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的公文包穿越了 第172节

行的轨道。

日本这也算是把无控火箭玩到极致了。内浦航天中心的测控组以及所有参与人员都紧张地仰望天空。当火箭正常飞行直至消失在视野中之后,所有人又一股脑拥挤在控制厅,看火箭的遥测数据。当数据显示火箭没出什么问题,一直飞到了太空,“天隅”号卫星已在轨道上运行了,所有人这才开始欢呼。这枚重24公斤的卫星倾角31度,近地点350公里,远地点5150公里,一个大大的椭圆形。一一无控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一般就这样,从理论的纸上计算它的最佳(最省力)的轨道就是这个。其实日本本来给大隅号卫星定的轨道是450公里/5000公里,但是,无控火箭发射总会有误差。只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内,保证它的近地点在200公里以上,卫星就不会因为擦看大气层而掉下去,就

算发射成功了。从现在观测到的参数,卫星的近地点350公里,离"发射即坠毁"还有不少距离。

这让日本的航天从业者更加自豪了。《日本進宇宙!!!》(《日本进入航天俱乐部!!!》)“日本成为继苏联、美国、中国、法国之后,第五个向太空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读卖新闻》的这篇文章,作者的语言兴奋得有点语无伦次。其实这篇文章完全没写到关键点。中国的报道虽然没那么兴奋,但却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日本这次卫星发射的独特之处:“Lambda-4S运载火箭既无惯性陀螺仪和制导系统,也无地面无线电指令修正,其搭载卫星入轨全凭火箭初始的指向性,这在世界各国的航天发射中是从未有过的。”“Lambda-4S运载火箭开创的无制导入轨流,为将来运载火箭的低成本化以及廉价人造卫星提供了一个值得尝试的思路:在主要性能能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将运载火箭的结构做到最简单。”?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就提出低成本航天发射、廉价人造卫星,这思维是有点超前.…不过这个思路,在中国航天,钱学森已经尝试了几年了。液体推进剂的弹道导弹停产之后,从1969年开始,钱学森、航天工业系统重新整合了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生产体系,所有的火箭总装工作合并到河北的航天载具生产联合体。这个生产联合体的大型火箭总装车间只有47名职工。根据...根据苏联那边的数据对比,苏联的运载火箭总装车间得有240名职工,而且他们的火箭出厂质量,不说也罢。运载火箭的标准化和通用化设计也在进行。长征-2和长征-3号运载火箭现在完全是利用库存零部件在生产,预计1971年,最后一枚长征-2捆绑式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之后,液氧煤油的长征-4运载火箭

就会全面接过3.4米运载火箭的班。

就在Lambda-4S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的前一天,中国在酒泉将一枚通信卫星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入轨,但这次发射都不在人民日报头条报道了,尽管这枚低轨道通信卫星重2.9吨而且星上设备技术含量很高。

上当天的人民日报头版的消息是另一则工业/科技领域的新闻:《中国第一艘27万吨巨型油轮成功下水》

根据1954年西方对油轮的分类法,油轮载重量超过25万DWT的算是VLCC,中国这边的分类命名则叫巨型油轮。载重超过44万DWT的叫ULCC,中国叫超级油轮。27万DWT的油轮当然算是VLCC。在大连造船厂的船坞,前来出席下水仪式的工业界、船舶界人员都对眼前的这艘巨轮惊呆了。27方DWT的载重,加上自重和燃油重量,满载的时候是一个超过30方吨的庞然大物。这艘VLCC名叫“敖德萨"号,由苏联订购,将来应该会执行从苏联到意大利的原油运输航线。全长330米,和尼米兹级航母差不多,但是吃水差不多是尼米兹级的两倍,宽度也比尼米兹级航母大一1969年1月,中国与苏联签署原油轮购买合同,一共订购4艘VLCC,“敖德萨"是第一艘。在它之后,还有3艘,全都在1971年7月之前交付。“你们船舶工业系统都能造这么大的船了,那,造艘航空母舰应该也不是问题了吧?”大连市市长仰望小山一样的“敖德萨"号,不断发出感慨。“这怎么说呢,如果要造航母,船肯定不是问题了,咱这可是400米巨船坞,”大连造船厂的厂长回答道,“造船设施也不是问题了,那么大的吊车,吊什么都可以。不过航母还有许多其他的设备,现

圈。

在还没有到位。

船舶工业局的副局长韩海敏:“比如主机。我们现在眼前这艘敖德萨号,它的主机还是进口的,我们正在安排国内合资生产。.…….但即使我们能生产VLCC的主机,航母的主机和民船的主机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市长:“对了,苏联现在都要从我们手里买VLCC,是不是我们在造船这一块,已经超过苏联的水平了?"“只能说在造船业的某些领域超过了吧。”在1967年以前,各国还觉得原油运输船大型和小型各有用场,到现在,就只剩一个思路了:大,造得越大越好。

由于苏伊士运河在1967年因战争关闭,现在两年半过去了,恢复通航仍然遥遥无期,因此世界各国的原油轮就越造越大。中国第一艘VLCC是给苏联造的。中国现在的石油属于自用足够、但很少出口的现状,既不需要大批量往外运石油,也不需要大量进口石油。不过苏联有大批量出口石油的需求。在中国掌握VLCC的建造技术之后,第一时间就向全世界推销中国产的原油轮,只不过现在暂时还没打开西方国家的市场。苏联有自已的原油出口需求,每年出口量数千万吨,其中半数是通过海运运

输,于是,苏联就充当了中国VLCC的第一个订单国。

这就是苏联与中国关系继续保持密切的好处:中国产品在还未打开西方出口市场的时候,苏联和东欧市场往往可以成为良好的接盘地区也不能说是接盘,中国出口的商品性价比一点问题都没有,基本都达到了国际主流货色的水准,只是还没在西方国家培养出品牌声誉和购买惯性而已。而在苏联那边,从中国买东西不用美元/黄金,这就让苏联也不可能断掉和中国的关系。不管是用卢布还是用人民币,中苏之间的贸易都可以规避苏联外汇不足的缺陷。

VLCC用于出口,那中国就没有自用的了?也有,不过不是运油的,是铁矿石船。唔,1969年中国的钢铁产量是6500万吨,比前一年的5500万吨增长了近20%。同期日本的钢铁产量也往上跳了一条,从7200万吨跳到8300万吨。这么高的钢铁产量,没有进口铁矿石是撑不住了。继从印尼进口铁矿石之后,中国与巴西淡水河谷签署协议,从1970年开始进口巴西的铁矿石从巴西运铁矿石到中国可比印尼远多了。不过,如果有25万吨矿石船加持,从巴西运铁矿石到上海的综合运费,比用11万吨矿石船从印尼运往上海的运费差不多。于是,在建造VLCC的同时,用和VLCC相同的主机、与VLCC相似的船体结构的25万吨矿石船也在设计了,如果无意外的话,1970年3月就会在上海开工第一艘。“我们注意到,一方面中国自清中叶以来逐渐失去了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一桂冠,到1949年,中国这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甚至可以用'无足轻重'来形容,到现在,二十年过去,中国经济也只

是重新回复了向上的势头,还谈不上登顶,至少在二十年内还是这样。

“但是,现在中国现在正处于其五千年历史从从未有过的时代:”“海洋贸易时代。”

第十七章,天寿,苏联人来中国学习造船了

苏联造船工业部第二副部长、国家造船委员会委员叶格罗夫在中方人员的陪同下进入大连造船厂七号大坞,顿时感觉自已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峡谷。大船四百米七号大坞.确切地说,长度是445.5米,深度20米,加上头顶巨大的龙门吊,给人的空间深度观感远不止20米。人在坞底抬头看天,很自然地就会恍然觉得自已在一个峡谷深坑中。叶格罗夫突然有些感。二十年前,叶格罗夫来过中国,在上海帮助中国江南造船厂修改造民国时留下来的修造船设施一一都是一堆破烂。十八年前,中苏造船技术转让协议签署,是苏联帮助中国升级扩建上海、大连的造

船企业,从修船升为造船,从造小船升为造大船。

虽然这次只是来中国考察造船业的一个分支一一民船,但这仍然让叶格罗夫晞嘘不已。如果他懂中文,那么此时脑子里浮现的应该是“士别三日吴下阿蒙"等等成语。二十年过去,现在苏联造船工业部要派代表团来中国学习取经了。“实话实说,上周敖德萨号下水的时候,我在现场,提心吊胆的。心里一会儿在想,340米长,满载三十多万吨的大家伙,它浮得起来吗?一会儿又在想,这么大的一艘船,自重才6万吨,会不会拖

出船坞就折断了?直到它安然拖到了装码头,我才长出一口气。

船舶工业部副部长、主管民船的柴树潘与叶格罗夫在船坞底部跳望。虽然他们在船坞之中,可在船坞坞门的工人就如同蚂蚁大小一一坞门离他们有大概四百米。叶格罗夫:“27万载重吨、自重仅有6万吨,这的确让苏联的船舶设计局相形见出了。实际上,黑海造船厂也设计过25万吨的巨型油轮,自重高达10万吨,可想而知,这种油轮的建造成本远高于你们

的型号。

柴树潘:“实际上,我们能做到这一步也是有外来助力的。从1966年到1968年,我们从三井造船购买了55项专利,从考库姆购买了71项专利以及一款26.2万吨巨型油轮的图纸,这是我们建造巨型油轮的基础。

1966年,世界第一艘超过20万吨的巨型原油轮"出光丸"号完工。不过这时候巨型油轮还只是造船厂自我挑战的玩具。

1967年底,全世界还只有2艘巨型油轮,但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让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原油运输业务面临大地震。世界造船业很快反应过来,1968年底世界巨型油轮有17艘,1969年底61艘,到现在1970年3月,全世界造船厂里正在建造或晒装的巨型油轮就有64艘。

当然包括中国这边大连造船厂的2艘,一艘装待试航,一艘在放料。不但数量疯狂增加,巨型油轮的吨位也迅速攀升。1969年,32.6万载重吨的"爱尔兰-宇宙"号由石川岛播磨重工建造完成,这是当前世界最大的原油轮。不过这个记录应该维持不了多久。中国不打算冲击“世界最大的原油轮"这项世界纪录,中国现在提出的概念是“综合运营成本”。现在这艘“敖德萨”号就是依据综合运营成本理念设计和建造的。在世界各国现有的原油轮中,如果按资金成本为年化6%计算,“敖德萨”级的综合运营费用基本上是最低的。在瑞典提供的26.2方吨原油轮设计的基础上,中国集成日、德以及本土技未,在原设计基础上做了100多项改进。把原设计的自重从6.22方吨降低到6方吨;更换主机,虽然航速降了0.5节但油耗降低

了35%,船员也减少了7人;装载量从26.2万载重吨提高到27万。

最关键的性能参数是价钱。中国核算的原油轮建造成本即使对日本也有少许优势一一只相当于日本同类船的95%。如果中国和日本开撕,相互恶意压价,中国是不惧的。况且现在巨型油轮市场根本没到恶意压价阶段,现在这个市场火爆着呢。不管哪个船厂,只要宣称自已能造VLCC并且给出比较令人信服的证据,马上就有船东拿着支票上门,排队排到三年后开工他

都愿意下单。

紧俏的商品就会涨价,就会有超额利润。而且因为它很紧俏,中国不担心自已的巨型油轮卖不出去。我不但能向船东展示造船厂的硬件软件实力,我还有已建成的船在苏联的航线上跑了,怎么样。等国产巨型油轮在西方用户那里打开突破口,订单会滚滚而来的此外,在吃透这艘原油轮的设计之后,中国马上开始设计25方吨矿石船,此外超大型集装箱货船也在做规划了。

“你们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居然花了1100万美元!”叶格罗夫感到很不可思议。柴树潘:“这1100方美元是值得的,它让我们缩短了好几年的摸索试探的时间,结果呢,正好赶上了这一拨油轮行情大爆发。中央几年前做的决策真是太厉害了。”叶格罗关:“你们是1966~1967年成套购买的专利和图纸,确实赶上了好时候,如果再晚两年买,这些专利要想掌到授权可不止1100方美元。”柴树潘:“不仅如此,我们这个四百米超大船坞,它是1964年规划、1964年底开工的。”

叶格罗夫:“这更让人惊了。在做出决策的时候,你们的中央是打算造航母吧?”柴树潘:“或许吧。但是呢,航母很花钱..造船工业要均衡发展,既满足国防需要,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既能烧钱也能挣钱。”柴树潘和叶格罗夫所在的船坞现在并不是空闲状态,为苏联建造的第二艘巨型油轮“索契号正在建造。“索契"号其实在"敖德萨"号还未下水的时候就开工了:这船坞不是445米长而油轮总长只有340米嘛,当“敖德萨"号的建造进入收尾,造船厂就利用船坞还空出的100米,把"索契"号的屁股给拼装起来

了。

“敖德萨”号完工,“索契”号的屁股做一些密封防水处理,船坞放水,把“敖德萨”号拖出去,关船坞门,排干水,“索契”号继续建造。基本上把这个船当成了半条流水线。这样能明显缩短建造周期,缩短建造周期也意味着建造成本下降。“这就是你们率先打出去的船舶产品?”从船坞底上到地面,叶格罗夫继续看继续走,现在他看的是船坞旁堆放的待安装设备。柴树潘:“对,这个东西刚刚在欧洲和北美注册专利,以后可能以成品产品的方式出口,也有可能以专利授权的方式坐地收钱。”叶格罗夫:“苏联现在只有破冰船具有技术优势.…可破冰船我们主要还是核动力的。可惜了,这一个传统优势行业。”柴树潘:“什么传统不传统的,其实造船业,我是说民船,技术含量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造船厂把生产安排好,设计院紧跟世界潮流,快速响应集中攻关,就这样。你看,这一套船用制氮设备,我们

的专利,其实它也不是那么高科技,就是手快。

叶格罗夫:“船用制氮设备?它和手快有什么关系呢?柴树潘:“这就要从去年的麦克特拉事件说起了.…*.麦克特拉事件发生在1969年7月,英国壳牌公司旗下的超级油轮“麦克特拉”号在原油卸载码头突然爆炸。还好"麦克特拉"号这时候已经卸空了油舱,没对港口和近海造成大面积污染,就是油轮炸成了一摊薄铁皮、码头受损而已。那,为啥它爆炸了?

英国和德国的调查组在原地调查了四个月,又在实验室里复现事故现场,终于确定了爆炸原因。这个时候的原油轮在卸载原油的时候,是接上海底油管、把原先封闭的油舱打开一个通风孔,然后开始抽油。油抽走了空气灌进去了。当原油全部抽空的时候就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油舱顶部,天花板上沾着的少量原油会一滴一滴地掉下来,由于原油已经基本抽空了,所以原油液滴会撞击油舱底部的钢板。然后麻烦来了:超级油轮的油舱体积、高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天花板滴下来的原油液滴因掉落的高度太高,撞击底板的速度过大,甚至到了引起电火花的程度抽空原油的油舱里有高浓度的烷烃蒸汽,而刚才说了,油舱抽走油之后空气是会进去的。所以一一轰!!!1969年11月,壳牌公司和造船厂共同发布了事故调查报告,12月份,中国拿出了油轮爆燃隐患的解决方案:在卸载原油的时候,用惰性气体填充货舱。也就是在巨型油轮上安装二部从空气中分离氮气的机器,其实用氧吹炼钢的钢厂基本都有这种机器。装在船上的情性气体机重11.5吨,对于载重20多万吨的巨型油轮来说无所谓。然后在油轮中线布

设一个通往每一个油舱的管道系统,油舱卸载的时候向空腔注入氮气而不是空气,这样就不会因一个电火花爆燃了。

不算太复杂的一套设备,但是因为中国最先提出这个方案,专利归属中国。而且中国最先搞出来了第一套量产的惰性气体系统,这就不但有专利收益,而且还能吃到第一波红利。叶格罗夫从苏联来中国"考察学习"的时候,本来是不太情愿的。但是,到了中国,看到中国怎么建造巨型油轮的,他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来中国确实能学到东西?不。叶格罗夫发现,中国船舶工业确实有苏联现在没有的东西,但是,苏联现在学不了。单就造船厂这种连轴转的生产组织方式,叶格罗夫都发现这要把苏联造船厂现在的管理体制推倒重来。至于民船的一整套科研体制..能把研究院的军船研究室转为设计民船吗?太难,不学了不学了。还是现在这样就好,核潜艇的反应堆,一年能向中国卖一台,这一台反应堆的利润就够造船工业部吃饱了如果未来还要更多的出口维持苏联和中国的贸易平衡,.…..那就再多卖点,比如1143型?

叶格罗夫琢磨的1143型,全称是一-1143型载机巡洋舰,又称航空母舰。根据首舰舰名,也可以叫它“基辅"级航空母舰。1970年3月,1143型首舰(1143.1)在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半岛南端的黑海造船厂开工。4万吨的巨舰,龙骨已经铺设在造船厂的300米级船台,在船台旁边是4台燃油锅炉-蒸汽轮机系统,每套蒸汽轮机可发出4.6万马力的推进功率,全舰总计18.2万马力。飞行甲板的特种钢板也整齐码放在船台旁边,这条航母总长虽然有273米,不过飞行甲板只有189米。船头部位是不作飞机起降用途的,那里排了8枚远程重型反舰导弹、1套舰空导弹发射装置,以及

1门76毫米炮和2座12联装火箭式深弹发射器。

差点忘了,这货还装了2部5联装鱼雷发射管,不是反潜用的轻型鱼雷,而是533毫米的反舰重型鱼雷。为啥要装重型反舰导弹?因为它的舰载机作战半径没有反舰导弹远。在1968年,中国方面就拿到了雅克-38垂直起降舰载机的部分资料,了解了它的技战术性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仔细权衡和计算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飞机飞战斗力约等于5。它还真就是用来击落敌方的反潜直升机、反潜巡逻机的,空战能力不行。航程还短。除此之外,雅克-38的故障率还超高。在船舶研究院,看完1143型航母的资料后,刘华青院长合上资料夹:“中国的航母,看来只能自己摸索设计、自己建造了。”

第十八章,10年,80亿,造航母

刘华青最喜欢的航母现在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1968年6月,“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首舰尼米兹"号在纽波特纽斯开工。1970年,它的舰体已经成型,反应堆刚刚装上去,为了对国会有个交代,告诉他们为啥要花十几亿美元造一艘航空母舰,早在1967年,美国海军就公布了“尼米兹"级的艺术绘画,先是在国会拿给议员看,后来刊登在各种防务周刊和军事杂志上。核动力,全长332.29米,满载排水量91480吨。核反应堆有两座,热功率不详,轴推进功率26万马力,最高航速大于30节。它的核反应堆可连续使用13年不用更换燃料。美国的核潜艇之父里科弗对尼米兹级的动力系统颇有些不放心,他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企业级那样的8座反应堆太多了,但尼米兹的2座反应堆又太少了,他担心航母如果有一个堆出故障,那

就立刻变成龟速船。

不过,实际上尼米兹级的反应堆极为可靠,故障率之低超出了美国海军的预期。舰载机可以灵活调配,标准搭载数量80架,极限情况下可搭载100架飞机。在刘华青看来,美国的"福莱斯特"级、“小鹰”级这种8万吨左右的常规动力航母就已经是吊打全世界的水准了,“企业"级又是世界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但“尼米兹"级等于是又把美国自己以前的型号

给超越了。

发展这么快,怎么追呀。但是,要想搞航母,而且不但要“有航母"还要“有好航母”,请先拿钱。除了钱要够,还得有技术除了技术,还得..陈法:“你们海军要拿航母来做什么?”

海军司令员萧普光:“.刘华青:“航母是可在海上大范围机动的舰载机起降平台,在对美防御作战中,航母可扩展我海空拒止的半径,航母可在陆基战斗机作战半径内活动,构建天纵深的空中拦截战线;威胁不大的情况

下,还可更加前出,在陆基战斗机作战半径之外、陆基预警机和巡逻机作战半径之内活动,将海空拒止半径扩大到2500公里以上。

“在对台作战中,航母可以部署在台湾周边,出其不意地释放舰载机执行空中打击,也可以对美军可能的军事介入保持警戒,达到反介入的目的。”“在维护我国远海国家利益的军事行动中,如果有航母则海军可在特定地区构建起由陆战队、舰艇、潜艇和航母组成的立体化的作战能力,同时航母还可更灵活地执行海上封锁等低烈度军事行动。”陈法抖了抖手中的方案书:“如果上马航母工程,要在今后10年投入80亿人民币呀。第10年只是第一艘航母下水而已,等它服役还得三年,这三年还要继续花钱。”刘华青“.陈“国家现在每年的财政收入确实在快速上涨,但是,财政收入是要用到很多地方去的。就算是划拨到军费的部分,也要分陆海空、二炮。划拨给海军的部分,也不能全用来造航母。…启动航母

工程,等于是海军用于装备方面的军费投入翻倍了。

萧普光:“这个航母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项目,10年时间并不是均等地每年投入8亿人民币的。头5年,主要的投入在先期论证预研,以及搭空军第三代战斗机的便车规划舰载机。大花钱是从1975年才开始的。

陈法手指头:“今年就不算了,71、72、73、74,这四年总计要投入.….17亿人民币。这样,你们把整个航母的10年发展规划拆成两部分,在今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先审议前4年的部分,因为钱数没那么多,因此比较容易通过。

肃普光:“那四年之后,发展规划的第二部分,我们还是得问中央讨要剩下的63亿人民币。”陈法:“四年之后如果我们不差钱了,那63亿人民币也不是问题了。如果差钱了,你们就继续,继续那个预研。”萧晋光:“好。”陈法:“还有一件事,苏联据说也开工自己的航空母舰了,从苏联直接买,便宜还是贵?苏联航母合适不合适?”萧晋光、刘华青:“不合适!!”

10年80亿其实不是只造一艘航母。按照这个粗略的规划,在1980年,第一艘航母下水的同时,第二艘航母也即将开工,为建造第二艘航母而采购的设备和材料也差不多到位了。

除此之外,这10年的规划里还有很多长期使用的设施,比如造船厂的改造、舰载机研制订货、比如蒸汽弹射器的研制和生产等等。不过,这个规划确实还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航母本身的设计方案还未定稿,确切地说,还未完成初稿。航母设计得大还是小,高档还是低档,是会影响到10年规划的具体耗资的。“首先,我们得确定,咱们的航母造多大合适。”在舰船研究院第703设计局,航母的论证小组要从最基本的参数开始论证。“从造船的角度,越大越难造。从航空工业或者说舰载机部队的角度,航母越大搭载飞机越方便。”刘华青:“所以,必须得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先看看航空工业在1970到1980年会出什么飞机。”这个还是能找到的:在七十年代,航空工业要搞出替代歼-9的重型战斗机,替代歼-10的轻型战斗机。重型战斗机要求航母吨位的底线是6万吨,越大越好。轻型战斗机大概要求是4万吨,越大越好。于是问题又进一步复杂化了:在航母上是装重型战斗机好,还是装轻型战斗机好?混装是不合适的,出于后勤便利性的考虑,海军认为航母上应当只装1种主战飞机,既要当战斗机也能当攻击机。几番论证之后,初步确定航母的满载排水量在6万出头的样子。也就是美国二战未期建造的中途岛级航母在经过两次现代化改装之后达到的排水量。当然中国的航母是新造的,设施新、机库和飞行甲板从一开始就是为喷气式战斗机专门优化的,造出来之后应当比中途岛级好用。·“第二个问题,航母的动力系统,用核动力还是常规动力?”“常规动力我们现在就几乎有了解决方案,在仿制基础上改进的国产舰用蒸汽轮机系统功率达到了43000马力,四机推进功率17方2方马力,足以让6方吨的航母达到32节以上。”“而且动力厂家的二期改进型有望将功率提升到48000马力。"“核动力系统,我们现在手头只有两款自研的核潜艇用反应堆和1款引进的,也是核潜艇用反应堆。”

“将核潜艇用的反应堆发展出一款改型,用于航母,大约在一艘航母上要装4个反应堆。如果全新研制大功率的舰用反应堆,则有可能只装2个堆就够了,但是研制周期长,项目风险大。”刘华青:“这方面,我们要看在航母上安装核动力与常规动力优劣对比的详细报告。”“那么我们就只能跟踪美国海军对企业号和小鹰级的使用对比了。在这之前,可否先进行常规动力系统的设计论证?”刘华青:“我看可以。而且,最好是把常规动力作为第一考虑的方案、核动力系统虽然很有诱惑力,但它的价格实在太贵了。这方面我们不能不考虑成本问题。10年总经费80亿,前4年17亿后6年63

亿,说多其实也不多,很容易就会冒顶的。

“刘司令员,成飞动力在研制大功率燃气轮机。我们要考虑吗?”刘华青:“既然昨天我们大致确定下来要采用蒸汽弹射器,就暂不考虑燃气轮机了。”

“最后一个问题。航母项目出成果之后,海军的航母母港应该设在哪里呢?还是南北舰队各有一个航母基地吗?”刘华青:“基地还是两个,但我们未来预期以台湾海峡已可正常通航作为假设,因此,两个航母基地之间不能认为没有联络。”“好的。那么这10天的会议汇总起来,我们得到的第一个结论或者说估计数是….10年之内,航母工程的总投入会超标。”刘华青“噗.”“初步计算,80亿可能不够,得85亿。”刘华青:“还好还好,85亿属于被财神爷骂一顿之后,他还是能给出来的钱数。”

航母的(第二次)论证会议是在天津举行的。船舶研究院和703设计局在天津,毕竟这儿靠海。除此之外,中石油的总部也在天津。这个河北省会现在隐隐有点副首都"或者“部分首都"的意味,在北京,苏联造船工业部第二副部长叶格罗夫考察完大连造船厂后回到了北京。“中国的造船,尤其是民船领域,很早就确定了自已的发展目标,那就是它并不只以满足国内的船舶需求为目标,而是要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只有利用好国际贸易,在世界船舶市场中分一杯羹,造

船业才能搞活。关起门来是很难搞好的。

李富春与叶格罗夫谈话。“我们不但可以为国内提供船舶,还可以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提供船舶,也可以为西方国家造船。地球其实不太大,国家就那一百多个,其中大部分还没有自己的商船队。因此,将来或许全世界只会有

两到三个民船输出大国,基本就能满足全世界的民船需求。

叶格罗夫:“如此看来,苏联恐怕很难在纯市场竞争的背景下,打入西方船舶市场了。”李富春:“叶格罗夫部长,想不到你也会经常引用市场竞争的观点。但我去苏联的时候,苏联部长会议和国家计委一般都回避这个问题。"叶格罗夫:“在赫鲁晓夫时代这些是可以自由讨论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就有点收紧了。到了最近两年,因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那件事,收得更紧了。”李富春:“这对于苏联造船业乃至于苏联整个的工业,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叶格罗夫:“我也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可我做不了什么。您知道吗,鲍里斯·布托马,造船工业部的正部长,他和我是同一年出生的。”李富春:“所以?"叶格罗夫:“虽然勃列日涅夫没有明说,但苏联部长及以上的干部,恐怕已经恢复过去的终身制任职了。因此,只要布托马同志还活着,他就永远是造船工业部部长。天那,他1958年就当上部长了,

已经当了12年,可能还要继续当10年,至少。

李富春:“这就比较困难了。”叶格罗夫:“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希望我能活得更长一点,而且,我还希望到那个时候,我的脑瓜子还没有和他一样僵化。”

第十九章,什么?中共有一艘潜舰要过海峡?

叶格罗夫副部长觉得有必要提高苏联造船业的效率和生产质量,但正部长鲍里斯·布托马觉得苏联造船工业没什么问题,相反,他觉得苏联造船工业现在很给力。布托马说的当然是军船给力,尤其是潜艇。他就任造船工业部部长是1958年,那时候苏联第一艘核潜艇还在船厂里折腾来折腾去。12年之后,现在苏联的攻击型核潜艇有14艘627型(N级)和12艘671型(V-1级),造船厂里还有6艘671RT型和2艘705型在建造。705型也就是阿尔法级,航速41/43节,现在的天部分鱼雷都追不上它。巡航导弹核潜艇有5艘659型(E-1)、29艘675型(E-2级)、5艘670型(C-1级),另6艘670型在建造。弹道导弹核潜艇有8艘658型(H级)、13艘667型(Y级),还有10艘667型在建造,另外还有11艘667型已经列入了五年计划。总计交付现役的核潜艇数量是....86艘。抛开质量不谈,仅就数量而言,苏联核潜艇队的数量正在赶上美国。布托马部长对中国的核潜艇项目建造数量太少非常不解。到1970年,中国只有6艘攻击型核潜艇和2艘弹道导弹核潜艇,苏联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且中国的核潜艇每一级只造2艘,这简直太小气了。布托马部长知道中国的造船业规模并不小,叶格罗夫副部长更知道。他在大连考察时,亲自下了四百米大船坞,并且知道中国这个船坞建造一艘27万吨的巨型油轮时,船台周期只有9个月。不仅如此,叶格罗夫在大连造船厂还看见了也是四百米级的二号船坞和三号船坞。从柴树潘口中,他还知道上海也有2个四百米大船坞已经启用或者即将启用,广州有1个。中国人这是要疯!“造船业,它是一个兼有机械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双重属性的工业。在我们的机械工业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大力发展造船业,是迅速扩张产业规模,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良好途径。”

柴树潘是这么解释过去五年中国造船业飞速扩张的原因,“比如大连造船厂这个四百米大坞,它全速开工的时候有1400人在岗,我们考察过日本、欧洲的造船厂,像这种VLCC的建造船坞,开工的时候人也少不了。这只是一个船坞,大连造船厂现在总计有

一万四千人,其中一万一千人是做比较简单劳动的产业工人。

“造船厂也是农民工眼里最合适最有诱惑力的岗位之一。船厂基础工人只需初中毕业的文化,但拿到的薪酬却达到了中专或者大专毕业生的水准。而且,由于造船厂的工作相对稳定,很容易就能刷够连续工作5年的记录,达到大连市制定的农民工落户标准。如果不想做城里人,在船厂干三年,瓒下的钱回村就可以盖房子。

叶格罗夫:“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现在有一方九千人,但是在民船领域,每年交付的船只吨位只有大连造船厂的三分之一。”柴树潘:“这可能要综合各方面才能衡量两者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比如各自的军舰建造比例一一军舰比民船难造多了。”叶格罗夫:“大连也在造驱逐舰和护卫舰。”柴树潘:“甚至我们还打算在这里建造巡洋舰。不过,我们确实比较注重合理地规划人力,像四百米大坞以'1+0.5'的流水线化作业,就是上头的研究院充分论证和计算之后得出的结果。”·根据船舶研究院的计算,一艘船从开工到下水/开出船坞,整个建造周期之内,现场需要的工人数量是不相同的。一般来说船舶的建造中期要的人最多,天概要一千四百人同时在岗。建造初期天约要一千人在岗,在建造的收尾阶段,在船上叮叮当当干活的只剩下300~600人,所以,在前一艘船的建造工作即将收尾的时候,过半数的工人已经闲了下来。这时候就地在船坞里开工下一艘船的部分分段,这些工人就不会闲着了。但这就要求造船厂的生产规划室做出合适的安排。生产规划室安排的依据是手持订单数量。这就让叶格罗夫没法下手模仿了。中国造船厂根据自已手持的订单数量,安排下一艘船作为那个0.5加入生产流程,但苏联造船厂的工作安排是根据1~5年前制定的国家五年计划。而且,中国造船厂不但可以自己安排生产顺序,在订单超多的时候还可以从劳动服务中心或劳动派遣公司招募工人,当订单减少的时候再把这些工人还回去。苏联招了工人是退货不能的。柴树潘:“我记得柯西金改革在1965年刚提出的时候,在他的改革自标里面是有工厂应当拥有裁减工人的权力的。”叶格罗夫:“部长会议颁布的改革纲领里面确实有,而且现在那部改革纲领仍然存在、未推出改版,只不过,有一些改革措施的落实是无限推迟了,工厂裁员劝就是其一。”柴树潘:“如果不能裁员,提高效率就成了很麻烦的事情,或者说,绝大部分的工厂不愿意采用节省人力的新流程,或者不愿意将技术改造的资金用于增添工厂的自动化设备。”

叶格罗夫:“那么,你们的工厂提高效率的源动力出自什么呢?我们的工厂是国企,你们的大连造船厂也是国企。”柴树潘:“这很简单,出自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三菱、住友、川崎….他们可不受中国国资委的控制。如果我们的平均生产效率上不去,同样的一艘船建造费用比他们明显高出一截,我们就没活叶格罗夫:“这可能就是根本的原因了,你们是一个对外开放的产业体系。”

路。

叶格罗夫访问中国的时候,中国一个贸易代表团在莫斯科考察。这个代表团与苏联外贸部签署的一揽子进口协议中,从苏联购置的船舶产品也不少。继六十年代苏联向交付的4台艇用核反应堆现货之后,中国再买2台艇用核反应堆。上次从苏联进口的4台VM-4P反应堆转装备2艘093型攻击型核潜艇和2艘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中国吃透VM-4P技术之后自行研制的反应堆装在2艘093A型上。091型建造2艘,093型建造2艘,093A型建造2艘,每个型号都是2艘。这次订购的2台核反应堆型号升级了,VM-5A型,单堆功率又大了一截,打算安装在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上。中国自产的第2.5代核反应堆打算装在093B型攻击型核潜艇上,093B也是2艘,现在正

在建造。

反正数量还是不太多,但是能够保证核潜艇技术一直在进化选代。而且每一个型号都是经过反复论证确定下来的性能指标,没有严重翻车的型号。除此之外,中国核潜艇项目占用的资金和造船资源都得到了有效控制。从苏联购买现成的艇用核反应堆就是其中一个举措。核潜艇设计单位经过反复论证,结论是弹道导弹核潜艇会造得很大,如果弹道导弹核潜艇与攻击型核潜艇使用相同型号的反应堆,弹道导弹核潜艇就会变成龟速。如果设计两种型号的反应堆并分别

投入生产,那就会极其昂贵。

与其这样,干脆就其中一种堆直接买。

澎湖列岛,国军澎湖守备司令部。“什么?中共有一艘潜舰要过海峡?”“什么?起飞飞机监视?但不许带弹?”“什么?飞机要离中共编队10公里以上?好的我明白了。”

守备司令一大早就接到了台北的电话,国军国防部打来的,说这是国防部长常经国的意思。咋天晚上,东海舰队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出现在台湾海峡北端,看样子是打算穿越台湾海峡。最近两个月,解放军军舰穿越台湾海峡已不是第一次了,国军已见怪不怪了。但是在今天凌晨,在台湾海峡伴随监视东海舰队四舰的国军驱逐舰发现了有点儿不对。声呐兵听到了东海编队里有异乎寻常的噪音。国军的飞机在天上观察,这4艘军舰排成一个框形,似乎在保护这

个方框中间的某个VIP目标。

国军军舰的舰长直接就在无线电里呼叫:“贵方是否还有一艘潜舰?”东海舰队的回应是:“哦。”国军军舰“.”上午10点,从澎湖起飞的巡逻机接替从清晨到上午一直在盘旋的国军飞机,远远地从天上斜视东海舰队的四舰编队。在同一空域,还有2架解放军的海上巡逻机在护航,不过双方一直保持相安无事。在台湾海峡中部,难得地有一段海底噪音干扰很小的路程,国军监视的军舰声呐兵听得越来越清楚了,这就是一艘潜艇,还是核潜艇。国军军舰的舰长:“贵方的潜舰是核子动力的么?”东海舰队“.10时20分。404号核潜艇从70米深度上浮。编队穿越台湾海峡本就不大指望能做到完全隐蔽一一单艇单独穿越或许可以隐蔽过海峡,但理论上又存在危险。派4艘军舰护航,国军想硬拦截也得掂量掂量自已的实力,可是这样一来就会有国军军

舰粘上来伴随航行,伴随的军舰因为距离近,用声呐就可能听到核潜艇的噪音。

首节 上一节 172/17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