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296节

  见夏尔一脸迷茫,温特将军在旁补充道:“基钦纳希望由陆军引领这场大战的最后胜利,这能为他赚取足够的政治资本。”

  夏尔恍然,为竞选首相做准备。

  胜利带来的声望是其一,百万大军及其家人还会成为选民。

  夏尔望向“海军大臣”:“这也是您积极推进达达尼尔海峡战役的原因之一吧?”

  “海军大臣”大方的承认了:“能够赢得胜利为什么不呢?”

  

  只不过这在他看来是十拿九稳的胜利最后却以惨败告终,这才给基钦纳钻了空子。

  “海军大臣”有些后悔,当初应该多考虑一下面前这小鬼的建议。

  他对达达尼尔海峡一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评价都精准无误,事后都被证明绝对正确。

  这家伙简直就是个预言家!

  只要认真执行他说的其中一句,都不会有今天这种不可收拾的局面!

  夏尔考虑了一会儿,说:“我不太明白,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当然与你有关系,少将。”温特将军上半身前倾往夏尔前凑了凑:“英国陆军得势,使他们能控制法军并命令你们按英国的计划作战,这会给你们带来危险……”

  “我知道这些。”夏尔打断了温特将军的话:“我不知道的是我们合作的意义在哪,你们希望我帮助皇家海军?”

  “是的。”“海军大臣”点了点头:“帮助皇家海军,让他们重新夺回主导权,让议会再次发挥作用。”

  “然后呢?”夏尔问:“这能改变什么?”

  “然后,我们就可以通过议会限制基钦纳的权力。”“海军大臣”说:“也能还你自由,少将。”

  “抱歉。”夏尔笑了起来:“说不定那时我们已经全军覆没了。更何况,我认为基钦纳的权力来自美国的贷款和物资,议会是因此屈服的,法兰西议会同样如此。”

  “你说得对,少将。”“海军大臣”平静的说:“但不久前,德国人宣布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他们将对开往英国的商船实施无差别打击,包括来自美国的。”

  (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最为人们熟知的是1917年发布的一次,实际上早在1915年就发布过一次,只不过因为担心引发欧美的反德浪潮,尤其担心美国参战,因此当年年底就废除了。)

  夏尔忽然明白了“海军大臣”的意图。

  如果皇家海军能在打击德国潜艇上发挥作用,那么物资就绝不是全由基钦纳控制,皇家海军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甚至皇家海军才是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军事力量。

  “海军大臣”带着期盼的眼神望向夏尔:“我不确定你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温特将军说没什么能难住你。”

第510章 两个条件

  “海军大臣”见夏尔若有所思的样子,又惊又疑:“你似乎真的有解决的办法!”

  温特将军则保持淡定,他始终认为这世上没有夏尔解决不了的问题。

  接着“海军大臣”像是想到什么,他放松下来说:“如果解决办法是‘深水炸弹’,那么你可能要失望了,它的作用不像你想的那么大。”

  “海军大臣”及时收住了嘴,同时偷眼瞄了夏尔一下,见夏尔没什么反应才稍稍放心。

  自从夏尔在达达尼尔海峡使用深水炸弹以来,英国海军已进行仿制并将其投入实战。

  它最大的不足是看不到水下的潜艇,投弹完全靠猜,因此摧毁率极低。

  夏尔知道英国人无耻的仿制行为,不过他不打算跟英国人计较。

  深水炸弹太简单了,就是一个延时引信加炸药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它的创意不是炸弹本身而是使用这种炸弹对付潜艇。

  这使它维权十分困难,尤其是战争时期的跨国维权。

  “声呐”不一样,这是一种利用声波反射实行探测目的的设备,在这时期还是高科技,没几年时间没法跨过。

  想着,夏尔点了点头,说:

  “我知道‘深水炸弹’的问题,上尉。”

  “但如果我们知道敌人潜艇的方位甚至深度,再配合使用‘深水炸弹’就不一样了。”

  “海军大臣”笑了起来:“重点就在这,少将,我们无从得知……”

  话还没说完“海军大臣”的笑容就僵在脸上,他忽然明白了夏尔这话的意思:“你不会,能知道潜艇的方位和深度吧?”

  这时就连温特将军也向夏尔投来疑惑的目光。

  潜艇是在水里的,它们通常在数十米深度潜航,想看到它甚至得到深度,简直就是天方夜谈!

  夏尔却不紧不慢的回答:

  “我们把它称作‘回声探测仪’。”

  “自‘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之后,有些科学家就试图通过生产一些仪器在水里探测冰山。”

  “他们做得很成功。”

  “海军大臣”初时还没感觉,他早就听说过探测冰山的事,但他认为那是一种传言。

  接着他忽然意识到什么,“腾”的一声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语气激动:“你是说,你把这种仪器,改成了,改成了探测潜艇的设备?”

  温特将军一脸愕然望向夏尔,这似乎的确是个可行的办法,他,他是怎么想到的?

  “确切的说不是我。”夏尔依旧波澜不惊:“是科学家,我雇佣的科学家。”

  夏尔特别强调“我雇佣”这三个字。

  “太棒了!”“海军大臣”疯了似的挥舞着拳头:

  “如果能知道潜艇的方位,深水炸弹就是有的放矢了,它能把潜艇炸成碎片。”

  “而德国人却不知道这个,他们有可能坐滩在海底等我们离开,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成了我们的靶子。”

  “海军又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了,这是一大创举,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设计的!”

  ……

  “海军大臣”越说越高兴,他哈哈大笑着给了夏尔一个大大的拥抱,就差没在他脸上亲上一口。

  “但是有两个条件,中将,上尉。”夏尔瞄了两人一眼。

  “海军大臣”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他重新坐回沙发上,满面笑容的对夏尔点着头:“当然,少将,当然有条件。我是说,不管有多少条件,只要我们能做到!”

  “首先是技术保密的问题。”夏尔回答:“我们不会出口这种‘回声探测仪’,因为它代表我们最先进的技术。”

  温特将军奇道:“如果不出口,它怎么才能发挥作用?”

  “海军大臣”猜到了夏尔的想法:“你的意思是,让法兰西海军参与反潜?”

  “是的。”夏尔语气不容置疑:“‘回声探测仪’只能装在法兰西的军舰上,再由法兰西军舰配合你们反潜。”

  夏尔希望法兰西海军参与到战斗中有更多实战,否则,它们就是停在港口里的花瓶,将来无论是“弩炮”还是“土伦封锁”,它们都无力面对。

  (注:“弩炮行动”是二战时期法国投降后,“海军大臣”因为担心法国军舰落入德军手中,因此抢先对法国海军发起的一系列进攻)

  “可这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温特将军表示反对:“我们语言不通且战术不同,仅仅只是联络通信都存在巨大的困难,这很容易让舰队陷入混乱。”

  这一点他在达达尼尔海峡已感受过,而达达尼尔海峡战役大多时候执行的还是对岸轰炸,它基本不需要协同。

  

  夏尔一摊手,很干脆的说:“要,或者不要,决定权在你们!”

  温特将军和“海军大臣”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海军大臣”做了决定:“当然要,少将,这不是什么问题,我们只需要解决英法海军的通讯和协同问题。”

  夏尔“嗯”了一声,这是他的底线,不可能退让。

  这不只是钱和工业产权的问题,更是对“海军大臣”的掣肘。

  有一天,如果英国海军在夏尔的帮助下重回巅峰压住了陆军,“海军大臣”却食言不回馈夏尔怎么办?

  甚至英国海军还有可能联合陆军一起打压夏尔,毕竟英国海军同样不希望夏尔坐大坐强。

  但夏尔手里有“回声探测仪”的控制权就不一样了,他随时都能将它撤回再次让英国海军陷入被德国潜艇袭扰的窘境。

  这是一种平衡,利用德国人限制英国海军,再用英国海军对付英国陆军。

  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海军大臣”似乎猜到了这是夏尔针对他的手段,虽然心里有些不爽,但他需要“回声探测仪”救命,只能把这口气咽下。

  “第二个条件呢?”“海军大臣”面无表情的问。

  夏尔叹了口气,面上带着些难堪:“我需要火箭发射药的制作工艺,先生们,你们不介意附赠这个技术吧?”

  “海军大臣”和温特将军一愣,接着“呵呵”笑了起来。

  火箭发射药的制作工艺法兰西也有,夏尔却要向英国要?

  不过这似乎很正常,法兰西掌握这技术的是施耐德,夏尔怕是在那碰壁了!

第511章 火箭弹

  夏尔跟两人鬼扯一通,像是解释又像是抱怨:

  “你们知道的,我们需要‘康格里夫’火箭弹摧毁敌人的气球,还需要用火箭弹对敌人炮兵阵地轰炸。”

  “我试过自产火箭弹,但在火箭发射药上碰到了困难,因此不得向施耐德购买。”

  “上帝,他已经把火箭弹的价格翻了三倍了,这让我们的火箭弹一直处于紧缺状态。”

  ……

  夏尔这话半真半假,火箭弹价格翻了三倍是真的,但这对于物资奇缺的法兰西还算正常。

  施耐德的眼光一直盯在钢材和火炮上,他没兴趣运作这种落后的、过时的、需求量不大的东西。

  他甚至认为一旦提升价格,其它兵工厂甚至英国都会加大产量并低价抢占市场。

  只有夏尔知道事实并非如此。

  火箭弹绝不是什么“落后的”、“过时的”、“需求量不大”的东西。

  夏尔之所以要向英国购买,是他知道英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尤其是英国海军。

  英国海军试图用一种装备有大量火箭炮的军舰实施登陆作战,或近距离对海上舰只实施打击。

  (上图为英国二战时期的登陆艇LCT(R)正在发射火箭弹,该型登陆艇一次出击可携带多达5000枚火箭弹用于对陆对海攻击,单次可发射约1000枚火箭弹)

  (上图为LCT(R)登陆艇近照,甲板上密密麻麻的排列着“海床垫”火箭炮。这种作战方式极其危险,只要一发炮弹命中就有可能造成所有火箭弹殉爆,这或许是它被快速淘汰的主要原因。)

  英国火箭炮先有“海床垫”后有“陆床垫”,且英国人一直试图通过改良火箭发射药让它拥有更高的精度,其工艺比施耐德的更先进、更安全,更适合批量生产。

  (注:老式火箭发射药的生产需要在一定温度下对半液半固状态下的发射药反复辗压使其均匀,这个过程很容易爆炸不适合批量生产)

  夏尔现在是精准定位,轻轻松松的就从英国购买技术一举超过施耐德。

  不过当然,夏尔不会让别人看出自己很想要。

  “这不是硬性条件。”夏尔补充道:“我知道许多国家都有这技术,顶多就是花点钱。如果你们不愿意,我可以换一个条件……”

  重点是“换一个条件”。

  “不不。”“海军大臣”抢着打断了夏尔的话:“就发射药技术,我们甚至可以附赠在研的火箭弹。”

  英国海军虽然在火箭炮上投入了许多资金研发,但这个项目已被证明永远不会成功:科研人员无论怎么努力始终无法提升其精度,而没有精度的火箭弹就不会有任何价值。

首节 上一节 296/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