟大秦交过手的士兵,更是担忧起来。
同一时间,难陀王朝的最高决策团,已经做出了最终的决策。
不留任何谈判的空间,直接展开进攻。
用最猛烈的进攻,让秦人长长教训,让他们明白谁才是这片天地的王者。
这就是难陀王朝下的最终决策。
于是难陀王朝的舰队纷纷离开了港口,旌旗招展,锣鼓震天的向着大秦舰队而来。
反观大秦的舰队方面,蒙恬亲自指挥,对于难陀王朝军队的反应,他也早有预料。
在战争开始之前,难陀国王多次找到蒙恬提议,想要出面调解阻止这场战争。
在难陀国王看来,两国之间实在没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
他相信通过自己的说辞,能够让两国罢兵,以和平的手段来解决此事。
对于难陀国王的请求,蒙恬并没有给他任何回应,只是吩咐人看好他。
对此难陀国王,自然非常的不满,而蒙恬却是冷声质问:“你以为战争是什么?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蒙恬抛下这一句话之后,披挂上阵。
........
大秦境内,科技局之事,上次被赢羽强势压下,已经引起了一部分人的不满,同一时间科技局扩招也基本完成。
扩招之后的科技局按照赢羽的图纸设计,在孔雀王朝之地新建起了大量的工厂。
就燃料问题,陷入了困境之中。
如今高能效的蒸汽机,已经在大秦境内开始慢慢的普及了起来。
特别是一些新兴的工厂之中,最先配备了这些蒸汽机。
毫无疑问,蒸汽机所带来的能效,已经远远超过了人力。
加上如今大秦人口压力太大,所以需要把更多的人力培养成更为尖端的人才。
而不是如同以前一样,只把人力当做劳动力来用。
如今一些需要苦力的地方,基本上都已经交给了从非洲运回来的黑奴处理。
大秦的人口基数摆在这里,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短时间之内解决的问题。
所以为了缓解这样的压力,赢羽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
鼓励所有的人参与到新型知识的学习之中。
让以前只靠劳动力吃饭的大秦人民,去学习更多新的知识,走向更多专业的领域。
这样的倡导,对于大秦的普通人来说,也有着极大的好处。
只要积极参与学习的人,他们掌握够足够的知识之后,就可以直接走向一个地方生产的管理层。
他们能够获取的利益更多,同样的时间能够获取的收益更大。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在,普通百姓并不愿意尝试,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能力学习。
所以大多普通百姓,该务农的务农,该打工的打工。
直到有人尝过甜头之后,才引起普通百姓们的重视。
原来只是在同一个家工厂打工的工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学习之后。
竟然直接取代了原本自己的领导者,成为了工厂的管理者。
不仅获得了权利,收入也翻了很多倍,甚至还收获了爱情。
这让人羡慕不已。
第795章 大规模开采煤矿
有了这样的正面激励,所有的人都想参与到这次学习的浪潮之中。
一时间大秦普通人学习新知识的潮流,简直比同一时间的科举声势还要浩大。
这些普通百姓学习知识的劲头,甚至比各地书院中备考科举的学子还要足。
整个大秦多个郡县,都呈现出了这样的景象。
这让许多学子,都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他们在思考的问题无非也只有一个,他们到底是要继续读着圣贤书参加之后的科技。
还是干脆就放下这些圣贤书,学习这些新的知识,提前一步走入更好的生活。
他们扪心自问,自己之所以想要读书参加科举,是因为这条出路更好而已。
至于什么报效国家,什么为国家做贡献,这样的人,少之又少万中无一。
既然都是为了能够谋求一条不错的出路,现在有更适合的选择摆在面前,那为什么不选择适合自己的呢?
毕竟科举的要求太高,不是谁都能够通过科举而出人头地的。
抱着这样的想法,于是有不少书院的学子,放下了手中枯燥的圣贤书,选择去学习一些技术知识。
因为是学子的缘故,他们比普通百姓接受能力更强,他们能够用更短的时间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效果非常好。
并且在这些技术知识到了有难点的时候,他们比普通百姓能够更快速、更准确的攻克这些难点。
于是之后就呈现出了这样一个趋势,学院出来的学子,成为了各个工厂争先需要的人才。
第一批放弃科举,选择参加技术学习的人才,毫无疑问,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这样的情况之后,于是有更多学子效仿。
只不过已经失去了先机,虽然依旧比普通百姓更受欢迎,不过比起第一批学子们来说,却差很多。
与此同时,大秦鼓励多生多养的政策,也同步颁发了出来。
这是赢羽早就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征兵提前完成,那此事自然也要提前提上日程。
如果说有一个一定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大秦的人口基数问题。
在这个时代,人口基数几乎就决定了一切,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拖,但此事绝对不能拖,越快越好。
大秦鼓励多生多养的政策下发之后。
确实也如同之前所预料的那般,很多已经参加了军队的大好青年,他们都觉得没有赶上这个好时候。
要是正好赶上的话,他们可能也会考虑一下,是参军跟着皇帝陛下一起远征,还是留在大秦结婚生子。
不过他们既然已经进入了军队,那自然也就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倒是一些精明之人,他们似乎看出了征兵和鼓励多生多养这两个政策之间的一些关系。
但在大趋势之下,即便他们能够看的清楚,想的明白,也不可能改变什么。
所以他们也只能在私下讨论一下,国家出台的这两项政策,有什么目的。
最后他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大秦官方,这就是要先把年轻人拉进军营。
甚至还有更加精明一些的人,他们直接推测出了更本质的真相。
那就是其实可能鼓励多生多养,这个政策是优先一步提出来的。
但因为要保证大秦远征士兵的数量,所以这个政策才被暂时延后了。
当然这只是极少部分人猜测、讨论出来的结果。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们活在当下,大秦鼓励征兵的时候,他们就去参与征兵。
如今鼓励多生多养的时候,他们为了大秦所发下的一些福利。
或者说原本就有这个想法,却因为某些压力而不能实现的人,借着这一个政策顺势而为。
总的来说,不管大秦的官府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考虑。
但最终的结果,每一次的决策都是对普通百姓也有所裨益。
这对于普通的老百姓而言,才是最重要的。
至于真相为何,本不是普通人应该操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