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守在萨勒卡默什的是俄军一个旅约4000人的部队,尽管他们对突然出现的大批土军十分震惊,但还是果断投入到防御作战中。
精疲力竭赶到的土军虽然人数超过俄军的5倍,但仍旧无法对扼守此地的俄军部队进行任何有效的进攻。
率先抵达的土第三集团军第9军不得不等待稍后抵达的第10军一并发起进攻,但在等待的36个小时中,理论上应该至少有5万名士兵的两个军却只有1.8万人可以作战了。
即使如此,恩维尔帕夏仍旧孜孜不倦地下达进攻命令,而在土军等待后续部队的同时,尤登尼奇已经通过铁路线向萨勒卡默什驰援来了1.2万人。
在12月28日至来年1月4日的作战中,土军一都攻入萨勒卡默什的
镇中心,但这却是尤登尼奇的计谋,他让后续赶到的俄军切断了土军撤退的后路,使进攻萨勒卡默什的土第三集团军第9、10军完全被俄军歼灭。
土军投降时,第9军仅剩106名军官和80名士兵,第10军还有2000名官兵。
位于最南端的第11军免于被歼灭的命运,但逃回土耳其境内的第11军官兵不超过1万人。
这场军事灾难中,俄军前后损失不超过2万人,其中约一半人是因为极寒天气的冻伤所致。土第三集团军几乎约等于全军覆没,19万官兵仅有不到1万人死里逃生。
造成这一切噩梦的恩维尔帕夏在1月2日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土军失败已经不可挽回了,于是他干脆利落地抛下集团军指挥官的职务,跑回君士坦丁堡利用自己的权力封禁媒体报道此事。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恩维尔帕夏在返回君士坦丁堡之前还对整个第三集团军发出通告说他们的表现已经“十分勇敢”,无愧于奥斯曼帝国的“光辉历史”。
他还祝福在高加索冰天雪地中艰难溃逃的土军残兵败将说:“你们将会得到安拉的保佑”,并且可以“在击退俄军追击的战斗中取得成功”。
除了在高加索山脉的军事灾难外,土耳其军队在巴士拉和苏伊士运河接连遭遇了失败,这令英国人相信土耳其军队已经不堪一击。
“奥斯曼帝国就像是一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要猛踹一脚就会垮塌下来”。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相信,这一脚应该踢在达达尼尔海峡上。
在大战爆发后,与高加索战线采取的措施类似,波罗的海上俄国舰队采取的作战计划是利用芬兰湾的狭窄水域,通过水雷和鱼雷对入侵的德国大舰队进行以小博大的近海海战。
但是德国海军似乎把他们的主要对手设想为了英国皇家军队,因此威廉二世的豪华舰队大部分都被转移到了北海战区,在波罗的海上德国与俄国一样采取了防御姿态。
在8月份,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最大收获就是从德国马格德堡号巡洋舰上夺取了德国海军的密码本。
由于德国海军的消极防御已经被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探查到了,于是俄国舰队就没必要固守芬兰湾,可以进行更加积极的行动了。
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范围从波罗的海北部转移到了中部和南部,两个水雷战队开始朝德国波罗的海舰队的活动范围内布设水雷障碍。
在9月份中,俄军和德军的巡洋舰互相进行谨慎的侦察,没有发生什么炮战。唯一一次损失是德国的潜艇击沉了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一艘轻巡洋舰。
进入10月后,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计划变得更加大胆,决定在波罗的海南部布设攻势水雷。这里是德国从瑞典运输铁矿石的重要海运通道。至10月结束的时候,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布设了1800枚水雷。
由于俄国海军在战前就苦练布设水雷的战技,还拥有最先进的布雷技巧和水雷武器,这令德国海军痛苦不堪。在10月-12月的水雷战中,德国海军损失了1艘装甲巡洋舰、4艘扫雷舰、3艘驱逐舰、3艘护卫舰和23艘轮船。此外还有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和4艘扫雷舰都因为触雷而受损。
至1914年结束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经布设了5500枚水雷,损失仅1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扫雷舰和2艘轮船。
在黑海战区,俄国黑海舰队承受的压力远比波罗的海要大。
土耳其海军是以不宣而战的方式拉开了第十次俄土战争的序幕。10月29日清晨,土海军对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等俄国黑海海滨的港口进行炮击。
土耳其的两艘驱逐舰袭击了敖德萨,击沉了港口边的4艘轮船,对敖德萨城的炮击导致一座工厂遭到破坏,港口仓库也各有受损,造成十多人死亡。
由德国移交给土耳其的战列巡洋舰戈本号由两艘驱逐舰护航,袭击了塞瓦斯托波尔,在17分钟的炮击中2次击中了海岸炮台。海岸炮台予以还击,但均未命中。
有2艘俄国黑海舰队的驱逐舰正要返回塞瓦斯托波尔,被土耳其海军捉住,被迫应战。一艘受重创,由于大火会引燃舰上水雷,因此俄国水手只能自行将该舰沉没。另一艘驱逐舰逃之夭夭。
除此之外,土耳其舰队的几艘巡洋舰各自袭击了俄国在黑海边的各个港口城市,击沉了几艘轮船并摧毁港口建筑物。
由于土耳其海军是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偷袭俄国港口,因此俄国黑海舰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在奇袭之后,俄国黑海舰队立即也展开了与波罗的海舰队类似的水雷防御措施,在俄国海岸线上布设了至少6000枚水雷。
与此同时,俄国的黑海水雷战队开始着手还击,在土耳其位于黑海的港口外海布设水雷
障碍。还有好几次趁着夜色在博斯普鲁斯海峡布设水雷,炸沉土耳其轮船5艘。
攻势水雷最大的一次收获来自于俄国黑海舰队在12月展开的水雷作战计划。战列巡洋舰戈本号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附近触雷受损,导致好几个月不能出航。
俄国黑海舰队的2艘巡洋舰也袭击了土耳其的特拉布宗港口作为报复,击毁了港口建筑并炮击市中心,在土耳其海军赶到前溜之大吉。
除此之外,俄国黑海舰队还组织了多瑙河特遣远征队,利用内河快船向塞尔维亚提供军事物资和水雷、鱼雷专家。在1914年,先后向塞尔维亚提供了15万支步枪、900万发子弹、6部电台和医疗物资。
在俄国专家指导和帮助下,塞尔维亚还利用水雷击沉了奥匈帝国的多瑙河舰队一艘重炮舰。
至1914年末,土耳其海军已经损失了1艘布雷舰、1艘炮舰、11艘轮船和120艘机帆船。战列巡洋舰戈本号被炸伤,将长期无法作战。俄国黑海舰队的损失是1艘驱逐舰、1艘布雷舰和数艘轮船。
就俄国海军的定位而言,波罗的海舰队和黑海舰队基本完成了保卫本国海岸线和干扰敌人海上交通的任务。
随着圣诞临近,教宗本笃十五世公开号召各方在神圣的基督节日来临之际暂时停战。教宗的呼吁虽然很快遭到各国政府的拒绝,但士兵们乐意接受这份提议。
于是乎,东西两线交战各方都有不少士兵在1914年圣诞节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停火休战。
12月24日,一个名叫卡尔·穆勒格的巴伐利亚士兵步行整整14公里只为买一棵小松树,接着返回了前线的部队。穆勒格扮演起了圣诞老人,邀请连长点亮圣诞树上的蜡烛,为自己的战友、德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祈求和平。
就在穆勒格的防区,午夜12点过后,德法两国士兵在无人区碰头聚会庆祝圣诞节。
在加利西亚,圣诞节当天,困守普热梅希尔的奥匈帝国军队得到命令,除非遭到挑衅,否则不得开火。
而包围普热梅希尔的一些俄国士兵也十分友善,他们大着胆子把三棵精心打扮的圣诞树放在了双方战壕之间的无人区中,还附上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给奥军的话。语气非常客气礼貌:“坚守普热梅希尔的英雄们,祝你们圣诞快乐,希望你们的皇帝弗朗茨一世可以尽快与我们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达成和平协议。”
打开隔阂的双方士兵在无人区见了面。俄军士兵用手头的面包和肉与奥军士兵了交换他们的香烟还有烈酒,之后还在雪地上踢起了足球。
过了一段时间,当俄国人庆祝属于自己的东正教圣诞节时,哈布斯堡王朝的军队也同样还之以礼。
尽管在这偶然的片刻,一些人做出了充满人性的举动,可是之后又会回归常态。欧洲人将继续遵照自己国家领袖们的意志,开始日复一日的野蛮屠杀。
正如马基雅维利所言:战争因你所需而来,却绝不会如你所愿而止。
(本卷完)
卷末语
稍微更新个卷末语。我还是挺喜欢和读者交流的,毕竟我写书说实话是一边读书翻资料一边写还一边修改,所以我书写到后面基本和我最开始的感觉天差地别了。另外书友们提出问题或者意见都有在看
说一下我最开始的打算,首先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要设想一个如斯托雷平所说,和平发展20年的俄罗斯帝国,并打赢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创意。为了这个醋才包了这本书的所有饺子。所以这本书前半段几乎就是和平,后半段几乎就是战争。准备二十年迎接世界大战这么个结构。
就目前来说,1914、1915和1916我都会花一卷写,1917和1918年会合并一卷。主要就是写东线主战场,捎带提及西线、近东或者中东的战事,海战也略带提一提,战事写完就讲一讲后方的生产工作,中间穿插个人视角的活动,差不多就这个结构。
剧情的话,我在书友群剧透过,差不多第一年是互相交手互相认识,第二年是僵持和调整,第三年是进攻,第四年是动荡,第五年是决战,差不多这样。一战就算东线也不可能像二战那样大开大合,两边用两条腿走路的活动范围穿插不了几百公里,人走路最多也就跟志愿军在朝鲜那样战斗一个礼拜就要休息。所以怎么打还是会变成运动幅度更大的消耗战。
另外就俄军的战斗力和数据问题,一开始我想的就是步兵+炮兵+少量飞机就可以打赢,完全没问题。装甲车、坦克、自行火炮和大量飞机都是后面改出来的,所以有时候剧情上表现不太出来,可能我还要再想想修改修改。
1918年是结束战争的年份,之后1919年和会,再之后基本就是架空世界了,我也就随便写写也没啥客观可言了
。一些剧情虽然有伏笔但不多,比如假如孙中山没有在北京病逝会怎么样,假如法国左翼夺取了政权会怎么样,彼得格勒和会缔造怎么样的和平时代,一个俄强英弱局面的战后大博弈会怎么样,这些就当作卫星吧,写到那个时候再说了。
第七卷:僵持之年1915
第一章,1915年的第一场战争
与所有欧洲居民、中上层决策者们所设想的一场速战速决的大战完全相反,1914年爆发的战争本应在上千万军队投入战场后通过大规模的进攻行动摧毁他们的敌人,从而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是所有参战国发起的攻势都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
这导致所有陷入战争的国家都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从纯粹的战术指挥和军事问题,演变成后勤和训练问题,再到为了长期消耗战所需的国民经济动员。
东线战场的参战双方尽管各有各的问题,但对他们所能取得成绩的期望值来说,仍旧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俄罗斯帝国陆军可能是战前欧洲各国看法中最被高估的一支军队,人们普遍认为,争取到俄国大军的一方可以很快在圣诞节前取得决定性胜利。毕竟传说中的俄国蒸汽压路机一旦准备就绪,德奥同盟国的抵抗很快就会被粉碎。
至少德国为了保护自己,就必须从西线大举调兵,从而为法国战胜德国打开大门。
虽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军队在加利西亚战胜了奥匈帝国军队,并且在俄军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成功的军事调动中,沿着维斯瓦河集结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击退了德军从西南方向对华沙的进犯后向德国边界推进俄军的阵线。
这一攻势按理说应该不会遭到激烈的抵抗,但事实证明,进攻对俄军来说与德军对华沙的进攻一样困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撤退的德国人对波兰基础设施的严重破坏导致后勤补给问题加剧。
随着冬季的来临,德国在罗兹一带的反击战以灾难告终,这对德军东线军官而言,既是一次失败也是一次警醒:他们并没有预想中建立起对俄国人的军事优势,实际上俄罗斯帝国的陆军已经成长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那么对于尼古拉而言,1914年的成就已经达到了他的期望值,但就欧洲战前的观察家所预料的表现程度来说,指对德国实施毁灭性打击,仍旧尤为不足。
假如说战前普遍看法俄军的战斗力应当在100的话,那么历史上的俄军可能在1914年发挥出了50分的水平。而尼古拉的改变和努力,让俄军的发挥更好,可能有75-80分的模样,但距离幻想中的俄国蒸汽压路机还是差了一段距离。
但是俄军仍旧拥有充分的自信取得战争最终胜利,正如军需总长丹尼洛夫在斯塔夫卡发表的一次评论:“在战争过程中,过去长期毒害我们军队的旧伤(指玩忽职守、人浮于事)已经完全愈合了,现在我们可以看清形势并在发现错误时及时纠正。”
与乐观的俄军不同的是,奥匈帝国的军队面临巨大的阴影。在战前,与欧洲同时代的所有军队一样,奥军强烈信奉精神力量和进攻行动,忽视防御的重要性。
康拉德坚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动用手头的所有力量立即发起反击。但这一做法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1914年的8-12月中,100万奥匈帝国士兵死伤、被俘。
除此之外,康拉德对进攻的目的也十分狭隘,他笃信战役的发展应当如同两千年的坎尼会战那般,消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建立战略上的优势从而一步步取得胜利。
因此当面对俄军的防线时,奥匈帝国陆军的原则是在防线上打开缺口——这一步已经导致进攻的奥军在俄军的机枪、大炮下被削弱了,而当奥军奋战后打开缺口时,他们被立即派往了俄军阵线的侧翼,试图直接从侧翼迂回和包抄对手。
但是大多数时间,俄军防线被打开缺口后,俄军指挥官会立即在侧翼布置预备力量建立新的防线,于是侧翼袭击仍旧变成了一场血腥的面对面强攻。
如此一来,奥军有生力量迅速消耗在了俄军的顽强防御之下,一再证明了机枪在防御上的火力优势。
尽管就1914年的军事指挥来说,康拉德无非是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但他仍旧是奥匈帝国的最高指挥官,因为奥匈帝国军队高层中已经没有其他同样地位的人物可以取代他的职位了。
德国总参谋长法金汉提议统一德奥同盟在东线的指挥权,并且通过威廉二世向弗朗茨一世传达了这一观点。但康拉德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奥匈帝国军队以及他自己,一旦服从德国的控制,那么奥匈帝国也就没有任何自主性可言了,成为了德国的附庸国。
不仅如此,康拉德在他位于波兰小镇切申的奥匈帝国总司令部
继续坚持对俄国人发动反击,并且拒绝接受任何相反的建议。
康拉德对待他手下的军队,完全默认他们具有全力作战的客观条件,而且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一个事实,即许多部队只能勉强恢复到其编制规定的一半兵力还极其缺乏装备和物资。
奥匈帝国和其他各国一样面临枪支弹药的短缺问题,斯太尔兵工厂为罗马尼亚和墨西哥生产的武器被征召挪用,但这导致一些部队配置了不同口径的步枪,导致供应问题更加复杂困难。
制服和靴子也完全供不应求。在战争最开始几周的夏季,加利西亚溃败下令的奥匈帝国士兵把那些厚重的外套丢弃了,结果随着天气变冷,冬装的短缺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喀尔巴阡山脉一带。
连续的失败、供应物资的短缺、缺乏人性的指挥官,种种一切都让奥匈帝国军队的厌战情绪增加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多民族性质也追加了这个问题的困难程度。
与德国或者俄国相比,许多在奥匈帝国军队服役的士兵对民族主义的忠诚度相对较弱。
尤其是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在战争初期就开始出现一些松动的迹象,捷克人组成的部队不止一次向俄军集体投降。在波西米亚地区,奥匈帝国的官员惊恐地发现,当地流传着俄国大军将成为解放者的流言不胫而走,这导致第一批所谓的“叛国犯”被逮捕、定罪和处决。
由于加利西亚地区现在是一个被俄国占领的地区,俄军多次通过飞机分发宣传单呼吁那些由加利西亚当地居民组成的部队离开奥军,返回家乡并且承诺妥善安置。
令康拉德松了一口气的是,几乎没有人听从这一号召,奥军最基本的忠诚度仍旧存在。但是虽然将军们对手下多民族军队的可靠性感到越来越担忧,可政客们极力回避了任何更严厉的处置措施。
因为大规模的镇压只会导致奥匈帝国的多民族问题变得更糟。显然,只有在战场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能扭转哈布斯堡王朝日益加剧的离心离德。
因此固执的康拉德准备在严冬继续执行他的进攻计划——在沿喀尔巴阡山脉发动进攻,以解除对普热梅希尔的围困。
第二章,喀尔巴阡山冬季战役,其上
普热梅希尔是一座位于桑河畔的古老波兰城市,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定居点。它的位置靠近喀尔巴阡山脉,横跨一条重要的河流,位于一个富饶肥沃的山谷中。
随着19世纪铁路修建热潮的兴起,一条东至伦贝格西至克拉科夫的铁路令普热梅希尔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由于奥地利与俄罗斯的关系日益紧张,在普热梅希尔周围开始陆续修建了防御工事,绵延的防御带长达15公里。
随着加利西亚战役的失败,奥军就开始加紧着手对普热梅希尔进行额外的防御布置,铺设了十多公里的壕沟和带刺铁丝网。视野之内的建筑物和树木尽数被移除,从而留给外围堡垒清晰的炮兵观测视野。
在被俄军包围的最初一段时间,要塞被充满失落情绪的残兵败将所挤满。但是当俄国人派出一名打着白旗的军官前来提议讨论投降条件的时候,卫戍部队指挥官还是拒绝了俄军的提议。
随后俄第五方面军司令官德米特里耶夫下令开始炮击普热梅希尔,但收效甚微。
1914年10月,第五方面军着手进行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在穿过带刺铁丝网之外,强大的防御火力完全击退了俄军任何的草率攻势。
感到棘手的德米特里耶夫只能下令沿着普热梅希尔挖掘更大范围内的壕沟来围困普热梅希尔的守军。
1914年秋季,假如物资管理得当,那么本应该有充足的供应。但事实是,奥军军官吃得很好,但士兵们却经常面临饥饿。为此,在1914年末,奥军只能宰杀城中的7000匹战马。
挪用了喂给战马的饲料以及马肉带来的额外供应,这将使奥军至少能够坚持到1915年2月中旬。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守军已经完全放弃了突围的可能性,准备坐以待毙到弹尽粮绝的那一天。
1914年12月18日,奥军组织了一次绝望的突围,但在俄军坚定的防御面前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导致驻军的士气进一步滑落。不仅如此,由于持续的饥饿和突围的失败,15万奥军中可以战斗的人员大约不到10万人了。
围困普热梅希尔的俄军士兵偶尔会利用战壕抵达奥军听得见的范围内发出吃饭的动静从而嘲笑守军的防御决心。在被围困的城中还流传着这样的笑话:
特洛伊的英雄们与普热梅希尔的英雄们有什么区别?在特洛伊,英雄在马的肚子里。在普热梅希尔,马在英雄的肚子里!
1915年1月,饥饿开始在普热梅希尔的守军中蔓延,一些苍白的像尸体一样人在街上
游荡,他们衣衫褴褛的军服挂在骨瘦嶙峋的身体上。
马几乎被宰杀一空了,这让驻军的补给大概可以支撑到3月。因此在发给康拉德的电报中,驻军的指挥官反复强调说,任何救援行动都等不到春天,只能在糟糕的冬季进行。
在普热梅希尔以南,康拉德已经尽可能全力以赴地为救援行动做任何准备。虽然他在1914年的4个月中葬送了100万人,但在1915年的1月份,康拉德依旧拉起来了一支规模更大的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