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鲁荒王:家父明太祖 第295节

  父皇不是说自己歇了,让太子监国吗?

  这怎么又开始批阅奏章了?

  朱檀忍不住扭头看向老朱。

  似乎察觉到朱檀的目光,朱元璋笑道:“太子毕竟初掌国事,咱得给他把好关啊!

  还好北平跟应天之间距离不算远,800里加急两日可到!

  如今太子的奏章咱都要看看,一个是帮他把把关,另一个,万一发现了问题,也好及时提醒纠正他。

  还有就是,咱也可以多看看太子治国是怎么样的,中间有了什么问题,现在就能发现,回应天之后可以好好教他!”

  朱檀闻言忍不住撇撇嘴。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你老朱舍不得放权呗?

  果然朱元璋批阅起了奏章。

  “礼部员外郎张廷贪污700贯!这样的太子怎么能赦免呢?就因为他家穷,贪污这不该死了吗?真是莫名其妙的发善心!太子这条驳回,着将张廷及早依照大明律,剥皮揎草!”

  “兵科给事中王成山妄议朝政,如此大逆不道,只是打板子就行了吗?太子也太仁慈了!咱早就强调过,这些给事中是咱用来制衡朝中臣子的,不是让他们来制衡朝政的,胆敢妄议朝政者,必须杀一儆百,怎么能如此轻易就放过呢?太子这条处置驳回!”

  “嗯对灾情处置及时,太子如此做还算不错,过了吧。”

  “洪洞县百姓造反,太子怎么能招安了事?先镇压首恶元凶,余下的百姓也要严惩,当地负责的官员更得严加调查,看看是不是官逼民反才行!

  只是如此一味宽仁又怎么行呢?造反这样的大事,可不能处理成一笔糊涂账!”

  朱檀站在原地,听着老朱的点评,满脸无语。

  这权交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合着太子批的所有东西,符合老朱心意的才能下发执行,不符合的在老朱这里被否决了。

  人家别的监国是真的有实权,不管处理政务还是任命官员。

  给老朱做监国跟当学生写作业差不多!

  唉.这太子当的真是没滋没味儿的。

第174章 这是什么铳?给四哥玩玩!

  朱元璋批了几个奏章。

  忽然想起了什么。

  抬起头来。

  看到朱樉、朱棣、朱檀三人正向殿外走去。

  “檀儿,咱忘了问你,那50万石粮食,现在到哪儿了?”

  朱元璋也知道,这么多粮食,不一定能跟朱檀一样快运到。

  首先就是运力的速度本就慢,再加上筹集粮草还需要时间。

  不过,朱元璋之所以将这件事安排给朱檀,也是因为他那个红颜知己吴婉儿家就是山东最大的粮行!

  其实,在跟鲁商盐行合作之后,吴家为了活取盐引,更是全国各地收粮、囤地,在晋商没落后,已经成了大明第一大粮行。

  所以,50万石粮草对于其他人来说很难,但对于朱檀来说,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才对。

  另一边。

  朱樉和朱棣听到朱元璋的话忍不住面面相觑。

  朱樉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难怪父皇宠十弟呢,一口气就给派了50万石粮食的任务!

  从山东运过来,怕是得花掉40万两银子了!

  自己忽然就不怎么眼红了。

  朱棣也是哑然失笑。

  一次就给朝廷运了50万石军粮,基本上解决了明军北伐初期所需要的全部粮草。

  十弟可真能干啊!

  也难怪他能张扬跋扈了,哪怕纵情享乐又怎么了,给朝廷花了那么多银子,自己享受享受不是理所应当吗?

  自己劝他属实是有点多余。

  父皇就会一直站在他这边的。

  朱檀听到老朱的话却摇了摇头,笑道:“回父皇,粮草尚未运到。”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哦?没运到?可是因为缺银子?还是缺粮?”

  随后叹口气,道:“没运到应该早点告诉咱!你这不是耽误军机吗?还好咱在九边囤了不少粮,倒也不是非要用你的不可!”

  朱檀笑道:“粮草还在路上,孩儿想着走陆运,这么多粮,损耗太大,索性都走海运了!鲁王卫也都跟着上了船,应该这两三日内便到了!”

  朱元璋愣了愣,皱眉道:“海运?伱胆子有点太大了吧?遇到风浪怎么办?若是遇到倭寇又怎么办?你的鲁王卫会海战吗?”

  朱檀笑道:“遇到倭寇更好,顺手剿了!只是儿臣估计他们不敢来!

  至于风浪

  父皇,其实前朝每年也都用海运,每年从南方运粮到北平,一年的损耗还不足半成,实在是微不足道,儿臣这次用的都是能运万石粮食的大船,更是不用担心风浪问题!反倒是漕运、陆运消耗更大!50万石粮,海运折算一下,成本也就是一万石左右。

  但陆运的话,估计就要二十万石损耗了!漕运.”

  朱檀笑了笑。

  如今北平又不是京城,没那么多人口,也没有那么大的粮食需求,元朝时候很通畅的京杭大运河,如今又淤积了不少。

  很多航段已经不能走了。

  朱元璋倒也清楚,又问道:“那海运的速度跟陆运比又如何?”

  朱檀笑道:“自然是海运快了!海运可以昼夜不停,陆运可做不到!而且那么多民夫壮丁耽误日久,跟海运的效率是比不了的!

  这些粮食过几日便会卸在海津府(今天津)的码头上,到时候再转陆运送过来,父皇放心便是!”

  朱元璋脸上这才露出笑脸。

  原本,他是对朱檀用海运省钱有些不满的。

  毕竟,军国大事,一刻也耽误不得,如果朱檀爱惜银子,在朱元璋看来,还是格局小了。

  如今看来,海运不但快,还便宜。

  那就没什么好说了。

  只能说这小子,真能干啊!

  朱元璋看看不远处。

  朱樉和朱棣正向自己这边张望,皱眉哼道:“看什么看!没事多跟你们十弟学学!一个个身为兄长,好意思被弟弟比下去么?

  这一次北伐,谁表现好,咱也给他亲王双俸!”

  朱棣叹口气。

  自己自小跟岳父徐达学的是打仗啊,哪懂这些东西!

  朱樉更是满脸无奈。

  其实自己也挺能搞钱的,如果不考虑藩地内老百姓的死活的话

  不过,到底是不如老十啊!

  七八日后。

  如今的北平城中。

  尽管春节的热闹已过,但寒冷的气候依旧牢牢抓住这座城市。春寒料峭的气息中,街道两旁的柳树只是勉强吐出了几点嫩绿,仿佛在冰冷的空气中颤抖。

  早晨,薄雾缭绕,遮蔽了远处的山峦,使得整个城市仿佛笼罩在一层神秘的面纱之下。

  行人们穿着厚重的棉衣,领口紧闭,脚踏着沉重的棉鞋匆匆而行,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为抵御寒冷而紧绷的表情。

  不时有商贩推着木轮车,车上堆满了柴火和炭,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为的是供应给每家每户驱赶严寒。

  在市场的一角,热气腾腾的食摊前,几名顾客围坐着,双手紧握着热腾腾的羊肉串或是炖汤,试图从中汲取一丝暖意。

  偶尔,从巷子深处传来孩童的欢笑声,他们不畏寒冷,脸颊红扑扑的,追逐打闹,为这寒冷的初春增添了几分生气。

  北平城中,虽然春节的灯笼还挂在高门大户的门口,但已经失去了节日的热闹,只剩下风吹过时的摇曳和寂寞。

  寒风吹过,带起了街角落叶的沙沙声,似乎在诉说着初春的寂寥与等待。

  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这样的气候中,以各自的方式度过着明朝初年的一个又一个日子,期待着真正春暖花开的到来。

  当然。

  即便是这些最平凡的百姓。

  也感受到了此刻北平城的不同寻常。

  毕竟,此时的北平城中。

  百姓只有十几万。

  但来自各处的大军云集,已经林林总总不下20万了。

  除了秦王,晋王,燕王,齐王,鲁王几大藩王聚在这里。

  还有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等等名将。

  朱檀住在朱棣为他安排的宅子里已有六七日。

  这之前,这里住的是元朝丞相。

  朱檀百无聊赖地走出房门。

  微微叹了口气。

  没有王妃在,自己这几个亿的寂寞真是无处安放!

  忽然。

  一阵马蹄声响起。

  数十名自兖州鲁王府赶来的将士,他们骑着汗珠滚滚的骏马,似乎连夜赶路而来。

  这些将士铁甲闪闪,长矛如林,然而最吸引朱檀目光的,却是他们肩背之间那几十支新式火枪!

  众将士翻身落马。

  跟门口卫士通禀了一声。

  朱檀闻言倒是十分欣喜,立刻召见。

  很快。

  众将士背着枪便走了进去。

  “殿下,这是陶先生制好的火器,他说您一定会满意,还请殿下过目!”

首节 上一节 295/31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