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 第98节

  公司聚在一起,夏尔如果要参观、视察,只需要走一个地方就可以了,不需要两头跑。

  夏尔喜欢这样会为自己打算的下属,他考虑的很周到。

  加利埃尼的态度和夏尔差不多,他们都不太关心报社本身,他们更关心的是报纸,以及报纸能在军队中发挥多大的作用。

  结果发行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20万份送到前线瞬间就被士兵们抢光,10万份送往民众的更是供不应求。

  这要归功于科布多的策略,费尔南中校还为这个与他起了争执:

  “头版头条必须是拉福克斯一战!”科布多坚持自己的观点。

  “我不这么认为!”费尔南中校表示反对:“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教会士兵们使用手榴弹,不能把它放在次要的位置!”

  “中校!”科布多反问:“如果是您,在前线的战壕里随时有可能送命,您更希望有一份报纸让自己兴奋、愉快、充满活力,还是看着苦闷且教条的教程并跟着学习?”

  “您或许是对的!”费尔南中校反对道:“士兵们更愿意看到胜利,但学会使用手榴弹有可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重点是我们必须先让士兵们喜欢这份报纸!”科布多苦口婆心的解释道:“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看手榴弹教程,否则,即便我们把手榴弹教程放在头版头条,士兵们也只是用它来擦屁股!”

  ……

  科布多是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费尔南中校却是从重要性考虑,两人争来争去互不相让。

  最后还是夏尔解决了这事。

  夏尔对费尔南说:

  “中校,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看问题,把拉福克斯战役放在头版头条,这可能吸引更多人的目光。”

  “士兵们看完这个热点后意犹未尽,顺带着就学习了手榴弹教程,于是就有更多人学会使用手榴弹。”

  “反之,如果我们把手榴弹教程放在头版头条……不只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有可能还会有反作用!”

  科布多赞同道:“说得对,这就是我想说的。”

  接着科布多又补充道:

  “就像……霞飞一直在用‘圣沙蒙’和更多的兵力对拉福克斯实施正面进攻,结果花了巨大的代价却什么也得不到。”

  “但中尉只带着两千人不到一百辆坦克,从侧面突破轻轻松松的就获得了惊人的胜利。”

  “两个选项摆在我们面前,您会选择哪个,中校?”

  费尔南中校最终被说服,就连在办公室另一边没有参与讨论的加利埃尼也微微点头。

  加利埃尼看了科布多一眼,眼里闪过一丝意外,这个记者口才不错,而且对夏尔的战术理解相当透彻。

  “科布多少尉!”加利埃尼将军朝科布多扬了扬头,示意他上前。

  科布多受宠若惊的上前敬礼。

  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平时他想见加利埃尼一面都难,现在却有机会直接面对面说话,而且是上下级关系。

  “你以前在部队服过役?”加利埃尼问。

  “不,将军!”科布多回答:“我只是……出于对军事的兴趣,再加上工作的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加利埃尼似乎明白了,这是一个纸上谈兵的“战术家”。

  或许是他没有服过役也没在军校学习过,因此没受到法兰西军队固执而带有偏见的“进攻战术”的影响,反而更容易接受夏尔的新战术。

  加利埃尼认为,科布多应该不能用于战场的实际指挥,他只是理解而无法在战场上使用,这跟夏尔是两回事。

  但是……

  加利埃尼很快就想到这个“人才”可以怎么利用了。

  “你或许可以在另一个地方发挥作用,少尉!”加利埃尼饶有兴趣的望向科布多,问:“你知道圣西尔军校吗?”

  “当然,将军!”科布多一脸懵,他不明白自己跟圣西尔军校有什么关系。

  

  “是这样的。”加利埃尼朝夏尔方向瞄了一眼,后者正在跟费尔南中校讨论军报内容泄密问题。

  加利埃埃尼压低声音说:“我把夏尔的战术和战例做了归纳,并把它们都送到圣西尔军校让他们编为教材。”

  科布多对此十分赞同,他重重的点了点头,凑近了些小声回答:“明智的做法,将军!有朝一日这些军官走上战场,他们只要能发挥夏尔战术的十分之一,法兰西军队就不一样了!”

  “但这没什么效果!”加利埃尼面带遗憾微微摇头:“所有人都没把这些战术当一回事,他们已经习惯了那套‘进攻战术’并将其奉为宝典。这些战术虽然在我的命令下编为教材,却被丢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科布多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军校的教员和教官是长期学习法兰西“进攻战术”的那批人,而且是坚定的拥护者,否则就会被视为“异端”赶出学校。

  而学员则没有经过真实战场的磨练,他们依旧什么也不懂等着教员、教官给他们灌输所谓的战术。

  他们已经形成固化的模式并周而复始的“正常运转”了。

  夏尔的战术虽然在前线、在战场被证明是正确的,但在后方,对于圣西尔军校这个“正常运转”的机器而言却是一粒外来的“沙子”,它毫无疑问会被当作一种“危险的思想”隔离在军校理论之外。

  “可是……”科布多疑惑的问:“将军,我能做些什么?”

  “我需要一个人到圣西尔军校去讲课!”加利埃尼盯着科布多:“这个人讲的就是夏尔的作战理论,我认为只要有人讲,就会有学员思考到底哪种作战理论是正确的,这就是我需要的!”

  科布多咽了下口水:“将军,您不会是……想派我去吧?”

第171章 坚定的支持者

  科布多的宣传策略在前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热点新闻的刺激以及前线军官们刻意的引导下,手榴弹教程短时间内获得普及,它一时间成为前线炙手可热的装备。

  据说从前线轮换下来的士兵都必须成功朝敌人战壕甩上几枚手榴弹,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上过前线。

  《功勋报》在民间的推广也相当成功。

  这主要是因为它是唯一一款来自军方精准报道的报纸……其它所有报纸对战役都是根据已有信息展开合理联想进行猜测,最后再拼凑在一起。

  只有《功勋报》,它是参战指挥官夏尔的亲口讲述,加利埃尼也上镜了,他算是助阵。另外还配上参战官兵的采访,还有照片和心得。

  接着不只是拉福克斯战役,还伊普尔战役、安特卫普战役以及马恩河战役,都由《功勋报》一一出台。

  这就像学生们因为一个问题久争不下出现各种奇思妙想,最后老师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所有人全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人们甚至还会拿着《功勋报》与往常各报纸的报道对比,嘲笑它们的荒谬和无知。

  这使投往民间的十万份报纸简直就是老鼠尾巴掉进米缸里,它们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售价10生丁却在黑市上被炒到了25苏,许多人甚至把这份首发的军报当作一款藏品收藏。

  科布多马上就将民间发行量扩大到了三十万份,隔日又增加到了五十万份,前线则由二十万份增加到三十万份。

  这几乎已经到达购买的50台印刷机的极限,它们全部投入印刷也需要两小时左右才能印完。

  吓得科布多又从各种渠道紧急增购了50台印刷机。

  科布多在指挥部里一边忙着一边兴奋的叫着:“简直疯了,这太疯狂了,刚发行就卖了八十万份依旧供不应求,《小日报》用了几十年才只达到百万销量,我们现在都快要把它打败了!”

  (注:《小日报》于1863年2月份创办,至今五十余年)

  其实打败《小日报》轻而易举,只需要增加军方供给就行了,虽然这不赚钱还赔钱。

  但夏尔没有选择这么做,他觉得只是增加纸面数据没有太大意义。

  加利埃尼的看报习惯很自然的从《小日报》转为了《功勋报》,这不只是因为它是军方自己的报纸,更因为它专业。

  同时夏尔也不用担心《功勋报》挤占了《小日报》的销量引起斯蒂德不满。

  《功勋报》是军报,有什么怨言,你有胆冲着军方发火去!

  ……

  斯蒂德对此只是一笑了之完全没放在心上。

  当时他正在规划着扩大手榴弹的生产规模。

  “扩大一倍?”负责手榴弹生产的项目经理问。

  “不,至少要扩大两倍!”斯蒂德语气没有丝毫犹豫:“每天生产六万枚,这还是保守估计!”

  “是,先生!”项目经理一脸震惊的应下了。

  斯蒂德嘴角挂着笑意,他们以为每天六万枚已经是个很惊人的数字了,但前线有上百万人,平均16人投一枚手榴弹,一天就能把这六万枚手榴弹投完。

  一旦有战事,手榴弹就会疯狂的投向敌人,每人投几枚、十几枚,甚至几十枚都有可能。

  因此,每天六万枚的生产规模已经相当保守,看情况还要继续扩大。

  这时管家卢卡斯上前报告:“先生,刚才邦尼特打电话来,他说军方发行了《功勋报》,这导致《小日报》销量严重下滑,一天就损失了十余万客户!”

  斯蒂德没把这事放在心上,他只是随便回了句:“知道了,邦尼特应该思考一下自身的问题!”

  斯蒂德很清楚《小日报》的问题在哪,它使用卡通画而不是照片,这虽然有缩小成本快速发行的优点,但弱点也同样明显:卡通画是依靠想像画出来的,与实物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其它报纸很难第一时间获得实物信息,或者需要高成本、高代价才能获得,《小日报》的确可以占据抢先和廉价的优势。

  但如果……

  对手是《功勋报》这种有官方背景的军报,它的记者能轻易获得外界无法获知的信息甚至实物照片,《小日报》的优势就荡然无存甚至变成弱势,《功勋报》将对它形成碾压式打击。

  “先生!”卢卡斯又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邦尼特认为,这很可能是夏尔联合军方……”

  斯蒂德“嗯”了一声打断了卢卡斯的话,他眉头微皱语带着不满:“交待邦尼特,不要胡思乱想,明白吗?”

  “明白!”卢卡斯应声。

  他转身要去传话,却又被斯蒂德叫住了。

  

  斯蒂德一脸慎重的盯着卢卡斯:“告诉邦尼特,只有军方,没有夏尔!”

  斯蒂德手指重重的在桌面点了点,又强调一声:“没有夏尔!让他管住自己的嘴!”

  “是,先生!”

  斯蒂德其实知道夏尔有参与其中,也知道夏尔在建立自己的势力和话语权,他不傻。

  但比起手榴弹以及将来有可能的巨大利益,《小日报》又能算什么?

  即便夏尔要求将《小日报》送给他,斯蒂德眉头都不会皱一下马上双手奉上!

  至于话语权……斯蒂德明白,圣艾蒂安的话语权与实力早已不匹配了。

  话语权应该建立在实力之上,否则话语权就是空的。

  《小日报》每天都有百万销量又能如何?还是无法掌握未来步枪的生产权,它在议会的压力下轻而易举的就交给了美国。

  斯蒂德明白,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永远也得不到。党派之间的斗争同样如此,

  现在,在实力与话语权之间,斯蒂德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实力。

  等到将来有足够实力生存和发展的时候,那时再考虑话语权才有意义。

  斯蒂德默默的点燃了一根雪茄,他在烟雾中谨慎的考虑一个问题:夏尔将来是否会成长为像施耐德一样可怕的对手?

  不,他会比施耐德更可怕,他是一个装备研发和战场指挥兼具的天才,将来无人能敌!

  更明智的选择……

  不是与夏尔竞争成为他的敌人,而应该成为他的支持者,坚定的支持者!

首节 上一节 98/38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