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218节

苏河也很意外汉中农场这里的情况。

怎么全都是老年人,没有年轻人存在。

农场是秦王府直接管理的土地,他们都是农业工人,农场的土地不对农民进行分配。

农场的作用,主要起调节作用和托底作用。

现在的农场就为了调节农作物市场,试验新式的良种和种植技术。

强制给百姓推广一些,新种子和新种植技术,他们会非常抵触。

但有农场作为示范区,让百姓见识到新技术的强大。

之后再推广新技术,就变得非常容易。

主要河道为了防止洪涝灾害,都需要留有泄洪地点。

各大农场,就安置在这些重点地带,优先充当泄洪地。

王壮听到秦王殿下的问话,他小心翼翼的回答道:

“秦王殿下,您打下四川之后,户部就安排原先收拢的流民,分配到四川。

他们能在四川分配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农场的青年,全部赶去四川,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

现在留在农场的人,都是失去家人的老年百姓。

他们在农场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现在收割,他们用机器还能完成。

等到春耕的时候,劳动力就会短缺。

我已经向上面打报告,我估计秦王殿下还没有看到。

和我们一样的农场,还有很多。”

苏河点点头,表示他记下了这个事。

“这事儿我先记下,会安排人员到农场,你们快去收割水稻,别耽搁粮食入库!”

苏河准备把一些归化的土人,优先安排到农场中,让他们彻底归化。

让他们和农场中的汉人通婚,通过华夏文明强大的融合力,把他们融合成汉人。

王壮听到秦王殿下的吩咐,立刻带领汉中农场的百姓,赶着牛车下田收割水稻。

水稻田现在没有完全干透,牛蹄子踩在水稻田中,陷入淤泥里。

老黄牛作为耕牛,早已经适应这种情况,它在水稻田快速的行进着。

老黄牛拖着收割机,快速收割着稻田的水稻。

赶着牛的老年人,看到收割机刀片有些高。

他拽停大黄牛,调整收割机器刀片的高度。

“架。”

他一抖缰绳,老黄牛继续在稻田中移动。

水稻收割机锋利的刀片,轻易割断了水稻秸秆。

它们经过水稻收割机的梳理,整齐的倒在收割机的两边。

后方有农场的农民,开始把倒下的水稻捆扎起来。

搬运到后方的牛车上,拉到农场晒谷场,那里有脱粒机对水稻进行脱粒。

张祐枫看着收割机收割水稻的场景,震惊道:

“现在收割水稻,竟然变得这么容易。

这些老年人可以使用机器,轻松收割水稻。

那百姓家里的农妇,他们也能使用收割机,进行水稻收割。

这样一来,剩余的青壮,就能投入到更多的重体力工作。”

钱富文站在张祐枫旁边,听到他的话,道:

“现在还不行,收割机的价格太高,牛的价格也很高。

普通百姓根本用不起收割机,他们依然选择用艰苦的劳动,用镰刀收割自家的田地。

但现在也有些富农,购买收割机,其他人可以租用他的服务。

很多人用一笔不多的钱,让富农帮忙收割田地。”

苏河听到他们两人的谈话,道:

“钱爱卿说的对,现在收割机成本太高,效率也有些低。

百姓们收割田地,还是以人力为主。

百姓传统思想认为自己的劳动不值钱,让他们出钱购买收割机服务,略有积蓄的人家也舍不得。

现在不想自己下田用镰刀收割,雇用收割机帮忙。

主要是村中做小生意的富户和之前的士绅。”

苏河说出各地调查上来的报告。

现在收割机,在百姓之中使用率很低。

别说是现在这种简单的收割机。

哪怕后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收割机。

华夏大地农民收入普遍提高时,机械收割价格又很低,农民这才选择使用收割机。

乡村中使用最广泛的机器是脱谷机和碾米机。

人力脱谷的效率太低,脱谷还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

不趁着天气好,完成脱谷工作,对粮食进行晾晒,粮食很容易发霉。

舂米太过劳累,效率也极低。

村民们宁可用这个时间出去打工,他们也绝不会自己舂米。

他们把水稻和小麦交给乡里的小型碾米厂,十几分钟就能加工完。

苏河带着文武官员,观看一会儿水稻的机械收割。

他对众人说道:“我们去前方小麦田,看一看冬小麦种植。”

苏河说完,他先登上马车,前往冬小麦种植基地。

其他官员也登上马车,跟着苏河的马车走。

文武官员非常多,他们按照职位和等级,几个人乘坐一辆马车。

田文恒坐在一辆宽阔的马车中,他周围的十几个人,都是六部尚书或是侍郎。

卫生部尚书是王后娘娘,今天没有来,其他尚书和侍郎都在这里。

他冲着众人抱了抱拳,询问道:“在下才疏学浅,不懂冬小麦是什么?

在座的各位,有没有人知道,冬小麦是哪种作物。

我活了三十多年,还从来没有听说,有小麦能在冬天种植。

冬小麦应该不是冬天的小麦。

我听说红薯就产自东方一个叫做美洲的地方。

冬小麦是不是也是一个产自东方,它是东方的小麦,简称东小麦。”

户部尚书张德志认可这个分析:“我觉得田侍郎说的对,小麦不可能冬天种植。

这应该是东方的小麦,不知道这种东小麦产量怎么样。

如果它们真的能达到红薯的产量,那真是天下万民的幸运。”

他们作为秦王府的高官,知道如果有高产品种的小麦,这意味着什么?

秦王府推翻大明朝,将会变得毫无困难。

苏河的马车在前方行驶,车上有王仲策、苏五牛、李凤鸣、文景明等文武高官。

王仲策上车之后一直在想冬小麦。

他向苏河问道:“秦王殿下,科学院已经搞出来冬小麦了。”

王仲策知道冬小麦的存在,他第一次听苏河说,要在冬天种植小麦。

他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冬天怎么可能种植小麦。

种的小麦,那不是要全部冻死,这完全是劳民伤财。

王仲策劝说过苏河,让农民大规模种植冬小麦,损失惨重会影响百姓对他们的支持。

苏河却说他要先试一试,确定冬小麦能种植,才会考虑大规模推广种植冬小麦。

进攻四川之前,苏河就让苏长胜在主要小麦产区,河南山东等地。

寻找有经验又识字的农民,同时收集各地的小麦良种。

在汉中和宝鸡那里,找到两块适合小麦种植的田地,对冬小麦进行试种。

严格遵循对照法。

每一块田,都用不同的种植方法和种子进行实验。

通过穷举法这种笨办法,摸索出冬小麦种植技术。

苏河不能直接拿出,后世的冬小麦种植技术。

后世的种子经过改良,肥料充足种类繁多,施肥方法科学。

天气也变得更暖和。

现在完全不同,处在小冰河时期,天气比正常年景都要冷一些。

这里的小麦种子都是普通种子,又没有种类复杂的肥料。

土地积温也和后世不同,用同一种种植技术,根本种不出冬小麦。

冬小麦种植技术,在清末时期,才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主要是黄淮地区。

现在没有冬小麦种植技术,只能靠手下的人慢慢摸索。

苏河听到王仲策的询问,开心的回复道:“李大江在四五月份,就开始陆续收割冬小麦。

他一直在观察不同情况下小麦的产量,找到适合现在天气的种植冬小麦技术。

为了保证冬小麦绝对安全,不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他让死囚连续几个月,吃不同的冬小麦,又让汉中医院的医生协助。

终于找到一种产量高又适合食用的冬小麦品种。

首节 上一节 218/10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