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小娇妻后,我奋发图强考科举 第142节

  “文阁老任户部尚书多年,肯定能挤出来的”

  “今年七个市舶司的税也都收上来了,尤其广州最为出众,这不是可以挤些出来吗?文阁老就不要喊难了”

  “还别说,广州市舶司今年的表现是真的不错,比去年还出色”

  其他三个内阁大臣还有礼部尚书纷纷开口了,毕竟皇帝都出声了,他们也要开口附和着,许咏还趁机给任俊杰打了波广告。

  文正民顿了顿,故作囊中羞涩的样子,扭扭捏捏的询问道“挤是可以挤的,就是不知道这仗要打多久,户部大概需要筹多少粮饷?”

  看吧,就知道每次是这样,刘煜摆摆手,说道“刚刚朕与四位军机大臣商量了一番,若是金国使臣此次是要与我大魏结盟,那么至少得先筹二十万兵甲两年的粮草”

  据《宋书》卷八十六记载“兵士二万人,岁食米四十八万斛”,这个宋是南北朝的刘宋,不是后面姓赵的大宋,在赵宋王朝之前,1斛=1石=10斗=100升,到了赵宋开始,1斛才等于0.5石。

  按上面的记载,古代打仗一个士兵每天的饭量需要6.5升米。

  大魏现在是采取赵宋王朝之前的计量,1斛=1石,这二十万人一天得吃掉一万三千石,两年就是949万石,这还不算运输损耗,有时还会被劫粮草或者被烧粮草,所以至少得准备一千万石粮食。

  刚好应了当初杜如晦跟李世民说,要打突厥至少得备一千万石粮食。

  打仗其实打的就是后勤,没有战争时这些士兵还可以自己屯屯田养活自己,毕竟休战兵每天没有战时兵吃得多。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粮食是一方面,这军饷也要啊,不能白白让人家给你卖命吧?除了军饷外,将士的阵亡体恤费,有军功者也要赏,武器马匹也要花钱,诶,这算来算去全是钱。

  所以赵宋王朝最害怕打仗了,对于他们来说,打仗就是件极不划算的事情,能用钱解决的战争那就用钱解决,三百万就三百万,总算是不打仗了。

  言归正传,文正民听说朝廷要准备出兵二十万,还打算打两年?天天跟数字打交道的他,立马就算了出来,直呼“一千万石?,皇上,您这可是要了微臣的老命哟,这上哪挤去啊?”

  刘煜闻言也不恼,他是知道这位铁公鸡的把戏的,接着和蔼可亲的说道“还有军饷一事,文爱卿就先筹个五百万两吧”

  今年广州市舶司的总税收才175多万两,这一下子就打掉了三年广州市舶司的税收,这还不算后续的相关费用...

第290章 来信了

  文正民扯了扯嘴角,皇上是无视自己的话吗?刚想要说些什么,就被兵部尚书刘涟抢了先。

  刘涟一脸笑呵呵,向文正民拱手道“刚刚是老夫说话大声了些,文阁老莫要见怪,都是为了大魏着想嘛”

  徐致远也是一脸笑哈哈,拱手道“是啊,一提起辽人,老夫就恨得牙痒痒的,刚刚多有得罪,文阁老大人有大量,应该不会跟我们一般计较吧?”

  于是乎,军机处的几个大臣都开始变了脸,说起了好听话,没办法,谁让人家手里握着钱袋子呢?不管文官武将,想要钱就得向他伸手,若是惹恼了他,嘿嘿,有的是办法卡死你。

  一时间,场面欢声笑语的,刘煜在上面也是呵呵一笑,适时的开口道“文爱卿既然没意见的话,那么粮草军饷一事就交给你了,给你一个月时间筹集,待金国使臣到京详谈后,再做进一步安排”

  拿是肯定拿得出的,就是一下子支出去那么多,守财奴的文正民有点不舍啊,本来还想讨价还价的,但皇帝都无视他的话了,那他也只能照办。

  随即文正民露出了比哭还难看的笑脸,拱手道“微臣遵旨,这段时间微臣去挤挤看吧”

  刘煜一听就乐了,微笑道“户部有文爱卿在,朕相信是能挤出来的,文阁老可有保重身体啊,户部可离不开你”

  文阁老一听皇帝这话就更扎心了,我能不筹吗?

  “诶,这段时间辛苦文阁老了”

  “有文阁老在户部主持工作,肯定乱不了,要是换成老夫天天看着账本,脑袋都得炸了不成”

  “文阁老你就好好筹粮,待大魏的好儿郎打个胜仗回来...”

  恭维声此起彼伏的,文正民也都习惯了,扯起了笑脸又跟他们商业互捧了起来。

  上方的刘煜清了清嗓子,大家伙这才安静了下来,差点忘了还在御书房呢。

  刘煜收了笑脸,一脸认真的说道“不管怎么说,大魏已经十多年没出来亮下刀了,所以一切都要准备妥当,谨慎部署”

  接着,刘煜看向下方四位军机大臣,缓缓说道“军机处等会六百里加急传信出去,命秦国公派人速将金国使臣护送到京,还有拟信给越国公(北边关主帅),将情况告知于他,命他这段时间做好准备”

  四位军机大臣听完后,齐齐行了一礼“臣等遵旨...”

  刘煜微微点头,接着看向礼部尚书,说道“李爱卿做好接待使臣的准备,你亲自接待”

  李建熙闻言,拱拱手说道“微臣遵旨”

  刘煜顿了顿,转头看向身边的郑三宝,说道“三宝,待会传朕口谕,让开封府尹这段时间京城戒严,不可让辽国奸细混入京城”

  郑三宝闻言,赶忙应了一声“喏”

  刘煜敲了敲御案,微眯着眼说道“风雨欲来,四位阁老这段时间要做好协调”

  “臣等遵旨...”

  刘煜一条条旨意下发下来,众臣纷纷应着遵旨,现在大魏说得上话的几乎全都在这了,他们没意见,那别人也大多没意见,下个朝会日,刘煜再按流程跟百官商议。

  次日一早,也就是十二月初六。

  广州,市舶司签押房。

  任俊杰吃完了早饭,还是一如既往的来到这里办公,天气冷,屋里还点着炭火,还有热茶喝,是个不错的工作岗位。

  “咦?”

  任俊杰正整理着早上送上来的公文时,突然间就看到了京城来的两份公文。

  想都没想,任俊杰就立马拆开看了下,果然是九月尾上奏的题本和奏本,全都退回来了。

  奏本和题本有三种运行流程,第一种是皇帝用朱笔批阅了奏本/题本后,接着会送到内阁/军机处(具体看是政事或军务)进行存档备份,然后再将奏本题本送回上奏人。

  送回是通过派人或者通过驿站直接送回上奏人手上,中间不得经过任何机构的手。

  第二种是皇帝批阅了,觉得没必要送回上奏人,便直接交由内阁/军机处存档。

  第三种是有些奏本性质比较机密,不方便公开,皇帝批阅后直接就留在宫中,不存档也不送回上奏人,这也就叫“留中”。

  任俊杰先看了看题本,上面写了内阁的几条意见还有皇帝御笔画的圈,还有一个红红的准字,朝廷已经批准阇婆贡使团进京朝贡了。

  既然已经批准,那么任俊杰这几天就得安排来远驿的人护送贡使团进京。

  看完题本后,任俊杰接着看起了奏本,当时任俊杰写的是对皇上谢恩和表决心来着。

  只见奏本上写了一行长长的朱笔御批:朕已悉知。人见利而不见其害,必贪。鱼见食而不见其钩,必亡。望爱卿谨记。

  任俊杰看完奏本后,嘴角微微一扬,确实,坐在市舶使这个位置上确实是挺容易动摇本心的,还好他对钱不感兴趣...

  不对,他家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没必要再搞钱了。

  送回来的题本和奏本得保存好,毕竟上面是有皇帝的朱笔御批,跟圣旨一般,不得撕毁或丢弃,将来也可以当成传家宝的。

  放好奏本题本后,任俊杰转头看向身边的阿福,说道“阿福,去看看卢驿丞有没有在衙门,有的话让他过来一趟”

  阿福闻言,连忙应了一声“是,少爷。”说完便快步出门而去。

  现在阿福还是个小跑腿的,阿宝还是个贴身护卫,任俊杰走哪他就得跟到哪,这两人自从成了亲后,好像一夜之间就成长了,变得稳重多了。

  阿福刚走没多久,门外响起了一道声音“大人,驿站来人了,有您的信”

  任俊杰闻言一愣,又是谁的信?承启兄他们的?没多想任俊杰便喊了一句“让他进来吧”

  “是,大人”

  很快就进来了一个广州驿站的驿卒,亲手交给了任俊杰一封信,随后便恭恭敬敬的走了,像这种当官的信件,他们可不敢大意和耽搁。

  古代信封也是很有讲究的,只见任俊杰现在手中信封封面右侧:广州市舶司衙门。正中间:吾兄市舶使任俊杰亲启。左侧:愚弟任俊睿。

  任俊杰一看是他二弟寄来的,笑呵呵的打开了信封看了起来。

第291章 头铁的鸟

  六月份在京城得知要去广州任市舶使,任俊杰就给亲朋好友一一写了信,这都快大半年了,他老弟才来信,这家书是真耽搁时间。

  信是八月份写的,任俊睿在信中开头问候了他老哥还有大嫂小侄子在广州可住得习惯?啦啦啦的问候了好一段,这才进入主题。

  信中说,任俊睿现在已不在他师父的好友怀远将军身边了,而是被提拔为一名百夫长,手底下管着几十号人,还是骑马拿枪的那种。

  至于他现在在哪里任职,具体干什么,任俊睿表示不方便透露,总之这封家书是来报平安的。

  任俊睿还让他老哥在官场上小心些,他也要建功立业,壮大任家门楣。

  任俊杰看完后,倒是不怎么惊讶,在军营有怀远将军的关系在,二弟升百夫长是迟早的问题,当了军官才好建功立业嘛,小兵要想获功,难。

  倒是这小子的语气还是一点都没变,还是当初那个为家人操心的“老妈子”。

  任俊杰笑着摇摇头,也快过年了,下值后得跟娘子一起写信给老爹老娘他们,这时候寄到江南,过年前就能收到。

  想着想着,阿福进来了,还带着卢驿丞来着。

  任俊杰直接了当的将朝廷的意思说给卢驿丞听,让他这几天准备好,赶紧派些人将那群贡使送到京城去吧,别留着在这过年。

  这贡使团已经在来远驿白吃白喝了两个多月了,还都是按最高的规格接待他们的,有啥要求市舶司还得尽量满足他们。

  要不是朝廷有规定,任俊杰早就将他们赶出去了,眼不见心不烦,他也算看出来了,这群人是打秋风打习惯了。

  据卢驿丞说,明年三四月份来的海外诸国贡使团更多,因为七月十二是皇帝的生辰。

  每年一年一贡的海外小国会选择在三四月份来,这样就能赶上皇帝生辰,给皇帝祝寿,皇帝一高兴,诶,这回礼可不就多多吗?

  卢驿丞听了任俊杰的吩咐后,便笑呵呵的拱手道“大人放心,下官这就去安排人马送阇婆贡使团进京”

  任俊杰微微点头,摆摆手说道“嗯,多发点银两给来远驿的弟兄们吧,这个年他们就得在路上过了”

  卢驿丞一愣,反应过来后,笑道“下官会安排的,大人体恤下属,实乃市舶司衙门全体同僚之福呀”

  任俊杰瞄了卢驿丞一眼,笑骂道“本官看你这张嘴也要像李司丞一样了,好的不学坏的学,快下去安排吧”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市舶司的人也都知道这位年轻的上司是开得起玩笑的,所以他们与任俊杰相处起来挺融洽的,任俊杰也算是跟他们打成了一片了。

  “是是是,下官这就告退。”卢驿丞笑着行了一礼后,便转身走了。

  十二月初十,又到了五日一早朝的日子。

  今天皇帝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提起了辽金冲突和金国使臣要来京城的事情。

  其实皇帝不说,京城的官员们大多也觉得这些天的异常,京城戒严,兵部调走了京城军械库一些军械,大把大把军械火器往边关那边运送,户部又有调粮大动作。

  要是还察觉不到异常,那就不用在圈子混了,直接回家种田去吧,当官不适合你。

  皇帝提起这事也是按照流程跟文武百官商议,一般来说,谈及打仗,那就有保守派也有激进派,诶,这次居然大多都主战。

  主要是皇帝前几天就跟朝堂上几个大佬都商谈好了,所以没啥人反对,连礼部尚书一派的官员都难得的不当搅屎棍了。

  不过一样米养百样人,还是有些中立的顽固保守派觉得打仗就是在耗费国力,现在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切勿因为战争而拖垮了国本。

  自古圣王治天下皆是用仁义二字,若是陷入苦战,百姓还有好日子过吗?皇上还怎么以仁义治天下?皇上要为天下百姓三思呀。这是某位臣子的原句。

  仁义就是要以德服人,别人打了你,你只能守不能反击,反击就是错的。

  皇帝一听直接就被气笑了,真想敲开这群满嘴仁义道德的人的脑袋,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终究还是过得太安逸了,怎么不想想这些年辽人在边关抢了多少村庄,杀了多少无辜百姓。

  所以皇帝直接怒怼了一句:辽贼不除,大魏难安。谁再多言一句,就调去边关体验一下边塞生活吧。

  此言一出,大多数主战的臣子高呼“皇上圣明”

  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毕竟皇帝之前可是多次说过,好的臣子就是要像魏征一样积极进言。他会虚心纳谏的,说错了也恕臣子无罪。

  于是乎,林子大了就不缺头铁的鸟,还真有个头铁的言官再三劝说,最后还说为了祖宗基业,他要以死相谏。

  皇帝也是被他磨没了耐性,直接指着金銮殿下方的柱子,怒道“撞,你撞了朕必厚葬于你”

  诶,几乎所有臣子真给那个言官让了一条路,这要搁平时,多少会有人上来拉着他的,但今天皇帝明显是真动怒了。

  那个言官也有点懵,我不过一时激动说顺了嘴,没想以死相谏啊,今天怎么没人上来拉架了?

  这要真撞死在金銮殿上,那名言官也算是成了身后名,而皇帝估计以后会被民间有心人泼点脏水,这也就是一些野史的由来。

首节 上一节 142/2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