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大司马 第472节

  说着,霍弋有些犹豫,不知该怎么说。

  “有何言论,但说无妨!”霍峻放下手中茶樽,说道。

  “陛下让儿交予大人!”

  霍弋从怀里取出奏疏,说道:“此疏力劝陛下不可迁都,其疏中言,昔先帝以武汉划归江州,而后以葛相领江州牧,当为钳制大人之所为。”

  “今金陵临近江淮,而江淮为大人长久经营之所。如陛下若迁往金陵,恐京师将会被大人所制。故周不疑力劝陛下不可迁都,以免如大人之意。”

  “周不疑!”

  霍峻简略浏览奏疏中的内容,而后瞥了眼上疏者姓名,神情虽是淡然,但语气中却有几分冷意。

  “是为周不疑所奏!”

  霍弋如实向霍峻坦白,说道:“陛下得收周不疑所奏内容,特将奏疏交予弋,让弋转交与大人。而后陛下告诉大人,让大人勿要以此为忧,迁都之事能定则定,不宜久托。”

  周不疑之前被刘禅外放到宜都郡当太守,但因与中枢关系紧密,故而对朝中事务多有关注。为了更上一层楼,周不疑经常为刘禅出谋划策。

  当下周不疑得知霍峻欲迁都金陵,出于个人想法,也为刘禅而考虑,故将政治细节说清楚,上疏劝阻刘禅迁都。

  收到奏疏后,刘禅得见疏中周不疑对霍峻的揣测,多有无奈。为了保证君臣一体,刘禅选择放弃周不疑,将其奏疏交予霍弋,让他转交予霍峻,用另类的方式支持霍峻。

  当霍峻看到这封周不疑所上的奏疏,实际上无奈之情多于气愤。迁都金陵,根本不是为了他的权利,而是为了更好的北伐而已。

  有时一心为公的想法,居然会被利欲熏心者,恶意脑补或揣测他之所为,真让人无语。然这便是人性,任凭你将心中所想的讲出,别人也会认为你在说假话。

  当然霍峻亦能勉强理解周不疑这种想法,毕竟王莽的前车之鉴在前。有了周不疑的猜忌,或许方显刘禅这举动难得可贵。

  “大人,当下该如何是好?”见霍峻久久不语,霍弋问道。

  霍峻将奏疏搁下,问道:“伯先以为如何?”

  霍弋沉吟少许,说道:“大人所为光明坦荡,无需畏他人之所言,是谓人不知而不愠。今周不疑上疏猜忌大人,大人岂能因小事而与其计较!”

  顿了顿,霍弋说道:“不如反举周不疑至江淮任官,以明大人公体之心!”

  霍峻摇头而叹,说道:“周不疑因其父叔刘先而幸进,被先帝举为近侍。其与刘先相较,论品德而言,弗如远甚!”

  刘先,旧长沙郡太守。昔曹操南征江汉,因曹操帐下兵马雄壮,观望形势者众多,唯刘先不畏,反而看好二刘联军。而后刘琦去世,刘备入主荆州,刘先也未有捣乱。

  周不疑虽年少聪明,但聪明的技能点反而点错了,多点在政治拼斗上。南汉国内虽各派系复杂,但总体来说是稳定的,也遵循有才者居上,无才者居下原则。

  霍峻考虑几下,说道:“推举周不疑至江淮任职不必,可将此信交予葛相。日后你与士载务必要多多注意周不疑,其心不正,不可深交。”

  “诺!”

  “大人,那迁都之事呢?”霍弋问道。

  不待霍峻答话,侍从趋步来报,说道:“家主,尚书令李君求见!”

  “李严?”

  霍峻思索少许,说道:“请李令君入堂!”

  “伯先可留下!”

  “诺!”

  少顷,李严神情谦逊,趋步而入堂。

  “严拜见大司马,江陵公!”

  李严见到高坐榻上的霍峻,行拜以大礼,说道。

  霍峻凭空虚扶,笑道:“李令君客气了,今正旦欢庆之时,君怎至登门拜访?”

  “请坐!”

  “公子!”

  李严向霍弋施礼,而后笑道:“殿下受托王命,殚精竭虑,严深感敬佩。今不早至殿下府上,恐过些日殿下府上宾客成群,在下难以拜会殿下!”

  王、公则可受称殿下,今霍峻受封江陵公,按理来说可以受此称谓。但霍峻为了保持臣子身份,免得让人多想,不太喜欢有人直称殿下。

  霍峻保持仪态,笑道:“李令君玩笑了,君登门拜会,孤岂会不见!”

  李严态度谄媚,问道:“殿下欲迁金陵为都,今国中不从者众多,严深感余者不晓殿下之远见而不忿。当下已至正月,不知殿下强迁都之意是?”

  霍峻沉吟少许,反问道:“议论者众多,或有言迁都金陵者,或有力劝留居武汉者。正方为尚书令,可知台中侍郎、尚书之意是?”

  李严朝着霍峻拱了拱手,说道:“禀大司马,尚书、侍郎者不足以为忧,今下大司马如欲迁都,不如发江左文武一并上疏。”

  说着,李严故作忧虑,说道:“当下欲阻殿下迁都者,无非廷尉潘浚。今如能罢黜潘浚,殿下迁都金陵将无人可阻!”

  “罢黜潘浚?”

  霍峻心中略有所得,说道:“承明无大过,今岂能因阻迁都而罢黜之!”

  李严说道:“殿下虽威震海内,名声赫赫,但却难安朝野之异议。如能罢黜潘浚,朝野则畏殿下之势,上下将无人敢非议迁都之事!”

  霍峻试探说道:“今江左士人上疏力劝迁都,莫非出自正方之手?”

  李严不愿隐瞒,如实说道:“殿下,列席者八君,如马良、费观、潘浚皆为荆楚人。迁都金陵,舍殿下外,楚中士人多有不愿。今若不引江左人入局,殿下迁都金陵,恐将难成!”

  说着,李严向霍峻作揖,说道:“望殿下恕严斗胆,擅自告与江左士人。但归咎根本,在于严欲助殿下一臂之力!”

  见李严承认自己所作所为,霍峻不由心生厌恶。迁都之事,他根本没有想以政斗的形势展开,然被李严这一掺合,与政斗也离得不远了。

  霍峻强忍不满,揶揄笑道:“看来孤要多谢正方了!”

  李严似乎没听出霍峻话中的深意,反而神情热烈,说道:“殿下屡破前敌,威服海内,为大汉立下卓著之功,是谓无殿下则无汉。”

  说着,李严大着胆子,笑道:“今若追论殿下之功,以严观之,殿下晋爵称王,拜授九锡,亦是顺理成章之事。惜严人微言轻,不足以令举殿下受王,拜领九锡。”

  “晋爵称王,拜授九锡,非孤所能受”

  霍峻语气坚定,沉声说道:“孤受封县公已是人臣之盛,足下之语不利国事,更有败乱国体之意,今安能胡言?”

  见霍峻语气变冷,李严赶忙告罪,说道:“严仅为殿下而不平,望请殿下恕罪。”

  事到如今,霍峻已渐明白李严的打算。李严欲借自己迁都之风波而取利,如绊倒潘浚,让尚书台重掌廷尉之权。

  且同时,李严欲试探自己是否有不轨之心,然后拜入自己门下,攀附自己势力,从而升官进爵。

  “若无大事,君可自退矣!”

  霍峻喝了口茶,淡淡说道:“孤酒力不支,恕难与君长聊。”

  “诺!”

  见霍峻瞬间变脸,李严心中忐忑,他不知自己是否说错话,唯有顺从霍峻之意退下。

  望着李严远去的背影,霍峻无奈而叹,深感精神疲惫。

  周不疑、李严二人之所为,很难去追究什么,但从他们发表的言论而言,实际上就有分裂国家之倾向。

  历史上南朝为何持续分裂,无法齐心协力北伐,大概与内部争斗有关。如果利欲熏心之辈,听了李严之语,怕不是早与其狼狈为奸。或是君主多疑,听了周不疑之言,将会猜忌大将、权臣。

  自淮南王一事之后,除非受形势所迫,霍峻基本不会选择那条错误的道路。

  “伯先以为李严之语如何?”霍峻问道。

  霍弋整理思绪,说道:“大人,我霍氏深受大汉之恩,岂能行不轨之事。今陛下不曾背我,我霍氏安能背之?”

  “弋随陛下左右多年,陛下深感大人劳苦功高。昔大破曹休时,陛下笑语曰,如能平天下,当效姜公之事以待大人。或虽受左右劝谏,但陛下却暗语儿曰,虽不能授裂大国,却能封镇东夷。”

  听着霍弋所言密语,霍峻将信将疑,说道:“伯先莫不知韩信之事?”

  霍弋摇了摇头,说道:“禀大人,陛下曰:‘虽不可授齐,却可授辽。’陛下好读史学,素有开疆之志,其言商之所以征东夷而亡,而周之所以能平东夷,非周比商之兴盛,而在周能委姜公治齐。”

  “昔孝武帝征辽东,平朝鲜之地,辟乐浪、玄菟、临屯、真番四郡。然四郡几经被高句丽所侵,郡县被占,汉民遭掠。然陛下以为如能复行郡国之治,既能开拓边疆,又能保境安民。”

  东夷在华夏早期历史上,一直是非常强大的对手。殷商因常年征讨齐地,导致兵疲而国穷,终被西周灭亡。周吸取经验,为了解决东夷,封了鲁、齐两大诸侯国,以及大批淮泗小诸侯国,方才将东夷解决。

  刘禅的意思不难理解,大概是平了天下之后,为了稳固辽东州郡,他欲将朝鲜半岛上的土地授予霍氏,类似用姜子牙治齐模式,帮助大汉稳固幽、辽地区,外扩朝鲜半岛。

  “此事不可向外言语!”

  霍峻不知怎么评价刘禅的操作,唯有叮嘱霍弋说道。

  相比霍峻的将信将疑,霍弋反而是信任刘禅,笑道:“陛下非言而无信之人,仅是以为朝鲜蛮荒,气候苦寒,恐大人会因此而不满!”

  顿了顿,霍弋问道:“今李严之所为,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霍峻抿茶而思,说道:“李严贪图名利,欲将我置于火上,不可不理。”

  “迁都之事,当早做决断!”

  ps:

  (本章完)

第631章 广海都督

  李严作为尚书令,破坏朝政内部的和谐环境,欲将自己置于火上所烤的行为,让霍峻难以忍受。

  如果李严仅单纯依附于他,像司马芝、蒋济等人这般,安分协助他处理政务,霍峻能接受李严拜入他门下。毕竟以霍峻这般身份,不可能说在朝堂上没有替他奔走的官吏。

  即便是诸葛亮而言,他左右有马良、马谡、向朗、张裔等可靠心腹。在诸葛亮推行政令时,有时需要靠左右心腹帮忙配合才能推行下去。

  李严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升官,掌握更多权利。甚至为了某些目的,会发起政斗,将更多的人牵扯进来。

  如历史上,李严为了掌握更多的权利,不惜破坏诸葛亮三伐,以粮草不济为理由,骗诸葛亮回汉中。而后提前上疏刘禅,欲倒打一耙,污蔑诸葛亮提前撤兵。

  今有了苗头,为了防止出现不可控的情况,霍峻不会再让李严执掌尚书台。毕竟尚书台为中枢之机要,如果在其中搞破坏,不亚于一枚核弹爆炸。

  至于迁都金陵,霍峻大概也已有了想法。

  在长安、洛阳面前,不管是金陵,亦或是武汉,都属于是弟弟。但为了助力北伐,以便集中人力物力投送到中原,向江左让渡政治利益属于是必然之事。

  有了政治利益分配,那些江左士人则会利用本地人的身份,竭心尽力确保粮辎能够安全运到前线。

  但如何分配利益,以及操作迁都,霍峻心中已渐有了打算。若非李严将事态升格,有引起政斗的倾向,霍峻下一步都打算设立行台。而后通过政治表态,如刘禅东巡金陵,不动声色的将金陵升格为陪都。

  居住在武汉的兵吏们,无需大费周章迁到金陵。毕竟将金陵升格,仅是为了更好榨取江左钱粮而已。

  至于北伐失败,如何协调金陵与武汉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日后再考虑了。为了北伐,有些事情不可能考虑太过长远。

  次日,霍峻先让霍弋入宫,代他向刘禅表明态度,以及将李严所言内容告诉与刘禅。而后霍峻乘坐车辆前往尚书台,与诸葛亮会面,商谈相关重要事务。

  台阁内,批复奏事的诸葛亮,得闻霍峻前来拜会,起身亲迎。

  “江陵公!”

  “葛相!”

  诸葛亮请霍峻入座,笑道:“兄登门拜会,莫非是为迁都金陵之事?”

  霍峻端坐榻上,说道:“李严泄露迁都机密,以至于朝野上下尽知迁都之议。今为了北伐大计,不可坐视不理。”

  “兄是说,之前泄露机密者,为尚书令李严?”诸葛亮惊讶道。

  “正是!”

  诸葛亮眉头紧蹙,说道:“之前八君议事,亮询问左右,本以为是为侍从泄露机密,今不曾想是李严泄露。”

  说着,诸葛亮疑惑问道:“不知兄从何得知?而那李严又为何泄露机密?”

  “此事说来话长!”

  霍峻微叹了口气,说道:“昨日,李严登门而访,言语尽为投机谄媚之语。……其为掌大权,不惜劝孤罢黜承明。而后劝孤晋王爵,加受九锡……。”

首节 上一节 472/560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