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第333节

  这不仅仅是让爱子公主对将来有个指望,最主要的也是让爱子公主有个事儿干,如果要是整日待在深宫大院当中没有事,干那么一个女人很快就会老去的,李象也不希望看到这朵花那么快凋零。

  走的时候没有来的时候运气好,来的时候可是天空一片乌云都没有,但是走的时候刚刚离开扶桑的沿海,海面上就刮起了大风,不过这对于水师的官兵来说,这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再加上水师战船非常坚固,除了稍微晃一点之外,不可能会遇到太大的事,李象也是呆在船舱里闭目养神,不过此刻看书是看不下去了。

  “有人落水啦……”

  听到这个声音,李象也是一惊……

第1179章 开海运

  虽然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但是不管在哪个年代,大海都是需要让人敬畏的存在。

  “殿下请不要乱动,是后船的人掉下去了,并不是我们这边的。”

  看到李象从屋子里出来的时候,苏定芳立刻就冲过来了,这家伙的身上绑着一捆长长的绳子,另外一端已经是和船上的某块横梁绑在一块了,如果要是真的晃的太厉害的话,这家伙的绳子也能够救他一命。

  当然他并不是为自己绑住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够待在李象的身边,这个年代并没有任何的救生设备,这就算是这个年代的救生设备了。

  现在船舶的颠簸程度已经相当厉害了,而且周围的风已经到了八级风,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如果要是落水的话,想救上来也是不太可能的事儿。

  后船的船老大自然明白这个,所以根本就没有减速。

  人的生命也是如此的不公平,如果要是李象或者其他的将军掉下去了,那么就算是再大的危险也必须得试一试,如果要是他们就这么回去的话,那恐怕所有的人都会全家问斩。

  那个时候他们救的并不是李象的命,其实是他们自己的命,想想李世民的怒火,估计那个时候他们也就不管自己的生死了,一条命能够换来全家的命,这已经很值了。

  但刚刚掉下去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水手,所以现在就不能够停船了,如果要是现在停下的话,那他们可能会遭遇更加强的颠簸。

  就在李象和其他船员把胆汁都快吐光的时候,终于算是走出了这块风暴区,李象也真是无语的很,虽然这些战船都已经加装了各种防止颠簸的玩意儿,但是当风浪大起来之后,那些东西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这种事情还真是被我们赶上了,据说这种事情很长时间才会遇到一次,没想到我们的运气这么不好。”

  看着天上露出头的太阳,苏定方也是知道了大海的厉害,上一次前往扶桑的时候,这个家伙并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还以为大海一直都是非常平静的呢,现在算是知道大海的厉害了。

  “这大海之上虽然有各种危险,但是穿过危险之后,那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收获,就拿南方的稻米运到北方来说,如果要是每年拿出200万贯钱来维护大运河,那我们的花费可就太多了。”

  李象最害怕的就是他们这些人知难而退,所以每当听到类似的话语之后,李象就会好好的鼓励他们一番,让他们勇于向大海发起挑战。

  苏定芳想想也对,虽然是隋炀帝开凿了大运河,但是唐朝的这些人也在不断的完善,每年花在上面的钱多了去了,虽然改善了国内的运输条件,但如果要和花的钱比起来,那的确是投入大收获小。

  现在如果要是开了海运的话,那么就跟原来不一样了,海运首先就是不需要维护,茫茫大海之上行的船也多。

  当然海运还需要马车进行倒运,但不管怎么样,效率也比大运河要强的多,而且大运河的北方还有枯水期,海上可是没有的。

  因为海上遇到了风浪的原因,所以比原计划晚了一天的时间,这可把杭州刺史那些人给吓坏了,万一李象要是遇到什么事儿的话,他们这些人可真是倒了大霉了,从扶桑到杭州这一路上,估计他们这些人都没好果子吃。

  “微臣杭州刺史温远道,见过太孙殿下。”

  当李象从自己的房间出来之后,江南的大小官员已经都在这里等着了,虽然在这个年代江南也是繁华的存在,隋炀帝之所以开挖一条运河,主要的是往北方运粮食,但是也是为了能够让他到江南来游玩儿。

  按照大唐的规矩,虽然李象已经来到了杭州了,但是李象还得等着这些人登上船拜见才行。

  “都起来吧,不用这样劳师动众的,本王也只不过是在这里暂作停留,这一次的行程比较紧迫,所以就不跟随你们上岸了,将来本王会特地来江南一次。”

  听了李象的话,之后这些人瞬间就慌了,早先他们得知殿下要从扶桑过来,虽然只是短暂的停留,但肯定也会到陆地上去逛一圈,现在连船都不下,那么准备工作岂不是白做了吗?

  “殿下,江南的父老乡亲们都准备好了,此刻都沿着钱塘江等着呢,若是殿下……”

  温远道快哭出来了,如果要是李象过家门而不入,那么老百姓肯定会说他这个地方官无能,太孙殿下虽然没有到过江南,但是很多人都知道太孙殿下,那是最温和不过的,为什么不到我们这里来呢?还不是你这个地方官的事儿。

  李象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温大人这个人做官还是很不错的,要不然也不会被放在杭州刺史这样重要的地方,要知道在这样的地方,每年可是为朝廷贡献大批的粮食,如果要是放上一个贪官的话……

  “请殿下登岸……”

  随行的官员们一个个的也都跪下了,他们为此次李象前来也做足了准备,虽然都是一些面子工程,但好歹也已经是准备了两个月了,如果要是李象连看都不看一眼的话,那么这些人的工作积极性算是被打击了。

  李象回头看了看船上的这些人,他们也想着看看江南的富足,以前的时候光听说了,但并没有机会踏足江南,现在好容易有个机会了,如果要是殿下不上去的话,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上去呢?

  “即使如此的话,那就在此停留两日,你先把所有的日程安排好。”

  李象这个话是对苏定方说的,苏定方跟随李象已久,对于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手到擒来。

  别管是两天还是三天,只要是能够上去站一站,那么他们这些人的努力就没有白费所有的地方官员听到李象这么说,内心当中真是松了一口气,殿下果然好说话。

第1180章 南方富足

  从这个年代来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就是长安江南繁华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繁华在城市众多。

  如果单论一个城市的话,那还是没有办法和长安城相比,不过从这些人的衣服上也能够看得出来,这边的确是要比北方富裕的多。

  从隋末到现在北方一直处于战乱当中,江南也是整个朝廷的赋税基地,如果要是没有江南的赋税支撑着,李世民的王朝也可能会坐不稳。

  整个北方除了京城之外,其他的城市是没有办法和江南相提并论的,此刻李象从船上走下来,看着两旁安居乐业的人民,内心当中也是满意的点了点头,这才是李象能够在外征战的一个基础。

  虽然李象的系统能够兑换大批的物资,但是还有很多是从江南的国库里征调过去的,如果要是没有江南老百姓的默默付出的话,那恐怕现在的大唐也没有那么强大。

  “太孙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每当李象到一个地方的时候,江南的老百姓都会跪下给李象磕头,首先就是现在看不到那些扶桑强盗了,其次就是他们买到了大量价格便宜的扶桑奴隶。

  要知道江南很多地方都是缺少人力资源的。

  虽然以前每当李象攻占一个国家的时候,也会有大量的奴隶拉过来,但是数量并不是很多,在北方的时候已经被瓜分干净了,这次李象采用海运做工具,那么大唐的沿海地区就能够吃到红利了。

  尤其是杭州湾周围的地方,这里是整个国家最为富足的地方,江南商人的手里也比较有钱,他们购买奴隶的价格往往比北方的商人稍微高点,所以很多奴隶贩子也愿意把人卖到这边来。

  有了充足的劳动力之后,原本一些不怎么开垦的土地也被开垦出来了,再加上一年两熟的优势,所以这边的粮食产量更高了,当地的老百姓也都借着这批奴隶过上了好日子。

  其次就是从外面运回来的钱李象攻占了高句丽之后,江南的商人们也发现了商机,所以他们凑了一笔钱纷纷出海,都想着能够在高句丽开创自己的事业的第二春。

  目前来看他们做的还是不错的,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大量的金钱都从海外运了回来,大部分都是高句丽种粮食的收获,这全部都是太孙殿下的功劳,如果要是太孙殿下没有打下高句丽的话,那我们何来的这些钱呢?

  “殿下,这是我们全村的人为你打造的一束金身。”

  当李象在杭州城内视察的时候,一名老者捧着一个金色的塑像过来,这可是全金打造的。

  “老先生这是?”

  杭州刺史温大人看到这一幕之后,也并没有让别人阻拦,这个村子的确是应该给李象打个金身。

  “殿下且听他慢慢说,等他说完了之后这个金身那就是必须的了。”

  听温大人话里的意思,好像这个村子里的人,在自己的政策上赚了大钱了。

  “温大人说的是我们全村总共150户,人现在有100多名青壮年都在高句丽,我们全村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而且还有大量的扶桑奴隶,虽然是在极北苦寒之地,但是仅去年一年的粮食收入,就抵上我们全村以前的30倍了。”

  老头非常高兴的说道,他们的村子就这么一个大家族,当时朝廷做出移民的决定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观望,但是他们的村子却已经是在组织人前往了。

  幸亏他们去的早,第1批去的人比第2批就多一倍的,土地谁让人家有冒险精神去的早呢,如果要是第2批的人不服气的话,那你为什么不早早的上路呢?

  当然这些人也是有吃苦精神的,零下20多度的环境里,每年的粮食也只有一年一熟,但好在地方比较大,而且还有大量的扶桑奴隶,所以他们村子里运回来了许多的钱,不过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第1笔钱当然要给李象塑造一个金身。

  “老先生,这都是你们村子里的人自己努力得来的,这个金身我收下,不过我从我扶桑的土地当中,拿出和这个金身等量的土地赐予你们的村子。”

  李象让身边的小太监收下了这个金身,但是李象不能够平白无故拿老百姓的东西,即便是老百姓送的也不行,现在的大唐官场还算是清明,李象不能够让自己坏了这个规矩。

  “这怎么能行呢?这怎么能行呢?”

  老头一听这个话就着急了,全村的老少爷们让他来送礼,谁知道送出来这样一个结果,这不就等于是人家殿下买下了这个金身吗?和他们村子里的人有什么关系。

  不过李象此刻已经往前走了,老头还想着和李象说两句,但无奈两旁的老百姓实在是太热情了,连给老头一个辩解的机会都没有。

  这一路上李象也感觉到了,当一个帝国走正道的时候,人民的凝聚力就会大为加强,现在就是整个大唐帝国飞速发展的时期,从官场到民间,所有的人都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看看外面的世界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李象终于算是让所有的老百姓做出了一些改变,当然这个改变还不够,走出去的人只是一少部分,更多的人还是喜欢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在他们看来外国的土地再怎么好,那也比不上祖宗留下来的这一块。

  当然这一部分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到高句丽的北边去找食的食物,这对他们来说太危险了,还不如留在原来的地方过得稍微清苦一点。

  当然,人各有志,李象也不能够把所有的老百姓都给发配到边疆,去看到江南老百姓的富足,李象的心里也有底了,本来还想着休整几年,现在看来根本就不需要修整,大唐还有实力支撑另外的对外战争,毕竟前几场战争并没有伤害到大唐的国本。

  此次前往岭南,李象的这个视察就是为下场战争做准备。

第1181章 帝国的发展

  李象选择这条回京路线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他们还觉得李象是想要游山玩水。

  但是人家游山玩水也说得过去,自从当年开战吐谷浑到现在,这都已经是过去4年的时间了,在这4年的时间里,李象打败了无数个国家,难道人家不应该玩玩吗?

  虽然李象的游山玩水可能是会花钱,这样也有可能会引起一些敌对人员的碎嘴子,但是朝廷内部大部分人都还是明事理的,即便李象想要在江南好好的玩玩,他们也挑不出理儿来。

  李世民的黑衣人在江南就有大量的眼线,当李象走马观花的看过一些繁华的城市的时候,李世民就知道李象去江南绝对不是游玩的。

  果然和李世民想的差不多,两天之后李象就再次登船了,根本就没有要在这里长住下去的意思。

  李世民虽然没有去过江南,但是也知道江南的繁华,要不然当年隋炀帝也就不会一趟又一趟的去江都了,结果最后自己也死在那个地方,足可见江南的好。

  李象上了水师战船之后一路向南,下一步就在朝廷的岭南道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登陆。

  从那个地方开始,李象就准备一路坐马车前进了,从广东前往广西,再从广西前往南诏,然后在南诏进行大范围的视察,完毕之后一路向北直接回长安。

  此刻李象的这个路程已经是到了李世民的桌子上,李世民也把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给请来了,不明白这小兔崽子又要干什么,刚刚才把扶桑给打下来,现在全国正在消化呢,难道他已经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了吗?

  “以前的时候,朕害怕自己的子孙不成器,将来可能守不住的江山,但是这小子偏偏是个例外,根本就没有闲着的时候,从他攻打吐谷浑的那一天开始,好像留在长安的时间少之又少,现在又跑到岭南道去了。”

  李世民表面上是在抱怨这个事儿,但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听出来了,这家伙分明就是一种炫耀。

  他们两个和李世民一君一臣,李世民在没有当皇帝之前,那可是大部分事情都会和他们两个商量的,虽不能说是言听计从,但三人之间的友谊也非常的好,就算是当了皇上之后,这两人进出皇宫也是随便的很。

  “皇上应该高兴才是太孙殿下征战四方,我大唐的社会已有了巨大的改变,粮食的价格比几年前年前下降了7成有余,而且明年肯定还会下降,现在人口的增加也非常的快。”

  房玄龄身为帝国宰相,对整个帝国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大唐帝国前些年发展也不慢,但是和现在的速度比起来,那就犹如龟兔赛跑一样。

  只不过前几年是乌龟,现在是兔子。

  “这几日朕也去长安城逛了,逛发现的确是比以前繁华的,多长安城内的土地都不够用的了,听说现在长安城内的宅子涨了好几倍。”

  粮食价格下降,土地价格上升,这就是一种盛世的表现。

  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别人称赞他为明君,现在整个社会上就是一种盛世的发展状况,这家伙如何能够不骄傲呢?

  “恭贺圣上。”

  两人此刻也只能是站起来拍马屁,虽然李世民所说的是实话,但是有些事情咱也得提出来,要不然的话,这些问题就被掩盖住了。

  “皇上所说的很对,现在长安城以及整个大唐发展的都很快,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那就是外国人流入大唐的人数越来越多,必须要对他们严加管束。”

  长孙无忌分管社会上的一些治安工作,这一段时间各种打斗可以说是多的事,尤其是在长安城学习的这群王孙贵族,虽然他们的国家已经没有了,但是李象早先也交代了,一定要让这些人生活的好,省得他们回去之后到处惹事儿。

  “是该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了,你和六部的人都好好商量一下,看看从刑部分出一批人马来,让他们成立一个专门的衙门管束这些外国人,并且要规定他们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不能够让他与我大唐子民一样。”

  以前的时候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所以对周边的外国人都非常的友好,也没有对他们进行限制。

  可是李象的一系列举动让他明白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人表面上臣服,但其实并没有给大唐带来什么贡献,反而是给大唐产生了不少的威胁,真要是双方有什么战争的话,这些人反过头来就能拿刀杀你。

  经过了这些事情之后,李世民也想明白了,你们如果要想来大唐做买卖,又或者是来学习的话,那就必须得服从我大唐的规定才行,而且是你们求着我们,不是我们求着你们。

  “陛下英明。”

  这件事情下面已经上奏了好几次了,但是理藩院那边一直都挡着,他们认为大唐乃是天朝上国,怎么能够和这些小国的人计较这些事呢?一旦要是传扬出去的话,那会觉得我们有失国体。

  这就是很多大唐老百姓的老想法了,总觉得我们吃点亏没什么的,只要是能够换来万国来贺的局面,那么这点亏算得了什么呢?

  不过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不是这样的,人在李象的影响之下,朝廷内部的大臣们都变得有点抠门,而且对于利益那可是斤斤计较的,如果要是没有利益的事情,光有一个漂亮的面子话,那么干脆不如不做,我们大唐可是和以前不一样了,不会干这种赔本赚吆喝的事儿。

  “其次就是关于长安城市场的问题,以往的宵禁政策已经不适用了,请皇上宣布废除宵禁政策。”

  现在逢年过节,晚上也有商户,但并不是一个持续的举动,现在很多人都在抱怨以前那种政策,所以房玄龄也想着让李世民废除,这样就能更加振兴商业的发展。

首节 上一节 333/4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12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