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话事人 第402节

  等所有考生归位后,皇帝钦定的八股文题目就发了出来,是《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一节》,出自《论语》。

  写命题作文肯定要先审题,“一节”的意思是题目不只有这句,《论语》原文这句的后面一大段都是题目。

  林泰来默想原文,“放于利而行,多怨”后面是“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再后面还有更著名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

  所以文章需要写的主旨就出来了,就是在治国层面上,围绕利和义、礼而写,很经典的内容。

  林泰来感觉,万历皇帝出这种题,简直太符合皇帝本人的脾性了。可能这位皇帝一辈子都在琢磨利、义、礼这三个字。

  八股文命题写作不是放飞自我写爽文,过程是枯燥无味的。

  等到下午时候,林泰来就把这篇八股文以及另一篇不重要的策文题目都写完了。

  交了卷后,从东角门离开了皇极殿广场,然后出宫。

  作为考生,该做的都已经结束,后面的结果就看大佬们如何了。

  在晚上和友人聚会的时候,金士衡问道:“今日答题如何?有没有希望大圆满?”

  最近在谈话中,朋友们一直用“大圆满”来指代再拿一个状元。

  “尽人力而听天命,命里若无不强求。”林泰来不太有把握的答道。

  金士衡又问道:“难道你没有找申相疏通?”

  林大官人很通透的说:“这次申相只怕是中立的,可以理解。”

  对申时行来说,在目前这种舆论风暴下,林泰来平平安安得一个进士功名就是最好结果,没必要冒着巨大风险再去强求状元。

  况且这次皇帝亲自插手,天威莫测之下,申时行也不敢太过于主动的做手脚。

  为了虚名万一惹得皇帝生气,连首辅带林泰来一起迁怒,反而得不偿失。

  所以林泰来这次真不指望申时行帮自己,他也不希望申时行丢了首辅。

  “难道就这样算了?”金士衡似乎比林泰来还不甘心。

  如果没有强力人物的强力支持,在三百多精英里夺取状元,概率极其渺茫。

  可是面对触手可及的九元神迹,不再努力一下吗?

  “不然还能如何?”林泰来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抱起美人就往屋里走,可能是需要发泄一下郁闷。

  殿试当夜,试卷被弥封后锁在内阁里面。

  而十几个读卷官则在锦衣卫监视下,住宿于礼部,禁止与外界接触。

  及到次日,以内阁大学士为首的十几位读卷官们集体来到内阁,开始看殿试的试卷。

  按照规定,有两天看卷时间,期间试卷会分为十几桌,各人轮换着到各桌看试卷,并给试卷评等。

  当然以上是正常情况,有话语权的大佬可以单独力荐某份试卷并说服别人。

  这次不愧为史上最严殿试,各位读卷官确实也不知道每份试卷的名字,只能看到编号,感觉就像开盲盒。

  故而众位大佬只能凭借试卷的文风和内容思想,进行粗糙的判断。如果没有点文字基本功和敏感性,还真不好干。

  因为当前的紧张舆论形势,看卷现场的气氛很压抑,各位大佬都不怎么说话,完全没有欢声笑语。

  尤其是礼部尚书沈鲤,脸上没有半点表情,浑身上下弥漫着生人勿近的锐利气势,仿佛谁碰谁死!

  流水线一般作业,所有被评完的试卷会送到首辅案上,进行最后的汇总。

  这个看卷过程差不多要持续两天,而到了第三天就是出最后结果的时间了。

  三百多份试卷里,连八股文都写不利索的,就有十几份,被沈尚书冷笑着封存了起来。

  等到拆卷时,再从中找出林泰来的试卷,然后单独呈给皇帝。

  然后就是殿试看卷最重要的工作——选出最优秀的三份试卷作为前三名,进呈给皇帝御览。

  并由皇帝钦定这三份试卷的具体名次,状元、榜眼、探花就是这么来的。

  众大佬先是选出两份好评最多的试卷,但是关于最后一份入选试卷,不可避免的、如同宿命般的产生了巨大的争议。

第427章 有点费大臣

  礼部沈尚书用手按着第六十六号试卷,掷地有声的说:“必须是这份!”

  众人又仔细传看了一下第六十六号试卷,便看出了一些关键句子。

  “心欲利而口不言利,名为让而实不能让!”

  “执政智取术驭,实有与人争利之私!”

  “故富强虽著有成书,其弊即在于言利异学,和光同尘!”

  “清净不足以治国,其说实误于无为!”

  站在这里看试卷的,都是大学士、九卿、翰林学士级别的人物,对文字敏感性已经炉火纯青。

  看完这文章之后,众人只觉得满篇清流气息扑面而来,那种愤世嫉俗、痛斥世道风俗的感觉实在太地道了。

  而且仔细揣摩过后,众人又能感受出,这

  再提炼几个关键词,比如“执政智取术驭,与人争利”、“名为让而实不能让”、“和光同尘”、“治国实误于无为”。

  组合起来看,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不是首辅申时行又能是谁.

  这里又没有傻子,申首辅可不就是外表宽厚忍让其实内心多欲,讲究表面和光同尘,治国以清净无为著称么?

  难怪礼部沈尚书单独把

  “时事多弊,此乃震耳发聩之作也!”沈鲤大声的说。

  此刻申首辅的脸色有点难看,但又不好直接说什么,否则就是不打自招、自行对号入座了。

  但申首辅一个党羽,左都御史吴时来站了出来,举着另一份试卷说:“我以为,第八十八号试卷更佳。”

  众人又传看了一遍第八十八号试卷,只见得上面核心几句是:

  “过严于义利之辨,而凡有行也,惟其义焉,然犹务为表暴而形迹之必存,惟恐一毫之涉于利也;

  深求于是非之故,而凡有为也,惟其是焉,然犹务为崇饰而嫌疑之必避,惟恐纤悉之涉于非也。”

  “义利之辨,亦未尝不明,但其所见者,自以为义,而谓天下皆利也;

  是非之故,亦未尝不知,但其所执者,自以为是,而谓天下皆非也。”

  这第八十八号试卷的思想相对就比较“实用”,差不多就是“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别搞道德绑架的意味。

  众人透过文字层面仔细揣摩过后,又感觉这第八十八号试卷有反清流的倾向。

  毕竟清流势力的特点就是“持论过高”,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人,并崇尚于政治说教,执着于是非分明。

  而八十八号试卷却讲究一个务实——不要过于僵化,不要死板纠缠大道理层面的是非,人最怕的就是极端“自以为是”,导致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难怪吴总宪会举荐这份试卷,明显是与沈尚书针锋相对打擂台。

  吴时来亦铿锵有力的对沈尚书说:“六十六号不过是哗众取宠的空谈之作,而八十八号才是经世济用之良言!”

  这可就有意思了,六十六号试卷黑了首辅,八十八号试卷反了清流。

  谁说八股文是僵化死板、不能表达自我思想的文体?

  要知道,前三份试卷是要直接呈给皇帝看的,谁都不想让对家文章被放到皇帝面前。

  所以双方其他人纷纷下场,唇枪舌剑的激辩起来,冷寂了两天的文渊阁终于热闹起来了。

  足足吵了半个时辰后,忽有太监抵达文渊阁,询问道:“皇上已经御临文华殿,为何还不见试卷呈上?”

  首辅作为总读卷官,还是有拍板特权的,趁机一锤定音道:“人臣岂敢让君父久等?就选第八十八号试卷!”

  申时行虽然为人表面宽厚和蔼,但在能出手的时候,绝对不拖泥带水。

  而且他总觉得,第八十八号试卷里那种“反道德绑架实用主义”的味道,很有林泰来的风格。

  毕竟林泰来在首辅面前时,没少对朝政高谈阔论,申首辅对林泰来的一些思想也有所了解。

  所以把第八十八号试卷扔到皇帝面前,也可以作为对皇帝的一种试探。

  大臣们已经好几個月没见到皇帝了,今天可算能一窥天颜。

  十几名读卷官趋步上文华殿,又一起山呼万岁,心内百感交集。

  好几个月不山呼万岁,居然有点生疏了。

  按照惯例程序,礼部尚书作为今年大比的总提调官兼知贡举,负责向皇帝进行考试工作总体汇报。

  沈尚书莫得感情的念道:“陛下以大圣之资,居君师之位,抚盈成之运,当中兴之时,有深仁厚泽之培植,如甘霖化育万物,得人才生长之盛。

  今科天下士就试者五千人有奇,三场拔其由尤者具额以俟宸断,得三百四十八人张之甲榜.”

  也不知道哪位前朝老前辈写的套话,还挺好用的,现在也不落伍。

  已经看两天卷的众大臣也昏昏欲睡的听着,就当是蓄养精神了。

  大家都以为走过场的时候,忽然沈尚书就图穷匕见!

  “首揆申时行以一己之私,排斥针砭内阁执政时弊之试卷!

  实乃背弃公心,丧失信念,堵塞言路,对国家取士极为不负责,辜负了陛下之托付,请陛下俯鉴明察!”

  众人惊愕,没想到沈尚书在这个时刻,突然暴起发难。

  没等别人反应过来,沈尚书拿出了殿试第六十六号试卷,高高举起!

  此时此刻,沈尚书的气势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连宝座上的万历皇帝都有所感应。

  申首辅侧头轻声呵斥道:“沈鲤!你逾越规矩了!”

  按规定就是只呈上三份试卷,剩下的一等试卷只作为备卷。如果皇帝对三份试卷不满意,才会拿其他备卷来看。

  结果你沈鲤自己又私自偷偷带了一份过来,简直坏了几百年的规矩!

  沈尚书不理申首辅,只对万历皇帝说:“臣所言皆为实情,恭候圣裁!如果犯规,甘愿领罪。”

  堂堂一个礼部尚书,被申时行这帮人在科举事务上骑脸输出了这么久,如果不给点反应,真把老虎当病猫?

  你申时行已经连续把持了南直隶解元和会元,难道还想继续把持殿试?

  为了清流势力的荣耀,为了礼部尚书的尊严,今天要拼尽所有力量,将意志投射到殿试皇榜上,不惜一切代价!

  万历皇帝没想到交锋竟然这么激烈,一时间也有点迟疑。

  很明显,沈老师这是急眼玩命,不留后路了。

  申时行也顾不得体面,直接对皇帝反驳说:“沈鲤亦有私心,第八十八号试卷文思不合沈鲤心意,故而极力贬斥!”

  此后太监从沈鲤手里取了第六十六号试卷,放在皇帝面前的御案上。

  万历皇帝也是受过完整教育的,迅速把所有试卷浏览了一遍,尤其是那些被标准出来的优秀句子。

  包括前三份试卷,以及沈鲤私自带来的第六十六号试卷。

  科举考试有时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万历皇帝在黑了首辅的六十六号和反清流的八十八号之间,反复斟酌了一会儿。

首节 上一节 402/595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