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183节

第319章 狙击连

  虽然有两栖登陆船加持,但夏尔从侧翼穿插的作战计划依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夏尔指着东面的海面,说:“一旦敌人及时发现我们的两栖登陆船穿插,就有可能用机枪、炮火对他们实施全方位压制,这对两栖登陆船是毁灭性的。”

  提贾尼点头表示同意:“还有敌人布设在防线上的机枪,两侧防线都有,会对我们的进攻部队形成两面夹击。”

  如果正面进攻被敌人打崩,穿插部队就算穿插到位也是去送死。

  “所以。”夏尔指着防线中部说:“我们应该让敌人以为我们要在中段发起反攻,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过去!”

  “可是……”提贾尼疑惑的望向夏尔:“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知道?”

  夏尔笑而不语,这方面交给他,他有渠道。

  ……

  桑德斯对战场的状况很满意,至少目前如此。

  澳大利亚人的进攻很猛烈,他们在迫击炮和手榴弹的协同下,几次冲进奥斯曼军队的战壕展开肉搏,但最终还是被桑德斯用火炮和援军压了回去。

  火炮打击其增援部队使敌人后继不力,奥斯曼的援军却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增援上去,这样的战斗不用想也知道,胜利肯定是属于奥斯曼军队的。

  这时,参谋奎恩匆匆从指挥部跑出来,在桑德斯面前报告道:“将军,敌人从侧翼发起进攻。”

  桑德斯“嗯”了一声,他想当然的以为敌人在侧翼的进攻是为了分散奥斯曼有限的火力使澳大利亚军更容易突破。

  然而,奎恩却补了一句:“他们快崩溃了,请求增援!”

  “什么?”桑德斯猛地扭头望向奎恩,一脸愕然。

  才刚开始打,怎么就快崩溃了?

  而且侧翼还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

  “将军!”奎恩将几封电报递到桑德斯面前,脸色苍白声音急促:“我相信,侧翼才是敌人的主攻方向。”

  桑德斯接过电报一看,惊呼出声:“两栖登陆船?他们在侧翼用两栖登陆船穿插?”

  “是的!”奎恩回答:“可能是在我们炮火朝敌人轰炸的那一刻,他们在侧翼的进攻同时发动!”

  桑德斯明白了,他中了敌人“声东击西”之计,敌人趁着他的注意力被中部大规模进攻吸引住,在侧翼发起了真正的“进攻”。

  桑德斯赶忙收起望远镜快步走向指挥部,不久就飞奔起来,冲进指挥部气喘吁吁的问:“情况怎么样?”

  参谋们一声接着一声报告:

  “敌人两栖登陆船已成功穿插至我军第3民兵团后方,正对其发起进攻。”

  “敌人两道防线也同时发起进攻。”

  “他们的炮火很猛,是迫击炮,至少在侧翼集中了数十门,炮弹持续对我方阵地轰炸,我军死伤惨重。”

  ……

  那一定是敌人昨晚补充的迫击炮和炮弹,桑德斯想,心下暗自后悔,他本应对敌人的补给实施封锁,但因为舍不得炮弹而放弃了。

  “机枪!”桑德斯大声命令:“马上把机枪补充上去,炮兵转移打击方向,对侧翼敌人实施压制!”

  “是!”参谋应声。

  桑德斯的应对战术是对的,远程炮火压制敌人迫击炮,机枪就能发挥作用。

  在这情况下机枪必定是王者,它们能同时打击敌人两道防线的冲锋,只要机枪火力正常输出,侧翼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奥斯曼军队就能重新夺回主动权。

  然而,桑德斯却小瞧夏尔了。

  此时的夏尔已专门针对机枪组织起一支特殊的部队:第一狙击连,连长沈比利。

  与这时一个连200多人不同的是,狙击连的编制只有一百多人,成员全是部队中挑选出枪法好的士兵。

  夏尔把沈比利叫到面前,这时他已经学会用法语叫上校了。

  “你们的首要目标是敌人机枪。”夏尔说:“一旦开打,我希望你负责的防区内没有一挺机枪能打出子弹!”

  “明白!”沈比利信心十足的回应。

  “你不问其它情况?”夏尔有些疑惑:“比如,你的防区有多大,有多少敌人多少挺机枪?”

  “不,上校。”沈比利回答:“我相信您安排给我的任务是合理的,我不需要担心这个。”

  聪明的家伙,夏尔心想。

  

  沈比利一定意识到这是决定性的一战,夏尔不可能拿所有人的性命开玩笑,因此不可能安排他能力之外的任务。

  然而,就算是聪明人,就算有这样的能力,史上的他却依旧在“全民歧视”下无路可走。

  “另外。”夏尔说:“你应该养成跟别人合作的习惯,少尉!”

  “什么?”沈比利愣了下,他看了看军服上的军衔,疑惑的望向翻译:“可我是,下士。而且,我从不跟别人合作……”

  他以为是翻译翻错了。

  夏尔打断了他的话,朝堆在坑道角落的一套装备扬了扬头:“你现在是少尉了,我让人送来了两套法兰西军装,如果你愿意的话……”

  “当然,上校。”沈比利兴奋的回答:“当然愿意。”

  上帝,才刚加入法军就已经是个少尉了,我可以穿着这身军服去以前看不起我的人面前晃一晃。

  重要的是,这可是法兰西军队,比澳大利亚军队还高一等的法兰西军队!

  “至于跟人合作。”夏尔盯着沈比利:“没得商量,你必须学会合作!”

  “为,为什么?”沈比利眼里透着不解,还有一点不甘。

  “两人合作,一人是枪手,一人是观察员。”夏尔的解释简单明了:“枪手眯着眼透过准星观察敌人,力求精准,但他视野小,很难在大范围内短时间找到有价值的目标。观察员配一部望远镜,专门为枪手寻找目标。”

  沈比利“哦”了一声:“这样一来,两人的效率会比简单的两把步枪叠加高得多?”

  “是的。”夏尔点头:“枪手可以始终保持瞄准并狙杀敌人的状态,不会因为寻找而浪费时间和分心,有意见吗?”

  “没意见!”沈比利挺身回答。

  不过他脸上却半信半疑,这方法能行?

  如果配合不好呢?

第320章 狙击小组

  进攻前夜,“A角”防线东端的沙滩沐浴在海风和浪潮之下,若隐若现的月亮在云层中穿梭,为椰树打下一道道似有似无的剪影。

  这片海滩在协约国地图上的官方代号是A9号阵地。

  A代表“A”角,数字9则是把防线按地形和区域不同分成了9块,这样一来,发电报就能准确、快速的指明哪里出现什么状况或者哪里需要增援。

  然而,前线的士兵们却十分厌恶这种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的名称,他们不太明白其中的意思,也很容易被这些代号的双重含义搞得晕头转向。

  他们更热衷于给这些阵地起一个熟悉而形象的名称。

  比如“绝望”阵地。

  这名字是因为法军士兵攻陷防线时,有一名奥斯曼帝国军官在绝望中用手枪抵着自己的太阳穴自杀了。

  还有“蜗牛”阵地。

  那是A3,它的战壕纵横交错而且旋转着绕来绕去与“蜗牛”壳上的条纹十分相似。

  A9的名字很简单,士兵们把它叫做“沙地”战壕。

  顾名思义,这里的土质已经严重沙化很难构筑起一道战壕。

  或许不应称之为“难”,因为在沙地里挖出一条战壕并不难,但那是随时会崩塌的战壕,它对士兵基本没有保护作用。

  105步兵团的士兵们最后还是想出了办法,他们先用沙袋、堡篮在地面垒起战壕,然后再将其外部用沙子堆平,硬生生的打造出一条表面看不出它存在的战壕。

  (注:堡篮是用木材、竹材结合成的箱笼形结构,内部填充石头沙土构筑工事,以此提高战壕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八点时分,沙地战壕迎来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绝大多数是法兰西士兵,有的是下士有的是上尉,连长却是一名澳大利亚少尉。

  这支队伍就是沈比利带领的狙击连。

  赶到阵地后,沈比利压低声音把三个排长聚到身边,下令:

  “这就是我们执行任务的阵地,今晚的任务就是熟悉地形构筑狙击阵地。”

  “二排与法兰西军队配合,三排与澳大利亚军队配合。”

  “一排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你们需要熟悉两个朝向的阵地。”

  “有问题吗?”

  一名上尉举起手:“少尉,我们为什么不给每个人配一把步枪,难道是步枪不够用吗?”

  这是沈比利的命令,观察员只配手枪、手榴弹和望远镜。

  其它排长发出一点笑声,他们并不看好这个新来的澳大利亚长官。

  沈比利回答得很干脆:“因为观察员没必要携带步枪,它只会让你手忙脚乱或者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上尉还想说什么,沈比利一句话就顶了回去:“如果你觉得这不合适,可以选择退出,我不会有任何意见!”

  上尉瞬间没了声音。

  “好吧!”他说:“我会按你说的做,少尉,但这并不代表我认同您的想法!”

  沈比利笑了笑,他有信心,这家伙试过之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

  在此之前,沈比利找了个助手试了试夏尔所说的方法。

  他邀请了澳大利亚军队的伊德里斯中士,伊德里斯是沈比利在原部队中唯一愿意和他交朋友并对他深表同情的人。

  沈比利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

  事实是,目前只有伊德里斯中士适合做沈比利的观察员,法兰西士兵与沈比利语言不通在交流上会有困难,这在战场上是致命的。

  初时,沈比利有些担心伊德里斯不同意,毕竟这要离开熟悉的澳大利亚军队与法兰西士兵一同作战。

  但让沈比利意外的是,当他找到伊德里斯中士提起这事,后者马上就同意了。

  “非常感谢,沈!”伊德里斯眼里闪着兴奋:“我当然愿意,上帝,这可是在夏尔的指挥下作战,你知道有多少人羡慕你吗?非常感谢你还记得我,并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

  这是夏尔的魅力,沈比利轻轻一笑,一颗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随后,两人花了一个多小时研究、模拟了夏尔所说的“两人协同”狙击战术。

  沈比利吃惊的发现事实的确像夏尔说的那样,效率比两人两条枪要高得多。

  “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一把适合观察员的枪。”沈比利从伊德里斯肩上解下步枪扬了扬:“你不能带着它,它只会成为你的累赘。”

  

  “不,我必须带着。”伊德里斯强烈反对:“这是战场,沈,我怎么能不带枪?”

  这是反常识的。

  他们从当兵的第一天起,就被长官要求要像对待老婆一样与自己的步枪,形影不离生死相依,就连睡觉都要抱在一起。

  现在,沈却要求他把枪丢下。

首节 上一节 183/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