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227节

  这是自古以来,不得志的统治者,在失望至极后的选择。

  慢性自杀!

  但现在,秉常却难得的清醒起来。

  甚至重新振奋了起来!

  因为仁多家已经投向了他!

  并宣誓为他的刀和剑,支持他的一切决定,只为了铲除祸国殃民的梁氏一族!

  “梁乙逋又在想着,和南蛮修好,求些岁币回来?”秉常嘲笑着他的那个表哥。

  “回禀兀卒,确实如此!”刚刚从左厢神勇司撤军回来的仁多保忠,跪在秉常面前,说道:“国相已经遣人投递了文书,请求入南蛮京城,祭奠、吊慰那位南蛮皇帝……”

  “顺便和南蛮重修旧好!”

  “希望可以恢复庆历和议的条件……”

  说起来,可能很多人都会惊讶。

  在大白高国国内,崇尚汉化的皇帝是不折不扣的主战派。

  死都要打到死!

  第五次兰州大战,就是他一手策划和鼓动的。

  因为他需要战功,需要从南蛮掠夺人口、财富、技术和官员来给他服务。

  反倒是,一心坚持大白高国祖制,以党项文化自傲的梁氏常常隔三差五的就想求和。

  因为,梁氏是掌权派!

  连年战争,让国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各部贵族首领,也是怨声载道。

  战争已经严重影响了掌权的梁氏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太后还是老国相、小国相,都不断的寻找机会,一次次的请和、求和。

  过去,他们还想着让南蛮割地,或者和北朝辽国一样,增加个十万八万岁币,然后缔结新的和约。

  现在,他们就已经只敢想,恢复庆历和议了。

  实在是撑不住了!

  “仁多卿……”秉常问着:“南蛮会答应吗?”

  “庆历和议的岁币可不是小数字!”

  秉常记得清楚,那是每年15万匹绢,七万两白银,三万斤茶叶的天文数字。

  “臣不知道……”仁多保忠答道。

  “嗯?”秉常不懂了,问道:“为何不知道?”

  “卿是大将,和南蛮直面了无数次……该知道南蛮的性格才是!”

  “回禀兀卒……”仁多保忠答道:“若是过去,臣可以肯定,国相是痴人说梦!”

  “因为南蛮的那个皇帝不会同意!”

  “然而现在,那个南蛮皇帝已经死了,新即位的皇帝才十岁!乃是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听政!”

  “臣听说,南蛮的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和死掉的皇帝不一样,她们更信任那些反战的士大夫……”

  “因此说不定,国相真有机会!”

  秉常顿时皱起眉头来。

  这可不行!

  若叫梁乙逋借机重立和约,拿到了岁币。

  这国中上下,都会服他的!

  这样自己哪里有机会拿回权力?

  “爱卿可有计谋?”秉常问着仁多保忠:“如何破坏掉梁乙逋的诡计?”

  “叫他不能得逞!”

  “无论如何都不能叫他拿到岁币!”

  梁乙逋拿到岁币就意味着他还得继续做傀儡!

  这绝对不行!

  “兀卒……”仁多保忠凑近一些,拜道:“不如,要求南蛮除了给岁币,还需要割地!”

  “让南蛮归还侵占的我国土地!”

  “甚至要求割让熙州、河州、兰州、会州……”

  “臣不信,南蛮连这种条件也敢答应!”

  秉常听着,眼睛亮了起来。

  是啊!

  这种条件,南蛮怎么可能答应?!

  他看向仁多保忠,赞道:“卿真朕之股肱也!”

  注:宋辽交往百年,礼仪什么的早就完备了。

  根据檀渊之盟,宋辽皇帝为兄弟。

  但这个兄弟排序是根据真宗和辽圣宗的年齿来论。

  譬如真宗是辽圣宗的哥哥,辽兴宗的叔叔。

  仁宗和兴宗就又是兄弟。

  仁宗和道宗是叔侄,英宗和道宗是兄弟,神宗和道宗是侄叔。

  一般来说宋朝皇帝这边很怕被辽国知道自己真正的年纪,所以有故意夸大自己年纪的行为,哲宗的年纪虚大两岁可能就是为了应对辽人。

  但历史上,哲宗亲政后向辽国方面,透露了自己的真实年纪,而且回答的相当得体、自信!

  我就是看了这个记录后,喜欢上的这个皇帝!

  他自信果断的不似赵家的崽!

  ps:今天晚上看书去了!

  明天多更吧!

第194章 辽使:让我试试南朝小皇帝的成

  元丰八年六月乙卯(十七)。

  集英殿中,烛光摇动。

  今天是第一次经筵。

  由吕公著亲自担任主讲,范纯仁、吕希哲副之。

  陆佃和蔡卞,则侍立在旁,拿着纸笔,担任记录。

  都堂宰执,则都恭坐在集英殿两侧。

  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彦博,坐在殿中一侧的椅子上,面带着笑容。

  另一位在京元老,彰德军节度使张方平,在文彦博对面坐着。

  就连在京养病的观文殿大学士孙固也来到了集英殿。

  吕公著讲学,抑扬顿挫。

  但并未直接讲《尚书》,而是和赵煦介绍《尚书》之中的上古先王们的事迹。

  赵煦呢,就坐在座位上,认真的听着。

  吕公著讲完,范纯仁和吕希哲,就跟着和赵煦介绍,上古时代的民风如何淳朴,当时的法律如何宽平。

  总之,就是天下人都其乐融融。

  赵煦听着,保持着微笑。

  直到他们讲完赵煦就礼仪性的感慨了一声:“古之先王,功懋四海,德泽山川朕当遵而从之!”

  几位经筵官纷纷持芴道贺:“官家圣明,臣等当竭忠尽力,辅佐官家!”

  这第一次的经筵,到这里就算结束了。

  一直在集英殿后帷幕里坐着的太皇太后和向太后,这个时候从帷幕里,下了旨意,赐给经筵官和宰执大臣、元老等茶汤。

  今天,是第一天经筵。

  自然是礼仪高于实用。

  所以,才会有吕公著担任主讲。

  所以,才会有宰执齐至,文彦博都亲自来到殿上。

  以后,除了每个月初一,这些重臣都不会来到经筵。

  最多每隔五天,派一个执政来集英殿走一下过场,表示宰执们对经筵的重视。

  当然,若是赵煦有旨意,传宰执入殿,就另当别论了。

  宰执、元老和经筵官们,象征性的喝了一口两宫赐下的茶汤,纷纷起身再拜谢恩。

  这个时候,帷幕中的太皇太后便道:“老身和皇太后,已在升平楼设宴,还请诸位髃臣移步升平楼中!”

  群臣再拜领旨。

  宫宴之后两宫就带着赵煦回到了大内。

  隔日,六月庚辰(十八)。

  赵煦刚刚起来,将将洗漱好,向太后就来到了福宁殿。

  她看着赵煦,叹了口气,将一封奏疏递给赵煦,道:“六哥,承议郎程颢前日不幸病卒于家……”

  “此乃程颢遗表……”

  赵煦神色沉重的接过来,看了一遍,然后叹道:“国家失大儒矣!”

  他看向向太后,说道:“母后,儿想对程颢表达一点哀思之情……”

  “嗯?”

  “明日经筵,罢讲以示哀如何?”

  向太后听着,点了点头。

  国家元老重臣去世,天子会辍朝以致哀。

  国家大儒呢?

  辍经筵以示哀,确实不错!

首节 上一节 227/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