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百岁老将,我打造最强家族 第94节

  历史上高览就是袁绍麾下的将领,后来转投曹操。他在官渡之战中的表现备受关注,与张郃一同投降曹操,成为了曹操的重要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高览的形象被描绘得英勇善战,曾与许褚大战不分胜负。在投降曹操后,他被封为偏将军、东莱侯,为曹操的统一北方立下了赫赫战功。

  为曹操的统一北方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高览也是“河北四庭柱”之一,与颜良、文丑、张郃并称为袁绍手下的四大名将。

  “说的不错,那你以为,这一仗该怎么打?”

  李鸿捋着花白胡须,开口对高览说道。

  高览听到李鸿认可自己的话,倒是微微激动,不过,高览很快便把思虑转移到如何打这一仗上了。

  高览微微沉吟,便在众人注视下,对李鸿拱手沉声道:

  “老将军,览以为,可三股分兵缠住其余三大主力黄巾,主攻一路,先拔黄巾一军,震慑天下黄巾!”

  大帐内,高览的话,让蹇硕、贾诩、田晏、臧旻几人眼睛大亮。

  就连刚刚有些不爽的张飞都是一怔,随之看向高览目光柔和起来。

  显然,高览的策略确实高明多了。

  李鸿欣慰捋了捋花白胡须,笑道:

  “说的不错,不过,还没有说到根本上。每支黄巾主力都有不下十万大军,若分兵三路牵制,再用一路主攻,还是分兵显得太少,而对背嵬军的兵力负担又大。如此,分兵只为牵制住黄巾主力别攻向洛阳,那为何还要多分一路兵牵扯黄巾后方的张熹黄巾?只分兵两路牵扯,主攻一个不就行了?还有,你以为我背嵬军该攻哪一路?张角三兄弟?波才一路?或是占据帝乡的张曼成,背嵬军又该何时分兵?”

  中央大帐内,李鸿捋着花白胡须笑着对高览连连发问,直接当场把高览给问懵住了。

  不仅高览,大帐内张飞、颜良、潘凤、岳麓、武安国、邢道荣等将亦是懵逼。

  高览回过神来,微微苦笑,不过随即对李鸿拱手道:

  “老将军问的是,请老将军赐教!”

  李鸿点了点头,说道:

  “分兵是为了牵扯住黄巾不向洛阳进攻,那么,在黄巾后方的张熹一路黄巾便暂时先不管了,节省背嵬军兵力。”

  “至于主攻哪路黄巾?以及何时开始分兵,老夫以为,当先集中九万背嵬军集中全力对夹在中间的颍川波才黄巾镇压,再进行两路分兵,携大胜之势分兵进攻南阳张曼成、巨鹿张角!”

  “背嵬军是大汉朝廷精锐,既然征讨黄巾,那么便要安陛下、世家以及天下百姓之心,也当震慑天下黄巾!”

  李鸿声音并不大,但是话音传入一众武将耳中,却让一众武将浑身猛地一震,突然有种醍醐灌顶感觉,对进攻黄巾清晰起来。

  先集合全部兵力,直击中间的颍川黄巾,大胜之,震慑天下。再背嵬军分兵两路一路直击南阳,一路直击巨鹿!

  高览深吸一口气,看向李鸿目光充斥敬佩,当即拱手道:

  “老将军用兵如神,末将佩服!”

  “此次老夫用兵之策,可是从伱们口中得来的,你们都不错。”李鸿温和笑着说道。

  听着李鸿的话,张飞、高览两人都颇为激动,看向李鸿目光充斥敬佩与臣服。

  他们跟随李鸿打仗几年了,尽管他们都是李鸿派来的,但是李鸿却从来不吝啬兵法、战阵知识传授与教导。

  这让他们打心中对李鸿尊敬。

  “行了,既然接下来用兵策略定下,那么,便全速行军吧,陛下与文武百官都在期待听到捷报呢,第一仗,我们要打的响亮、干脆,打出背嵬军的强大,这可是背嵬军在大汉内初次表现,待后面,老夫给你们在陛下面前请功!”

  李鸿笑着对众将说道。

  众将闻言,无不摩拳擦掌,一副要争取大战一场的模样。

  翌日,背嵬军继续开拔,向颍川郡快速奔袭前进。

  因为是骑兵奔袭,因此,背嵬军的行进速度很快,很快便进入了颍川郡。

  颍川郡在东汉时期地处中原,毗邻帝都洛阳与帝乡南阳,是儒学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大汉人才的集中之地。

  背嵬军大军浩浩荡荡一路进入颍川郡,李鸿便见到各郡县皆有黄巾肆虐。

  面对小股黄巾,李鸿大手一挥。背嵬军骑兵四出,击溃一波又一波的黄巾小股军队。

  现在的黄巾起义差不多进入到了中期阶段,虽然悍不畏死的黄巾还有,但是更多的黄巾劫掠成性,开始携裹百姓入伙,战力大减。

  面对背嵬军的铁骑扫荡,无不崩溃、瓦解。

  背嵬军在颍川郡内继续南下。

  因为波才正在率领大批颍川黄巾在围攻困在许县的皇甫嵩与曹操。

  而许县,正在颍川郡东南部。

  背嵬军一路奔袭,一路扫荡颍川各县的黄巾军,黄巾军一路被打的哇哇叫。

  在背嵬军路过颍川郡治所阳翟时,发现正有数千黄巾军攻城,背嵬军千军万马扫过,当即在城墙上官兵以及阳翟各大世家欢欣鼓舞下,击溃这股黄巾军。

  傍晚,背嵬军在阳翟城外安营扎寨。

  军营。

  大帐内。

  “车骑将军,我家郡守以及阳翟城内各大世家欲请车骑将军入城赴宴,以感谢车骑将军扫除黄巾围城之恩。”

  颍川郡守麾下功曹,看着李鸿恭敬说道。

  李鸿听到对方的话,微微沉吟,随之问道:“颍川郡守是李旻?”

  那功曹闻言,忙谄媚笑着说道:“回车骑将军的话,正是我家郡守!是与李老将军本家!”

  李鸿闻言,点了点头。

  对于李旻,李鸿还是知道的,毕竟也是大汉少有姓李的,不过这颍川郡守李旻却与陇西李家并没有关系。

  若是李鸿记得不错,这李旻在历史上还露过面。

  在东汉末年,颍川郡守李旻在初平元年(190年)作为讨董联盟成员之一,参与了对抗董卓的战争。然而,他被董卓的将领徐荣擒获,并在雒阳毕圭苑被烹杀。

  “行,老夫知道了,今晚会入城。”李鸿直接应了下来,虽然这李旻并不是陇西李氏族人,但是毕竟也姓李,拉拢到李家还是不错的。

  “对了,老夫早就听闻颍川多才俊!今晚宴会,让各家族以及阳翟城内的才俊多来一些,老夫倒是见识见识!”李鸿似乎想到了什么,对那功曹补充说道。

  功曹忙道:“诺!”

  李鸿看着颍川功曹离去,眼眸倒是泛起一抹期待来。

  自古颍川多才俊,这并不是妄言。

  李鸿记得,尤其这个时期的颍川更是才俊辈出,搅动大汉末年风云。

  如荀彧,字文若,被称为“王佐之才”的男人。

  是东汉末年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董卓执政后,率领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荀彧料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投奔曹操。吕布趁曹操东征,袭占兖州,荀彧保卫兖州三城。后建议曹操“深根固本以制天下”,使其收复兖州。

  建安元年(196年),荀彧劝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县,得挟天子以令诸侯。

  荀彧居中持重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他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因其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堪称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

  让李鸿期待的是,这荀彧便在这阳翟城中。

  而荀彧还有个侄子,荀攸亦是让李鸿期待。

  荀攸,字公达,他也是曹操的重要谋士之一,在官渡之战等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被曹操称之为谋主。

  除却,荀彧、荀攸二人。

  被荀彧举荐给曹操的锺繇、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也皆是颍川这个时期的人。

  郭嘉号称鬼才,颍川小太公,亦是汉末三国顶尖智谋之士。

  如此多的大才汇聚颍川,他这次率领大军来到这里,说什么也要薅上几把。

  夜幕开始降临,对于世家而言,恐怕现在才是夜生活的开始。

  李鸿换上一身宽松的衣服,唤上典韦带上甲士,携着同样有兴趣的贾诩进入阳翟城。

  阳翟城前,颍川郡守李旻正在等待着。

  看到李鸿来了,李旻忙带人迎了上来。

  李旻是个儒雅的中年人,倒是带着一些武人气息。

  “颍川郡守李旻见过李老将军!阳翟城,多亏了李老将军率军前来啊。”李旻见到李鸿立即恭敬行礼,笑着说道。

  “阳翟城坚固,再有百姓、世家相助,就算背嵬军没有到,在颍川郡守的率领下,也会固若金汤的。”李鸿笑着回道,

  “还是多亏了李老将军大军啊旻今日看了,真是强大无比,其实我早听过李老将军之名,说实话,旻与李老将军还是本家,只是可惜一直未得一见啊。”

  李鸿与颍川郡守李旻两人见了,一阵寒暄。

  “李老将军,宴席已经备好,并且各大世家家主皆到了,按照李老将军吩咐,颍川才俊也都来了,李老将军我们进城吧!”颍川郡守李旻对李鸿说道。

  “好,进城!老夫今日倒是想看看颍川才俊如何!是否如传言那般!”李鸿捋着花白胡须,笑道。

  “请!”

  ……

  ps:今天状态不太好,兄弟们求持续追更,后面更精彩,主角平定黄巾,划分势力,打下草原,逐鹿大汉……

第107章 李鸿画的大饼又白又大,颍川才俊们

  皆震惊

  夜幕下,阳翟城。

  颍川郡守府,灯火通明。

  大厅内,数十个颍川有名有姓的皆聚集一堂,却是正在等待着什么。

  这数十颍川有名有姓者,有各大世家的家主,也有年轻一辈的俊杰,议论纷纷着,颇为振奋与期待。

  “李老将军在我大汉可是战神一般的人物,竟然要见我们,若是能被李老将军看中,那就不愁前途了。”

  “是呀,听说李老将军之前率兵出征草原去了,现在突然出现在了颍川,应该是被陛下征召回来平乱的。”

  ……

  大厅内,一众颍川才俊们面色激动的议论着。

  显然,他们对于李鸿的印象还是非常不错的。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

  李鸿出自陇西李氏,数十年为大汉镇守边疆,单单这一点,便让人钦佩。

  更不要说,最近几年,李鸿再出山,势头更是凶猛。先大破鲜卑,拯救回数十万大汉百姓,再打造背嵬军,进封车骑将军、大司马,入并州,李鸿可谓名望声望快速暴涨,很得年轻一辈的尊敬。

  能见到李鸿,那并不亚于后世的追星。

  “文若,你以为李老将军参加宴会,提议要我们颍川年轻俊杰参加,是何用意?”

  一个二十岁左右面容俊逸的年轻人对一旁年岁差不多淡然饮酒的年轻人笑着问道。

首节 上一节 94/9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