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44节

  “然则却无人论之人为何便能成为万物灵长。”

  “故要知人到底为何物,须知人之所以为人之本质。”

  “以我观之,人所以为人,乃因人有七情六欲,有逐利之心,而兽类没有。”

  “因而要论人之本质,又当推及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

  “而人为何会有逐利之心?乃因人习耕作,以劳力获取粮食,由此产生多余之物。”

  “又因食色性也,故人皆欲将其占为己有,故生逐利之心!”

  “可论及此地,又当思虑人为何会别于动物,习耕作之理!”

  “须知以耕作求食,等待时间极长,春耕秋收,似若动物如此,恐怕才将播种,还未秋收,便已化为枯骨。”

  “而人则不然,人善合作,分而作之,他去狩猎,我即采果,似汝种地,由此合作共食数月,待得秋收之时,便将粮食储藏,及于冬日难猎无果之时,便食耕者之物。”

  “由此可知合作将人聚集一起,组成了人世!”

  “在人世之中,吾之所以为吾,孔明所以为孔明,皆非寻常。”

  “似如孔明,乃葛公之子,子瑜之弟,因有此关系,孔明方才为孔明。”

  “除去此重关系之后,孔明便非孔明,而是其他人之子弟。”

  “换而言之,天下万民皆有其定数,互相独立,却又互相联结。”

  “故人非生而为人,先有人世,而后有人,人为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若无合作,便无人世关系传承,于是我等便当茹毛饮血,只为兽类,而不为人也!”

  因为此时尚无社会一词,故而他选用了人世一词来代替。

  而诸葛亮听着此言,不由暗自点头,秦瑱此言十分复杂,可推论过程却又十分顺畅。

  压根不同于以往他所接收到的任何经验知识!

  思虑之间,他急忙从袖中取出了一块小木牌,记上了一句话:

  “人乃一切人世关系的总和!”

  他正记着,秦瑱却又继续道:

  “先知人为何物,便可知人所为之事。”

  “人世所以组成,乃因人聚居一处,由此开始分工合作,强者负责守卫家园,弱者负责耕田种地。”

  “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百姓因劳作而足仓廪,因劳作而足衣食。”

  “便知劳动使人之间产生人世关系,也使人区别于兽类,独立出来成为万物之灵长。”

  “由此可知,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也即为人生而要为之事!”

  诸葛亮听着,继续暗自点头,思虑其中逻辑,又忙在木牌上记道: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

  如此记下之后,他便体会到了其中妙处,整理着思绪道:

  “似先生如此解释,那学生或许知矣!”

  “若依先生之言,人世即为一整体,而劳动即人之本质活动。”

  “那便可知因百姓劳动,人世方可维持,土地兼并之患,在于让人失其劳动之本质。”

  “由此方才导致产出不足维持社会运转,百姓不能吃饱,以至于人世失衡,汉室衰落!”

  “而寿春灾民之所以无田亦可维持,乃因先生赋其劳动之本。”

  “百姓因劳动而产出,故可维持现状!”

  “寿春维持之故,就在于以劳动换取外地粮食,由此循环往复,故不须耕者有其田,百姓亦可生活下去。”

  如此说着,他顿感豁然开朗,似乎在一瞬间,就搞懂了秦瑱以工代赈的本质逻辑。

  而他一说罢,秦瑱便即点头笑道:

  “孺子可教也,若知此事,便算得道矣!”

  “现在孔明可知生产力为何物了?”

  诸葛亮听着,不由深思了一会儿,经过秦瑱两次提点,他好像时局有了更本质的看法。

  但总觉得还是隔了一层薄薄的纱!

  不过他却不是那种不动脑筋之人,直接沉吟道:

  “先生方才曾言,人组成人世,便开始分工合作。”

  “由此观之,劳动并非单一之事,无论出征作战,还是治国理政,亦或是田间苦作,只要其维持社会运转,便为劳动。”

  “只不过是其所为之事不同!”

  “似耕者需要其田,似商者需要其货,为官者需要其才。”

  “彼等总和即为社会劳动,故学生以为,生产力便是社会之中所有人维持社会所需所出之力!”

  “因为耕者失其田,导致百姓该出之力无处可施,进而导致整体生产力不足,以致于百姓挨饿!”

  他这一番话说罢,秦瑱自是再度点头道:

  “诚如此言,由此可知生产力由三者组成,一者劳动者本身,有如你我一般;”

  “二者劳动资料,如耕者用其力,商者用其行,兵者用其勇;”

  “三者劳动对象,耕者须有田,商者须有货,兵者需有敌。”

  “汉之所以衰也,非是简单土地兼并,而是生产力不足,无法再维持社会稳定!”

  “先秦之时,一亩田地亩产不到两石,百亩之田,不夺其时,数口之家方可无饥。”

  “故须重农抑商,保证生产力足以维持社会稳定。”

  “而如今数百年过去,亩产已然倍增,可百姓越发穷困,何也?”

  “乃因百姓之力不加多,无为之人成其众。”

  “居庙堂者,不思改制安民,整日贪图享乐,故彼等要满足此欲,便要侵占社会财产。”

  “世家豪族,不思进取增益,只知强取豪夺,收别人之土,增自家之本!”

  “故老子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似此等诸患,如不一一解之,便天下再复一统,百年之后,亦会再度分崩离析!”

  “我如此言之,孔明可知其理也?”

  说到这里,秦瑱便将目光转向了诸葛亮。

  诸葛亮听着这话,顿时便是身子一颤。

  他本来读书多年,自以为已经参透了国家问题的本质。

  可现在经得秦瑱一番深入浅出的讲解,他才发现,其实他从未了解过这个人世的真相。

  汉朝衰落的本质真的是因为一两个昏君造成的么?

  还是因为贪官污吏横行所导致?

  看起来却是如此,可其本质,压根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

  而是一个阶级与另一个阶级问题。

  汉朝衰弱的实质,不是昏君与贪官污吏的问题,而是被剥削阶级,已经养不起剥削阶级了!

  由于生产力短缺,导致了上层越发贪敛,而上层贪敛又进一步加剧了生产力不足。

  如此循环下去,即便没有桓灵作死,整个大局早晚也得崩溃!

  同理,若是依照他原本的想法,即便重整朝纲,只要生产力的问题不解决,那早晚会让这种阶级矛盾再度爆发!

  这也是刚才秦瑱只是略微一点,就能点出他问题的原因!

  想到此处,孔明自是眉头直皱道:

  “若依先生之言,那学生知矣!”

  “要解决当世所存之患,不可只管表象,而应该解决生产力之事!”

  说到此处,他便又再度询问道:

  “但不知我等又该如何解决生产力短缺之事?”

  直到现在,他已然进入了秦瑱的辩论逻辑之中,搞懂了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而秦瑱见状,便即微微一笑道:

  “此事却不当问我,孔明须得自己思虑,生产力短缺之患,该如何解之!”

  诸葛亮自是非同常人,一听短缺二字,便沉吟道:

  “若论生产力短缺之患,似乎便如钱粮不足。”

  “以学生愚见,须得采用开源节流之法!”

  “先进行节流之举,而后开源。”

  “依先生之言,生产力所以短缺,乃百姓空有劳动资料,却无劳动对象!”

  “以当下寿春为例,便需要多建工坊,打压豪族,减少土地兼并!”

  如此说着,他突然感觉自己似乎掌握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实则在与秦瑱交谈之前,对于寿春城外建立工坊之举,他并不能理解。

  毕竟重农抑商,乃是数百年以来的主流观点。

  秦瑱如此举止,便如军队经商,与之前治国主流观点相悖。

  但现在听了秦瑱的逻辑推导之后,他突然发现兴建工坊,不是什么突发奇想,而是出自秦瑱的治国理念。

  秦瑱建工坊,就是从本质上解决生产力短缺问题的一个步骤!

  想到此处,他便是恍然大悟,猛然看向了秦瑱道:

  “先生之所以在城外开建工坊,莫非是为了容纳多余的劳动力?”

  见诸葛亮说出多余劳动力几个字,秦瑱自是点头笑道:

  “吾于此处以工代赈,正是为了吸纳多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财富!”

  “实则直至如今,大汉早已不需要如此之多的农民!”

  “世家之所以能兼并土地,便是因为我大汉耕者太多,粮食过于丰裕,导致粮价过低。”

  “似乱起之前,百姓辛苦劳作一年,五口之家,共做五十亩田,可得余粮百石之多。”

  “可百石之粮,却只能作价数千钱,除却田赋、算赋、口钱之外,便只余千钱。”

  “粮价如此之低,使百姓家中无有积蓄,一逢灾年便只得卖田为奴。”

  “故要增进生产力,便要将多余劳动力集中,发展经济产业!”

首节 上一节 244/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