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春秋做贵族 第107节

智瑶如果大肆销售纸张,惠及的并不是什么平民大众,完全是给其余家族追赶的机会。

而智氏想要的是一直领先,其他家族如果强大起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等待某天智瑶干成了大事,哪怕是将土地分给了黎庶,短时间将教育推广到黎庶阶层也很难办成。

说白了就是,人们吃都吃不饱,需要为了自己肚皮而劳作,更要应付收税,八九岁就需要干各种活,哪来的时间花在教育上?

“教育什么的,其实还是看生产力达到的水平。不大肆教育又难以提高生产水平。现在想要漂洋过海去找到高产农作物难比登天,水稻……”智瑶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够好了,起码惠及到了家族内部‘徒’的阶层。

有一点必须清醒认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并不大量种植水稻,主要种植的是各种小米,收割之后会再补充各种豆子。

哪怕是中原开始大量种植水稻,其实一开始亩产也就一石不到,可以说产量真的不怎么样。

南方种植水稻也不高产,亩产接近一石都能算是丰收。

春秋时代楚国能跟晋国打百年争霸战争,有个说法是当时楚国的水稻一年两熟,说法到底靠谱靠谱就有点难说了。

不过,考虑到春秋时期的晋国气候跟粤地差不多,也许楚国真的是水稻一年两熟呢?

从春秋到战国,楚国从未有过缺粮的困扰,他们甚至还能一再大批对外贩售或是赠送粮食。关于这点的记载还是挺多的。

晋国同样没有出现过粮荒,哪怕是每年都在用兵,历史记载上也没有提到过晋国缺粮。

只是吧?记载春秋的各种版本史书,好像很少提到过出现粮荒?这个是因为气候的问题,也就是没有频繁出现天灾人祸,导致哪怕年年用兵也没有缺粮危急吗?

“以前没有人祸,接下来估计是要有了。”智瑶坚定认为自己的想法没错。

以前,各国的战争没有刻意针对黎庶,也没有去破坏对方的生产体系。

以后,各国的战争将会寻求打击敌国的战争潜力,不止会对黎庶有计划地下手,还会大肆破坏对方的各种设施。

开启这个魔咒的人已经在寻求退休,想要在下半生好好地将自己的著作进行完善。

紧跟时代的步伐的人是赵鞅,他几次攻打卫国都成批地掳走卫人,还因为拜托邯郸赵保管五百户卫人而起纠纷。

智瑶也算是身体力行的人之一,能从上一次对郑国的军事行动看得出来。

“大人。”智瑶做完了自己的事情,来到智申处。

而智申正看着一份名单在发愁。

这份名单是关于赏赐,有着太多本来一无所有的人,他们在得到赏赐后将拥有自己的农田、房屋和仆人。

“瑶,是否赏赐过厚?”智申已经犹豫了两三天。

智瑶平静地说道:“法已公示,新军战力亦是有目共睹。大人为何仍在迟疑?”

为什么?还不是因为现在能够获得赏赐的只在“徒”和以上阶级,少量“徒”以下阶级的人获得赏赐没什么,数量一多将造成很大的影响。

智瑶看到智申还在犹豫,重复道:“法已公示。”

不管好的还是坏的,反正立下规矩就要遵行。何况新法不止激励了新军,没看到智氏其余人的参战热情也被激励起来了吗?

智申放下名单,深呼吸一口气,说道:“范氏既亡,我家为续也!”

不了解时代背景和范氏过往的人,听来会十足莫名其妙。

明明是范氏,为什么会以“士”来当前缀呢?那是范氏有一任家主担任了晋国的“士师”职位。而士师不止是晋国的大法官,还担负为晋国修订律法的重任。

范氏因为那个而引以为傲,以后也就有别于以封地为氏,选择用“士”来当自己家族的前缀了。

荀氏这边有相同得到例子,比如“中行”就是从某个事迹里诞生,因为觉得骄傲而出现了一个新的小宗。

哪怕晋国变得乱七八糟,智瑶对于获得智氏获得“士师”职位还是感到很期待的。

智申说道:“另有一事。贤者言及我家以首级记功,实乃残暴。”

是啊,的确显得很残暴。

现在的年头,不是有着什么深仇大恨,没有人会在杀死敌人之后,再用敌人遗体作伐,甚至会好生安葬。

关于智氏残暴的言论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最先出现,不但晋国内部已经出现指责的声音,连带列国也引起了很大的负面舆论。

“割鼻、耳不可?”智申问道。

割鼻子或耳朵就不显得残暴了,是吧?

要说的话,还真的是。

原因是上古就有相关的记功方式,并且周礼里面的刑法有许多就是奔着残害人的肢体而去,动辄就是割鼻子、耳朵,砍手指、脚趾、手掌、脚掌之类。

周礼的那些刑法则是继承更远古的制定。

人们都习惯了呀!可不就觉得没什么了吗?

近一段时间智瑶没少跟智申谈起相关的话题,老话新说,道:“如今已是大争之世,维新图强可也。他人言论何比自强?”

再则说了,腰间悬挂人头奋战,着实是太能震慑敌人了,胆子小的人转身就跑,还留下作战的敌人哪个不是心惊胆战?

能够给智氏军队上增益“Buff”的事,又能给敌军套上负面“Buff”为什么要改?

“罢了,罢了。”智申先签下名字,再拿出家主印玺盖在签名处。

有了签名和家主印玺,奖赏名单只差转交给相关人员,算是通过又能执行了。

“魏氏欲练新军,赵氏、韩氏、狐氏……众家,皆是紧随其后。”智申提到这个的时候是一脸的骄傲?他一定是觉得太涨面子了。

智瑶看得心里暗自苦笑,后悔让新军亮相则是没有的事。

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和狐氏就是当前晋国的卿位家族,相续谋求增强武力对晋国是一件好事,要命的是互相之间忽友忽敌的。

智申不明白今天的盟友可能是明人的敌人这一回事吗?他肯定知道,不妨碍因为智氏装了一波逼而高兴,同时也高兴晋国的军事实力能够得到增强。

“魏氏欲练三‘旅’,赵氏一‘师’,韩氏‘二旅’,狐氏一‘旅’。我家是否再增?”智申看来还是存在危机感的?

智瑶:“……”

亲爹啊!

其他家族练新军没错,他们搞的不是常备军吧?

如果他们也是要整常备军,事情将会变得非常有意思。

且不论各个家族到底是不要效仿智氏弄常备军,晋国各个家族都在训练新军,其实对历史就是一个大大的改变。

列国或许有一些改革,晋国正在搞的却是一种变法,还是自发的寻觅新出路。

仅仅是这一点,史官哪怕没有慎重其事地记载,智申都会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毕竟,晋国的新变化是智氏带动下所产生,当代的智氏之主是智申啊!

“要不要增加常备军的数量?”智瑶开始进行很认真的思考。

第168章 当今时代多变革

智瑶本来只是想要建设一支三千人的常备兵部队,后来增加到了五千人的规模。

上一次用兵,智氏的常备兵部队出现了减员,只是因为有预备队的关系很快就被补充到了满员。

死亡的人数并不是太多,战死没有财富上的抚恤那么一说,仅是让其兄弟或子侄获得优先入伍的资格,残疾同样是这样的待遇。

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智瑶冷血无情,相比起来其余家族或国家,少数贵族动了恻隐之心进行的个别补偿不能算,出现伤亡一样不存在什么抚恤的规则。

军饷这玩意目前同样不存在,受到征召有参战资格甚至要对贵族感恩戴德。

所以,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特性和规则,反正不能够一概而论。

智瑶给予更多人开放上进渠道,包括给予他们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以时代的局限性而言已经算是天大的好人了。

“不能再增加常备兵的数量了……”智瑶如果不是迫于压力,其实连增加常备军数量都不想做。

赏赐名单已经通过,智瑶没打算一直待在“新田”不动弹,得到智申的允许,带上足够的护卫就离开了。

智瑶将要前往“邯郸”。

这一次他不会待多久,主要是前往确认各种奖励有没有得到落实,再实地看看常备兵的家属。

“世子,‘邯郸’以东良田处处,唯难在分之过散。”子贡是随行人员之一。

以前,邯郸赵只是经营“邯郸”周边,远一些的地方就放任不管了。

一个家族得到赏罚都掌握在智申这位一家之主手里,智瑶只有建议权而已。这个就是为什么需要智申签字盖章,赏赐才能真正得到执行的原因。

智氏要极力发展“邯郸”这一片区域,智瑶的建议是将有功者的赏赐规划在“邯郸”周边。

因为没有经过开发的关系,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得到荒地的有功之人却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智瑶已经帮他们盖好了房屋,相应的生活物资也准备了三个月之多,他们需要的是将获得的土地开垦成为农田。

本来就是“士”或“徒”的获赏者,他们本身有一定的底蕴,可以是家人监督奴隶干活,也能是呼朋唤友来跟家人一起劳动,土地在隔年就能进行耕种了。

如果本来一无所有?智瑶还进行了其它的安排,不是无偿地给予功劳之外的赏赐,其实就是派人去进行协商,大家伙互相之间进行帮助,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一块把土地开垦出来。

站在路面的智瑶就看着旁边旷野在忙碌的人群。

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久之前还是当前年代普通黎庶的一员,也就是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财产;因为家人为智氏立下功劳,变成了有屋、有田、有奴隶的三有家庭。

命运被改变了,成为有恒产的一员,每一个人哪怕是累得满身大汗,脸上却是洋溢着快乐和满足的笑容。

刚刚智瑶到来时,发现世子过来的人,他们涌了上来,用最真诚的态度对智瑶进行大礼参拜。

智瑶没有避开他们的行礼,没有做什么暖人心的举动,仅仅是站在战车上面无表情地接受参拜。

没办法,当前正是君权天授氛围最浓烈的时代,作为贵族该有个贵族应有的样子,什么礼贤下士的操作,首先对方要是一个“士”啊。

如果智瑶不让他们参拜,他们才会感到惶恐不安,以为要被赶出智氏,又或是自己做了什么惹得智瑶不高兴的事了。

另外,信不信智瑶做出暖人心的举动,比如抱起一个孩子表示亲近,明天那个孩子会被送到他的歇息处,不要就等于是让那个孩子去死?又或者是将携带的食物分发下去,对某个人表现出极为友好的一面,其实都会带来相应的后续,并且极小概率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当前时代只要是个贵族就有这种权利,别说是大家族的下一任家主了。

掌握的权力太大,任何的小动作会将被过份解读,再有一大帮人拍马屁……可能也是过于尽心尽责,害了某个人或某个群体。

“家中口众多寡,何时可将农田开垦?”智瑶还是面无表情,看不出有什么和蔼的地方。

一个失去一条手臂的青壮毕恭毕敬地站在一侧,听到问话先咽了咽口水,满脸紧张地答道:“回世子,朕家中老父、老母,兄弟四人,待出姐妹二人,子嗣十六人;如今有隶为四,当是三月便可?”

自称“朕”是吧?这个就对了。

现在是个人人可称“朕”的年代,一般则是自称“名”,倒是阶级不高的人才会用“朕”来自称。

像是智瑶,他谦虚一点就自称“瑶”,用“我”则是代表一个群体,用到“我”这个字不是包含了智氏,便是将晋国包含进去。

另外,断臂青壮说的十六名子嗣并非全是他的孩子,其实是将兄弟的孩子也算了进去。这个是目前长辈健在没有分家那么一说,长辈不在了才会兄弟分家,差不多就是第三代人才会各自繁衍生息。

有宗族又会是另一种情况,比如智瑶所在的家庭,时代没有得到改变,又或是某天智氏完蛋,智氏的所有族人都会一直阖家生存下去,哪怕是分出小宗的话,没有出现意外也要再过几代人才会关系淡化。

春秋时代只有贵族有宗族,往后则是一大群有血缘关系的人抱团,没有例外就是异常排外。

所以了,无怪乎出了春秋战国之后,历朝历代会那么忌惮宗族。

这位断臂青壮并不是在智氏的常备军服役,他用“徒”的身份纳赋,凭借实力又或是运气好有所斩获,记功之后得到赏赐。

因为功劳得到得到赏赐远比以前的訾产多得多,索性申请搬到“邯郸”这一边。

智氏正在开发“邯郸”,将赏赐的土地安排在这边,哪有不接受挪动的道理呢?

当然,智瑶不会接受有规模的家庭搬迁过来,要不然到底是在为谁开发就很说不准了。

所谓的“有规模”,大概是一家几十上百口人,连带拥有数百或数千的属民。这样的家庭在现如今不算多,一般是在某个大贵族治下,可他们当家作主的人在身份上不达标,也就是并非真正的贵族。

“我若无记错,鲁国行‘井田制’早也?”智瑶说的这件事情是鲁国进行土地再分配。

首节 上一节 107/4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