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367节

  赵仁本上前,“御史台现在官吏总编制一百三十六人,品官共计二十六,御史大夫一员、治书侍御史两员,其下侍御史四人,殿中侍御史六人,监察御史十人,另主簿一人,录事二人,总共御史二十三人,

  另有令史五十七人,书令史三十五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二人,皆为流外吏。”

  武怀玉听了,倒不觉得多,反而觉得人有点少。

  毕竟做为大唐最高司法监察机关,总共才一百来人,有品级官员才二十六个。

  像明朝都察院,仅其中的监察御史,就有一百多个。

  唐朝御史台的御史虽少,但职责清晰,各有分工,一个萝卜一个坑。

  “令史、书令史数,都是经制吏吧,捉钱令史呢?”

  “台中的捉钱令史也在那五十人之编内。”

  “有多少个捉钱令史,台中公廨本钱有多少?”

  “我们御史台公廨本钱与雍州府是一样的,总共三百八十万本钱,有九个捉钱令史。”

  武怀玉道,“一人捉钱五万,这九人不过捉钱四十五万,对不上吧。”

  “回翼国公,经制捉钱令史确实仅九人,但还有非经制的编外,那些非流外吏身份。”

  武怀玉算了一下,三百八十万钱,如果一人捉五万放贷,那得七十六人捉钱,正编才九个,明显其它都是编外临时工,没有吏员身份的。

  “我听说京师七十余司,每司九人捉钱,每人捉五万钱,那一司公廨本钱应当仅四百五十贯钱,而我们御史台怎么会有三千八百贯本钱?”

  “四百五十贯本钱,只是最开始的第一笔,但是开国已十年,各司各衙,本钱都有追加,另外各衙的公廨田、公廨钱收益的累积,也都在增加,”

  赵仁本也没瞒着这三位台中长官,把台中小金库也都告之。

  四百五十贯,那是最开始的,一开始,朝廷确实是只拿了三万贯本钱给京中七十余司做本金,但现在开国十年了,朝廷的追加,加上各自衙门的经营,这笔钱都增了许多。

  甚至御史台这三千八百贯本钱其实还只是官本,还没算上私本。

  “私本?”怀玉明知故问。

  “私本也分两种,一是捉钱令史们自已的本钱,有低息筹集来的百姓商人资金,也有自己钱财,拿来充做官本放贷,从中赚取差利。还有一种私本,则是我们御史台中官吏们的钱,放到衙中给捉钱令史放贷。”

  这就是搭便车了。

  基本上也是如今从京师到地方,各级衙门公廨钱放贷的一个普遍情况。

  把自己的私钱充做公钱放贷,利息高,而且不用担心收不回。

  私本往往超过官本。

  这种情况其实挺危害朝廷名誉和信用的。

  本来公廨钱是因为朝廷财政困难,不得已的一种经营得利充办公费用和官员俸料钱的办法,可现在大家都打这旗号搭车赚钱。

  甚至因为本钱太多放不出去,就只能强迫抑配给那些商贾大户们,大户们往往又转嫁到自己底下的佃户或商品上。

  萧瑀和高季辅都没说话,他们也很清楚这些。

  也知道现在朝廷要取消公廨本钱和捉钱令史了,皇帝要直接选七千大户为胥士,让他们纳资代课,变相的交保护费,三年换一批继续薅。

  武怀玉算了一下,不算私本,仅现在御史台的官本三千八百贯,一年得利三千八百贯,一个月也有三百多贯。

  这个利息,主要用公办公费开、食堂工作午餐,还有就是官员的俸料钱。

  御史大夫三品官,俸料每月五千一,食料、杂用九百,治书侍御史两人,每人每月俸钱三千,食料、杂用六百。

  而七品的一月合计才两千一,八品的合计一千八百五,九品的才一千五百钱一月。

  四个从六品侍御史,六个正七品殿中侍御史,十个从八品的监察御史,总共二十几个有品级的台中官员,月俸杂料这些加起来也才几万钱。

  一百一十个流外吏,这些有编制的流外吏,俸料钱也非常少,九品官俸料都仅一千五,他们也就几百钱一个月,不过他们还有公廨田的租粮也有一份。

  当然,做胥吏最主要的收入并不是靠俸料这些,他们主要是靠各种陋规,赚取灰色收入。

  比如什么纸笔费等等名目。

  所以如果只算明面上的,现在御史台公廨官本,一个月能有三十多万钱利息,而官吏们的俸料钱顶多占十万。

  剩下二十来万,用于办公费用,比如笔墨纸张、灯芯油烛,还有诸如迎来送往招待,还有就是食堂工作餐的开支。

  当然,编制外的临时工还有很多,也是要开销的。

  但总的来说,现在仅官本,如果能保证那近乎百分百的年息,则一个月省点花,可能还能剩下个十万钱。

  这钱,就可以用来给官吏们发发年节福利,还可以剩下点再滚入本钱,继续生利。

  当然,这没算私本。

  官吏们的私钱投入一起放贷,赚的钱,扣掉一点捉钱令史的好处费,再给衙门里上交一点,剩下的都是他们自己的。

  这么算的话,虽说武德以来,大唐京官俸禄挺低,可加上官人永业田、职分田,还有公廨田收益,不算什么灰色收入啥的,也挺不错了。

  “张御史,现在朝廷有令,要停止公廨钱放贷收息扰民,从现在起,停止再往外放贷,已经放出去的,本钱到期后立即收回。

  把这些账目全都整理好,还有,经制捉钱令史和编外的也都整理一遍自己的账目上交。”

  编内编外的都要停了这差事。

  “那以后我们怎么办?”一名捉钱令史忍不住问,这差事还挺不错,当了这捉钱令史,就不用服其它役,而且这差事还挺赚钱。

  突然要停了,这无异是当头一棒。

  “朝廷要新设诸道支度司,要把公廨本钱划拔,做为朝廷入市和买本钱,所有捉钱令史,都可以到吏部考核,录取了的以后就是支度司衙门的人,至于是流外还是编外,就看个人能力了。”

  “咱们衙门三百八十万公廨本钱都要收走?”

  “嗯。”

  “那以后办公费用,食堂餐费、还有大家的俸料怎么办?”

  “以后会由民部统一财政拔款,比如现在你殿中侍御史一月两千一百钱的俸料钱,以后朝廷直接按月发放。”

  “可是,可是。”有几名官员在那里犹豫吱唔半天说不出话来,他们想说什么怀玉也猜的到,现在有这公廨钱,不仅能搭便车放贷收息,而且公廨钱收益确实挺高,基本上每月有节余,逢年过节能发一笔福利,另外冬天发炭平时发薪,也能补贴不少。

  要是没了公廨钱,那确实影响很大。

  对那些才六七八品的御史们来说,长安居大不易,要是一下子减少了这笔收入,那确实会影响到生活的。

  “公廨钱放贷以后是不允许的,大家都得理解。”

  “不过。”

  不过现在这三百八十万公廨钱也不是就都要上缴,毕竟有不少都是以前放贷收息累存下来的,真正本钱也没这么多。

  上缴一部份,还是可以留下一部份的。

  这留下来的,不管是当福利发掉,还是说留下来做点其它的,都可以操作。

  不过看的出来,武怀玉的这决定一宣布,御史台还是一片失望,尤其是那些令史,充满对未来的迷茫。

  (本章完)

第422章 黄金册

  2023-06-29

  赵仁本早上走进御史台衙门,推开自己的公房。

  治书侍御史武怀玉交给了他一个任务,负责整理封存公廨钱账本,清理公廨本钱。

  这个事情虽然消息一出,御史台一片怨声,可也还是得进行。

  刚坐下,结果看到桌上居然有个折页。

  他随手拿起来一翻,结果里面金光灿烂的,居然是金页,察看了下,上面还有西市安家金店安九的标记,上面写着十分金。

  这本普通册页外封下,是足十两黄金的金叶子。

  这可是价值八万钱,现在的粮价,能换二百多石大米。

  突然出现的这金叶子,让赵仁本明白,这是有人行贿了,再翻看,折册里还夹了一张纸条,“奉上黄金十两,请求不要追查。”

  有点没头没脑。

  十两黄金对一个七品官来说很诱人,一年禄米不过八十石,月俸才两千一百钱,算起来,十两黄金能抵一个七品殿中侍御史三年的俸禄。

  不过赵仁本不是没见过钱的人,特别是他出身天水赵氏,他爹曾任怀州司户,官职不高,但从他祖父开始往上几代,都起码是刺史、太守,且有县公爵位。

  家里那也是一方士族名门。

  当初他欣赏马周才华,让马周去长安求官,都是给了一大笔盘缠。

  他直接去见了武怀玉,并把这钱和纸条上交。

  “我估计可能是跟公廨钱有关,估计账目里面有些问题。”赵仁本直言。

  “我估计也是,直接奉上八万钱,看来这问题不小,你一定要仔细查账,金叶子我给你登记,先放这里,等查清楚了再说。”武怀玉交待。

  这简直是不打自招,刚要查账,就有人行贿。

  一个捉钱令史正常才捉五万钱,这一下送礼八万,说明绝对是八万的十倍百倍的事情。

  既然自己先暴露,那更要一查到底。

  交待一番,武怀玉跟萧瑀、高季辅继续商议御史台的整顿去了。

  “前朝时,御史台之外,又设司隶、谒者两台进行协作配合,御史台负责对京中百官进行监察,司隶台负责对国都及其附近地区以及各个郡县的地方官员进行纠察,谒者台则依奉诏出使郡县,持节进行按察。”

  “我朝不设司隶、谒者两台,相关职事皆由御史台担任,御史少,职责重。陛下继位之后,更重御史台,御史大夫加衔拜相,前后三人。”

  御史大夫萧瑀,平时更多是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办公,御史台这边来的少,而之前人事调动频繁,仅怀玉这一个治书侍御史副长官,可他也很少来,这不免让御史台有点乱。

  如今出了陈师合这事,皇帝要求整顿。

  武怀玉没在会上跟他们说有人行贿的事,那个还不急。

  “萧相,我觉得如今御史台还是有些职责不够清晰,”他拿出了一个建议,既然大唐的御史台是从隋朝的三台合并而来,那倒不如据此分权分工。

  他提出御史台分三院。

  “台院、殿院、察院。”

  高季辅刚由中书舍人转治书侍御史,品级倒是一样,甚至论职权中书舍人也是十分重要,号称储相,但御史大夫是宰相,另一名治书侍御史是兼职,那他实际主持御史台事务的话,还是可以看做是重用,

  这位治书侍御史三十多岁,正当年富力壮,也是想有一番作为的,特别是他是前宰相高士廉的族弟,不过不是同支,也算是皇后远房舅舅。

  “具体一些呢?”他问。

  “台院的侍御史掌纠察中央百官、推鞫狱讼,殿院的殿中侍御史则主管殿廷供奉之仪式,负责京畿地区官员的监察,并随皇帝巡幸各地。而察院主负责地方巡察,在京时监察六部官员。

  三院职责份内之事,可以不经请示长官御史大夫和副长官治书侍御史,直接弹劾不法官员。”

  高冯高季辅觉得武怀玉这提议,御史还是那些御史,主要职责也没变,但分工更加明确,各管一块,不在职责内的不管。

  “我建议察院的监察御史增加数量,如今陛下划分天下十道,则每道应设两名监察御史,一人在京,则一人出巡,每一到两年一轮换,加强地方巡按监察。”

  “我还建议御史台应当重置东西二狱,以自系劾,使御史台兼有鞫案禁系之权,使监察权与司法权相结合。”

  萧瑀出声,“前朝时御史台就有台狱,我朝武德时曾设立后又罢,如今我御史台也是三法司之一,翼国公提的重设台狱倒也有必要。”

  三院,各以资历最老一名御史负责本院事务。

  御史台有很重要的司法权,审理案情重大或牵涉到五品以上官员案件时,多由三司会审,即刑部、大理寺、御史台共同负责,称三司推事,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共同审理。

  另外还有规格稍低的三司理事,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司直、给事中、中书舍人朝堂受表。

首节 上一节 367/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