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第421节

  “两汉之基业,非一人之功,是为诸帝之力。陛下之后,尚有太子,太子之后尚有子嗣。季汉之岁,连绵不绝,或有万世!”王粲说道。

  “万世?”

  刘备轻笑几声,说道:“朕之汉能有两百多载,已是心满意足。岂敢奢求统治万世,连绵不绝。”

  顿了顿,刘备问道:“朕以花甲之龄,上马征战,下马治国。不知两汉之中,舍高帝外,何人能再与朕相比?”

  岁数越大,刘备越在意自己的功绩是否出众,或是能称得上大汉皇帝。昔酾酒临月,自述功绩,则刘备不自信而自发的感慨。今随着疾病缠身,不知能活多久,刘备则问众人。

  “陛下以五旬而建功业,今六旬之岁仍能披甲上阵,持弓操剑,奔驰骑射,舍高皇帝外,两汉诸帝莫能及。”霍峻换着言语恭维刘备,说道。

  在限定条件下,两汉诸帝中除了刘邦外,真就没人比刘备强。毕竟六旬还要领兵出阵者,除了刘邦外,也就刘备了。

  刘备转头望向霍峻,见其鬓角已有几根白丝,笑道:“朕昔见仲邈时,君意气风发,指点江山。初至此地时,曹操举中国之众而南征,君豪言三月破贼,后贼果败走江汉,君值三旬。今十余年来,朕已老迈,而君也非气盛之龄。”

  “陛下岂不闻光阴如骏马加鞭,日月如落花流水去,岂有不老之人!”霍峻怀念过往,说道:“臣今四旬有余,已自感身体不负早年精壮,精力亦有所弱。”

  刘备拍着霍峻的肩膀,故作不悦说道:“君岂能言老,华夏尚未一统,季汉尚未中兴。今朕染疾,不知何时易世,今后当多有劳仲邈。”

  “陛下春秋鼎盛之年,虽患有疾病,但仅为小疾,不日将愈!”霍峻安慰道。

  自刘备便血以来,先是肠胃胀痛,接着腹痛便血。今下因肠胃问题,其他疾病也伴随而来,即便有杜度开药方诊断,但对刘备病情而言也是无用。当下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丝毫没有治愈的希望。

  闻言,张飞则是着急,说道。“长安险些被兄长所取,今兄长好生修养身体,明岁率兵北伐建功,看能否再取长安。”

  刘备看向张飞,却见张飞的须发比去年斑白了几分,笑骂道:“去岁正月,翼德须发尚黑,今时正月怎多生白发?酒水莫要多饮,宜当戒之。”

  “诺!”

  “兄长应当修养身体!”

  见刘备训诫自己喝酒,张飞不知该说什么,唯有低着头说话。

  君臣谈话之时,一阵寒风吹过,刘备打了个抖擞,顿感腹疼。

  见状,侍从扶住刘备,关切说道:“陛下,高台多寒,不如归阁休息。”

  “诸卿暂且入堂内等候!”

  话音刚落,刘备因腹痛问题,被侍从搀扶去阁楼如厕。

  见刘备的脚步蹒跚无力,与之前相比,已是离不开侍从搀扶,霍峻心中则是多感不妙。

  环顾四周,霍峻找到杜度,将其拉到角落,低声问道:“陛下自下血之后,当下身体如何?病情可有恶化?”

  杜度迟疑少许,见左右无人,如实说道:“禀霍督,陛下壮年时身经百战,所受创伤众多。往昔因鼎盛之年,气血旺盛之故,仅有暗疾为患。”

  “今陛下年岁渐长,精力不支,故而旧疾复发。当下之身躯犹如腐朽之房屋,柱梁皆为朽木,纵扁鹊在世,亦无回天之术。度仅能开方配药,看能否延缓陛下岁数。”

  霍峻眉头大皱,问道:“如按君之所言,陛下尚有多少时日?”

  “司命之事,度岂能知晓。粗观陛下精神,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杜度低头说道。

  (本章完)

第563章 两汉得失

  得闻刘备今下状况,霍峻多有忧愁。

  霍峻与杜度聊了几句,则与张飞、王粲等人入阁,等候刘备归来。

  少顷,刘备在侍从的搀扶下,缓缓坐到榻上,喝上几口参汤,以为滋补气血,缓以养身。

  身体稍微舒缓了些许,刘备环顾众人,问道:“诸君为智谋之士,今朕心间有一疑虑,不知能否为朕解之?”

  “我等当知无不言!”众人道。

  刘备将毛毯盖住腹部,说道:“汉有两世,何以中汉不如前汉强盛?”

  “这~”

  刘备所提问的议题太过宽泛,这让左右文武不知怎么回答。

  “禀陛下,中汉之时,内有外戚、宦官专政;外有胡人、西羌叛乱,内忧外患之下,中汉岂能兴盛?”马良说道:“上者;后宫干政,中枢党争;下者豪强兼并,与官勾结。故而中汉安能久存?”

  “那前汉可是因王莽篡位而亡?”刘备复问道。

  “非也!”

  王粲拱手而拜,如实说道:“前汉之所以亡,非在君上而在地方。前汉元帝之后,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流民四起,怨声载道。故有赤眉、绿林反叛,动摇汉家天下。”

  沉默少许,刘备看向霍峻,问道:“仲邈常有高见,今两汉兴亡,可有不同之见?”

  霍峻沉吟少许,拱手说道:“启禀陛下,以臣浅薄之见,前汉亡于流民,而中汉亡于党争。”

  “中汉虽有黄巾之乱,西羌乱境。但与国而言,声威尚在,地方臣服。如灵帝圣明,择贤治国,未必不能存续中汉。且若非灵帝择嗣君有失,何以有何进、董卓之乱?代出明君,中汉尚有存续之希冀。”

  别看东汉在黄巾起义后不久灭亡,但实际上东汉的灭亡更多归咎于上层的政治斗争。若汉灵帝能正常委任太子,不搞什么幺蛾子,东汉在他手中灭亡不了。

  当然不是说东汉有大兴的希望,仅能说东汉还能存续。如果遇见圣明的天子,苟活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或许都有希望。

  东汉之所以覆没,董卓之所以能入主洛阳。实际上与关东士族的过分自信,以及何进兄妹的愚蠢有非常大关系。

  关西与关东的割裂,人尽皆知。如关东士人屡次希望弃凉,加上打压关西武人的政治地位,岂能不遭凉人的反噬。

  “至于前汉,臣以为纵无王莽,前汉亦会覆没流民之手。”

  霍峻沉声说道:“孝武皇帝时,董仲舒奏言,天下土地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然因邑陵制,尚有可遏。及至元帝时,废邑陵制,关东豪强不再迁徙邑陵,则豪强无法遏之。”

  “元帝之后,豪强兼并,大族奢靡,百姓无田耕作,无粮可食,渐为民乱。时天下人心散乱,王莽以伪善之面,窃取汉室。”

  秦统治时间太短,根本无法给西汉太多的经验教训。

  刘邦平天下太快,故而后遗症不小。在刘邦登基之后,常年被兵事所累,且为了治天下,创造性采用郡国双轨制。

  经文、景、武三代努力,封国势力消亡,取而代之则是外患匈奴。后来匈奴难以为患,及至昭、宣、元三帝时,流民则成为大汉最大的问题。

  至于为何有大批流民,则与西汉缺乏治理经验有关,因初次统一天下,中原凋敝,为了迅速复兴,西汉不限制土地兼并。

  当流民问题威胁到大汉时,西汉君臣虽有想法,但受迫彼时之形势,无法着手解决。

  邑陵制度,本是刘邦强干弱枝的手段,不料到中期成为打压豪强的工具,算是阴差阳错。

  西汉的灭亡问题,光武帝刘秀岂会不知?

  故而在中后期发起度田,终东汉一朝,中枢对田亩数据非常重视,其控制力胜过西汉。

  至于为何东汉不像西汉亡于农民起义,除了朝廷对田亩数据的严格控制外,则就是出现了农业革命,以及长江流域大开发。

  冬小麦的广泛种植,得以养活大量关东的人口。而后长江流域被开发,所能容纳的百姓也就更多。

  因以上二者,东汉亡于农民起义的上限被提高。但因关东豪强、士族膨胀,皇帝幼亡,其因党争而亡的概率更大。

  因此别看秦到汉末仅四五百年,但实际上已有三种王朝灭亡的类型为前车之鉴。即秦因虐民而亡,西汉因纵豪而亡,东汉因党争而亡。

  当下霍峻以超越时代的政治眼光,来粗略评判两汉政治得失,真就让刘备与堂中众人震惊。

  刘备赞叹不已,说道:“朕与君相知二十余载,本以为尽知君之才略,不料尚有不知之处。出则亡敌国,纵横天下;入则知兴替,齐治百姓。出将入相,舍君之外,何人能及!”

  “臣粗鄙之见,如有谬言,望陛下见谅。”霍峻说道。

  刘备捋着胡须,感叹说道:“孔明言中汉得失,与君所见略同。今听君不同之见,再思中汉覆没,朕深痛桓、灵二帝。无此二君,岂有何进、董卓、曹操三者乱政乎!”

  在刘备眼中桓、灵二帝就是让东汉灭亡的罪魁祸首,若是出明君治世,未必不能存续东汉。

  桓灵时期,凉州羌乱再起,为了平乱,重用凉州武人,因解决不当,边章、韩遂再起叛乱。因兵乱而崛起的董卓,由于灵帝处置不当,最终反噬东汉。

  且在二帝时期,东汉党争达到高潮,外戚、宦官、士人三股势力互相交错,其矛盾最终在灵帝死后爆发。

  霍峻略有深沉,说道:“陛下,秦人亡国,前汉鉴之;前汉覆没,中汉改之;中汉失国,季汉不可哀之而不鉴之。”

  “昔商鞅改旧制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季汉兴国而北伐,当从循商君之语。”

  “读史而知兴替,是为正道之言!”

  刘备斟酌良久,说道:“鉴两汉政之得失,传朕之帝诏。即日之起,自朕以后,后宫妃嫔不得干政;废阉人执掌后庭之印,选以贤士代之。此为祖制,后世诸君不得违令。”

  “陛下,那糜后呢?”王粲试探下问道。

  “不准!”

  刘备神情不改,严肃说道:“两汉以来,太后乱政者众多,岂能不禁!”

  秦汉之时,皇后或太后的权利非常大,从称谓上可见一斑,如称皇后为殿下,以太后为陛下。既受称陛下,太后在某些方面,其权利不小于皇帝,甚至拥有废立皇帝的权利。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实际上与郭太后一族有联络。拥有郭太后的支持,司马懿拥有诛杀曹爽,废立皇帝的权利。

  今刘备禁皇后、太后干政,除了受吕雉影响外,还有受东汉那几任皇后、太后的影响。

  至于禁止阉人出任内庭长官,则是吸取东汉时期宦官干政。如皇后所居的长秋宫,有长秋寺为治理机构,管理宫中事宜,其多是宦官担任。

  此令之后,唯有士人可以担任大长秋,而宦官不得出任。

  “陛下英明!”

  左右文武齐刷刷而拜,高呼道。

  君臣又聊了几句,众臣则就是徐徐退下。霍峻因有事留在堂内,欲向刘备禀报。

  “陛下,恕臣斗胆。臣与陛下相处数月,见陛下精神渐衰,疾病似有加重。今陛下能否向臣明言,疾病何如,御体何如?”霍峻拱手道。

  见霍峻直接询问,刘备长叹了口气,说道:“今病症欲重,恐难痊愈,朕已思后事尔!”

  说着,刘备靠在榻上,说道:“朕本欲过些时日观病体如何,再告诉君与孔明。然自视身体,今深感难以长久。”

  “朕刚已下诏,令伯言回京。有些事当让太子承担了!”

  “陛下~”

  (本章完)

第564章 辅政名单

  黄鹄台所发生之事,在刘备的授意下,由马良为使,代传与诸葛亮。

  诸葛亮因整顿吏治之事,刚从荆楚归京,听闻马良代传的内容,虽有所预料,但依旧伤感而叹。

  “丞相,除以上之外,陛下以两汉宫廷之乱为鉴,制定祖训,言今日之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

  马良拱手说道:“且非军功不得封乡侯以上之爵,藩王不得握兵权。以上四令,铭金勒石,藏于黄鹄阁。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刘备在那日见面之后,与王粲聊了许久,最终以两汉为鉴,加上军功封爵以及藩王分封二令。

  听着刘备所制祖训,诸葛亮感慨说道:“昔中汉以王莽篡逆为鉴,光武皇帝至孝章皇帝时,约束宦官,严防外戚。然至孝和皇帝时,君上年幼,窦氏临朝,窦宪因之发迹。”

  “至此之后,宦官势大,外戚专政,更替为乱,中汉因此而衰。望我朝之后,能如陛下所制之祖训,二者不再为患。”

  因有西汉灭亡的前车之鉴,东汉在很多政治制度上都有所革新。

  政治上,废弃丞相,以司徒代之;设尚书台,将权利集中。故东汉时,权臣需录尚书令者。

  在开国初,便以钱财退功臣,不让军功集团参与过多的政治。功臣退后,则重用士人治世,皇权由此大为集中。

  军事上,以汉武帝穷兵黩武为鉴,东汉对外谨慎用兵。

  如废都试制,引入募兵制,组建南北禁军。以和为主,多以钱财赏乌桓、鲜卑,以免征讨作战,劳民伤财。

  西域诸国请求大汉统治,但因刘秀不愿劳民伤财,西域诸国则被北匈奴长期占据。而后班超力取西域,东汉才复设都护府。

  除政治、军事外,早期的东汉皇帝如诸葛亮所说一样,有意限制外戚权利,以及打压宦官。如列云台二十八将,因马援之女为皇后,明帝为了避嫌,未将马援画上云台。

首节 上一节 421/5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