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第11集团军与奥匈第4集团军将进行一次周密的合作,为
了防止作战计划不会出现什么偏差,马肯森亲自前往奥匈第4集团军的指挥所与奥军高层将领们进行会谈。
马肯森平易近人的姿态和其他德国将领对奥军的鄙夷形成了鲜明对比,作为回报,被他人格魅力折服的奥军将领们认可了马肯森的说辞,决定由马肯森来指挥这两个集团军的兵力。
不仅如此,马肯森还尝试替换掉了那些在他看来不怎么合格的奥军军官,取而代之的是德军军官,这极大改善了不少奥匈军队低迷的士气,重整了他们战斗下去的信心。
为了防止这场大规模攻势走漏消息,德军的调动都远离边境,通过绕远路来避免过早被俄军航空侦察发现蛛丝马迹,与此同时德军还通过一系列的佯攻来让协约国的战略判断眼花缭乱:
在西线,德军在伊普尔投放氯气,使用毒气作为一次吸引英法军队注意力的攻势。
在东线,鲁登道夫发动了一次漫不经心的大规模骑兵攻势,德军骑兵越过防线朝北向俄国波罗的海沿海各省发起骚扰战。
之所以说是漫不经心,这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自己处于这场攻势的陪衬角色,所以没怎么上心。
在东线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段,两边的战壕之间是多达3公里的无人区,战壕之前是铁丝网,壕沟被挖得密密麻麻,但很少有混凝土碉堡作为永备工事。这是因为东欧的土地实在是太多了,这里不像西线那样寸土必争。
截止到4月末5月临近的时候,德军已经在长度大约为28公里宽的地段中布设了40万德奥联军和2000门大炮,与之对应的俄军驻防部队大约仅仅是8万人左右。
当然,如此大规模兵力的集结,对俄军来说已经不算是什么秘密。大约两个星期之前,俄军就已经获悉德军有可能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方向投入重兵进行突破。
不论是航空侦察,还是地面侦察,或者间谍和无线电监听都可以从侧面、从只言片语中获知这些情报。
到了1915年的时候,不论是德军还是俄军都意识到,人工加密的无线电基本很难做到高枕无忧的加密模式,两边的无线电只要集中人手进行解密就很快被破解了。
因此在加密手段还不够高明的情况下,德军或者俄军都纷纷要求部队在不必要的情况下不要发送无线电,通过保持无线电静谧来变相保密。
虽然德军的动向已经被获悉,但西南战区司令伊万诺夫在审时度势地思考后仍旧放弃了把俄军兵力布设在该地段上,因为这样做得不偿失。
一方面,德奥联军的兵力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要硬碰硬地正面对决,伊万诺夫缺乏在2星期之内把40-50万俄军投放到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段的效率。
另一方面,伊万诺夫手上也没有那么多可供调遣的俄军部队。在马肯森主攻的这一地段左右两翼,还有奥匈第1、第3集团军和德国南方集团军三个集团军作为策应。
假如伊万诺夫拆东墙补西墙的话,他负责的这段防线仍旧是处处漏风。因此在汇报给俄军大本营敌我兵力之差距后,尼古拉沙大公同意了伊万诺夫边打边撤的决定并决定给他调拨更多的预备队,但这需要时间。
那么如此一来,俄军布设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段的5个师8万人的兵力就不能视为驻军看待了。这只不过是延迟德军突破的一小撮“牺牲”罢了。
在这5个师组成的薄弱防线之后,伊万诺夫利用原来第五方面军的额外兵力布设了新的纵深防线,用多层次的大纵深来削弱德军突破的动能。
不过德军也已经注意到了俄军采取的新战术。作为战术反制的思考,担任德国第11集团军参谋长的汉斯·冯·塞克特也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即不在意突破之后的迂回和侧翼袭击,而是将部队继续向敌军的后方挺进,用一种纵深攻击的方式来不断达成战役目标。
为了配合攻势的顺利进行,塞克特还专门重新设计了德军新的炮兵时间表,这场炮火之舞将沿着俄军的前线与交通壕前后左右不停摇摆。
德语里有专门称呼这种炮击方式的用语“Glocke”,意为“钟”。英语中称之为“creepingbarrage”,意为“徐进弹幕射击”。
第十三章,戈尔利采突破战,其上
4月下旬,遵循儒勒历的东正教徒开始庆祝复活节的到来。
由于3-4月份均无大规模战事,战线双方出现了一时的宁和场景。一位随军的俄罗斯东正教牧师在复活节当天布道并分发礼物后意犹未尽,越过了战壕前往奥军的那一方进行布道与分发礼物。
与这名牧师同行的
还有大约60名俄军士兵,他们与对面的奥军官兵达成了为期三天的“停火协议”,并得到了认真遵守。
但是与此同时,就在该地段的周围,俄军的狙击手击毙了奥军的数名军官,其中包括一位营长。
这种握手言和与你死我活的场景在战线上同时发生,令人感到战争是如此荒谬又残酷。
随着4月末的临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德军已经大规模集结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段。军需总长丹尼洛夫向西南战区司令伊万诺夫保证说,他将在5月份获得高加索第3军和新的动员部队作为战略预备力量。
4月最后一周到了,俄军前线官兵报告称,原本驻在的对面战壕中的奥军已经被德国军队取代,他们把自己显眼的尖尖头军盔替换掉来掩饰自己的存在,但是俄军设法抓住了一名德国人,从而揭示了德军大规模抵达的准确证据。
俄军总参谋长阿列克谢耶夫做了一份作战备忘录交给总司令尼古拉沙大公。
“德国人实际上已经极大概率打算在奥匈帝国的克拉科夫一带集结大量兵力,从而遏制我们对奥匈帝国的进攻。这或许是从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共同原因。种种迹象表明,德军进攻的主要冲击将指向西南战区,意图击穿该地段我军的防线。这种攻势很有可能成功,因为西南防线在局部兵力的对比上处于劣势。”
尼古拉沙大公大公听从了阿列克谢耶夫的建议,下令将俄军好不容易修复的加利西亚地区公路、桥梁、铁路设施埋设炸药,准备在撤退之际再次把俄军占领的加利西亚化为一片焦土。
驻守在戈尔利采-塔尔努夫地段上的俄军5个师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加固他们的阵地,从最前沿的铁丝网向后有七道战壕防线,全部拥有良好的侧翼保护和正面布设的障碍物、地下掩体、步兵据点和机枪堡垒。
4月29日,攻势发动前的前哨战开始了。
巴伐利亚第11步兵师向前推进战壕,把原本1-2公里的无人区推进至约200-300米的新阵地上。这是为了让德军大部队可以从更有利的阵地发起进攻。
4月30日,奥匈第6军进行了有限的进攻,但是进展不顺利。俄军发起了一次有力的反击,让奥军差点没有在新的前沿阵地站住脚跟。
5月1日清晨,德国第11集团军担任主攻的第一批部队军官得到了最新的作战指令。第11集团军参谋长塞克特要求每个师、每个团的部队都必须按照各自目标的优先级和总的战役计划表执行任务。
塞克特要求德军保持进攻不间断的同时,所有军队必须协调一致。所有部队之间不仅要通过电话线保持联系,还要保证位于后方的第11集团军指挥部对战局的最新事态有最快的了解,从而确保集团军预备队可以以最快时间抵达前线。
5月1日黄昏后,德军精心设计的炮击时间表开始运作。
第一阶段是1个小时的零星射击,随后停顿。等待过后,德军大炮向天色渐暗的俄军战壕发射照明弹,并再次开火。停歇,再开火的周期一直持续到5月2日早晨。
第一阶段炮火骚扰的目的是确保俄军相信德军即将展开攻势,让俄军把士兵送入前线战壕中承受火炮打击。不仅如此,德军持续不断的火炮骚扰让俄军无法驱逐进入无人区中拔除铁丝网的德军工兵。
5月2日早上6点,德军120mm火炮发射了信号弹。
随即从野战炮到重型野战炮,所有德军的火炮迅速向俄军阵地齐射。
隆隆声、雷声、撞击声和锤击声,一千门大炮喷吐出火焰、发射炽热的钢铁,在空中嘶嘶作响。划过天际线,炮弹钻入地面,将泥块、木头碎片和破碎的障碍物抛向空中。
早上9点,德军的迫击炮加入炮火轰炸的序列,大大小小的炮弹依照高弧线轨迹飞行,当这些小黑点越过无人区飞入俄军战壕中时,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
爆炸声尖锐而令人震惊。树木噼啪作响,被火焰吞没。巨大的树根被抛向高空,房屋的石墙坍塌成瓦砾,大地变成喷泉将深层土壤倾泻在地面上。
地面不断颤抖,仿佛将地狱释放了出来。
早上10点,德军火炮将轰炸的区域从蹂躏成月球表面的俄军前沿阵地向后方阵地转移,德军第一波攻势的16万士兵从每条战壕中涌出,向着俄军防线扑去。
尽管俄军的战壕看似被德军的火炮炸成了不像样的废墟,但是躲藏在地下掩体中的俄军士兵仍旧源源不断地从各条战壕中钻出,对突击的德军予以坚决的阻击。
德军进攻矛头最右翼由巴伐利亚第11师和第119师负责,他们进攻的俄军防区正好有一处山坡,在山僻的反斜面处,俄军设置了地下掩体躲避德军炮火的袭击。
因此俄军的兵力尚且保存完好。在俄军机
枪的扫射下,巴伐利亚第119师损失千余人也没有快速攻占该处防线。
巴伐利亚军队的北部,德军第49预备步兵师的官兵跳进俄军战壕中,与俄军士兵爆发了惨烈的白刃战。俄国人咆哮着挥舞起用铁丝网缠绕木棒制作的简易狼牙棒,而德国人则抄起工兵铲和刺刀与之战作一团。
格里高利,驻守该地段的俄军第6步兵团的一名士兵,气喘吁吁地躺倒在烈火与鲜血浸染的大地上。他的胸部被一名德国士兵的刺刀捅穿,鲜血涌入肺部之前,他奋力用手里的狼牙棒把一名德国人的脑袋开了瓢。
他马上就要死了,看着灰暗的天空,一道冒着黑烟的轨迹划过天空。德军现在也列装了拥有机枪协调器的飞机,这是在俄军刺激下提前出现的新发明。
格里高利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一把身边的泥土,他闭上眼睛,与遥远的家乡莫斯科永别。
第十四章,戈尔利采突破战,其下
5月2日,在付出几千人损失的情况下,德军把战线向前推进了一公里。
局部地区俄军的抵抗令德军进展受阻,几个月修筑的壕沟和地下工事令部分俄军官兵免于大部分炮击的伤亡。而他们依靠工事掩护下放置的机枪数次打退了摸过来的德军。
德国第81步兵师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在5月2日中午,俄军一次次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是很快该师联络到了德国炮手。在炮火和源源不断的步兵攻势双重削弱下,俄军战斗到最后一人才把阵地让给德军。
在稍北一点的奥匈第4集团军进攻阵地上,奥军也在上午10点发动了步兵攻势。在迅速蔓延的灰尘和烟雾中,即使奥军的战斗素养不如德军,但他们还是依靠人数优势和火炮优势对俄军进行了压制和清剿。
总体来说,俄军阵地被占据兵力绝对优势的德军打开了无数个缺口。
在德国第11集团军的总部,马肯森焦急地关注着当天发生的战况。直到晚上,他才舒了一口气——根据德军前线部队传来的越来越多的好消息,德军大部分部队都完成了各自的当天战术目标,准备向明天的目标发起进攻。
5月3日,形势明朗了,德军依靠至少两倍于俄军的人数优势和多倍于俄军的火炮优势,打开了戈尔利采的局面。
唯一有一点扫兴的是,当天上午几架俄军飞机掠过马肯森所在的德国第11集团军总部,它们丢下来几枚炸弹引发一小阵骚乱。在德军防空机枪的火力下,它们只是徘徊了一阵就离开了。
随着德军源源不断的部队越过被突破的俄军防线,马肯森下令向下一个目标——维斯沃卡河推进。
另一边,西南战区司令伊万诺夫对于第一道防线被德军突破并没有感到惊讶或者苦恼,因为这本就是预期中会形成的局面。
在第一道防线之后,伊万诺夫已经布设了多层防线等待德国人的进攻。糟糕的道路、丘陵地貌和雨水带来的泥泞道路都是俄国人的盟友。
德国第20步兵师、巴伐利亚第11步兵师的推进很快就遇到了俄军布设的第二道防线,在俄军炮兵的猛烈炮火下,巴伐利亚第11步兵师被击退,只能等待后方德军大炮的抵达。
在俄军努力组织一层又一层防线的同时马肯森正在设法敦促他的手下继续采取集中力量的突破。
俄军第二道防线的重要据点是当地的一处高地,名为威尔扎克山,马肯森命令德国第82预备步兵师攻占该处山头的俄军阵地。
从山脚到高地上,俄军布设了五条战壕,有机枪和大炮的有力支持。
因此最开始,德国第82预备步兵师的进攻十分不顺,但随着德军火炮赶来后,他们压制了山上的俄军炮兵。几个小时后,更大口径的重型野战炮赶到,加入德军轰炸的行列。
尽管战斗十分激烈,但德国第82预备步兵师仍然在傍晚设法在这处重要的山峰上站住脚跟。随着夜幕降临,俄军最后一次反击被该师步兵及时击退,剩余的俄国军队便放弃了与德军继续缠斗的努力,向东撤退。
由于白天的激战对第82预备步兵师官兵来说消耗了许多体力,因此他们只能放手让俄军全身而退。
在德军的北部侧翼,奥军部队继续通过俄军阵地向前进攻。虽然他们的进展远落后于德军,但他们还在设法与德军保证步调一致,确保北方侧翼的安全。
5月4日晚些时候,伊万诺夫知道他的第一道防线完全被德奥联军突破了,第二道防线也趋于崩溃。于是他给斯塔夫卡发了一封电报,称既然德军已经决定在西南战区的防线上集中兵力进行突破,那么他们肯定已经削弱了其他地方的兵力。所以伊万诺夫要求从中部和南方战区抽调兵力支援自己的作战。
不过这次,俄军大本营没有满足伊万诺夫的请求。阿列克谢耶夫告知伊万
诺夫,除了高加索第3军之外,还有另外3个军的动员兵力已经在铁路线上赶往西南战区了。
5月5日,雨水阻碍了德军前进的步伐,但下午雨过天晴。
随着天气转好,德国飞机再次与俄国飞机在东欧的天空进行交战,这次伊万诺夫派出了好几支新的航空中队,因此德国飞机败退下来。
5月5日下午,高加索第3军部分部队已经奔赴前线,新的防御阵地正在构建之中。
5月6日,巴伐利亚人收获了俄军放弃的阵地,但是随后的推进中,他们遭遇了俄军火力更强的防御工事,不得不等待他们的大炮追上军队推进的速度。
同一天,位于喀尔巴切山脉南麓的德奥联军设法攻击了处于山区中的西南战区俄军部队,由于他们的北部战线已经被德军击退到了身后,所以山区中驻守的俄军不得不放弃了现有阵地,开始向东撤退。
5月7日,马肯森投入了几乎所有的军队,新的预备队迅速击穿了俄军布设的第三道防线,并且占领了数个重要的战役目标。重要的是位于当地波兰小镇上的一座桥。
俄军工兵布设的炸药没能彻底摧毁这座石桥,德军工兵花了一个上午时间搭设了新的木制临时桥面让德国第20步兵师可以极快地向前推进10公里。
5月7日中午,马肯森向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出了一个胜利的信号,因为他已经完成了法金汉分配给他的任务,现在需要进一步的指示。
从5月2日-5日头三天的进攻中,作为进攻矛头的德国第11集团军就付出了3万人的代价,而作为侧翼掩护的奥匈第4集团军也损失了1万人。至5日到7日的战事中,德奥联军又损失了2万人。
但是战果也是可观的,俄军第一道防线布设的5个师8万人在5月3日后荡然无存。从5月4日开始至5月7日,俄军每天损失的兵力大约在2万人。
就战略角度而言,随着德国第20步兵师出乎意料的顺利推进,戈尔利采的局面已经被德军打开了。俄军继续在该地区与德军缠斗已经是一件事倍功半的事情。
于是伊万诺夫果断下令在德国第11集团军停下1个礼拜的攻势进行休整的时候,让俄军部队向东撤退。随着俄军的撤退,当地的居民已经不知道吃了几茬苦,任何被俄军认为有用的建筑、桥梁、公路均被损毁,哥萨克骑兵放火烧毁了一座又一座村庄,将饥饿、困苦的波兰、犹太难民留给了德军。
西南战区俄军大步后退之后,对于其他战线的俄军部队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打击,毕竟自己的侧翼或者后方遭到德军突破,那么己方军队势必处于劣势。
尤其是对西南战区的其他俄国军队而言,德米特里耶夫现在是西南战区第5集团军的司令,他认为伊万诺夫撤退得过于草率,导致俄军部队产生了不必要的士气打击。不过在批评伊万诺夫之余,德米特里耶夫也称赞了德军最新进攻战术的诸多细节可供俄军学习。
对于德军来说,这是时至今日东线采取的第一次重大行动。在战斗发起前,他们有意识地运用了其他地方的战斗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对大炮轰炸的精心准备和计划,俄军炮兵的轰炸令德军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俄军采取的多层防线战术也在德军学习改良的计划之中。德国军官意识到,虽然俄国人可以组建起一道又一道的纵深防线,但是由于德军突破不可能总是突破那些俄军预判的地方,因此俄军的第二、第三道防线必然无法像第一道防线那样经过精心准备。
因此德国的作战计划强调要快速向前移动他们的火炮,利用大炮削弱俄军草草搭建的新防线才能确保德军进攻的势头继续。
所以说,至关重要的是确保步兵和炮兵进攻的速度保持一致,让俄国人没有机会建立一条新的坚固的防线。
除此之外,如何利用大炮快速消灭那些阻碍前进的俄军据点也需要灵活创新的战术沟通。
虽然德国人运用火炮的战术是新颖的,但他们对自己步兵的战术运用仍然存在隐患。从1914年8月以来,几乎每一场战斗,德军都试图让他们的士兵齐头并进,但这种密集突破的战术在面对防御火力,特别是机枪的时候,也会导致许多无谓的伤亡。
也许在最近的激烈战斗中,德军已经试图改变这种以命换命的战斗方式,比如说在尽可能靠近俄军防线的地方建立新的前沿阵地,通过缩短无人区来减少步兵暴露在空旷地带,从而减少士兵的伤亡。
虽然部分德国军官认为自己部下的伤亡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战斗继续下去,即使是这样的损失也会对德军接二连三的突破要求产生新的重大影响。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马肯森的第11集团军还可以突破得多远?多快?
第十五章,进一步攻势
的部署
当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在战役开始前着手布置命令措辞时,他刻意地避免了长期目标,因为他自己也很不确定德军到底可以打成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