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第416节

  钱管家还很遗憾,“可惜比三年前,这粮价都跌了十倍不止,要不然咱家这么多粮,得换多少钱帛。”

  武怀玉倒对这五千多石新麦,没啥太大感觉,任谁名下有十几万亩地,一年起码能有十万石粮收入,谁还在乎五千来石。

  “新麦收下来了,要做好入仓存储,要防鼠防虫防潮还得防火。接下来大家还要辛苦一下,咱们家还要把麦地翻了,赶紧种玉米,今年这些麦地都种玉米,等秋后玉米收了,刚好又能种了麦子。”

  “佃户们的租子,不急着催缴,等大家忙完这茬,咱家按老规矩,酿些麦浮子酒,给佃户们送去,请大家过来喝酒。”

  地主送麦浮子酒,也是提醒大家该交租了。

  “麦子虽收完了,但来帮工的乡邻,还有陇右朔方这些远来的麦客们也是十分辛苦,我看可以备些酒肉,发完工钱后,请大家好好吃一顿,”

  “今年大家收麦的工钱要给足,不要克扣,另外额外再加点打赏,大家的辛苦和努力我是看在眼里的,都很认真,没有谁偷奸耍滑,”

  “相公仁善,也就咱家了,麦收完了还请他们喝顿酒还给赏钱。”

  “跟大家说,欢迎他们明年再来。”

  钱管家跟怀玉汇报个事,“二郎收了那小石头做随从,每月给他三百钱,一年还给他家三千钱,好些麦客都十分羡慕,不少麦客都来找我,说希望也能留在武家庄园做事,长工、佃户都行,就是佩服相公做事的这豪爽、仁善。”

  这些想留下来的麦客,大多是些未成丁年轻人,虽然老家有家人,可毕竟年轻又穷,光棍一条,遇到这样好人家,就想留下来,做麦客很辛苦,而且是季节性的,很快就干完,如果能够留在武家,却是个铁饭碗。

  他们也打听过,如果留下来,有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做雇佣的长工,包吃包住甚至包两季衣裳,然后按年给粮和钱,这个就是努力干活就行。

  另一种就是做武家的佃户,这种佃户就是承租武家一块地,武家提供田地耕牛种子农具甚至是住所,他们就提供个人,相比起当长工,他们要个人负责一块地,或是几个人合伙负责一块地,最后地里产出,按二八或三七这样的分成上缴租子。

  后一种做佃户更辛苦些,但如果干的好,收益也能高些。

  对武家来说,两种方式也各有好处,比如长工的话,适合武家自耕的地,种什么,如何种,这些主家说了算,有助于庄园经济。而佃户的话,主要适合去承包一些散地小地块,种什么随意,也不需要额外管理,但因是分成,他们自己会有很高的积极性。

  在武家庄园人手自耕不足的情况下,适当的招一些这种佃户也不错,因为武家提供耕牛农具种子肥料等,所以分成拿的也更多,比直接把地租出去,收益确实要高点。

  “你挑一挑,这些天收麦时比较卖力忠厚的,又比较青壮的,可以留下来,年纪太老太小,还是算了。”

  成丁在家要服役也是留不了的。

  钱管家把这些记下。

  又问起即将入仓的五千多石粮食。

  “今夏关陇丰收,听说关东也是丰收,这粮食估计还会跌,咱这么多粮食也不能都存在仓里啊。”

  “咱在长安郊外,还怕粮食卖不出去?关陇再丰收,关中仍是年年有很大的粮食缺口,要从关东甚至江淮千里迢迢运进京的,咱们家现在长安城里也有粮铺,直接在自家水碾房加工好拉到长安铺子里卖,这点粮食还怕卖不出去吗?”

  自己加工自己直接运长安卖,不必经过粮食商人中间层层盘剥,利润还是可以的。

  当然要是不嫌麻烦,武家也可以组织人手,把这粮食直接拉到朔方灵盐去支边,然后换取盐引,到盐仓支盐贩卖,这利润也不错。

  有渠道是不用担心的。

  只有普通百姓,多余的粮食只能是卖给粮商,甚至是在刚收获后这个最低价的时候卖出,他们没办法。

  武家这样的大地主是不同的,有的是办法变现。

  如果不是能预估到未来几年粮价只会跌跌不休,甚至跌倒斗米三四钱,武家这样的实力,就算把粮食全囤在仓库里都没关系。

  粮食也是可以当钱用的,把粮食当做本钱去放贷,要是黑心点,哪怕借一还二,也是十分暴利。

  长安是个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以后人口增加,粮食需求更大,相比起从江淮、关东等地运粮过来,就在长安附近生产的粮食,那肯定有极大的成本优势的。

  武怀玉自家还有碾房、还有粮铺,从种植生产到加工到销售,一条龙服务,没有中间商,利润更高。

  五千石粮,放在长安,顶多也就是一天的消耗量而已。

  傍晚。

  武怀玉跟樊玄符这两位主家相公娘子,亲自给大家发工钱。

  武家就是这么大方爽快,下午才收工扫尾,傍晚就马上发工钱。

  一个个排队上前。

  每个人做了多少天,来时说好多少钱一亩,都是一文不少,全是上好的开元通宝官钱,不是私铸不是劣钱,更没有找理由克扣工钱。

  麦客虽辛苦,但工钱并不高,麦客不是按天算工钱,而是按亩算,厉害的老麦客一天能干上十五六个小时,能收三四亩,熟练的一天也起码得收两亩才行,一天收一亩的那是刚出道的小麦客,或是年纪大了的老麦客。

  按行市约定,收麦一亩,给麦两升,如果遇倒伏等情况,可以加补一点,要是麦客割的不好造成浪费,也会扣钱。

  最好的麦客,一天能收四亩麦子,能得八升麦,现在斗麦也才二十钱左右,八升麦才十六文钱?

  普通的一天割两亩,得四升麦,八文钱?

  那些菜鸟一天才收一亩,那只得四文钱?

  看似极不合理,但麦客们的汗水确实不值钱,出来一天能吃两三顿饱饭,甚至见点荤腥已经很不易了。

  此时多数长工,一个月的工钱,往往也就是五斗粟加五斗麦,甚至有些年纪小的,可能还低至每月仅五斗粟。

  苦力在任何时代都是不值钱的。

  长工们包吃包住,往往一年一套春衣,两年一套冬衣,每年还会有头巾、布衫、皮带、鞋子一套。

  麦客那就是纯赚点汗水钱。

  辛苦赶一季收麦,短则半月,长则一月,但最后也赚不到多少,能给家里带回些粮食或一点钱,已经很不容易了。

  (本章完)

第475章 孤臣路

  2023-07-22

  熟练的老麦客,都是量田高手,开镰之前,下地用脚走一遍,就能准确的量出地亩。

  大家给武家割麦,往往都是三四个相熟的麦客一伙,自己每天割了多少记下数,基本上都是当天结钱。

  武家对麦客们很好,每天都有结。

  今天本来只干了半天,但武家还特意给他们按双倍结算。

  等工钱发下来,大家发现多发了,那是赏钱。

  一亩两升麦子,或是四文钱,麦客可以自己选择,也可以换成绢,一匹绢换三百钱。

  武家八百亩麦子,收了七天就收完了,一些普通的家庭,全靠自己,又要收又要碾最后入仓,前后可能得半个多月甚至更久。

  武家的麦客,最厉害的收了三十亩,赚六斗麦子,或是一百二十文钱。

  收的最少的麦客,收了十亩,赚了两斗麦子,可折钱四十文钱。

  这点钱,说实话,武怀玉都觉得少,他可是看着大家这些天是如何起草摸黑,顶着烈日抢收的,一天起码得干了十五六个小时。

  结果一个小时,折一文钱,这还是最快的,干的慢的少年,三个小时挥汗如雨,才值一文钱。

  想想怪不得底层的人难以翻身,他们拼尽全力,往往也只能勉强糊口而已,而如果要养家糊口,就更困难了,有个病疼,可能就得负债,遇个天灾,就可能破产。

  太难了。

  武怀玉以大家非常勤快辛苦为由,给他们打赏,一亩赏一文,最多的麦客拿到三十文赏,最少的也拿到十文。

  麦客们千恩万谢。

  武家这七天,他们的伙食极好,天天有肉吃,主食更是放开了吃饱,甚至每天还额外给他们四个馍馍,七天下来,大家都攒了二十八个晒干的黄馍馍了。

  而今天结束了,武怀玉却让大家别急着背上行李去找下一家。

  让他们今晚仍住在这,武家准备了酒肉感谢。

  甚至还为每人准备了一顶草帽、一条新汗巾做为谢礼。

  麦客里,还有十个幸运的十几岁小伙,跟小石子一样幸运,被武怀玉留在了武家庄园。

  许多麦客都选择了麦子做为工钱,虽然麦子携带不便,但出来收麦子的都是穷困百姓,他们家中的亲人还没能解决温饱,直接带回这些麦子,或是到时换成粟米、高粱,起码能让家人吃几顿饱饭。

  留下来的十个小伙,都选择成为武家的分成佃户,希望能在这仁善的武相公家,努力干活攒下一些钱粮,接济家人,甚至存起来娶个媳妇。

  夜晚。

  高大的围楼外,点起火把、挂起灯笼,搞起了烧烤,新收麦子酿成的麦浮子酒,酸酸甜甜带点酒味,大家高兴的吃肉吃饼喝酒,不少麦客还唱起了黄土高原上的酸曲调子。

  那些词虽有些不雅,但唱的却挺有几分味道。

  粗犷而又有力。

  怀玉端着杯酒坐在那,不时有麦客过来敬酒感谢,也有来武家帮工的佃户、乡民结了工钱,也来敬酒感谢。

  韦善俊和叶法善师徒俩这些天呆在武家,也一起看着这些人辛苦收麦,如今这场破例的送别酒,让两人都觉得挺意外又有几分感动。

  堂堂宰相,还能对最底层的这些百姓,有这份善心仁意。

  叶法善端着杯子过来。

  “晚辈以茶代酒敬青阳子前辈。”

  “晚辈想拜青阳子前辈为师,还请收纳。”

  叶法善除了家传的符篆道法,还有他那神奇的遇仙人外,他拜过三个老师,天台山、青城山两位老师,还有嵩山的韦善俊。

  一般来说,道士也只有一个师父,但是老师却也可以有多位,这老师也可称师傅,但不称师父。

  韦善俊其实也只是叶法善的师傅,是其老师,而不是师父。

  带领入门的那个,才是师父,也称本师或度师,后面也还可以拜师,但却是不一样的。

  叶法善要拜武怀玉为师,有些突然,韦善俊却很支持。

  “你师父是谁?”

  叶法善的入道之师,当然是他父亲叶慧明,江南括苍火居道士家族的现族长,天师叶慧明。

  他之后又拜三位高道为师,如今想再拜武怀玉。

  “你想跟我学什么?”

  “青阳子前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不论是符篆还是内外丹法,又医药等等,”

  武怀玉笑笑,“我们道家也向来注重交流学习,你既然有此诚心,那我便也收你为门下弟子。”

  这种有天资有悟性,而且还挺有来头的年轻人,武怀玉还是愿意收为门生的,名师出高徒,高徒也能成就名师。

  韦善俊笑着跟怀玉说地主们要都跟武家这样弄,搞不好还要亏本,收麦七天,收了八百亩麦子,收获两千五百多石,可猪羊就宰了十来头,每天好吃好喝供着,还额外打赏。

  “亏是亏不了的,只是少赚点而已,”

  怀玉指着身后那五座高大的圆形土楼,这里现在成了龙桥地标,比那座新修的石龙桥还要耀眼。

  所有路过的人,都会一眼就看到这五座圆楼,这确实挺雄伟壮观的,但武家底蕴不足,如今陡然兴起,肯定得多收些好名声。

  更何况他武怀玉这么年轻就拜相还主管财计,他又岂不知道这是皇帝在用他冲锋陷阵,甚至就是特意用他根基浅,这才没有犹豫的退路。

  就好比皇帝特意提拔魏征做了宰相,甚至还一直有意将他树立成诤臣榜样一样,就是看中魏征这隋季以来,投过多主,还曾是建成东宫官的这些出身,魏征天然就不会被秦王府功臣集团当成自己人,永远不会接纳他。

  就算魏征想巴结五姓七家贷款给赔门财联姻,魏征也改变不了他的出身,所以他最终要上位,也只能是做孤臣,做个谏臣,皇帝也放心的用他来监督在朝中势力很强的功臣集团,尤其是西府旧部。

  要是换成其它人,皇帝可不放心。

  武怀玉跟魏征一样,都走的是一座独木桥,这是皇帝让他们走的,他们也别无选择。

  这条路很难,脚下就是万丈深渊,一步踏错,就万劫不复。

  可都已经上了桥,就没有退缩余地,只能走后每一步。

  历史上,被安排同样路的还有侯君集、张亮他们,他们虽宠幸一时,但终究没得好下场。

首节 上一节 416/11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