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32节

  这个人,便是太史享。

  对于太史享其人,秦瑱了解不多。

  只知道太史慈于于建安十一年逝世之后,其子太史享继续辅佐孙权。

  历官尚书、吴郡太守,直至越骑校尉。

  履历算不上光鲜,却也算得上是有点本事的。

  毕竟江东就那么几块地方,太史慈虽然资历很老,可背景却不深厚。

  在太史慈死后,太史享还能被委任吴郡太守这种实权官职,便知其人有一定本事,且深受孙权信任。

  故而一听到太史慈让太史享来见,他便亲自召见了这个小伙子。

  而太史享自当日主动请求北上之后,就直接渡过江岸。

  可渡江之后,他才想起一件事,他不知道秦瑱在什么地方!

  于是他又多方打听,直到皖县城前,才知道皖县已被秦瑱攻破。

  然后他便来到府前报上姓名求见秦瑱。

  本来对于要见秦瑱这个天下知名的军师,他还是有些忐忑的。

  可真正见到秦瑱之时,才发现这个军师远比他想象的和蔼。

  刚一见面,秦瑱便是一阵嘘寒问暖,又问他吃饭没有。

  在知道他还没吃饭之后,又亲自叫人去做了一些饭食送来。

  太史享对此,自是受宠若惊,忙道:

  “军师无须如此,小子此来却有公事!”

  言罢就从身后取出了一个四方盒子。

  他一开口,秦瑱看着他手上的匣子便笑道:

  “莫非是与我送了刘勋之物前来?”

  其实看到太史享之时,他就猜到刘勋多半是被太史慈给宰了!

  这个匣子里面,大概就是刘勋的头颅。

  可这对他来说算不上什么好消息。

  因为刘勋善于养士,在庐江颇得人心,不像纪灵那般可以说杀就能杀。

  现在皖县初定,刘勋没消息还好,若是刘勋旧部知道刘勋被宰了,还被砍了头颅送来,那鬼知道会发生一些什么事情!

  因而不仅刘勋的头颅不能见人,甚至刘勋已死的消息都不能传出去。

  所以即便判断这里面就是刘勋的头颅,秦瑱也只是笑称刘勋之物。

  说着他又对太史享一脸和善道:

  “子义能得此物,也是缘法,自是大功一件,然则现在庐江方定,此物不当见人。”

  “须得来日见了明公,方可商议如何处置!”

  太史享听得此言,自是一脸奇异模样,心想我还没说啥东西,这军师便知道了?

  他自少年心性,生怕秦瑱误会,不由奇道:

  “小子匣中之物军师还未见之,何以能知是何物?”

  秦瑱见之,微微一笑,朝着自己脑袋一指道:

  “吾让子义固守春谷,乃断刘勋之归路,如今子义送来之物,除了此物,还能是何物?”

  如此一指之后,他又笑问道:

  “说来吾还不知,汝可曾表字?”

  虽说汉朝表字一般在二十及冠之时,可到了东汉,十四五岁表字的却也不少。

  他这一番表现,自然让太史享啧啧称奇,心想这军师果非常人。

  言行举止之间颇有威严,却又有些风趣,见其问表字,便急忙道:

  “小子月前方才表字元复!”

  秦瑱见状,不由笑道:

  “却是好字,元者初也,复者回也,《尚书》有云:‘克享天心,受天明命’”

  “可知汝父愿汝持初心,广受业之意也!”

  太史享听着,自是暗道这个先生博学,他刚想说话,便见秦瑱笑容一敛道:

  “正是元复来了,不妨与我说说江东的消息如何?”

  太史享见此,不由一异道:

  “但不知军师要问在下江东何事?”

  “主要是孙策动向!”

  秦瑱对太史享认真道:

  “这段时间,因是眼下混乱,孙策封锁极紧,我军来不及派细作南下,导致很多消息阻塞!”

  “子义既然在丹阳,必知孙策动向,且与我一一道来!”

  也是刘备麾下没有情报机构,他对江东的情况不甚了解。

  如今好不容易逮到一个南方来的,自然要好好问问江东的情报!

  太史享听得这话,当即便将自己知道事情一一说出。

  而他这么一说,却让秦瑱吓了一跳!

第171章 情报之差,黄雀在后

  对于秦瑱来说,庐江之战,孙策是个外人。

  因为孙策和刘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势力,互相之间没有太大影响。

  他们设计,不需要考虑孙策的影响。

  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孙策又是关联者。

  因为庐江比邻江东,南接丹阳,地理位置极重。

  孙策一旦知道此事,就不会没有反应。

  而此时一听太史享给他带来的情报,秦瑱便是一异道:

  “如此说来,在元复北上之前,孙策已经平定了吴郡?”

  “正是如此,军师不知,孙策此次平定吴郡,可是做了好大事情!”

  太史享像是说故事一般,对着秦瑱绘声绘色道:

  “小子听说,孙策夺取吴郡之后,严白虎等众一并斩首。”

  “此外还牵连了王氏、许氏两个大族,数百人口!”

  “听说连尚在襁褓的婴孩也未放过,不分男女老少,接连被杀!”

  “那血流入河内,几日不见水清,属实行事狠绝!”

  听着这话,秦瑱不由暗想孙策终究还是对世家动刀子了。

  在原本历程中,孙策对士族的态度可谓强硬。

  由此也导致孙策一死,江东就陷入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是碧眼儿能屈能伸,方才给拉回来。

  现在这个时间线上由于局势改变,孙策对江东士族更为铁血。

  要是孙策能保持下去,那自然没问题。

  可孙策若是遭逢意外,恐怕江东士族的反抗会来的更为剧烈!

  想到此地,他不禁又在暗想历史上导致孙策死亡的刺客。

  在原本历程中,孙策是遇刺而死,不过他对于这刺客的身份尚且存疑。

  记载是许贡门客,但也有郭嘉策划的可能。

  毕竟彼时曹操正在打官渡之战,孙策一统江东,正在谋划袭击许都迎取献帝。

  这个特殊的时间点,老曹都有些害怕,郭嘉却直接判断孙策会死于匹夫之手。

  一切举止都能说明郭嘉有动手的可能性。

  只有郭嘉亲自参与了策划,才有这个把握说孙策会死于‘匹夫’之手。

  故而秦瑱推断多半是两方协同动手,郭嘉说动了许贡门客并提供情报,趁机杀了孙策。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现在随着局势不断变化,孙策的结局很可能迎来改变。

  不过这给他提供了一个思路,或许可以效仿此时,直接刺杀孙策!

  但要行此事,有一个很大问题,他们的情报机构太过落后!

  情报在争霸过程之中,可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般谋士设计之时,并不会通过凭空推断与臆测来进行设计。

  大多数时候都是根据已知情报的基础上推演敌军动向,采取主动或者被动措施。

  这也是他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给老曹组建情报机构的原因。

  穿越者的先知先觉是有限的!

  当局势改变到一定程度,蝴蝶效应会导致这些先知先觉慢慢消失,甚至产生误导。

  在这种时候,建立一个健全的情报机构,就十分重要了!

  而建立情报机构需要消耗大量钱财和精力。

  对老曹来说难度不大,可对之前的刘备来说,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他之前从来没给刘备提过情报机构之事。

  可现在随着他们势力越来越大,情报机构的建立也越发迫切。

  一如现在,他一离开了寿春,就像是半个瞎子一样,除了他能掌握的消息之外,对外界的一切细节都难已知晓。

  这种感觉是十分痛苦的,就像战争迷雾一样,迷着他的眼睛,让他无法看清全局动向。

  思虑之间,秦瑱再度看向了太史享道:

  “元复可知孙策平定吴郡是在何时?”

  太史享闻言,急忙对秦瑱道:

  “约莫上月中旬!”

首节 上一节 232/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