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之乱臣贼子 第69节

  他最怕的就是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到时候,将秦寿逼成了李傕、郭汜之流,那才天大的祸事。

  “那我们回去之后,多邀请一些亲朋好友前来,大家一起复兴汉室。”杨彪拍着大腿,神情较为轻松。

  “大善。”众人纷纷点头,又计议了一番,这才告辞而去。

  马车上,伏完和董承两人隔案而坐,马车内一片寂静。

  “杨彪能信任吗?”董承有些迟疑,说道:“五名内阁之中,杨彪居然占了一席之地。你说,会不会?”

  董承望着伏完,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他应该不会吧!杨彪对天子还是很忠诚的。我看,秦寿让他杨彪成为内阁大学士,实际上是来堵天下人的悠悠之口的。”伏完还是很清醒的。

  “哎,我就是担心杨彪也投靠了秦寿,那就不妙了,他的儿子现在是秦寿的心腹啊!”董承低声说道。

  伏完冷哼一声。

  “可惜的是,我们手中没有兵马,否则的话,哪里需要对方来勤王。”伏完叹息道:“这次举荐你为卫将军,掌握南北两军,就是要为陛下掌握一支兵马,这样就能在关键的时候起作用。”

  董承点点头,他当然知道兵马的重要性,但关键的问题,秦寿会同意吗?

  对于这一点,董承并没有把握。

  这次朝堂官职变动,让他知道,秦寿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夫,不能以寻常的武将来揣测对方。

  明日朝堂之上,会有什么样的结果,董承并没有什么把握。

  马车缓缓而行,车内两人的心思却是不一样的。

第120章 一顿操作猛如虎

  今日的未央宫内,无疑多了一些喜庆。

  一天的时间,在京师的文武百官也知道发生的事情,战争并没有爆发,皇帝也没有废除,大汉王朝一切都正常。

  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粮草运进了京师,京师的粮价瞬间回落。

  而且,昨天晚上,骁骑军就在城门口张贴布告,招人。

  招人修葺皇宫、城墙、民宅,招人挖掘护城河,还有招募兵勇等等。

  不仅仅给吃的,还给钱。

  城内的大批的难民纷纷离开内城,前往外城赚钱吃饭。

  无一不在显示着,关中的秩序正在恢复。

  这样一来,朝中的公卿大臣们才有心思管理朝堂上的事情。

  连带着这些大臣们看着秦寿的脸色都好了许多,最起码不是西凉兵马那样可怕了。

  “授命承天,大皇帝诏曰:论道经邦,任惟勋德…卫将军秦寿,器宇冲深,智谋英果。…可骠骑大将军使持节,馀官悉如故。钦此!”

  大殿之上,内侍尖细的声音响起,传遍朝堂之上。

  “臣谢陛下圣恩。”秦寿面色平静,接过圣旨。

  刘协见状也松了一口气,他也担心秦寿将自己废掉,换上刘辩,现在让他放心了许多,最起码秦寿接下了自己的诏书,那就是认可自己。

  “陛下,臣有本奏。”

  秦寿走了出来,浑厚的声音在大殿上响起。

  “卿有何奏章?”刘协面色一紧,端坐的姿势都正经了不少。

  “陛下,自从黄巾祸乱以来,朝纲不振,固有董卓、李郭之乱,臣欲改百官机制,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庙堂之上,为陛下分忧。”

  “臣欲设内阁,贾诩、钟繇、荀攸、顾雍、杨彪入内阁,称之为内阁大学士,处理国事。”

  “内阁之下,设有八部九卿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协助内阁,处理朝中大事。”

  “另外征辟江淮张昭为吏部尚书、蔡邕为礼部尚书,江淮鲁肃为兵部尚书,江淮宗室之后刘晔为工部尚书,徐州张纮户部尚书,举荐士孙瑞为刑部尚书,征辟徐州糜竺为商部尚书,征辟京兆杜畿为农部尚书。”

  秦寿的声音大殿内响起,伏完等人嘴巴张的老大,双目中闪烁着愤怒之色,五位内阁大学士中四人是秦寿的部下,八部尚书之中七人不是征辟,就是秦寿的部下,属于帝党的唯有士孙瑞。

  “陛下,臣认为有些不妥。”伏完越众而出,大声说道:“陛下,虽然朝廷发出征辟令,但这些名士一向都以抗拒征辟令为荣,所以这些人未必会前来,到时候不仅仅会影响朝廷的运转,还会损害陛下的名声。还请陛下明察。”

  “是啊!大将军,这些人未必能来啊!还是先从朝中选取官员,等到遇到合适的人选之后,再做决定不迟。”杨彪也是心惊胆战。

  按照秦寿的安排,八部九卿五寺二监二院一府中最重要的是八部,只留了一个刑部给了士孙瑞,实在是太过分了。

  “杨阁老,朝中的官员本就不足,其他的九卿五寺二监二院一府尚且不能足呢!”秦寿提心道。

  杨彪先是一愣,很快就明白,这个“阁老”就是指自己的。

  心中顿时一阵暗骂,皇帝还没有下达圣旨呢!就称呼自己的官职来了,这让他有些尴尬,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这种新的称呼,又让人感到十分舒坦。

  “陛下,臣举荐刘艾大人为宗正府宗正;伏完大人为少府;董承大人为太常;王邑为大理寺卿。司马防为光禄寺卿;李文正为都察院监察御史;乐祥为国子监监正;张时为河东郡守,周异为京兆尹。”

  秦寿又大声说道。

  整个朝堂之上,传来一阵阵议论声,伏完等人面色苍白,他不知道,秦寿是哪里弄来的人选,这里面有的人名他是听过的,有的人名他根本没听过。

  他看了董承一眼,见对方也是睁大着双眼,顿时生出苦笑。

  都说秦寿手中无人,看看对方手中的人选还是很多的。

  现在只能希望,那些接到征辟令的人不会理睬对方。这样一来,秦寿的计划就会落空,大量的官职就会出现空缺,被满朝文武所取代。

  “臣举荐冀州袁绍为大将军,领冀州牧、邺侯,举荐陈留曹操为太尉,领青州牧、即墨侯,孔融还朝为礼部左侍郎;举荐幽州公孙瓒为征北将军、渔阳侯。”

  众人听了脸色再次变了起来。

  大将军和太尉是朝廷两个重要职位,一个专司征伐,一个制定策略;不能说谁的职位更高一些,有的时候,大将军位于太尉之上,有的时候太尉在大将军之上。

  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的大将军和太尉不和,这是很肯定的,东风压倒西风,或者西风压倒东风。

  关键的问题是袁绍和曹操是好兄弟,现在被封了大将军和太尉,倒是谁听谁的。而冀州和兖州、青州都比较靠近,尤其是青州,有一半是在河北。

  这两人能搞好关系吗?

  还有公孙瓒,和幽州牧刘虞关系很差,和袁绍正在厮杀,现在公孙瓒为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按照这样的设置,公孙瓒可以掌管冀州兵马,从而公孙瓒就有足够的理由插手冀州之事了,相信公孙瓒是非常乐意接受的。

  只是如此一来,冀州、幽州、兖州、青州都将乱成一团,加上现在的徐州等地,关东大地将会乱成一锅粥。

  群雄们哪里还有心思来管朝廷的死活,都恨不得侵占对方的地盘。

  秦寿一番操作猛如虎,关东群雄将会打的头破血流。

  杨彪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面暗自惊骇。

  几道圣旨就将群雄的目光从自己身上转移开来。

  “陛下,臣认为,以后除掉朝廷正是册封,各地官府无权举荐、任免官职。”

  秦寿又大声说道:“若是如此,朝廷威严何在?陛下威仪何在?”

  “卿所言甚是,准奏。”

  刘协本身就听的迷迷糊糊,听到“陛下威仪何在”的时候,潜意识大声喊道。

  “陛下圣明。”

  秦寿连忙说道:“陛下已经准奏,内阁拟旨,传之天下。”

  “臣等遵旨。”贾诩也立刻说道。

  刘协睁大着双眼,顿时忘记自己说什么了。

第121章 见利忘义袁本初

  杨府,杨彪跪坐在软席之上,伏完、董承等人也分列两边。

  朝堂之上,帝党看上去没有失败,但实际上却是惨败,内阁、六部、九卿、五寺等等,大部分名额都落入秦寿之手。只有少量,不重要的位置在帝党手中。

  “暂时不用担心,他征辟的那些人未必会来,就算来了,也未必是他的人,像孔北海岂会甘心做他的属下?”杨彪倒是放心的很。

  看上去秦寿举荐了不少人,但也得看看那些人可会来?并不一定,发了征辟令,这些人都会来此。

  “嘿嘿,若是一个都不来,那倒是有意思的很。”伏完冷笑道。

  杨彪听了不说话,朝廷发了征辟令,这些人一个都不到,朝廷的威严何在?朝廷失去了威望,众人脸上也无光啊。

  “现在长安城正在大兴土木,蒲津渡、函谷关每天都有大量的粮草运入关中,秦寿这是想重建关中的节奏啊!看来,他是不想迁都啊!”士孙瑞忽然幽幽的说道。

  “内阁的意见正是这样的,长安城的皇宫三大殿是好的,而洛阳皇宫被董卓焚烧了不少,所以暂时定于长安。”

  杨彪参加了第一次内阁会议,将事情说了一遍。

  “哼,找了再多理由,就是不想返回洛阳。”董承不屑的说道。

  董承在洛阳附近还有不少土地,恐怕不久之后,就会被人分去,想想就心痛。

  杨彪瞟了他一眼,秦寿也不是傻子,岂能不知道你们的心思,去了洛阳,你们肯定想和关东诸侯联系,那个时候,皇帝只要冲出了虎牢,就是关东地界了。

  哪里有长安来的安全?

  “眼下的局面就是这样的。”杨彪叹息道。

  从上朝回来,他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大量百姓脸上都露出了笑容,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姓对骁骑军的信赖。

  要知道,那些百姓以前可都是流民,现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吃上饭,还有了钱财,看到了希望。

  用秦寿的话来说,这叫做“以工代赈”。

  杨彪不得不说,秦寿和他的骁骑军已经在关中站稳了脚跟,仅仅一天的时间,就有千人加入了骁骑军。

  “袁本初那边,不知道会不会接旨?”伏完幽幽的说道。

  他的心情很复杂,袁绍接旨,说明对方承认皇权,也承认秦寿对关中的统治;一旦不接旨,那就是意味着他反对秦寿,也反对皇帝。

  两种结局都不是伏完想看到的。

  众人一阵沉默,纷纷望着北方,他们对袁绍可是充满了信心,四世三公之后,一旦知道秦寿在关中的所做作为,会不会兴兵勤王?

  杨彪没有说话,在内阁的时候,贾诩等人早就分析过了,袁绍肯定会接过圣旨的。

  袁绍是见利忘义之人,袁氏四世三公,却从来没有做过大将军的,秦寿让出大将军之位,实际上就是承认对方为天下霸主,这样的名头,袁绍又怎么可能让出来呢!

  所以他对袁绍也失去了信心。

  邺城,袁绍的府邸很大,宛若皇宫一样,早就超过了正常的规格,但在冀州,无人敢管这些,因为他就是这里的土皇帝。

  大殿之上,袁绍气势威严,扫了众人一眼。

  “想来你们也知道,朝廷来了钦使,已经渡过了黄河,朝邺城而来,消息传来,要加封我为大将军,领冀州牧,邺侯。这个圣旨要不要接?”

  “哼,这哪里是朝廷的旨意,分明就是秦寿的主意,他现在掌握了朝廷,要册封谁为大将军,谁就是大将军,一切都听他的,主公若是接下了圣旨,就是承认他的地位。”

  田丰大声说道:“当初我就说过了,应该领军西进,袭取河内,迎接天子于邺城,那个时候主公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吗?一个大将军算什么,就是丞相也是可以的。”

  “现在朝廷已经没有丞相了,秦寿设立内阁,以贾诩等五人为内阁大学士,辅佐天子,掌控百官,治理天下,并无人担任丞相。”

  郭图轻笑道:“大将军是朝中最大的官。”

  “主公,这个秦寿担任何官职?”许攸双眼一亮。

  “他为骠骑大将军。”袁绍略显自得的说道。

首节 上一节 69/9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