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199节

  “若他早听吾言,何至于今日之祸?”

  见太史慈不甚伤感,蒋干便道:

  “故我主思虑将军于此,难以伸展,有意让将军南下接收刘正礼所部。”

  “一则可让将军有展才之处,二则亦可扶正豫章之局!”

  太史慈见状,便点了点头道:

  “吾已知使君之意,自当从其所愿!”

  正如秦瑱预料的一样,若是让他带兵北上投靠,他内心或许还有点芥蒂,可要让他去接受刘繇旧部,他自然是十分愿意。

  不过秦瑱少预料了一点,太史慈这人历来是滴水之恩,便要涌泉相报,点头之后,便对蒋干道:

  “但使君虽有此意,吾却不能平白领受!”

  “先生只管回去告知使君,慈愿归附使君所属。”

  “然则让我就此领军南下,却难遂意!”

  “因是眼下我军并无多余粮草,难以抵达豫章之地!”

  “故吾意先取泾县,占据宛陵,以助使君夺取庐江!”

  蒋干听得这话,自是大惊,他对军事不甚精通,却也知道宛陵在东北方向,而豫章却在西南方向。

  太史慈这等举动,无异于南辕北辙,当下忙劝道:

  “将军岂能如此?既无粮草支用,在下这边回去禀报吾主送来。”

  “此去豫章本就遥远,将军若取宛陵,来日回军岂不遥远?”

  “再者,将军兵马本就不多,如今取城,若再损伤,日后如何震慑刘正礼所部?”

  而他一说罢,却见太史慈起身一笑道:

  “吾闻先生之言,可知先生不善军事。”

  “须知贵军现在未取庐江,吾便南下,亦只是策应,又有何用!”

  “反倒是吾若夺取宛陵,则使君便在南边多一奇兵!”

  “来日使君只管率兵南下,吾自北上奇袭,如此两面夹击,刘勋如何抵御?”

  “待得庐江入手,吾再南下收归刘繇旧部,却也不迟!”

  “至于收拢刘正礼旧部,何须兵马,吾一人便可行事,自也无须空耗粮草!”

  “先生只管将我之言告知,使君必然应诺!”

  如此说完,他便起身正色道:

  “诸将听令,既是我等今日领了使君之任,自当为使君分忧!”

  “也不须三日之后,明日即可出兵,与我先取泾县,再夺宛陵!”

  众人一听这话,便即纷纷起身领命,当下朝着屋外行去,没给蒋干任何劝解机会。

第147章 智取宛陵,世之豪杰

  却说蒋干这边受命来劝服太史慈,不料太史慈确实劝服了。

  可这货却临时改了安排,不仅不想南下,还要主动夺取丹阳重镇宛陵,完全不听他劝。

  自酒宴散后,他便被扶到了一处屋内休息。

  此时酒意上头,只觉头昏脑涨,想来想去,觉得不甚妥当。

  因他受命而来,任务只是说服太史慈南下。

  现在太史慈自作主张要取宛陵,如果成了,他没功劳,如果不成,他反倒有罪过。

  他自然不能坐视太史慈如此施为。

  可问题就在于太史慈这人很有主见,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眼下太史慈已经下令,他该如何更改?

  若是往日,蒋干思虑一会儿,自能想到办法。

  可现在酒意上头,脑内昏昏沉沉,属实难以理清回路。

  一时躺在床上想着,竟猛然睡了过去。

  如此一觉睡到天明起身,方才啊呀一身从榻上翻身而起,衣服都来不及穿,便忙行出屋来叫道:

  “太史将军何在,在下要见太史将军!”

  可他一出门,却见寨内空了大半,独有几个士卒护卫与门口。

  见其如此,那士卒便忙道:

  “先生起的晚了,将军今日一早便已领军下山,现在恐已出山而去!”

  “哎呀,将军何必如此急躁!”

  蒋干听此,自是大为惊骇,当即返回屋内穿衣。

  可他穿着衣服,却又暗想,太史慈已经率兵而去,多半是有把握,他昨天已然劝过,今日再劝,恐会引得太史慈不悦。

  左右泾县离此处不远,他倒不如看看太史慈能否一战而取。

  若能取之,可见太史慈有本事,那他自然没话可说。

  若不能取,他到时候再劝,却也不迟。

  想到这里,他索性不再乱想,静静坐在屋中等待。

  而另一边,太史慈清晨时分一起床,便带着麾下兵马朝着山下行来,一路下得山来,直往泾县行去。

  沿路上手持长枪,背负双戟,自是雄心万丈。

  见其如此,其麾下副将不由奇道:

  “将军,既是如今刘使君欲与将军太守之位,又与将军豫章都尉之职。”

  “我等自可顺势南下豫章,虽无粮草,不过筹集一些便是,何必又要攻城?”

  在他看来,刘备既然给了好处,那他们受着就是。

  南边即有兵马,还有粮草,他们也没必要在此拼命才对!

  而他此言一出,太史慈便正色一笑道:

  “汝当吾只是取城,不知此中缘故!”

  “虽说使君待我甚重,可我终究当日离使君而去,今日未立寸功,便得身居高位,来日必有人不服!”

  “故当先取一功,以作立身之本,免得日后有人饶舌!”

  他终究少为郡吏,又兼常年奔波,见惯了人情世故,不是寻常战将可比。

  对他来说,刘备对他确实够意思。

  可这不代表他能安心领受这些待遇!

  别的不说,刘备麾下关羽、张飞到现在都还没担任太守之位。

  他一个外将突然受了这种高位,要是没点功劳支撑,关羽张飞怎么可能心服?

  再者,即便不从外物出发,从他本心这里也过不去。

  要知道当初是他避了刘备招揽而去,结果现在刘备不计前嫌又来招揽。

  他要是图着省事,就心安理得南下接收兵马,那成什么人了?

  别人脸皮厚可以干这种事,但他太史慈做不到!

  因而现在,他必须要先打出一些亮眼的战绩,方才可以心安理得的向刘备‘求取’丹阳太守之位。

  他这么一解释,麾下众人自不再言。

  他们之所以跟从太史慈,就是因为太史慈壮志勇烈,眼下既然太史慈有此意,他们自然没有意见。

  于是众人便跟着太史慈一路朝着泾县方向行来。

  却说这泾县本是宛陵门户,地处要地,本该多驻多兵马。

  奈何之前徐琨受孙策之命前来驱逐袁胤所带兵马不多,仅有六七千众。

  后来孙策兵败南下,为了夺回吴郡,又从各处抽调兵马,导致整个丹阳防备空虚。

  此时泾县城内仅有六百余人驻守。

  县令一听太史慈出兵前来,自是大惊,忙招县尉前来议事道:

  “今我军兵少,敌将兵多,可当如何御之?”

  县尉听得这话,便忙道:

  “吾闻这太史慈乃刘繇麾下旧将,武勇过人,当年与孙策大战,不分胜负。”

  “我军才多少兵马,不可迎敌,只可投降!”

  县令闻之,自是心中一沉,叹道:

  “吾自愿降,但恐城内兵马不愿!”

  他虽为县令,可却不是孙策任命,自然没什么忠诚度。

  只是孙策在这城内有驻军,不是他想降就降的!

  县尉听着这话,心说关键还得是城内驻军问题,自是忙道:

  “既如此,且看守将请来,问其愿不愿降!”

  县令急忙依照此言,前去请来孙策驻军之将。

  要说这一将,也是一寂寂无名之人,唤作盍栾,本是徐琨麾下千人将,因其忠心可用,故令其驻守于此。

  闻得县令传召,便入得县府之内,结果一听二人要降,便大怒道:

  “吾奉将军之令驻守于此,岂可言降?”

  “太史慈自率兵而来,我却不惧,但据城而守,待得徐将军出兵来援,其必退兵,有何惧之!”

  当即他便拔出刀来,威吓二人一阵,又令人关闭城门,派遣信使前往宛陵求援。

  这边刚才布置完毕,便听守门士兵前来高呼道:

  “太史慈于城外求战!”

  听到此言,盍栾心说上城看看太史慈军势,又恐县令与县尉作乱,当下拔出刀来威逼二人道:

  “尔等随我一道前去观之!”

  二人无奈,只得随之一道来到城门,便见城外立着一将,手持长枪,背负双戟,身后数千兵马排列,正高声道:

  “东莱太史慈在此,尔等可敢出城一战!”

  如此说着,他一转马头,直将长枪指着城门,威风凛凛,甚为雄壮。

首节 上一节 199/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