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小卒到西府赵王 第41节

但如今,李元吉和太子已经作古,太上皇更是隐居幕后。

只有一个李世民摆在了台前。

因此,天下所有人便是理所当然的理解为当今陛下弑兄杀弟。

可想而知。

他在天下万民心中的印象是如?!

若是换了一个皇帝,根本就不会在乎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印象。

在那些皇帝的眼中。

百姓?

就跟地上的腐草一样。

但是,李世民却是不同的。

房玄龄清楚的知晓李世民的报复,他想要成为一个明君,一个名垂千古的明君。

因此,他格外的重视百姓,曾经更是说出过‘百姓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般的话语。

这一次颉利来势汹汹。

大唐疏忽也好,软弱也罢,颉利大军纵横大唐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李世民无可否认,也不屑于去否认。

他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击溃颉利的大军,将其彻底的留在大唐境内。

以此来告慰那些枉死的冤魂,战死的英灵,乃至于担惊受怕的天下万民。

他,李世民,有能力保护整个大唐子民的安宁!

一想通了这些,房玄龄的眼眶顿时一热:“陛下……”

但是,上首的李世民却是一摆手道:“不用说了。朕都明白,你既然明白朕的苦心,自然知晓朕的苦衷。”

“这一次,不管多么危险,朕都必须面对。”

他的脸上满是坚定之色,眼中没有丝毫虚伪。

他就是这么想的,也必将这么做!

铿锵的话语在大殿内回荡。

房玄龄即便不愿意承认,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就是这样的李世民,他们才甘愿为之赴死。

当下,他就猛地跪倒在了地上,声音沙哑的说道:“臣知道陛下的决心,也明白陛下的苦衷。臣也不会在劝陛下,但是臣还是想说……”

说到这里,房玄龄抬起头来,望着李世民说道:“臣只是想说,无论陛下做出什么样的决定,臣都与陛下同进退。”

说完,房玄龄重重的拜倒了下去,再次抬起头来的时候,整个人消瘦的脸庞上已经满是坚定。

这一刻,房玄龄看似单薄的身躯,竟然无比的伟岸,宛如城墙一样的厚重。

正此时,一名宦官急匆匆的从殿外奔了进来,双手举着一个封漆的盒子,说道:“禀报陛下,河东有信使送来八百里急报。”

说着边将手中的漆盒呈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侯君集的信?”李世民顺手拿过,旋即就撕开上面的封漆,掏出里面的密信,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

仅仅只是三秒的时间,李世民便是哈哈一笑,扬着手中密信对着房玄龄说道:

“看吧。朕早就说过了,朕的将军们从来都不会让朕失望。这一次也不例外。”

“陛下?”房玄龄疑惑道。

“侯君集率领的三万河东大军已经进入关中,正在昼夜不停的向着长安开拔。截止到发信的时候他所已经抵达了渭南县。”

“渭南?”房玄龄顿时惊喜道:“如此说来,明日侯君集的三万兵马就可抵达长安。”

“没错。”李世民点了点头,心中更是振奋。

他虽然不惧颉利二十多万的兵马,可是也知道单凭长安城内现在的兵力,几乎很难和颉利大军抗衡。

更何况,他想的不只是击败颉利,也不是击溃颉利,而是彻底的覆灭颉利,让大唐再也不受突厥人的威胁。

这样的威胁,他李世民受了一次就已经足够了。

他绝对不允许大唐子民再被突厥人威胁第二次。

可是长安城里的兵马守城都已经岌岌可危,更不要说出城去击溃颉利大军。

他一直坚持,也是因为坚信,大唐的将军们必定会在最后的时刻赶来支援。

现在,他的判断没有错。

大唐的将军们不光已经来了,更是带来了数量客观的兵马,正在向着长安逼近。

侯君集在密信之中不光说了抵达的时间,更是表示要主动出击突厥人的打算。

“虎将。侯君集是一员虎将。他上奏说不光是要来保卫长安,更是要反击颉利的突厥大军。”

“最好是趁着这一次的机会,一举将颉利消灭在关中,让突厥从此一蹶不振,彻底的臣服在我大唐之下。”

“他的想法简直与朕不谋而合。”

房玄龄刚开始听着的时候还很高兴,但是等到李世民说完了之后,一张脸却是沉了下来,直言道:

“侯君集岂能如此轻敌。颉利二十多万大军,他只有三万大军。且都还是长途跋涉而来,疲敝不堪的大军,如何就能反击突厥人。”

“他简直就是胡闹。陛下万不可与其一起胡闹,置国家大事于儿戏。”

房玄龄跟侯君集也不陌生,更是知晓其人在军事上的天分,几乎可以媲美李靖。

且,他还比李靖要小很多岁。

但是侯君集此人自幼便是狂放不羁,横行乡里,长大之后更是目中无人,骄狂放肆。

房玄龄并不是喜欢背后告状的人,但是现如今情况严峻,他是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当即就说道:

“陛下,侯君集此人好大喜功,不恤士卒,此乃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此番从河东来援长安,数千里之遥,其心可嘉,其罪难恕,以他往日脾性,这一路上定然是昼夜疾驰,士卒定然早已疲惫不堪。但是侯君集为了个人荣辱,仍旧驰援长安,此非功乃过。”

不是房玄龄喜欢说人罪过,实在是现在情况危急,真的容不得半点疏忽。

侯君集看似带了三万大军前来。

但是河东到长安这里多远的距离,这么短的时间里,能够赶到长安附近,士卒们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

若是带三万疲惫至极的士卒前来,还不如固收河东,堵死颉利北归的道路,以逸待劳之下,还能有所收获。

可如今?

不损兵折将就是万幸了。

这些话语,房玄龄虽然没有说出口,但是他面前站着的却是李世民,更是从尸山血海之中杀出来的人物,自然知晓这些。

但是,他虽然不喜侯君集此人所作所为,可也不得不认可侯君集的能耐。

不过,他也将房玄龄的话语听了下来,沉吟一瞬道:“传朕的旨意,所有来援长安的兵马,尽皆汇聚渭河南岸,不得擅自越过渭河出击。”

当即,就有宦官领命下去传旨。

房玄龄一脸敬佩的望着李世民,他仅仅只是想到了侯君集一人,但是李世民却是已经想到了所有的人。

只是,其他人也就罢了,唯独李靖等人。

“陛下,李靖计划奔袭颉利大军,如今既然大军汇聚,这个计划是否就要下旨搁置?”

嗯?

李世民闻言顿时沉吟了起来。

第46章 风雨欲来,名将争锋!

此刻,渭南县城东面百里之地,一支黑压压的大军正打着火把行进。

轰隆隆!

轰隆隆!!

轰鸣的脚步声踏碎了黑夜的寂静,一支支火把驱散了周围的黑暗。

三万步骑大军尽皆沉默的行进在大道上。

每一个人脸上都带着深深的疲倦之色,身上的盔甲此刻就像是灌了铅一样的沉重,恨不得随手丢弃。

原本打的笔直的旗帜,此刻也被士卒们随意的扛在肩膀上,一边走一边猛打着哈欠。

累。

疲惫。

没有任何一个不累。

他们为了赶到长安已经连续好几日都在昼夜兼程。

每一日留给他们睡觉的时间是少之又断。

即便是坐在马背上的骑兵也不例外,尽皆一脸心疼的看着他们的战马,不知道抵达长安之后,战马是否还能继续作战。

可不光是战马,即便是终日坐在马背上的他们,此刻也都差不多到了极限。

双腿早就被颠簸的麻木,似乎都已经不属于自己。

中军旗帜下,侯君集不时的朝着后方的士卒眺望,冷酷的眼眸之中泛起了一丝丝的犹豫,但旋即这一丝犹豫就彻底被驱散。

士卒们的怨气他不是感觉不到。

甚至是这几日里,就连一些校尉看他的眼神都不对劲起来。

侯君集十分清楚,这只大军差不多已经到了极限,士卒们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绷紧到了极致。

再继续强行逼迫下去,三万人可能就要就地崩溃,甚至可能是哗变。

在这枯燥乏味且高强度的行军之中,士卒们原本的拳拳报国之心早已经被消磨殆尽了。

想到这里,侯君集再次转头看了看身后沉默的士卒,旋即对着左右吩咐道:“传令大军,就地休整一晚上,明早三更造饭,五更起行。”

左右之人闻言,当即就下去传令,仰仗夜晚的寂静,不到片刻三万人就尽皆收到了军令。

“夜宿荒郊野外?!”

“现在扎营行军?为何刚才不在渭南县城边扎营。”

“是啊。”

“万一要是遇到突厥人怎么办?”

士卒们非但不领情,反而口中吐出了一大堆的抱怨,似乎要一次性的将路上的憋屈一次性的吐个干净。

他们虽然嘴上抱怨,但是实际行动上却是没有丝毫的迟疑。

一群人根本就不用任何人的吩咐,依照往常一样,十分默契的凑在了一起,开始安营扎寨。

虽然,夜晚的视野不是那么的好,很多士卒离开了火把都是双眼漆黑一片,根本就做不了什么。

但是,整个营地依旧还是建立了起来。

首节 上一节 41/322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