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57节

  他们这些士卒自不知这是何情况,可张勋一听,心中便猛然蹦出了四个字来——四面楚歌!

  身为汉民,他自然知道昔日高祖败项羽之策。

  只不过他没想到同样的策略竟然会被刘备用到他身上!

  当下张勋心中一紧,急忙起身跌跌撞撞行上前道:

  “祸事了!速速备马,我要上城一观!”

  那士兵闻之,便急忙除外备马,不一会儿,便将张勋扶到了马上。

  一路行出府来,便听整个城内四处都是哭泣呜咽之声,

  张勋越听越觉渗人,急忙朝着城上行来,便见城外已经陈列满了士兵,远处一众百姓皆在朝着城内呼喊。

  或是喊着自家孩子,或是呼朋唤友,一阵呼唤之声响起。

  城上士兵早已动摇,不管有没有亲人,皆在城上,朝外呼喊。

  值此乱世,多得都是生离死别,情绪感染之下,纵使已无亲友之人见此,亦是动容感伤。

  然则此时场面有多动人,张勋便有多恐惧。

  眼下的情况,若是在发展下去,那就会引起城内哗变。

  一时他便将诸多心思抛诸脑后,急忙高呼道:

  “擂鼓,擂鼓,速速擂鼓,将歌声盖过!”

  可他终究反应迟了一步,他的命令刚刚下达,便听西方传来一阵呼喊之声。

  随之便见一个士兵策马高呼道:

  “将军,西门守将已开了城门,投刘备去了!”

  随着这声音传来,张勋便即愣在当场。

  他的周围场面一时寂静了下来,士兵们面面相觑。

  但仅是片刻之后,便有一人一把将兵器甩在地上高呼道:

  “俺不干了,俺要去找俺娘!”

  此人一动,周围士兵便即纷纷放下了武器。

  一时呼朋唤友,三五成群,便要朝着城下行去。

  张勋的亲卫见得此状,便即拔刀高呼道:

  “将军在此,投敌者斩之!”

  他一说话,士兵们便都止住了动作。

  似那些强行拉来的村汉,自是目露恐惧,不敢再动。

  可一些兵油子见此,却是目露凶光,神色不善。

  那亲卫见之,便有些忌惮的退了一步。

  张勋看着形势如此,便是摇头一叹道:

  “罢了,大势至此,如之奈何!”

  说着,他便朝城外幽幽看去,或许他那些两难的想法,都只不过是自相情愿。

  现在的形势,他是降也得降,不降也得降。

  压根不是他个人不愿意降,便能挽回败局的。

  抱着这等想法,他便回过身来高呼道:

  “来人,传我军令,放下兵刃,不得抵抗!”

  “与我开启城门,恭迎刘牧入城!”

  如此一声喊出,其周围士兵便都欢呼雀跃,纷纷朝着城下涌去。

  看着士兵如此,张勋自是心情复杂,历来投诚,起码都该有些反抗之人。

  可如今他一投降,却是士卒欢呼,袁术不得人心,可见一斑!

  人心在刘,便算是他项羽再生又能如何?

  思虑之间,他便不再犹豫,迈步朝着城下行去。

第189章 弃守小沛,袁术之死

  随着张勋献降,刘备便顺势入驻了宋国城内。

  别看袁术还占着几个城池,实则真正能挡住刘备的兵马,只有宋国张勋所部。

  眼下宋国一投降,刘备便算是掘了袁术最后的根基。

  入城之后,照例第一件事便是面见这一次的俘虏。

  由于袁术麾下兵马四散,麾下叫得上名字便只有张勋、阎象、舒邵等人。

  其中与刘备最熟悉的,自然又是张勋。

  刘备这边刚一入城,便见张勋静静后在城门之下。

  见得此状,刘备便即露出了笑意,翻身下马,走到了张勋面前,抓着他的手笑道:

  “将军即降,何来晚也?”

  这话既是表示对张勋投降的欣喜,又在询问张勋到底是怎么想的。

  张勋本就有些羞愧,闻听此言,便是面色胀红道:

  “末将虽受使君恩义,然亦受袁公之恩!”

  “袁公以我守此地,非得令不敢轻降。”

  “奈何使君得民心,今以汉歌劝降,士卒心向使君,不能相抗,吾不欲多造杀孽,故而归降!”

  刘备闻此,自是微微一笑道;

  “此袁公路之罪也,非将军之罪!”

  “将军实乃义士,可与吾一道入城!”

  说罢,不等张勋拒绝,便拉着张勋的手一道进入了城池。

  说实话,其实如果张勋一开始就投降,那刘备绝对是不会给其这种待遇的。

  因为张勋现在算是袁术托孤之人,就这么几座城池都交给了张勋统领。

  张勋若是看到强敌前来,即便有昔日之恩在,如此归降,也是不忠。

  即便形势比人强,也会在他心中留下一根刺。

  但张勋一开始没有选择投降,那就是为主尽忠,后来见事不可图,便顺势归降,那是与麾下之义。

  如此忠义两全之人,虽然比不上赵云和太史慈等,却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由是刘备在确定了张勋的想法之后,便决定不追究张勋的过错。

  而张勋被刘备拉着手,自是觉得一阵感动。

  自己两次兵败被俘,刘备都是如此待之,若非本性仁慈,谁能这般表示?

  当下便不再纠结袁术之恩,随着刘备一路朝着府内行去。

  入得堂中,又相继见了阎象、舒邵等人。

  一问愿不愿降,众人皆愿,唯有舒邵一脸哀伤之色对刘备一拜道:

  “吾等早闻刘牧贤名,今被擒之于此,自当降之。”

  “然则袁公对我等皆有恩义,如今降之,还望刘牧网开一面,勿要伤其性命!”

  若是别人说这话,刘备必要恼怒一番。

  因为袁术的性质不同他人,袁术是谋篡大罪,若叫他擒获,自然是要杀之。

  不过舒邵这个人名声好,昔日亲友被杀,舒邵亲自报仇。

  后来事情败露,与其兄长争着顶罪,其后传为美谈。

  更别说前段时间舒邵还顶风作案,用粮草救济百姓,是个十足的义士。

  他老刘历来重义士,闻得此言,不仅不怪,反倒亲自搀扶道:

  “吾亦闻仲应舍生取义之事,既然先生求情,吾自当网开一面。”

  “若袁公路束手就擒,吾不杀之。”

  “然则若再顽抗,吾若饶之,便对不住麾下将士!”

  舒邵听着这话,自知刘备已然容情,也不再劝。

  至此,刘备算是稳定了宋国大局,眼见西边消息还未传来,刘备便问秦瑱道:

  “眼下我军已取宋国,袁术根基已绝,我军是否当趁曹军还未出兵,前往陈县支援子扬?”

  可他这么一说,便见秦瑱摇了摇头道:

  “眼下西边只是还未传来军报,未必便是曹军还未出兵。”

  “我军不明曹军动向,仓促行进,易被敌军所制!”

  “如今我军方稳定宋国等地,当乘胜追击,对袁术赶尽杀绝。”

  “切不可让袁术逮到机会死灰复燃!”

  实际上现在曹操有没有出兵,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之事。

  但他作为情报组织的建立者,很清楚自己建立的组织有多高效。

  按他的估计,即便刘晔掩盖了刘宠遇刺的消息,也瞒不过曹操多少天。

  而从阳夏至许县,消息如果传得快速,只需要两天时间。

  因而刘晔从阳夏离开算起,可能在他们还未抵达宋国之时,曹操就已经收到了消息。

  如此,老曹再从许昌出兵,或许现在已经打到了陈县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刘晔如果能顶住,那就不差这十天半个月,刘晔如果顶不住,他们即便去了,也没什么大用。

  所以现在他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先行剿灭袁术,等到西边消息传来,方才可以清楚下一步动向。

  思虑之间,他便对刘备建议道:

  “我闻城内士兵之言,袁术出兵已过半月。”

  “如今若是兵败,或许会自项县、宜禄两城南下,或可兵分两路设伏,趁袁术还不知宋国已陷,将其彻底剿灭于此!”

  “另外,未防北边程昱动兵,可让陈到速速北上,让元直出兵谯县,负责阻挡程昱增援兵马!”

  除了曹操之外,程昱也是一个大问题!

  自从上次他们和刘宠交易之后,曹操便让程昱率军两万驻军于陈国北边的梁国境内!

首节 上一节 257/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