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大明朝 第59节

  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朱海军就怂恿他去刺探倭国的消息。说倭国对明朝有觊觎之心,后来还发兵攻打朝鲜,想从朝鲜进攻大明。

  另外又跟他说,倭国那边有什么石见银山,全是银子,又怂恿他为了银子去攻打倭国。

  如今竟然又以倭人矮小,适合挖矿为理由,再一次怂恿他去攻打倭国。

  没一点仇恨的话,不至于三番两次的怂恿他去出兵攻打倭国,至少朱元璋是这么认为的。

  朱海军听了,并认真的回答朱元璋道:“我和倭国没有私仇,而是公仇。只要是华夏人,没有不想清算倭国的。”

  朱元璋一听有点意外,便露出感兴趣的表情问道:“怎么讲?”

  朱海军听了,便侃侃而谈起来。

  “从远的来说,我们华夏沿海经常有倭寇,包括你们那个时候,也有倭寇,对不对?”

  朱海军说到这里,看到朱标和朱元璋点点头,他便继续说道:“其实倭寇的问题,终明一朝基本上一直存在。另外明朝万历年间,倭寇那边结束战乱,有一个叫丰臣秀吉的人,统一全国,然后觊觎大明,便侵略朝鲜,试图借道朝鲜进攻大明。”

  “当时的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向大明求救。万历皇帝就调集兵马救援朝鲜,史称抗倭援朝。”

  “虽然最终把倭国打回去了,但是明朝也损失了不少精锐,特别是驻扎辽东的精锐损失的差不多,以至于野猪皮努尔哈赤崛起,最终灭亡了明朝,屠杀了几千万华夏人,这笔账不但算在他们身上,也要放在倭人头上。”

  听到这话的时候,朱标表情有点严肃,给他父皇转述完了话之后,他们父子俩还对视了一眼。

  朱海军这边,还在继续给他们讲道:“等到了近代时,我们华夏处于内乱之中,军阀割据。倭国再次攻占了朝鲜,然后大规模出兵,攻下辽东,然后攻占了几乎大半个华夏,屠杀了我们华夏不知道多少人。不说别的,就说你们明朝的京师,当时倭寇就屠城了,有统计是被他们杀了三十万华夏人。”

  “后来我们华夏虽然打败了倭寇,但是倭寇转头抱了一个强国的大腿,以至于我们没法清算他们,没法报仇。然后倭寇还跟在那个强国的屁股后面当狗,对我们华夏一直有敌意。”

  朱海军说到这里,非常严肃的问道:“所以只要有良心的华夏人,会对倭寇有好感吗?要是有机会,能不想着报仇吗?”

  说到这里,不等朱标和朱元璋发表看法,他就又继续说道:“倭寇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他们肯定会向往大陆,脱离岛国的限制。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倭寇要么不强大,只要倭国强大起来了,就一定会视我们华夏为敌!”

  朱标听到这里,在给他父皇传话之后,他难得的发表了意见道:“父皇,这些倭寇如此可恶,儿臣觉得海军贤弟说的没错,就要趁着我们大明强大的时候,先灭了倭国为好!”

  听到这话,朱海军马上开口补充道:“有我给你们的那些火器改良之法,足以随便蹂躏倭寇了。”

  朱元璋听到这话,表情严肃的点点头说道:“倭国确实可恶,叔在刚开国的时候派出使者,结果就被倭国所杀。就算两国交战,尚且不斩来使。由此可见,野蛮如倭国,必须是要教训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似乎是想了一下,然后又开口说道:“等到叔打残了蒙元残余,收复辽东之后,再和高丽商谈借道,出兵攻打倭国!”

  听到这话,朱海军想也不想就建议道:“还和高丽商谈什么?直接灭了就行了。不想直接占领的话,大不了封个藩王过去,也能解决国内的一部分宗室问题。”

  朱标一听,顿时眼睛一亮,很明显,他对这个提议很感兴趣。

  这不,他给朱元璋转述了之后,又建议道:“儿臣觉得海军贤弟这建议不错,分封近一点还能回来看看父皇母后。再大不了,也可以把辽东划过去。”

  朱海军一听,顿时无语,连忙开口说道:“辽东可不能分给别人,那可是个大粮仓!都是黑土地,非常肥沃的!只不过你们那个时代还没发现而已,不说别的,在我这个时代,大部分的粮食产量都是源自于辽东那边。”

  朱标一听,愕然了一下,然后就赶紧给朱元璋转述,免得他父皇听到他刚才的建议同意了,那再反悔就会比较麻烦。

  朱元璋听了,也是想不到,当即确认道:“辽东那里会是大粮仓?那不是酷寒之地吗?”

  朱海军听了,稍微在电脑上查了下资料之后,才回答道:“我们这个时候,辽东那边的粮食产量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当然你们那个时候应该还不行,需要科技辅助。但是你们这个时候不行,不代表你们以后还不行,对不对?”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马上补充道:“等我给你们传过去地图之后,我会把粮食产地的那些地方标出来,那些粮食产地,至少是你们这个时候应该想不到的!”

  纵贯明朝整个历史,是以辽阳为中心,这是很靠南端的。但是后世产粮的大平原,都在更北方。

  此时,朱元璋听了,很是期待道:“那好,那就等贤侄的地图了!”

  说完这话之后,感觉这次要问的事情,基本上问的差不多了,他转头看看殿外,发现依旧是大雨滂沱。

  于是,朱元璋想起什么,便转回头,问朱海军道:“这两天雨下的很大,而且据报,长江上游那边也在下雨,贤侄看看,京师是否会有水灾?”

  问这话的时候,他其实也没抱什么希望,因为就以史官的那个德行,基本上都是寥寥几笔,如果不是特别大的灾害,可能根本就不会提。就算提了,也可能很含糊。

  朱海军听了,便去电脑上查了一下,发现不好查,便根据时间去查明史,结果还真有点意外。

  于是,他连忙对朱元璋说道:“史料上有记载,说乙卯,河决荥泽、阳武。长江这边,倒是没有记载。”

  说完之后,朱海军想了一下,还是补充道:“对了,这个明史是明朝后面的朝代写的,因为反清复明一直存在,这个明史花了上百年的时间才差不多写完,并且中间还大兴文字狱,毁掉了很多书籍资料。以这个朝代的尿性,大概率是改了很多历史资料,所以这个明史中的事情真假不好说。”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叔心里有数,这种小细节应该不至于去篡改。而且叔有收到消息,黄河流域也一直在下大雨。”

  说到这里,他站了起来,然后才说道:“乙卯,是这个月吧?没多少天了,叔得赶紧派人去盯着,一旦黄河决堤,不知道多少人会流离失所,还有田地房屋等等被淹,事情太大!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朱海军知道朱元璋说的不错,这种事情真的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

  朱元璋说完之后,就匆匆走了。朱标见此,便也不再多问其他事,只是问朱海军道:“那贤弟预估,我们这次对话之后,多久再联系?”

  朱海军听了,心中估摸着:准备的视频文章等资料,至少可以用八九天。朱标这边,今天也给了他不少资料,够他忙活的了。

  想到这些,他便回答朱标道:“那就先暂定八天吧,如果在这中间过程中,我发现传送物品的功能可以用了的话,我会提前联系你。”

第110章 匠人的强大作用

  这个天数,其实是在朱标的意料之内的,毕竟他准备给朱海军的视频和文章,就比这个数还多点的。

  此时,他见约定好了日期,便准备再见。结果他忽然又记起一事,便连忙对朱海军说道:“贤弟,稍等片刻。”

  朱海军一听,倒也不急,便问道:“还有什么事么?”

  朱标听了,马上解释道:“刚不是说我父皇已经放出风声,准备设匠人爵位么?有一条基础的要求便是要能识字。但是匠人中绝大部分人又不识字,因此要借鉴贤弟那边的学习方式在大明朝推广。”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补充说道:“为兄花了不少时间整理出了我们对话中涉及到的所有简繁体转化汉字,感觉大概是够用的了。但是贤弟还说了拼音之法,这个规则你能说说么?为兄刚好在这些天能琢磨琢磨!”

  一听这话,朱海军有点佩服朱标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动等他传送,便对朱标说道:“没问题,你等下,我找个视频,你看看就知道了。”

  说完之后,他在电脑上搜了下,很快就找到一个介绍拼音法的视频,当即用手机对准,给朱标播放了起来。

  自从买了电脑之后,让朱海军的活轻松了不少。要不然,就这事,他就得讲解的口干舌燥,还不一定视频中的人能讲解的好。

  拼音规则和发音有关,朱标看了,可能会懵。但是,大概的原则他肯定能知道,再根据明朝那时候的发音发明一套拼音规则就可以了。

  视频播放完之后,这次朱标就没有事了,朱海军便笑着对朱标说道:“那标哥,回头见!”

  说完之后,他这边就关掉了时空通讯软件。

  视频剪辑,文章修改,都要花时间,并且留存,一天就只更新一个视频和一篇文章。

  还有那些衣裳对应的诗词,他准备等那边把衣裳做出来之后再给过去,增加文学光环,提升品味。

  他在忙着这些,明朝位面这边,结束了对话之后,朱标整理了今天的对话内容,便对马皇后说道:“母后,下大雨就别出去了!”

  马皇后一直以来,可不止是管宫内事,对于民间疾苦也多有关心的。别的地方去不了,京师这里,有什么灾情,她还是会去慰问下的。

  朱标知道这事,因此便有此一说。

  马皇后听了,看看殿外,老天爷依旧在下大雨,便有点担心地说道:“老天爷也不让老百姓省心啊,等雨停了,娘带些粮食衣物转转.“

  朱标听到他母后要到雨停之后再出去,他便放心了一些。

  他心中明白,不但他母后如此,还包括地方上发生灾情,父皇往往是派女婿去赈灾,这些都是在给朱家积累民望。

  心中这么想着,忽然,朱标脑中灵光一闪,顿时想到了个主意,于是,他匆忙和马皇后告辞,然后便急急地去找他父皇了。

  当他赶到文华殿门口的时候,正好工部尚书出来。

  看到朱标,工部尚书连忙见礼,然后才匆匆走了。

  朱标感觉,虽然每次工部尚书都会向他见礼,但是这一次,似乎还带了一点敬畏,和以前不一样。

  他没管这个,进殿去找他父皇。

  朱元璋看到他,便对他说道:“黄河可能决堤的事情,刚吩咐下去,让他们在海军提醒的两地,严加防范。”

  一听这话,朱标便明白了。敢情工部尚书刚才会对他特别敬畏,是认为他得天之助,因此提前知道了这消息。

  对此,朱标自然是心中暗自窃喜。

  不过表面上,他却没表现出来,只是向他父皇奏道:“父皇,和海军贤弟暂定八天时间。不过如果他发现可以传送物品了,就会提前联系我们。”

  一听这话,朱元璋很高兴,当即说道:“只要能传送海军那个时代的东西,不要说八天,八十天都能等的。”

  对此,朱标也是认同的。能传送海军贤弟那个时代的好东西,付出多大代价都值,更不用说只是等待八天而已了。

  想了下这个,他又向朱元璋禀告道:“父皇,儿臣还向海军贤弟要了他那个时候的拼音之法,加上儿臣整理的一千多个简繁体,儿臣以为,可以整理下拼音规则之后就可以用了。对此,儿臣还有一个想法。”

  朱元璋已经看过朱标整理的简繁体对应,此时听到,便问道:“有何想法?”

  朱标听了,马上回答道:“儿臣以为,这拼音之法和简繁体的整理,教导更多人,或许可以让驸马都尉欧阳伦来做此事。他本身是状元,有学问不说,而且做这事可没什么权力去干其他事情,对他也好。”

  一听这话,朱元璋立刻明白,儿子是指欧阳伦放出去之后做违法乱纪之事,最终被他给杀了正国法的事情。

  想了下,他当即点头道:“可以,不过此事还是由东宫牵头,召他去东宫做事便是!”

  两父子都同意,那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随后,朱标便向朱元璋呈上了他这次整理出来的对话奏章,其中最重要的一份内容,便是蒸汽机的设计资料。

  朱元璋看了一会,还是有点难以想象道:“就只是把水烧开,竟然能产生那么大的力气,有点不可思议啊!”

  说到这里,他似乎也不需要有答案,便又接着说道:“伱看,这几个地方,设计的还真是巧妙,要是海军贤弟不给我们这个,只是让我们自己去想的话,怕是真想不出来的。”

  朱标一听便笑了,当即回答朱元璋道:“父皇,这要是在原本历史上,可是用了上百年的时间,经过不少挫折才慢慢改进成这个样子的。有海军贤弟帮我们,我们就直接省下了不知道多少人力物力!”

  朱元璋听了,也是感慨,随后便吩咐道:“此等蒸汽机车最为重要,你亲自负责,督促工匠尽快打造出来!”

  听到这话,朱标便又提醒朱元璋道:“父皇,海军贤弟说了,那钢铁冶炼才是最基础的,这蒸汽机车要想打造,还必须有好钢好铁才行!”

  朱元璋一听,有点愣住了。

  要有好钢好铁,那就要有铁矿石,还有作为燃料的煤炭,那就需要足够人手去挖。而海军的建议,是去抓俘虏;而抓俘虏要改良火器,改良火器却要好钢好铁……

  过了好一会,朱元璋忽然感慨道:“要想强大,还真得是要如同海军所说,必须要工业化,让匠人更多,更能发挥出才能才行啊!”

  在接触朱海军之前,他的认知,就是重农抑商,农业是根本。但是接触了朱海军之后,不管是水泥玻璃,还是火器改良,都是足以改变一个国家的东西,而这些,全部都需要匠人去打造出来。

  从挖矿开始,一直到重要的东西被打造出来,全部需要匠人。

  朱元璋想了一圈,终于认识到了匠人的强大作用!

  对于这个说法,朱标自然是非常赞同的。此时听到朱元璋的感慨,他便试探着问道:“父皇,那匠人爵位是否该实施了?”

  朱元璋听了,想了下道:“先不急,如今风声已经传出去了.锦衣卫有上报,很多人颇有微词。爹准备趁着郭桓案,多收拾一批人,同时也让水泥等物让更多人知道,最好的是这蒸汽火车能出现,让人意识到匠人的功劳,那个时候才是最佳时候。”

  说到这里,他看到朱标想说话,便先一步继续说道:“不过这蒸汽火车打造出来的时间太久,爹也不打算等。就等郭桓案结束之后,顺势推出新税法,而后再推行工匠爵位。和读书识字的普及。”

  郭桓案和历史上不同的是,虽然朱元璋还是杀得人头滚滚,但是因为郭桓等人事先压低大明宝钞,损害了皇亲国戚,文武官员的利益,因此也被这个群体所憎恨。为此,这次的郭桓案的反弹,远比原本历史上要小多了。

  朱标听父皇自有安排,他便不再多嘴,当即告退,先去忙他手头的事情了。

  下午,大明朝第一个状元驸马,平民出身的欧阳伦匆匆赶到东宫觐见太子,也是姐夫。

  说实话,欧阳伦并不笨,之前参加家宴的时候,朱元璋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但是他自己感觉到,朱元璋应该是在说他。

  为此,回去之后,他连续几个晚上都做了被杀头的噩梦。

  要是别的皇帝,可能是说说而已,但是,当今洪武皇帝,那可真是杀人不眨眼的主,他说杀,那是真能杀的!

  更不用说,如今官场上又一轮杀贪官污吏的案子,正在进行中,每天都能听到谁谁谁被罢官,被判罪,被杀头等等。

  为此,欧阳伦是真下功夫去看《大明律》,不说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至少对其中的每一条,都能烂记于心。

  正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收到太子召见他的旨意,便带着忐忑之心赶到了东宫。

  这时候的他,再见到他媳妇那边的人,心中已经没有像以前那样淡定的了。

  朱标看到他,自然想起朱海军说过他的事情,再看看眼前的他,犹如一只随时受惊的小白兔一样,他就不由得有点感慨。

  于是,他便对欧阳伦说道:“前些天秦王、晋王等人回京,也被父皇训了一顿,罚他们熟读《大明律》……”

  一听到这话,欧阳伦连忙回答道:“下官已经背熟了,请殿下尽管考问!”

首节 上一节 59/87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