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的计谋模拟器 第114节

  就仿佛早就提前做好了一切准备,生怕是李基会反悔似的。

  看着刘备那兴冲冲的模样,李基莫名有种似乎刘备比自己还要激动兴奋。

  ‘所以,我一觉睡醒就马上多了一个大才女作为未婚妻?’

  一切来得太快且太轻松,以至于让李基都有些不知道心里是什么滋味。

  不过,李基也很清楚能够如此顺利,或许自己的家世即使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所展现的能力以及庞大的名声,也算得上是门当户对。

  再加上有刘备居中做媒,蔡邕也确实没有理由拒绝这一门婚事。

  且在这个讲究礼法的时代,许多人在结亲之前往往就连对方是什么样子都不太清楚,根本就不会存在自由恋爱的可能。

  感情,那都是成亲了才会日久生情的。

  再者,相对于迎娶那样十二到十六岁的少女,李基宁愿迎娶蔡昭姬。

  “总之,基在此谢过主公了。”李基拱手道。

  “小事小事……”

  刘备连连摆手,然后说道。

  “接下来的三书六礼之类,备也已经在准备了,子坤只需安心呆在家中静候佳音即可,备定然会为子坤的大婚准备得妥妥当当的,且备要让子坤的大婚成为整个吴郡的大喜事。”

  “不可。”

  李基连忙开口道。“如今吴郡百废待兴,万万不可铺张浪费,此事可询问蔡公意见之余,一切从简即可。”

  “这……”

  刘备闻言,眉毛不自觉一拧。

  在刘备的计划之中,可是准备好生操办李基的大婚之事,甚至不惜在一些地方的规模进行一定程度的逾越进行准备。

  “子坤,娶妻乃是人生大事,不宜过于简陋,且一切花销都可从备的私库之中出,无须担心。”刘备劝说道。

  李基无奈地看了刘备一眼,忍不住在心中暗道一句。

  ‘主公哪里来的私库?还不是府衙的府库,且库房有多少钱粮,我还能不清楚吗?那可都是我今后用来开发吴郡的底气。’

  ‘不过,此前主公亦尚未成家,所以并没有特意设立私库,今后还需注意一下这个问题。’

  一念及可能会存在刘备掏空府衙的苗头,李基本能地开始构思起今后将刘备的私库以及公库进行分离的方案之余,答道。

  “主公,万万不可兴起铺张浪费之风,且看看城外尙有多少食不饱腹,衣不裹体的流民,基实在难有大办婚礼之心。”

  “即使当真需要一场盛大婚礼来庆祝,基也希望那一场婚礼叫盛世。”

  刘备闻言,沉默了良久,方才起身正色道。

  “受教了,子坤。”

  此前,随着一切顺利无比地掌控吴郡,并且平定匪患,府库充盈,一切都似乎在井井有条地逐步变好。

  这不禁让刘备的心中也升起了些许膨胀之心,萌生了不惜耗费无数钱粮,也要为李基操办一场盛大婚礼,举吴郡上下数十万百姓为吾之子坤共贺之的念头。

  如今被李基一言所惊,刘备方才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存在不妥之处。

  ‘希望那一场婚礼叫盛世乎?当真是震耳欲聋,让人发省。’

  刘备心中忍不住赞道,同时牢牢地将此言记在心中,以时刻督促自己,壮志未酬,何以奢靡?

  随即,心中改变了主意的刘备也消了那等大费钱粮的心思,准备听出李基的提议,在尊重蔡邕且符合礼法之余,一定程度地从简。

  只是,在刘备向李基询问生辰八字等信息之时,这反倒是彻底难住了李基。

  无奈,李基只能将自己在这个时代睁开眼的那一刻当做是出生时辰,以做“纳吉”之用。

  而李基也借此询问了一下蔡昭姬的年龄,发现蔡昭姬大体也就是比李基大上三岁,且此前蔡昭姬嫁于卫仲道之时,人尚且在前往河东的路上,卫仲道便已身故。

  因此,原本是想要迎娶蔡昭姬以做冲喜,让体弱多病的卫仲道可以康健的河东卫氏,反倒认为蔡昭姬乃是不祥之人,克死了卫仲道,故以又将蔡昭姬赶走了。

  对此,只能说幸得卫仲道与河东卫氏,否则以着蔡昭姬的样貌、名声、家世,何至于年至二十出头尚未真正为人妇?

  不过李基在这个时代也是第一次成亲,没什么经验,只能是将一切仪式都交给刘备代为操办。

  而刘备也是效率拉满,李基的脑袋都还没有到时间拆布条,刘备便已经与蔡邕商定了成婚吉日,且订在约半年后的一个吉日。

  至此,一切尘埃落定。

  李基方才再次走出府邸,以着请教的名义前往蔡府拜访蔡邕。

  只是再一次与蔡邕相见,李基的神色不免多上了一两分见到老丈人的尴尬。

  上一次双方还有如忘年交,这一次直接就成了翁婿关系了。

  以至于双方在正厅入座之后,双方都保持着正襟危坐的姿态,又迟迟都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继续叫蔡公?还是叫蔡师?亦或者叫丈人?’

  李基忽然觉得自己这一次登门拜访有些冒昧了,以至于感觉双脚已经快给老丈人的府邸额外抠出负一层了。

第121章 没有不和,但是不熟

  甚至,李基脑海里莫名地蹦出了一个,绝对可以让蔡邕惊愕交加的称呼——“老逼登”。

  这个称呼一出,恐怕会气得蔡邕当场悔婚吧?

  在“计谋模拟器”的推演之中,顺利地让双方婚事就此“黄”了,难道用的就是这种方式?

  届时,再来上一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不行不行,味太浓了!

  尤其是蔡昭姬的前夫卫仲道就是河东人士,而且李基自称是陇西人士,陇西同样又属于河西区域。

  卫仲道嘎掉的时候是个少年郎,如今李基同样也是少年郎。

  此句一出,说不准能气得当场抬走蔡邕。

  而就在李基不经意地在脑海里冒出了不少不敬老丈人的念头之时,蔡邕也是有些不知道该对李基说些什么。

  对于李基这一位准女婿,蔡邕无疑是满意的。

  无论是才学、样貌、名声、心性,蔡邕观之,皆是上上之选。

  便是家世中落,并不是什么豪门望族,但李基将来或可自成豪门望族,自然也就无须家世于背后点缀之。

  尤其是李基如此少年郎,并没有介怀蔡昭姬的“不详之名”,忧虑于蔡昭姬今后如何安身的蔡邕,心中甚至对李基有着一二分感激。

  终于,还是蔡邕率先打破了安静,开口道。

  “贤婿,此次登门可有要事?”

  有了蔡邕的定调,李基也是暗自舒了一口气,顺着说道。

  “丈人,基此次前来,一则是为了求阅典籍,二则是有一事欲请丈人相助之。”

  “典籍之事,贤婿既为自家人,也无须再用‘求阅’二字,今后贤婿可自行出入偏院浏览就是了……”

  顿了顿,蔡邕接着说道。“就是不知道贤婿欲求之事乃是?”

  李基闻言,从袖子之中掏出了一份竹简递到了蔡邕的面前,在蔡邕打开竹简看了起来之余,开口道。

  “丈人,基至吴地,入目所见,江东之地与中原地区的差距不仅在于人口、经济、粮食,还在于文化。”

  “中原之地多奇士,且私学盛行,类似于‘荀氏八龙’这等名士辈出。然,长江以南,罕见名士,便是连教导后辈之私学亦是少之又少,多仅是各世家豪族自行学之。”

  “如此一来,中原与江南之地的差异将日益变大,若无奇才名士以做支柱,江南之地何谈繁荣?”

  “因此,基在此斗胆,初拟了一份书院建设计划,请丈人为院长,教导有德之学子,教化众生,为天下贡献英才。”

  在这个时代有着大量的私学存在,但真正的书院需要在原轨迹的几百年的唐朝才会初步出现。

  即便是颍川,那也是私学,也并非是真正的书院。

  因此,当蔡邕细细地看完李基在书简之中所列的书院之名,可谓是深受震动。

  私学为私,均是名士为便于教导后辈或友人子弟而设。

  书院为公,则是广收天下有天赋之学子教导之。

  尽管书院在李基的眼中或许算不上是什么,但在这个时候恰好是踏出了教育“由私变公”的一大步,且也能一定程度改变文士俱出于世家豪族的局面,给予一些更底层的百姓上升的通道与机会。

  此前,李基并非是没有这么一个想法,而是书院的创立必须要有真正的大儒坐镇。

  在刘备没有大儒支持的前提下,就算李基有心想要创立书院,那也是空中楼阁。

  虽然刘备之师卢植就是大儒,但贵为北中郎将,自然不可能特意弃官去担任一小小的书院院长。

  而在与蔡昭姬确定婚期之后,李基自然便将主意打到了某种意义上真正变成了自家人的蔡邕。

  自家人,不用白不用,用了也是白用。

  白用白嫖之事,李基最为喜欢不过了。

  且有了蔡邕建立书院的话,那么原本李基还有些烦恼今后假如以名声吸引来的文士,必然会有相当一部分文士不接受刘备的橄榄枝流失的问题。

  而有了书院之后,非但吴郡之地对于天下文士的吸引力更进一步,且书院也能不断吸纳文士停留在吴郡之地。

  可以说,这对于刘备与李基而言是个百利而无一害的选择,唯一的问题就需要劳烦老丈人出力罢了。

  更何况,李基的心性最孝顺不过了。

  蔡邕远离朝政,每日无所事事地宅在家中,让李基着实心疼坏了,且也生怕蔡邕今后天天紧盯着自己,还不如多给蔡邕有点事情做做,也算是聊表一番孝顺,也能让蔡邕实现人生价值。

  而蔡邕细细地看着竹简,短短的数百字,蔡邕足足看了一刻钟之久方才意犹未尽地缓缓放下了手中竹简。

  不过蔡邕没有推辞,也没有同意,而是语气慎重地问道。

  “此事,刘玄德知否?还仅是贤婿一人之意见。”

  李基答道。“丈人可放心,此事基已告知主公知晓,且主公也言及若丈人有意担任书院一职,必会倾力支持之。”

  顿时,蔡邕的眼中明显地闪过了喜悦与意动之色,开口道。

  “此事善莫大焉,但事关重大,且仅老夫一人远远不足以支撑贤婿所言的庞大书院,还请待老夫联系各方好友确认可否相助,方能做出决断。”

  李基闻言,心中一喜,已知蔡邕的态度是相当支持创立书院的。

  而以着蔡邕的人脉与名声,只要蔡邕倾力支持,那么此事便是成了大半。

  当即,李基开口道。

  “那便劳烦丈人费心了。”

  “嗯。”

  蔡邕应了一声,接着说道。“贤婿既也是为了借阅典籍而至,可自行前往偏院,老夫还需细细斟酌一阵。”

  蔡邕说罢,便径直重新埋首研究起手中竹简的内容。

  李基见状,也不再打扰蔡邕,而是自行退出了正厅,然后朝着蔡邕存放典籍的偏院走去。

  只是,等李基走入偏院之时,恰好看到了蔡昭姬正有些吃力地捧着一大堆竹简。

  李基与蔡昭姬相视一眼,顿时双方都有些愣在原地。

  不过,李基很快反应了过来,快步上前,从蔡昭姬的怀中将大半的竹简也抱了过来,替蔡昭姬分担了一下重量之余,温声道。

  “不必勉强一次性便抱那么多的竹简,大可分批抱,慢慢来。”

首节 上一节 114/2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