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 第370节

  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大宋接连败绩,汴京城中几乎家家缟素。

  “怎会如此?”太皇太后首先乱了阵脚,被吓到了。

  “西贼如今不是很恭顺吗?”向太后说道。

  “母后,当初元昊反叛前,也没有人知道他会反叛啊!”

  “宝元元年,元昊还曾遣使朝贡呢!”

  “何况,也未必是西贼……”

  “不瞒太母、母后……孙臣这些日子来,总是常常夜半惊醒……非常不安……”

  “六哥怎不和我说?”向太后立刻抓住赵煦的手。

  “儿岂敢令母后忧心?”

  “若非今日有大臣言及于此,儿也不愿意说这些事情……”

  两宫看着赵煦满脸真诚的神色,还有眼中的不安,也都是叹了口气。

  “若果然如此,如何是好?”太皇太后叹道。

  “只能整军备战了!”赵煦说道。

  他看着太皇太后,轻声道:“太母,孙臣所忧心者,倒并非是西贼……”

  “我朝与西贼边界,沿边大臣皆上奏曰:城防坚固,军心可用,即使西贼来犯,也可从容应对……”

  “北虏如今与我朝友好,也不大可能入寇……”

  “孙臣忧心的,是再出一个元昊!”

  “若再出一个元昊,国家从此多事!”

  两宫顿时被赵煦的话都吓得起了应激。

  一个西贼,就已经让大宋三代人不得安生了。

  再来一个西贼?

  太可怕了!

  不过,两宫仔细想想,觉得可能是官家(六哥)自己吓自己。

  毕竟,大宋周边,就那么几个接壤的国家。

  北虏、西贼抛开不谈。

  就只有大理、交趾、吐蕃和大宋有陆路接壤。

  大理国,已经隐身好久了,不像个会搞事的。

  剩下的交趾,也被先帝打服了。

  难不成是吐蕃?

  两宫想着,都忧心忡忡。

  她们读过史书,自然知道大唐的时候,吐蕃有多么强大!

  唐末吐蕃衰落,才渐渐失去了危险,可谁也不知道那雪山之上的情况。

  万一,雪山上的吐蕃人,再次完成了统一,然后沿着青唐直下。

  这大宋边防,是真的又要多一劲敌!

  于是,两宫都同意了赵煦的提议。

  先在汴京整军备战,提前准备好一支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救火的大军!

  这叫有备无患。

  也是两宫会做的事情——深居深宫的太皇太后、皇太后,本来就不太懂什么经济财政。

  在她们眼中,点钱不算什么!

  哪怕最后证明,这钱打了水漂也无所谓。

  只要心安,只求心安就好了!

  只是,从什么地方抽调这样一支可以随时响应四方有变的军队呢?

  这就让两宫都有些举棋不定了。

  须知,汴京的禁军,现在已经抽调的差不多了。

  殿前司、侍卫亲军、马步军,曾经环绕汴京内外的军营,现在都已经空掉了。

  这些禁军,在宋夏战争后,就陆续被调去西北沿边,从此不再回来。

  如今的汴京禁军,其实已经很空虚。

  三衙加起来,算上开封府的兵马,只有三万上下。

  这也是王安石在京畿搞保甲法的原因——京师空虚,万一有变,北虏或者什么人长驱直入,勤王大军一时难以赶到,那就完犊子了。

  但,随着韩绛上台,渐渐罢废了除了沿边、河北、河东的保甲法后,过几年汴京城连保甲民兵都没有几个可用了。

  赵煦看着两宫的样子,轻声建议:“太母、母后,不如以诏旨,从河北抽调一万驻泊禁军回京……”

  “同时,从汴京的禁军之中,选出曾在沿边更戍的指挥十个,交于大将整军、修武,以备不时之需……”

  “如此有五千久经阵战之师在手,即使忽然有警,也不至于被贼寇打个措手不及!”

  太皇太后听完,问道:“河北抽调了一万禁军,万一河北有事……”

  赵煦笑道:“不会的!”

  “北虏如今之主,有求于我朝,何况北虏皇太孙和孙臣还是‘知己同学’,已经多次互赠文章、笔记了!”

  “由此可见,北虏主及其皇太孙,该是守礼之人,不会贸然与我朝交恶……既然北虏无信,在京的禁军也可以立刻驰援……”

  两宫终于被说服,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对视一眼后,就对赵煦道:“还是官家想的周到!”

  向太后跟着道:“六哥果然是聪俊之君!”

第307章 赵煦:皆在我瓮中

  “娘娘,如此一来抽调的禁军,就得选派一位忠贞、任事的大臣去亲自整军才行!”向太后看向太皇太后说道。

  军队的事情,她不太懂。

  在这方面,太皇太后才是权威!

  向家,终究不如高、曹两家,世代将门,对武臣极为了解。

  太皇太后点点头,然后思虑一番。

  “燕达、苗授皆正任武臣,更是殿帅,不适合直接领兵!”

  “如今京城之中,有资格,能统兵者,恐怕只有武信军留后李宪了!”

  “可李宪乃是内臣,内臣不可直接于京城统兵!”

  唐代北衙的教训,太深刻了。

  所以,内臣们只要回京,就会剥夺一切军权。

  大臣和皇室都绝不会容许有内臣在汴京城掌握一支武装力量。

  而排除掉这三个合适的高级武臣以后,汴京城剩下的人,就都是些中生代的年轻武臣了。

  从这些人里,要选一个信得过的,能力也靠谱,同时能被朝臣接受,不至于被枢密院驳回的人选,有些难度。

  因为,这些人信得过的能力就欠缺了。

  能力和信任都满足的,枢密院就会驳回!

  最典型的,就是苗授之子苗履——岂有父子同朝掌兵者?

  想都不用想,苗履肯定会被枢密院驳回任命。

  忽然,太皇太后想起了一个人。

  她看向赵煦,问道:“官家,可否从官家身边调一位武臣,来充任这一支禁军的整军使?”

  赵煦问道:“不知道太母想要谁?”

  太皇太后说道:“狄咏!”

  只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

  狄咏是天子近臣,皇室肯定信任,他在沿边当过提举保甲,资序也合适,作为狄青之子,他的统兵能力应该也不错。

  赵煦微笑着回答:“太母做主便是了!”

  此事,一直在赵煦的算计范围。

  只要两宫答应抽调十个在沿边轮戍过的禁军精锐指挥,组成大宋的中央战略预备队。

  那么,无论两宫怎么选,她们选的都只会是赵煦的忠臣!

  原因很简单——现在朝中和边塞,战功赫赫的大将以及文官帅臣,都是赵煦的父皇提拔、任命的。

  而且大部分人,早已经见过了赵煦。

  不信的话,可以数一数。

  熙河路的赵卨,赵煦直接任命的,鄜延路的刘昌祚,是赵煦顶着御史文官的压力,让他以武臣的身份,为一路经略使,泾原路的章楶,赵煦特旨提拔起来的。

  权发遣熙州的游师雄、知洮州的苗履、熙河路兵马钤辖王文郁、知兰州的李浩、阿克密……

  泾原路的彭孙、姚兕、姚麟……

  还有河东的吕惠卿及其帐下大将们……

  沿边各路,唯一不是赵煦直接任命、提拔的人,就只有新知庆州、权发遣环庆路经略使范纯粹。

  可是,范纯粹的哥哥范纯仁,是赵煦的老师。

  至于你要问,现在朝中或者其他地方文臣里,还有没有可以带兵的文官士大夫?

  自然是有的!

  都堂执政章惇……京东路的熊本……还有在泸州的王光祖……

  都是能带兵知兵的。

  但他们是谁的人?

  还不是赵煦的?!

  所以……

  选吧,选吧!

  只要两宫是在正常程序下,选拔大将或者文臣去充任这支中央战略预备机动部队的指挥官。

  那么就一定会选中赵煦的人。

  其实两宫也差不多知道这些事情了。

首节 上一节 370/60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