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斗之智近乎妖 第406节

  ‘不’字出口,司马谷急火攻心而死。

第556章 禅让大典

  司马师看着死不瞑目的司马谷,重重一叹,流下眼泪,低声吼道:

  “不忘国仇家恨!杀父的仇,亡国的恨!我司马师,一定要灭了刘禅父子!”

  他站起身,看向走到帐篷外,又是一叹:“来人,将此人,以偏将之身份厚葬!”

  “遵命!”

  两个士卒闻声进帐,抬起司马谷往外走,刚刚走到帐门,被帘子扫了一下,将其鞋子打落在地。

  司马师见到,俯身捡起来,感觉其鞋底很厚,但是没有多想,轻轻的拍打了一下上面的土,认真的给司马谷穿上,悲痛道:

  “一路走好。”

  士卒抬着司马谷去了后营,命人找来焚烧尸首的薪柴,见四下无人,摸索了他身上的财物,脱了他尚能穿的袍子和鞋踹在怀里,将司马谷放在薪柴堆上。

  点了火,静等大火燃尽。

  另一边,司马师总觉得忽略了什么,但就是不知是什么。

  他看到桌案上的公文,微微摇头,走到软榻边,学着西域人的习惯,脱了鞋子盘腿坐下。

  忽然,他惊道:

  “鞋子!鞋子不应该那么厚!难道,里面有情报?”

  想到这,他立刻起身,急急向后营奔去。当他赶到时,只见到了熊熊火焰,不禁有些失落,转头问士卒:

  “他的鞋子也一起烧了吗?”

  士卒闻言一惊,连忙紧了紧衣襟,低声道:

  “烧……烧了。”

  司马师闻言,转身离去。

  见军师走了,两个士卒相视,眼里全是惊慌。

  一人道:“杨驴子,你说军师为什么专门找你询问鞋子?”

  杨驴子喝道:

  “孙骡子,你记住了,鞋子被烧了!烧了!你记住喽!”

  **********

  九月初三。

  长安。

  刘备、刘禅和满朝文武已经回长安五天了。

  这几天,全城都进入了喜庆、忙碌、紧张的氛围中,几乎全城的人都被动员起来。

  治安衙役比平时多了一倍,盔明甲亮的穿梭在大街小巷。

  工匠们遍布全城,将临街的墙面、门窗进行系统的规整,确保整洁美观。

  城里还新组建的卫生队,每天检查街道的卫生情况。

  全城百姓都不准随意倾倒污秽,鸡鸭家犬等全部被关在居民家中不准乱出,进城的牛马等牲畜全都绑了粪兜,防止粪便污染街道。

  甚至,因为秋季落叶过多,京兆尹下令,环卫工匠每天要上街打扫十次,确保任何一个角落都保持干净整洁。

  朝堂中,诸葛亮、法正、李严等重臣更是忙的废寝忘食,将官员队列、仪仗方位、旌旗布置、鼓乐演奏、祭天祭祖物料等等事务细细罗列,禅位仪式的大小程序被演练了无数次。

  皇宫、天坛、地坛、太庙等处都是一番忙碌的景象,将士、宦官、宫女各自做着繁杂的工作。

  此时,阿斗相比其他人就幸福多了,无论禅让大殿多么费事,都不需要他过多的处理。

  只需要按部就班地分下去,然后是不是检查、问询一番就可以了。

  甚至,他可以长时间在东宫陪老婆孩子,时不时咏诵杜甫的:“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咏诵南宋高似孙的:“当时共说黄房事,回首空惊碧海埃。前度刘郎今得度,桃花一一为郎开。”

  咏诵唐朝胡令能的:“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要么就是唐朝刘商的:“长看岩穴泉流出,忽听悬泉入洞声。”

  一片诗词歌赋声中,日子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九月初十。

  这一日,是章武皇帝禅位,新皇登基的日子。

  这日天不亮,满朝文武大臣身着朝服,手持朝笏,从四面八方齐聚大汉皇宫。

  整齐排列在未央宫前,脸上写满了对天子的敬畏与忠诚。

  各种仪仗队分列各处,各色旌旗柔柔展动,当太阳升起,暖光铺洒在大汉皇宫的每一片琉璃瓦上,熠熠生辉。

  在众文武的翘首以盼中,刘备和刘禅的銮驾缓缓驶来,停在未央宫前。

  父子二人皆头戴冠冕,身穿龙袍,面容庄严而神圣。

  目光如炬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官员,遥望山川大地,审视着自己的江山社稷。

  在众人的簇拥下,刘备和刘禅迈着沉稳有力的步子,缓缓走上未央宫前殿的玉阶,一步一步,拾阶而上。

  万众瞩目中,他们登上最后一个玉阶,站在未央宫前的最高处,转身看向满朝文武。

  殿前聚集了天下最具文韬武略的文武大臣,放眼望去,可谓将星璀璨、文曲耀眼。

  这个时代的天骄齐聚,仰头望向未央宫前方的天子,一齐跪拜,一齐高呼万岁。

  万岁二字震耳欲聋,越过宫墙,回荡在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

  这时,炮声响起,天宇轰鸣,大地震动。

  待炮声稍稍散去,庄重的鼓乐声传了出来。

  红服宦官在鼓乐声中走到殿前,郑重拿出传位诏书,高声宣读道:

  “皇天后土,祗承大统。朕,汉室之尊,承上天之运数,继愍皇之遗命,受万民之拥戴,容文武之辅佐,荡除敌寇,振奋寰宇,中兴大汉。

  本欲继创业之余烈,福泽万民。然朕年岁已高,体衰神疲,宜当传位嗣子以续汉家之祚。自古帝王传承,皆以孝友为先,德行为本。太子刘禅,性行温良,孝敬朕躬,文韬武略,功勋卓著,具备君德。宜为社稷之嗣,承天下之重任,以继大统。

  望百官忠诚辅佐新君,恪尽职守,共策国是。望天下臣民,尊奉新君,共图华夏繁荣。

  谨布诏书,以告天下。

  此诏既下,咸宜遵奉。”

  读罢,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回声久久不绝。

  关羽、张飞、赵云、黄忠、法正、诸葛亮等重臣遥望殿前鬓须斑白的刘备,遥望风华正茂的刘禅。

  一个个激动不已。

  他们自投入刘备麾下,吃过了太多的苦,见过了太多的生死离别,曾被人追着屁股、舍家舍业的逃命,也曾挥斥方遒横扫千军。

  从冀州幽州到徐州,从荆州到益州,从汉中到关中,从中原到海外。

  他们倾尽一生之力,同殿前的父子一起,扫除一切敌,在大汉倾覆后,生生再创了一个大汉。

  比前汉、后汉更加强大,更加朝气蓬勃的王朝。

  山呼声中,符宝郎怀抱传国玉玺,交到刘备手中。

  刘备接过玉玺,转向儿子,缓步走过去,伸过双手,稳稳的递出玉玺,沉声道:

  “吾儿智量武端,过于所望,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第557章 登极大典

  刘禅稳稳的接过玉玺,沉声道:“继往开来,砥砺前行,再创盛世!”

  刘备重重点头,缓缓松开双手,传国玉玺的重量逐渐传到刘禅的手上。

  阿斗的目光从刘备脸上落到玉玺上,只见玉玺方圆四寸,上钮交五龙,肩部的“大魏受汉传国玺”已经被工匠磨去。

  沉甸甸的触感直达心底,华夏万古苍生的沉重感,落到了阿斗肩头。

  刘备看着手捧玉玺的儿子,一边感慨着阿斗的才干,一边畅想着未来,缓步离开未央宫正中的禅让台,退到右边不远处。

  此时,未央宫前,刘禅身穿龙袍,手捧玉玺,一股气吞山河、指掌众生的气势,自他身上散发出来,直达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灵。

  众文武看着父子交接皇权,皆感慨不已。

  有人感慨刘备之仁德,有人感慨皇室之和睦,有人激动的老泪纵横,更多的人被新皇的气势所慑,在礼仪官的指令下,一齐跪拜,山呼万岁。

  这时,未央宫四周,鼓声大起。

  隆隆的声音压盖过一切声音,响彻寰宇,足足持续了一刻钟,巨响震人心神,将禅让大典的气氛推向高潮。

  鼓声罢,万物寂静。

  黄皓迈着庄重的步子,走到殿前,拿出新帝登基诏书,高声宣读:

  “惟章武二年九月,皇帝禅,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后土:

  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昔者,曹丕窃据神器,弑帝屠嗣,章武皇帝惧汉邦将湮于地,起兵涤荡奸佞贼寇,光复汉室。

  今皇帝玺绶于禅,扶升御座,诫翊赞天符,荷承先绪,庶澄清世界,砥砺民生。禅自当简拔忠良,辅弼朕躬,倾听舆情,体察民隐,务在阜财安民,致国家于隆盛;当崇法度,明赏罚,兼容并包,夙夜匪懈,以保社稷之安宁。

  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故号召臣民,同心协力,共策国是。期,百官恪尽职守,忠诚于国;望,万民献计献策,共铸盛世。

  愿天佑我汉室,祚我皇图,永绥四海,历世无穷!”

  诏书读罢,群臣跪拜恭贺。

  这时,一道嘹亮的凤鸣冲霄,一只眩目的“彩凤”忽然出现在未央宫屋脊,长鸣五声,展动翅膀,在皇宫上空久久盘旋。

  凤鸣声中,黄皓展开另一份诏书,感章武皇帝之仁德,念皇亲、勋贵、文武之功德,开始尊封、册封和敕封。

  首先尊章武皇帝为太上皇,吴皇后为太上皇后,册封张氏为皇后,关氏等按光武帝旧历一一册封,同时对涿县皇亲逐级册封,加赏封地。

  后敕封关羽、张飞、赵云、法正、诸葛亮等百余勋贵功臣的爵位,并在海外诸方划定封地,由他们委派直系后人前往就藩。

  文武众人发现,除了贵霜、大宛、乌孙、朝鲜、丸都、大月、疏葱、高昌、龟兹、赤谷等少数听过的名字,更多的是诸如海兰泡、百济、新罗、高丽、库页、白令、扶桑、暹罗、柔佛、锡兰、吕宋、爪哇、真腊、南掌、百乘、斯塔、达萨玛、吐蕃、拉萨等等闻所未闻的地名。

  同时,所有人都从贵霜、大宛、乌孙这几个地名里断定,新皇登基的首要大事,就是出兵灭了这几个挑事的国家。

  众人还没喘过气来,黄皓拿出了第三封诏书,宣布废除三公九卿制,实行内阁部门制。

  原本位高权重的三公,要么进入军机处,要么执掌某个部,权力大大缩水。

  若是放在其他朝代,文武百官早就炸锅了,最轻也是以集体辞职要挟君王,严重的就是起兵谋反,推翻暴君了。

  但是,当今的皇帝是刘禅,那个用了两三年时间统一华夏,收服异族,并将海外诸方纳入治下的英武新皇。

  早就忠心臣服的文武不仅没有一丝抵触之心,甚至积极出谋划策、查缺补漏,将能看到的缺陷全都完善了。

  阿斗端坐御座,听着黄皓诵读冗长的敕封名单,脑海中突然传出系统的声音:

  【叮……宿主成功登基,增加一个新技能,触摸辨识忠诚度。】

  阿斗一呆,问道:“系统,你说的明白些。”

首节 上一节 406/43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