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排行榜,万朝皇帝卷起来了 第333节

  他们对下诏的拓跋焘束手无策,于是将怨恨转向了崔浩。

  崔浩掌权后,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

  这一举措提升了北魏内部汉族世家的地位,但却引发了鲜卑贵族的强烈反感。

  至此,离崔浩之死,其实就已经只差一根导火索了。”

  “若说灭佛和提高汉族地位,对拓跋焘的统治还算有一定益处的话,

  那么揭发拓跋氏过去的丑闻,无疑就是在自掘坟墓了。

  崔浩虽然才华横溢,具有直言敢谏的诤臣风范,

  但他所效忠的皇帝,却并没有唐太宗李世民那般宽宏大量的胸襟。

  最终,崔浩不仅在死前尊严尽失——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更牵连了他的同族和姻亲。

  清河崔氏全族,无论血缘远近,以及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因此遭受连坐,整个家族被灭绝。”

  观众们看到这儿,忍不住纷纷感慨起来,

  “崔浩还是念着汉族啊!”

  “可惜他高估了蛮夷的心性,不仅自己丢了脑袋,还连累了九族。”

  “崔浩是个能力,但在看人方面似乎还是稍微差了一些。”

  “善谋国,却不善谋身,这就是排名略低的原因所在吧?”

  ……

  崔浩本人这时候被吓得冷汗直冒,

  良久之后他忍不住叹息一声,道:“未曾想某自诩能算尽天命,却算不到自己的结局……异邦人,不可信啊!”

  “崔浩自比张良,以屡献奇计,算无遗策。

  在统一北方的征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一个汉人,

  他竟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中地位显赫,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人物。

  但功成名就后的崔浩,却被成功冲昏了头脑,变得骄傲自满,四面树敌,最终落得了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他精于算计,却唯独没有算到自己的结局。

  他用自己一生的跌宕起伏,告诫世人:得意之时更应保持谦逊,切勿忘形。“

  【历史十大奇谋诡士第九位:算无遗策崔浩,盘点完毕。】

  视频结束后,观众们依旧还是唏嘘不已,

  “崔浩的结局实在令人感慨……”一位观众叹息道,语气中满是惋惜。

  “是啊!曾经是那么的风光无限,最终却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看来做人真的不能太过得意忘形。”另一位观众深有感触地说。

  “不得不说,崔浩从一个小小的侍官,一路攀升到权倾朝野的高位,也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可惜啊,即便他再怎么厉害,终究还是因为一句话就被灭了九族……”

  “他终究是高估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低估了帝王的忍耐限度和冷酷无情。”

  ......

  在观众们的感慨和议论声中,

  暗淡下去的光幕,随后又开始渐渐亮起。

  崔浩最后那凄凉的背影已经消散,

  下一位被盘点者,即将粉墨登场。

  【华夏历史十大谋士第八位:妙计百出,荀攸!】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存在:

  他功勋卓著,却性情温和,虽奇谋妙计百出,却从不自言有功;

  他智冠天下,洞察秋毫,却独独以‘愚’立身,以‘拙’处世;

  他,便是曹操的谋主——荀攸!”

  “公达?!这果然这就是你发光的原因啊!”荀家大宅中,荀彧惊喜的说道:“你竟然上了历史十大谋士榜,实在是太厉害了!”

  荀攸心里虽然开心,但谦逊的性子让他感觉此刻竟然有些坐立不安。

  面对荀彧的赞叹,他苦笑着回道:“论才华,小叔你比我只强不弱。以后定有你上榜的机会。”

  而在另一边,贾诩惊讶的对曹操说道:“荀攸那可是颍川豪门子弟啊!没想到连他都投了你,不愧是曹操!”

  曹操:“……”

  视频继续直播,

  “历史中,荀攸在曹营谋臣中的地位与作用,其实仅次于荀彧。

  如果说荀彧是坐镇后方的萧何,那荀攸便是运筹帷幄的张良。

  曹操打仗排兵布阵都会咨询荀攸,

  用哪个将领,

  用什么战术,

  曹操问的也都是荀攸……”

第313章 一语乱邦贾文和,大汉忠臣曹孟德

  “在曹操众多谋士当中,谁被曹操评价最高?

  谁参与战事最多?

  谁出计策最多?

  只有一个人,他就是荀攸,荀公达!

  曹操说:‘孤与荀公达周游二十馀年,无毫毛可非者。’

  在曹操身边二十年,没被发现有什么毛病,只能说荀攸真的不是一般人。

  荀攸是荀彧的侄子,年龄却比荀彧大个五六岁。

  叔侄两个同为曹操麾下的重要谋臣,被曹操称为‘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

  还说‘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

  可见荀攸在曹操心中的份量之重,只比荀彧差一点点。

  但这话一点都不夸张,荀攸绝对当得起这个评价。”

  荀氏两位大才竟然都投了曹操门下?

  贾诩看到这儿,心中惊讶的同时,也打定了辅佐曹操的主意。

  荀家乃荀子之后,又是大汉名满天下的豪门大族,

  得到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和“妙计百出”的荀攸相助,曹操想不飞黄腾达都难吧?

  “锦上添花自然不如雪中送炭,趁着曹操现在还是光杆司令,不如先占个谋主之位?!”

  身份上贾诩自问不如荀攸远矣,

  但在智计方面,他自觉要强过荀攸。

  毕竟,排行榜上荀攸已经出来了,他贾诩可还在更上面呢!

  ……

  视频继续直播,

  “荀攸自幼才华横溢,声名远播。

  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之后,他特地征召了包括荀攸在内的二十余名国内知名士人到洛阳,并任命荀攸为黄门侍郎。

  作为皇帝的近臣,黄门侍郎职位至关重要,能够接触众多朝廷机要,足见何进对荀攸才华的认可。

  但好景不长,几年后何进被宦官所害。

  中平元年(184年),何进当政,征海内名士入朝为官。

  荀攸到,拜为黄门侍郎。

  五年后(189年),董卓作乱。

  荀攸和伍琼、何颙密谋刺杀董卓。

  荀攸认为,董卓无道,虽有强兵,实为一匹夫。

  刺杀他一可以谢百姓,二可以据肴、函关隘,辅佐皇帝,号令天下。

  后来,有识之士如贾诩、荀彧、毛玠、田丰、沮授等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

  但荀攸却是此说之首创,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在此背景下,荀攸与郑泰、何颙、种辑、伍琼等人暗中策划了对董卓的刺杀。

  却因计划败露,何颙和荀攸等人被捕入狱。

  董卓宴请请群臣的时候,听说刚抓了一批俘虏,

  就命令将这些人带上来,砍断手足,凿刺眼睛,割掉舌头,把这些人的零件用大锅煮熟。

  密谋刺杀这样的主儿,下场可想而知,会非常恐怖。

  想到这儿,何颙在狱中自杀了。”

  “而荀攸在狱中谈笑自若。

  他没有死,甚至还熬到董卓先死了。

  荀攸于是获释,并决定辞官归乡。

  接替李傕、郭汜统治朝廷的这二人,也知道荀攸是个人才,想要任命他为任城相。

  任城可是个敏感地带,经历黄巾之乱后、又迎来了曹操、袁绍、公孙瓒、陶谦几大势力争夺。

  呆在这里,会反复被不同的人欺负。

  聪明的荀攸当然不会就范,于是他拒绝上任。

  而且他纵观天下,还找到了一个更好好的去处,那就是地处偏远,但富庶和平的益州!

  去过益州成都的人都知道,那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而且益州既有险固的地理屏障,又有州牧刘焉在那里稳定局势,就是缺乏中原名士。

  因此,荀攸只要过去,一定会是座上贵宾。

  选好去处后,荀攸便上书朝廷,自荐担任蜀郡太守并获准。

首节 上一节 333/339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