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积粮万石,黄巾终于起义了 第246节

董卓却很困惑,渤海王是汉室宗亲没错,难道这也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其父之案?那不是已是过往云烟了么,连先帝都封他为渤海王了,还有什么身世问题好追究的!

显然,太皇太后与董卓的不是同一个含义。

她想的是刘擎的出身,乃是刘悝之子,是刘志之侄,若他不平反,一直背负着其父的冤屈还好,问题就在于,先帝临终之前,相当于变相的为前渤海王昭雪了。

如同刘宏以前害怕刘悝一般,她同样害怕刘擎的成长。

刘擎已经是渤海王了,爵位上,已经不能再进一步了,而他偏偏如此年轻,骁勇善战的盛名连雒阳都在传颂。

董卓不解道:“渤海王身为雁门太守,却以一己之力挡住了鲜卑南下,即便不论其宗亲出身,单论功绩,也能担此任!请太皇太后允准!”

董卓再度躬身请礼,希望能达成共识。

“仲颖!”太皇太后换了个称呼,“你糊涂!”

一声数落,再度将董卓搞懵了,他仰头望了眼太皇太后,虽然她老态已显,但神情是那般冷峻严肃。

“请太后明示!”董卓直言道。

太皇太后突然叹了口气,寻了榻坐上去,悠悠道:“仲颖呐,袁氏狼子野心,欲另立朝廷,且他所立刘辩乃是长子,天下士子,对此多有认可,此为心腹大患!”

董卓不知太皇太后为何将话题从渤海王扯到袁氏上去,若说渤海王与袁氏沆瀣一气,

他是不信的!渤海王与袁氏在冀州的嫌隙,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咱知道啊,渤海王与袁氏多有嫌隙,所以咱应该支持渤海王不对么!”

太皇太后觉得头很痛,董卓怎么搞不清楚,她表述的虽然隐晦,但真有那么难理解吗?

总不能将尘封的事翻出来说吧!

“仲颖,袁氏分裂汉室,致使中央权威丧失,若数年不能灭之,大汉州郡,必分崩离析!各地州牧郡守,诸侯并起,或自选立场,刘辩刘协从二择一,或干脆自立为王!”

董卓品爵了一番,不可思议道:“有这么严重吗?大汉分崩离析?”

“你可知刘岱杀桥瑁之事?”

“自然知道!桥瑁违抗军令,该杀!”

“仲颖谬矣!刘岱杀桥瑁,乃是为了东郡之地,东郡之兵,哀家所言之诸侯并起局面,已有人跃跃欲试了!”

听了这话,董卓明悟了一分,原来太皇太后再忌惮汉室宗亲之中出现反叛,坐拥州之地,再自立为王。

所以,才忌惮兖州牧刘岱,还有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荆州牧刘表,更甚至,她当然不愿意再多出一个并州牧刘擎。

而且刘擎已经是王的情况下。

渤海王是否真的不合适?太皇太后不肯松口,董卓打算回去请教一下贾诩吧。

董卓无奈告退了。

太皇太后也神情无奈,他好似已经说服了董卓,又好似还没有说服,她也不想让董卓过于失望,毕竟现在的她和刘协,得仰仗他。

否则,袁氏分分钟会杀回雒阳,将刘协从皇位上撵下去。

望着董卓逐渐消失的胖墩身影,董太皇太后喃喃自语:

“仲颖啊,我眼下虽忌惮各州州牧,但事实上,渤海王才是我二十年来最忌惮的存在,因为当年孝桓皇帝,欲从渤海王处过继皇子啊!”

……

{PS:求推荐票,月票支持}

第262章 陈留抉择,时间管理大师刘擎

这些陈年秘辛,始作俑者早已身死,知情者也已一个个老死离世,但董太皇太后只要还活着,就要提防着……

董卓离开皇宫之后,径直去了贾诩府宅。

贾诩在雒阳置办了一处宅子,在城西很偏的位置,一路上,董卓还没少吐槽,又偏又远!

“董公驾临,蓬荜生辉!”贾诩在宅门口迎道。

“文和,你怎可住如此简陋之宅!”董卓一边数落,一边入宅。

入内是个小院,有几个孩童正在玩耍,有个几个老妇看护着他们,董卓瞅了一眼,不由得皱皱眉头。

“为何用老奴?”董卓又问,脸上表情也变得不可思议起来,年轻的奴婢不香吗?

贾诩笑着,径直将董卓引至堂室,对董卓之问题,直接忽视。

“董公前来,有何差遣?”

“乃是为渤海王之事而来,朝散之后,咱去见了太皇太后,再度劝说,然太皇太后一口咬死,称立牧会使群雄并起,她不信任宗亲,文和,我该如何?”董卓道。

贾诩不假思索道:“董公,此事容易,太皇太后所倚仗者,唯董公尔,董公只需宣称鲜卑大军入侵,董公身为并州牧,应率军前去抵挡,太皇太后必定不依,那并州牧之位,主公想给谁,便给谁!”

“这也行?”董卓有些不太相信。

“自然可行,此计以退为进,太皇太后必定不让董公离开雒阳,宗亲立牧虽叫人忌惮,但并州之地是个例外。”

董卓也懂例外的意思,山势众多,人口稀少,成份还异常复杂,还时提防鲜卑各部的抄掠甚至入侵,无论怎么看,这都不是一个没差。

董卓自己的并州牧,也多半是个头衔,但董卓对并州很了解,他既做过县令,也做过郡吏,最后做到了刺史。

见贾诩信誓旦旦,董卓便决定一试一试。

离开之时,贾诩送行,董卓还声称要给贾诩送座宅子,再送几个年轻的奴婢……

……

陈留郡。

此时的陈留,依旧处于桥瑁被杀的阴霾之中。

张邈也是在回到陈留后,才得知此事的,败退梁县之后,回到陈留的残兵还不足一千,实在是惨烈。

然而他还是走运的,听说颍川太守李旻,被徐荣擒住,活活烹了。

听着都令人毛骨悚然,头皮发麻。

除了桥瑁被杀,刘岱退军,还有更多的消息陆续传来。

袁绍兵败河内,损失惨重,逃回汝南后,失去消息,其余联军也陆续离开,作鸟兽散,轰轰烈烈的陈留会盟,仅仅持续了数个月,就宣告失败,留在陈留的,只有一地鸡毛。

郡府之中,向来豁达的张邈也有些抑郁,经历数次失败,就连联军盟主袁绍也回汝南后失去消息,张邈有种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

董,还要不要讨?

汉,还要不要扶?

郡府有客,除了张邈、张

宿、陈宫,还有张邈弟弟广陵太守张超,广陵功曹臧洪。

此外,还有曾经的桥瑁帐下,程昱,桥瑁被杀之后,程昱便逃回了陈留。

一行人,也就张超与臧洪还比较有精神,主要是他们没有遭受过徐荣的毒打。

张邈道:“诸位,目下联盟溃散,刘岱昨杀元伟,明日便会对陈留拔刀相向,陈留局势,已危如累卵,诸位可有良策解之?”

众人默认,各自思忖。

“公台?”张邈问陈宫。

陈宫脸上有些懊丧,前线战斗,一次失败,两次失败,皆不可怕,可怕的是盟军内部瓦解了,陈宫大失所望。

对袁绍也大失所望。

对张邈,张邈是技不如人,甘拜下风,胜败乃兵家常事。

“府君,为今之计,首重者乃是陈留兵力不足,应抓紧募兵,以防刘岱发难。”

张邈看了眼身旁的张宿,后者授意,立即出门而去了。

说干就干,立即募兵。

这时,程昱插话道:“府君,应多派人探查刘岱军动向,以早做准备,另外,南边,亦不得不防。”

南边?那是豫州袁绍。

“仲德以为袁绍对陈留亦有图谋?”张邈不可思议问道。

程昱摇摇头,表示不能肯定。

“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程昱淡淡道,“刘岱已将最后一丝信任击碎,自桥府君死之时,兖州必定大乱,山阳袁遗,归属袁氏,济阴丁原,归属袁氏,府君应早做打算。”

张邈觉得自己太难了,若连袁氏都容不下他的话,他可真无路可走了。

“难不成,仅有归附袁氏一途?”张邈问。

“袁本初断能成事,归附袁氏,便是自缚手脚以资敌助!”陈宫突然道。

张邈暗暗瞧了陈宫一眼,从方才的话中听出,陈宫对袁绍,是失望透顶了,而且听上去,陈宫似乎还有别的打算。

“公台,可有主意?”

陈宫看了众人一眼,见众人都聚目看着他,于是道:“州内无路,便向州外寻找出路!府君,你与曹操乃是旧友,陈留在西,曹操在东,若化被动为主动,联合曹操共击刘岱,此事若成,可分兖州而治,纵然不成,以二人合力抵抗刘岱,总好过府君一人,问题是,府君能否说服曹操。”

陈宫的话,着实吓了众人一跳,刘岱杀桥瑁尚且寻了个违抗军令的借口,张邈攻刘岱,那可厉害了。

犯上作乱,攻击宗亲,张邈有几个脑袋。

张邈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一语中的:“我等师出无名!”

“这道未必,桥府君乃天下名士,名著兖豫,刘岱擅杀,乃是不义,桥府君且是朝廷命官,纵使落罪,也该朝廷发落,刘岱杀之,乃是私刑,是为不公,不公不义,府君可发义兵讨之!”程昱道。

此番话语说得张邈心头一亮,程昱所言,乃是事实,不然桥瑁被杀时,也不至于震惊士人。

陈宫接过

程昱的话,道:“袁氏亦会抓住这点大做文章,府君应早些联络曹操!”

张邈点点头,想着曹操,他突然又想起一人。

渤海王。

于是道:“诸位,刘岱既行不义之举,我能否请人援我?例如……渤海王。”

渤海王这个名头一处,大家都愣住了,这个名头,这两年太响亮了,想听不到都不行,平黄巾,御外族,听说最近又在平黑山贼,已经成为仁德与正义的化身了。

陈宫忽然道:“府君与之,好似有所交情,可以一试!”

听得这话,张邈突然来了精神,“我确实与渤海王有数面之缘,当初渤海王驰援陈留,在陈留城下大破彭脱,后渤海王娶圉县蔡氏,我有幸观礼,说起来,蔡氏乃是陈留之女,渤海王应为陈留之婿,我若将难处相告,说不定,真能得其襄助!”

众人听着张邈之语,目光之中皆露出一丝羡慕,渤海王何许人也,能结识,那是生平幸事!

特别张超,瞪着双眼,一脸期待道:“兄长,要不,我替你跑一趟吧!我还没见过渤海王呢!”

“要去,也是巴友去,他与渤海王,还有一战之缘呢!”

“切,我可知道这事,没有渤海王,张宿命都没了!”张超不服气的鄙夷道。

“那亦比你未见过强!”张邈得势不饶人。

两人一来二去,令堂前的凝重气氛活络了不少,眼下,也有方案,联曹抗刘,再请渤海王相助。

“兄长,我还听闻,陈留高氏,是否有人在渤海王帐下效力?”

“你说的是孝父吧,去岁,他虽渤海王北上抗击鲜卑,一直为回陈留,应该在渤海王帐下做事。”

“可惜高氏已与袁氏联姻,算是投了袁氏了,袁绍进攻河内时,高干还随军出征了,否则,还真是一大助力呢!”张邈似有惋惜道。

首节 上一节 246/568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