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66节

  平白多了一个皇帝女婿,这也让乌尊可汗心内欢喜的很,以至于对财货的要求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坚持,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毕竟能够与北齐之间达成这样的关系,等到返回部族中时也可以借此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当然高演这个突厥女婿也不是白当的,在答应这一要求的同时,他又提出要让突厥军队与齐军一起联合行动,东去讨伐库莫奚,至于所得收获则尽归突厥所有。

  除了要收拾妄起边衅的库莫奚之外,高演也是想借突厥人的威慑来收拾一下定州、冀州等不太安分的内部人事问题。

  库莫奚作为东胡部族,原本也曾臣服于突厥,但是在突厥阴山之败后,其族便渐露不恭之态,乌尊可汗心里也正窝着火,想要找个机会收拾对方一通。

  如今北齐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双方自然也是一拍即合,于是原本还在剑拔弩张的双方经过一番和谈后顿时便成了其乐融融的亲戚,而且还组成联军一起向库莫奚杀去。

  为了取信突厥,高演便又派出安德王高延宗作为人质,跟随突厥一起行军。同时他委任斛律光率领一万步骑与突厥一起出兵进击库莫奚,自己则带着那个新皇后、率领其余师旅暂时返回晋阳,而后再由太行山东出,前往河北以接应斛律光所部人马。

  临近收尾老是卡文,今天先更一章,抱歉抱歉。。。

1208.第1206章 钱行天下

  1208.

  时令渐渐入冬,西魏国中各项事情也开始进入一个总结盘点期。

  过去这一年对西魏而言可谓是厚积薄发的一年,自李泰入主关中以来,甚至包括之前开拓陇右与山南在内,多年来所积攒的国力总算是在这一年时间里完全爆发出来,使得整个天下的大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让西魏彻底奠定了后三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不过随着这一股爆发期结束,局面又回到了休养生息、重新积累的节奏中来。之前所委任的各地官员陆陆续续到达治所,各地的人事情况便也渐渐的汇总上来。

  这些官员入治之后便是安抚境内百姓与流民,重新建立起户籍资料。而在西魏过去这一年所新占领的疆域之中,单单籍民户数便增长了三十多万户,数量可谓是非常的可观。

  籍民数量最多的首先便是原北齐治下的建州,户数足有近十万户。其次便是淮南诸郡,每一郡的人数也有上万户之多。至于原本北魏统治中心的河洛地区,籍民数量则就不怎么起眼,主要还是收编游食与诸蛮部族,重新建立起来的籍民规模。

  李泰在入主关中之后,对于西魏境内人口进行了一番比较细致的普查,当时得出的人口数据在两百一十万户左右,基本上有关中、蜀中、荆襄这三个人口分布的中心。今年一系列战事进行下来,单单人口便增加了原本的七分之一,这个收获还算是比较可观。

  不过这个数据还不算最理想,仅仅只是占领之后第一波纳入统计中的人口数量,如果再耐下心继续括编,人口增加五十万户也不算是梦想。

  战争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直接所造成的杀伤还是其次的,损失最大的还是逃亡与荫庇。想要让人口重新恢复起来,必须要长期的社会稳定与仁政的实施。

  李泰虽然一直标榜推行仁义之治,但是那些北齐境内的百姓们终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这些新占领的疆域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民众外逃避难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避免的,李泰对此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反正等到不久之后灭了北齐,这些人就会发现逃也白逃,反而抛在乡里的宅业土地都被重新分配了。

  还有一点比较让人尴尬恼火的,那就是这些被派往诸方的官员全都不约而同的重点汇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境内寺庙僧徒多有逃亡,仍然留在当地的寥寥无几。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人作此奏报也还倒罢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作此奏报,那起码就反应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自然是李泰在沙门之中名声已经变得恶臭,打到哪里,哪里的佛爷就要逃命保平安。其次就是这些官员们大概也沾染了他好向沙门下手的习惯,入境之后首先便要打听境内沙门的情况如何。

  对于这一情况,李泰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这世上关系到自身利害的问题,傻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佛爷们较之普通人还要更精明,被软硬刀子割了这么多次,总也能够品味出在他的治下当和尚实在是有点不好混。

  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群体衷心的希望北齐能够战胜西魏的话,那必然就得是沙门这些佛爷们了。和尚们在北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但是在西魏处境却是大不相同。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李泰也不由得大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实说他也想在宗教界混一个好名声,但是为了天下大计,骂名也只能先担着,还是得再苦一苦佛爷们。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过于一年虽然收获可观,但是开支也是十分的庞大。

  这一系列战事是西魏立国以来,征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事,单单战卒就征调了足足有十五万众之多,再加上辅助配合的民夫役力,征发人次达到了几十万之巨,讲到举国为战都不为过!

  这些动员起来的军民每天所消耗的谷米粮草便有数万石之巨,再加上运输消耗,数量就更加的惊人。李泰早在同治初年便陆续的往河东等地运送粮草,以求真正交战起来的时候能控制一下成本,可当战争机器运转起来之后,看到这惊人的消耗,仍是上火的每天尿都发黄,担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收获不如预期。

  现在收获倒是比较满意,但是整个关中府库空空的现状也是让人挠头。甚至山南方面的秋赋都没怎么运到关中来,直接经三鸦道北上用在了河洛战场上。

  眼下霸府不只要满足关中军政各种消耗,还要负责向新占领的地区输送物资补给,而且各地驻军的补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霸府今年也更改了官员考秩标准,往年都是以增加籍民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今年则换成了向霸府上缴的资货。

  尽管均田制下的租调都是定量的,但各地官府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创收,诸如埭程、市税等商业税,还有就是官造的工坊之类。

  这一点蜀中的益州、山南的穰城,还有江陵、湘州等地则有着比较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各自都有优秀的产业和商贸资源。

  但是在关中和一些其他耕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为了确保粮食的供给安全,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则就不多,甚至官府都在有意的进行压制。

  这些地方想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创收也比较困难,但是他们也有别处所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过去数年风调雨顺、连年大稔,以至于一般的民家都积攒了可观的粮食。

  所以霸府按照这些州郡均田户数多少,拨给定量的钱帛,着令官府按照时价收购民户积储的粮食,并将这些粮食集中起来再输送到关中霸府,以解今年府库空竭的燃眉之急。

  这一次由官府出面搜购民间储粮,也是为的将钱币重新向民间进行发放推动。

  李泰之前便着员铸造新的五铢钱,但是由于当时同治五铢的生产和储量还比较有限,因此并没有向民间放开进行大规模的兑换,仅仅只是提供在军市等有限的场合进行兑换。

  随着几年时间的积累,加上霸府针对境内私铸盗铸钱币现象的打击,同治五铢钱也已经在长安、同州等大邑之间使用开来,无论购买力还是信用度都非常的可观。

  钱币在市场交易当中各种优势不必多说,而之前之所以体系崩坏,主要还是在于长期的社会动荡与各种公私势力对钱币的价值和信用体系不断的加以破坏。

  李泰这一次大规模的向民间推广同治五铢,虽然也是在收缴民资民物,但同时也是为的构建一个健康、稳健的货币交易体系。

  过去几年,虽然同治五铢并没有在民间完全的普及开来,但民众们也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有所了解、有所接触,因此当官府以钱币购买粮食的时候,他们也并不惊慌抵触,反而有不少民家因为同治五铢的购买力高而争相踊跃的卖出粮食。

  当然,随着大量的五铢钱投入民间和市场,同治五铢再想维持之前因为钱币稀缺而造成的通缩性高价值便比较困难,除非进行跨地域长距离的买卖交易。但这显然不是普通民众能够参与的,不过由于同治五铢其重如文,购买力也不会发生大幅度的下跌,最终也只会维持在官方市买的价格稍高一点的程度。

  在霸府领导下的西魏行政体系力量还是非常强大的,随着霸府动用库藏的钱币开启大规模的官买收购,很快整个西魏境内的钱货又快速的流动起来了。

  仅仅在关中几州之内,随着时间进入初秋,各地州郡所搜买上来的谷粟粮食就达到了两百余万石之巨,虽然还谈不上极为丰富,但应付过眼前的物困还是很简单的。

  大量的钱币流入民间,同样也需要丰富能够用于交易的商品数量和种类,才能让整个社会活力被激发,持续的繁荣活跃下去。

  山南蜀中等地的各种手工商品流入关中,让人们手中的钱币能够轻松的在市场上兑换成为各种心仪的商品,使得整个市场交易环境都稳中向好。

  民众们并没有因为将储粮卖给官府便产生什么被剥夺的感觉,反而财富得到了灵活的调整,资产的配置更加丰富多元,生活质量也因此有所提升。

  当然,在全面推动货币改革的同时,李泰也没有忘了在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当中都占据着极大比例的寺庙。今年最后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他还是留给了佛爷们。

  时间进入腊月后,霸府发布了一条新的命令:自明年也就是同治四年始,天下庙宇庵堂禁绝再以铜锡金银等金属造像供奉,陶土木石等材料造像则不在此列。

  随着这一项命令发布,霸府新任祀部郎中陆法和等一众人员便分成数路,分别前往山南、蜀中和陇右等各地巡察寺庵,禁绝金铜。

1209.第1207章 诸方总管

  1209.

  “臣等拜见大王!”

  同州上阳宫,随着年尾渐近变得越发热闹,许多在各地担任官员的时流归朝述职,来到上阳宫中拜会唐王,人员往来出入络绎不绝。

  “诸位不必多礼,快快请起!你等各自名号俱从功簿有见,当时便起思情,今日总算得见真人,真是倍感亲切!诸州得治,国力蒸蒸日上,皆诸位之功!”

  李泰起身迎向众人,视线首先落向今年诸州考绩为首的邓州刺史裴侠,直接拉住裴侠的胳膊笑语道:“我虽居关内,但近日多闻山南旧人进言告我裴嵩和刚直清廉,邓州吏治如水、民生晏然,更胜往昔。”

  裴侠闻言后便连忙欠身说道:“臣承蒙大王赏识,推旧治于臣,臣安敢不倾心尽力以图报效!邓州士民至今犹思主上仁治善功,臣循于前辙,唯忠勤认真而已,实在难当盛誉。”

  邓州便是原本的荆州州治南阳穰城,那里也算是李泰崛起于山南的一个起点,对于其地感情颇深。而且南阳当地还留下了许多李泰所兴设的人事,他也不放心随随便便将此地交给才能庸劣之人治理,权衡诸多之后还是选择了任命裴侠为邓州刺史。

  裴侠为官清正廉直,早在山南道行台时期便是李泰府下重要的属员,李泰知其才干不只局限于担任霸府僚属,放之州郡之后确也表现优异。能够在之前李泰治理的基础之上,让邓州诸项民政事宜再创新高,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人大感欣慰。

  这一波前来拜访的除了裴侠之外,其他的也大多都是山南道官员,还有担任安州刺史坐镇安陆的杨敷,政绩虽然不如裴侠亮眼,但也是可圈可点。

  今年霸府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事虽然主要动用的还是关中的人力物力,但是山南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小。特别是在战事进行的后半段,如果没有山南方面的物资援助,战事都很难再继续进行下去,河洛、淮南等重要的收获也就难能获取。

  因此到了年底,李泰也都给予了山南方面一众官员们着重褒扬,各自都有加官进爵,虽然并不像直接参与战事并创建功勋的将士们那么丰厚,但各自所得也都颇为可观。

  山南地区除了霸府直接管制的邓州、安州等地,还划分为了襄州、荆州与郢州三个总管区,襄州总管李捴坐镇襄阳,荆州总管李穆坐镇江陵,郢州总管豆卢宁坐镇江夏。另有前襄州总管府长史长孙俭移为梁州总管,前梁州总管崔宣猷则归朝担任雍州刺史。

  过去几年,为了休养生息并稳定国内的人事局面,西魏各州郡封疆大吏基本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频繁的调动地方官员固然能够防止那些封疆大吏们割据一方,但却也不利于秩序与政治的持续。

  尤其眼下的西魏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稳定政权,许多地方都是新近开拓的领土,各自乡土情势都有不同,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管制并凝合。所以地方上的官职更加不宜频繁调度,否则州郡官员连权威都还没有树立起来便被调走,更加难以对抗那些扎根地方、垄断乡情势力的豪强大族。

  至于说封疆大吏个人权威的滋长,那就只能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削弱和限制了。

  不过对于李泰而言,他是不怎么担心这个问题的,他是实实在在、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霸府首领,甚至对于如今西魏各个方向所开拓的领土都有亲身参与,麾下一众大将们鲜少有侯景那种独立发展、自成局面的情况发生。

  如今的西魏除了山南这三大总管府以及梁州之外,还有凉州总管史宁、益州总管李裒、灵州总管李贤、延州总管令狐延保、合州总管权景宣,还有今年新增的唐州总管韦孝宽、建州总管梁士彦、司州总管韩雄与扬州总管若干凤。

  这分布各地的总管,基本上就是西魏政权中自李泰以下地方上职权和位置最为重要的一批人了,基本上都是手握军政大权、各自坐镇一方。

  除了今年新任命的一批之外,其他那些总管们基本都是在同治元年前后所任命,各自任上表现也都有所不同,基本上还算是比较合格,有几个则就表现的尤其出色。

  比如凉州总管史宁,其人统率大军进攻吐谷浑,战果颇为丰厚,如今整个陇右局面都比较安稳,也多仰此人之力。

  李泰对于史宁的表现也颇为满意,并且打算接下来再给其人加加担子,由其接任豆卢宁担任郢州刺史,坐镇郢州这一与南陈接壤的要地。

  豆卢宁在郢州总管任上表现也不是不佳,只不过其人年事渐高,再加上出身北镇的缘故,如今已是年近六十,再使之坐镇长江以南多多少少有些苛待老将了,召回朝中颐养天年、遇事再随军备问,也算是不错的待遇了。

  至于凉州总管之职,李泰打算交由堂兄李裒担任。陇右总是他们李家郡望所在,安排一个李家人前往陇右,起码再培养一下乡情,加强与陇右民众们的感情联络。

  益州总管则交给李允信担任,这大孙子自从追随李泰以来便一直走南闯北、不得安闲,包括此番与北齐之间的战事也表现的很出色,放在蜀中休养一段时间也算是在职的福利。

  江陵方面李泰打算把李穆召回,转而以田弘担任荆州总管。田弘也是旧年一起攻打江陵的功臣,此番在与北齐作战的铜鞮水一役中表现出色,眼下江陵方面鲜有事端发生,便以田弘前往坐镇顺便养伤。

  至于李穆则归朝调整一下状态,准备接下来参与和北齐之间的战事。

  其他的地方,则就暂时不作调整了,只是根据今年的考秩计划,将政绩优秀的提拔起来,政绩不佳者黜落罢免。

  西魏之所以能够保持很强的行政力,除了霸府决策层比较勤勉之外,也在于吏治比较严格清明,所以各种政令也都能够获得很好的贯彻。

  随着年前最后一波人事调整的结果尘埃落定,这忙碌又充实的一年也总算是到了尾声。李泰也在临近年尾的时候才总算得暇,抽出几天时间来陪伴家人,接着便又在群众拱从下前往长安,于元月大朝入参皇帝、恭贺新年。

1210.第1208章 故人之后

  1210.

  元月大朝结束之后,李泰也并没有立即便离开长安,先在皇城中留宿一日、与皇帝和一众宗室们聊了聊,等到第二天便出宫回到了龙原学馆。

  他虽然许久都没回过这里,但是学馆中人气却仍然极高。尽管长安的国子监、太学等官学也都有所恢复,但龙原学馆这样的私学仍然非常昌盛。

  一则龙原学馆背后乃是陇西李氏,得益于李泰的缘故,馆中教材与一众官学都是一样的,教授学业的老师也多数都同时担任着官学博士之类的官职。而且由于朝廷人物匮乏的缘故,从南朝运回的图书绝大部分也都保存在龙原学馆,一直都有博学之士在这里编修图书。

  至于说李泰本人的号召力那就更不用多说了,上到八十老翁,下到晓事孩童,提起唐王就没有不心存敬慕的。在这样的心理下,龙原学馆自然也成了他们能够接近偶像的途径之一。

  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官学主要针对官员子弟,寻常平民百姓很难进入其中。而龙原学馆不只针对普罗大众,而且只要能够考选进入其中,便能够获得各种补助,不独可以满足自身求学消耗,甚至还有盈余可以接济家庭。

  相对于一众官学,龙原学馆所教授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不仅仅只有经史礼义等知识,还包括其他数理律令以及各种庶务技能。能够在龙原学馆中接受教育并学有所成,即便不能人人都成为饱学鸿儒,但也都能获得一项安身立命的技能。

  李泰虽然创建了龙原学馆,但却并没有认真经营过,因为他大多数时间都不在长安。而对学馆用心最多的莫过于他的父亲李晓,可以说学馆中的各种人事规定,包括一草一木的布置,都凝聚了李晓不少的心血。李泰漫步在这学馆之中,心里也不由得回忆起父亲的音容笑貌,心中多感悲伤。他知道父亲经营这座学馆除了要增加他们陇西李氏的学术积累之外,也希望能够为他培养各种人才,如今父亲虽然不在了,他也要用心将学馆给经营下去。

  眼下正值新年,学馆中的学子们大部分都已经各自归家,留下的一些或是帮忙维护一下学馆建筑、赚取一点补贴,或是家乡太过遥远、往返太过耗时,索性干脆留在了学馆中温故知新。

  李泰漫步在学馆中,倒也并不需要侍卫们清场警戒,偶尔遇到一些学馆中的师生,这些人也都识趣的不上前打扰,只是远远躬身致意,而李泰也都颔首以应。

  眼下学馆中除了留守师生与李家的奴仆之外,还有两拨人正在忙碌工作着。一是由国子监祭酒周弘正所主持的图书编撰工作,这编撰小组中多有南北著名的学者,主要针对经史进行修编。

  这些热衷治学之人,大多也都耐得住寂寞,尽管城中百姓都在欢度佳节,但新年的热闹也并没有打扰他们的工作,仍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编修事宜,诸如周弘正等官员则干脆搬到了学馆中居住。

  “学海无涯,众学士也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啊!”

  李泰来到编书的楼中,见到众人全都埋首案中,直到吏员通报唐王驾临、各自才都纷纷起身见礼,看到他们一个个神情倦怠的模样,李泰便忍不住劝告道。

  周弘正闻言后却摆手说道:“南北鸿裂数百年之久,各自学术分头发展,直至主上立治弥合,我等南北学术才得以顺畅交流。今主上又东击贼寇雄壮立功,天下不久之后想必便能合一。某等既深受主上庇护恩用,自当用心尽力,以期早日为主上奉献华典!”

  如此端正的态度,李泰自然是非常满意。的确是随着统一大业的推进,学术与思想上的统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无论是秦皇焚书坑儒,还是汉武独尊儒术,无不彰显着思想建设对于大一统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南北分裂、天下混战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民众的各种观念也都大有不同,只有做好了思想建设,天下才能长治久安,不至于貌合神离、遇乱则崩。

  汉代治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五经总体虽然未变,但经义的内容又有所增加,魏晋以来治《春秋》通常要结合三传,使得三传也逐渐具有了经的地位,南北朝治学在三传上也都各有发展与分歧。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经、周礼等也都有所发展,学术地位越发显赫。

  周弘正等人编修经书,除了要对经书本身的原文做出考证纠错之外,还要将诸种延伸出来的经义注解与流派加以甄别挑选,将符合普世价值的一部分以及能够代表唐王霸府的学义主张都整理出来,然后再进行统一的整合与修改,初稿形成之后,还要在诸国学与朝堂之上接受辩驳质疑,最终形成的定文便是西魏官学,用于举世传播,并且作为教育和选拔官员的标准经书。

  这一过程漫长繁琐,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极大的心力,当然一旦完成的话,不只家国受益,他们这些编修者们也将大有收获,官爵等提升自然不在话下,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代学宗、名垂青史,这是任何治学之人都避免不了的诱惑。

  李泰虽然对学术研究不深,但却也充分认识到其价值之大,因见众人如此勤勉,他也深感欣慰,当即便着员送来酒食并各种礼货,在了解了一下编修进度之后,他便不再继续留此打扰众人用功,直接起身告辞。

  除了周弘正等编修经义的人之外,学馆中另有一拨人同样在编修另一部经典,即就是以都官尚书柳庆所领衔修编律令的团队。

  律令的编拟严肃性与经史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项任务李泰同样也是在同治元年便安排下去,并且对此一直都很重视。

首节 上一节 566/58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