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逐鹿天下 第542节

就向养蛊一般,经过厮杀,最终获得胜利的皇子。

他的能力,肯定要比嫡长子继承制的那种皇子出色。

皇子间为了皇位厮杀,世家大族肯定会押注。

他们压住失败,会受到新皇的清算。

这样大华也很难出现,长胜不衰的世家大族,掌控王朝。

皇位继承这件事,没有大臣出来反对,也没有大臣给出相应的建议。

这种事情由秦王苏河一言而决,大臣们都会明哲保身,不僭越。

真的参与到皇子继承这个漩涡中,哪怕是再强的大臣,也很可能会粉身碎骨。

只是乾清宫之中,两名外戚的表情有些差异。

王仲策眼神闪烁,他最希望秦王苏河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这样他妹妹的儿子苏蜀,肯定是下一任皇帝,他们王家能长胜不衰。

李大壮露出开心的表情,秦王苏河定下的这种皇位继承制。

他妹妹的儿子苏雷也能争一争。

有争一争的希望,总比之前没有竞争机会的好。

“大明灭亡的重要一个原因,那就是财政破产。

财政破产除了士绅的税收不上来,商税也收不上来。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大明养宗室的钱,支出实在是太大。

建国初期,宗室的人口少,支出的钱款还不多。

等到王朝中后期,宗室的人口太多,已经超出朝廷的承受能力。

新朝建立之后,除了皇室之外。

所有宗室都不需要朝廷供养。

宗人府用他们旗下的公司收益做保证。

在每一名宗室没有成年时,给予他们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供应他们上学。

成年之后,给予一笔成亲用的礼金。

不再给予任何优待。

宗室自谋出路,他们能正常参加科考和允许经商。”

苏河绝不会让宗室拖累朝廷。

在册的宗室,只需要保证他们饿不死,不用保证他们奢华的生活。

这些人凭借自己的能力生存,能力强的人,会过得非常好。

能力差的人,有宗人府帮扶,也不会让他们太过穷困潦倒。

苏河这个决策,让在场的文官非常满意。

大明弊病之一就是宗室耗费太大。

这个问题只有在开国时期,定下相应的规矩,才能解决。

除了开国皇帝,面对庞大的宗室势力,其他皇帝可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情。

苏河关于皇室的制度安排,他就说到这里。

剩下皇帝选妃,皇子们的教育问题,皇子公主的婚配。

这些问题无关轻重,不需要拿到这个郑重的场合讨论。

苏河看向礼部尚书宋康年。

“接下来我们讨论,为国选才的制度。

我们继续施行官吏一体和科举制度。

关于科举制度,已经执行这么多场科举。

咱们现在科举制度的优劣,大家也有目共睹。

谈一谈,科举制度还需要经过哪些改进。”

文官们听到要谈科举制度,他们都兴奋起来。

科举制度,那可是关乎他们家族长盛不衰,最重要的制度。

礼部尚书宋康年,最先开口说道:“王上,您之前规定的科举,可以有女人参加。

但社会风气整体偏向保守,这些年来,很少有女性参加科举。

一般的女人,基本走不过乡试,很少有人获得举人功名。

获得进士功名的女人,一个都没有。

女性不适合参加科举,是否取消女性参加科举的权力。”

苏河语气坚定的吩咐道:“继续允许女人参加科举,不得取消。

之前女人科举考不过男人,那是她们之前没有受到过较好的教育。

可以允许她们的水平低,考不过其他人,被正常刷下来。

但不能剥夺,女性考科举的权力。

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会有女状元的出现。”

内阁大臣李志升建议道:“王上,我认为科举应该减少经义的占比。

增加考察它们处理实际能力的题目。

这么多届科举人才,有很多已经考中进士。

他们在国子监学习过程中,能力连一个举人都不如。

举人经过半年的学习,很多都具有担任一名县令的能力。

这些进士,根本就不具备当官的能力。

科举是为国选官,不是为国选一些老学究。”

大理寺卿吴栋林也站出来说道:“王上,礼部为了探索更适合的科举流程。

科举经历过分科计算成绩和合并计算成绩。

分科计算成绩时,我们可以录取刑律较高分数的士子。

这些学子来到大理寺之后,他们的工作能力都很强,也不会造成冤假错案。

合并之后,刑律科目的成绩不突出。

我们录取一些成绩较高的士子,他们对于刑律根本不理解。

很多入职之后,经常会出现冤假错案,被大理市开革。”

苏河听着文官们的建议,他结合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

对于新朝的科举制度,已经有了全盘的考虑。

“新朝的科举制度,是应该做出一些调整。”

苏河的话音刚落,所有官员的耳朵都集中倾听,不敢错过任何一个字。

第321章 新朝制度(三)

苏河端了一杯桌子上的茶水,他润了润喉咙,道:

“科举制度是王朝的基石之一,必须要慎重对待。

经过这几年科举的经验总结,能明显发现。

科举的重点,不应该放在四书五经上。

科举是为国选才,选择能治国安邦的人材。

科举的考题,今后要重实践、重能力、轻经义。

儒家经典,已经被宋明两朝的士子写尽了。

一些士子精通经义,但对于解决具体问题却一窍不通。

五谷不分,只懂之乎者也。

我记得第一届科举有几名进士,至今都没有在国子监毕业。

今后科举的经义考试,考诸子百家经典,以华夏典故和文化为考题。

只需要选拔出,熟知经典的考生,不需要考题太深奥。

科举的重点考察方向,策论和能力。

策论,考察士子对治国理政的理解。

能力,根据考生的具体科目,考察他的能力。

报进士科,考察士子的领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目是各府县施政遇到的经典问题。

报律法科,就考察法律条目和断案。

报数学科,就考察数学知识。

科举各科时间错开,士子可以报多个科目,分别进行排名录取。

一个人只占一个进士名额,有士子所有科目都榜上有名,他也只占一个进士名额。

科举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一共录取150名进士。

由皇帝和内阁决定,各科录取进士的名额分配。

新科进士,进入国子监学习相应的课程,成绩合格准许毕业。

由吏部分配这些是进士的官职。

一年无法从国子监毕业,不取缔他取得的功名,但也不会分配相应官职。”

文官们听完秦王苏河讲述的科举流程。

他们有人欣喜,有人高兴。

新朝每年一次科举,每次录取150名进士。

这比之前大明,每三年一次科举,录取名额不定要好很多。

这样有士子在京城等待科考,也不会蹉跎十几年。

士子考三五次没有考上,自然会重新找生路。

新朝科举不重经义,削弱了儒家的地位。

这次科举的变化,加强了吏部的权利,削弱了国子监的权力。

首节 上一节 542/104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