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转投刘备,老曹你哭什么 第262节

  曹操闻言,照例依照其计行事,西门兵马不退,又叫东门佯攻。

  卢楷等人正在城上,忽听东门喊声大做,一时都是大惊,思虑一会儿,卢楷便对梁习道:

  “子虞之言果然不差,敌军在西门求战,正是欲诱我兵马出战,又从东门取城!”

  “今东门杀声四起,必是敌军攻城,且随我去增援此门!”

  说着,他又要将兵马带着朝着东边行去。

  而梁习见状,思虑曹操狡猾,西门还未成事,东门怎么就起了?

  想了一会儿,他不敢断定东门就是主攻,便对卢楷建议道:

  “将军自去增援东门,且留些兵马与在下,于此居中策应!”

  卢楷见他这般小心,便即点头应诺,给梁习留下千余兵马,又带着兵马朝着东面行去。

  不料他一到东门城上,只见城外喊杀声四起,却未见兵马攻城。

  忽然之间,只听北面一阵喊杀声响起,便即反应过来大呼道:

  “不好,吾中敌军之计矣!”

  言罢他便欲带兵朝着北面撤去,不料这时于禁却下令开始进攻,数千兵马朝着城池杀来。

  卢楷一时看着敌军杀至,顿时愣在当场,搞不清敌军的套路。

  而在此时,曹操已经在北面发起了全面进攻,以麾下精锐宿卫虎士朝着城上便即杀来。

  这宿卫虎士本就为四处剑客组成,战斗力极为恐怖。

  迎着城上箭雨,硬生生杀到了城墙之上,锐不可当。

  曹操于城下见状,自是大喜,对荀攸笑道:

  “亏得公达妙计,今即一鼓上城,此城必被我军所破!”

  荀攸看着城上之状,正是抚须直笑,可这时,忽听城内一声大喝道:

  “曹军已中我军之计,速速与我杀出城外,攻破曹军!”

  此声一出,便见城门一开,冲出大量兵马,同一时间,城内呐喊之声不止。

  曹操见状,顿时大惊道:

  “敌军安能有计?”

  恍惚之间,又见城上喊杀声更烈,眼见敌军杀出城来,一时心道不好,急忙大呼道:

  “撤军,休要缠斗,速速撤军!”

  随着他一声喊罢,宿卫虎士纷纷退至城下,朝着后方撤去。

  直到后方再无喊杀之声,方才停下部队。

  待得整好队列之后,见后方并无追兵,曹操顿时一阵奇异,不由对荀攸道:

  “敌军既有埋伏,为何不曾追击?”

  荀攸听到这话,一时眉头一皱,便沉声道:

  “不好,我军中敌计矣,敌军方才恐是在诈我军!”

  曹操顿时也反应了过来,他们此次前来本是突袭,若是敌军发现异常,早就设军埋伏了,怎么可能会在城内设伏?

  现在敌军没有追击,多半是因为守将手上没有多少兵马!

  想到这里,他便再度带着兵马朝着新平行来。

  至于城下,便见城门已然紧闭,大量士兵正在城上列阵以待。

  看着此状,曹操便指着城上一阵叹息道:

  “吾一时不慎,竟中敌军之计,错失破城之机,属实不该!”

  荀攸见此,自也是摇头一叹道:

  “看来此城之中亦有能人,非仓促可破之!”

  从刚才对方的表现来看,他能判断自己的计策多半是成功了。

  城内的守将已经中了他的计策,可在知道中计的一瞬间,没有硬抗,而是选择开门诈他们,就能看出这个人很机智,能断大事。

  有时候奇策只有一次有用,第二次就没用处了。

  现在他们错过了最好的攻城时机,城内又有这种能人,要想攻破新平,难度可就更大了!

  无奈之下,他只得劝曹操息兵,先探查清楚城内守将何人。

  如此来到第二天,他们探子便即汇报了守城之人的身份。

  曹操这才知道城内守将确实只有卢楷,可其麾下却多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令梁习。

  昨天新平确实差点被攻破了,可梁习见抵挡不住,直接便令士兵催促百姓于城下喊叫,其人带着一千多兵马就朝外猛冲。

  如此便造成了城内还有伏兵的样子,诈得他们退军。

  此时听得探子传来了消息,曹操自是有些怀疑人生道:

  “大耳贼何德何能,安得诸多能人异士辅佐?”

  陈县有一个刘晔就算了,这梁习又是从什么地方蹦出来的!

  怎么感觉在秦瑱投靠之后,刘备麾下能人便是层出不穷啊!

第193章 当局者迷,郑玄之威

  在历史上,刘备和老曹的真正交锋,实则只有汉中之战。

  因为刘备大多数时间在曹操眼里都算不上大敌,打不死,但也造不成多大阻碍。

  然则在这个时间线上,刘备却提前了整整二十年让老曹感受到了什么叫难啃!

  要知道他曹操自七年前入主东郡之后,便是连战连胜,即便有败绩,那也是因为他太飘或者外因导致。

  可现在随着刘备将脚放在了中原之地,曹操便觉得自己无往不利的军队遇到了阻碍。

  就如现在的陈县和新平二城,仅仅只是刘晔和梁习二人,便让他有种啃不动的感觉。

  由此,他问出了这一句灵魂发问,刘备凭什么能得这么一些人辅佐?

  既然这些人要辅佐刘备,那之前干什么去了?

  难道就是因为秦瑱投靠了刘备麾下,就让刘备产生了质变?

  对于这一点,老曹有些不能理解!

  到底是刘备真有能力崛起,还是秦瑱硬生生把刘备给扛了起来。

  若是前者的话,那有点不符合逻辑。

  若是后者的话,那他可就太难受了!

  因为这意味着他老曹的崛起很可能也是秦瑱硬生生推起来的,现在没了秦瑱,他曹操的大旗就不灵了!

  故而说着这一句话的时候,老曹看着荀攸的眼神满是诧异和不理解。

  而荀攸看着曹操这幅模样,便对其一阵摇头道:

  “明公切不可小视刘备其人,吾闻昔日刘备兵败之时,程公力劝明公杀之。”

  “明公乃尊英雄,不愿杀之,反倒与之兵马钱粮,此放龙入海,纵虎归山。”

  “后秦瑱不尊明公而去,司空纵不杀之,亦不当使之去。”

  “古人云:一日纵敌,万世之患。如今之势便为这般。”

  “但今日之势,非刘备之能,亦非秦瑱之力,乃此二敌合之,兼纳贤士,由此聚而成患!”

  “此绝非一人之功,乃我大汉底蕴如此,朝有梓进,野有遗贤。”

  “彼等人欲袁术而不得以用,由是刘备提拔,故而为之所用!”

  他自能看出老曹有些怀疑人生,便直接老曹表示,这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你纵容刘备滚雪球把雪球滚大了。

  这虽然是在指责老曹昔日不对,但也给老曹表明了一点,刘备虽然厉害,但没你老曹厉害。

  归根究底,要是你老曹当初没放过刘备,那这些人才就都是你的!

  曹操听闻此言,自是一阵后悔,心想早知这般,当初就该趁着刘备兵败先把这家伙给噶了!

  亏得他还觉得天下太过混乱,留下刘备以后还能有个帮手!

  如此思虑之间,他只觉喉咙干涩,言语堵塞道:

  “眼下刘备已成大势,悔之晚矣,既是陈县新平难取,如之奈何?”

  荀攸见之,直接便对曹操道:

  “某有三条计策,请主公自择而行!”

  曹操听着荀攸还有计策,自是大喜,急忙问计,由是荀攸便开口言道:

  “只今正值春耕,不当兴兵,吾断定刘备亦不愿与我军为难,可自还军陈县,招刘备来见。”

  “以当前之势,与刘备就此划定疆界,两家收兵,结为盟友,一南一北,互为表里,此为上策!”

  “如不愿与刘备结盟,便即撤兵,先返许县,再取西凉。”

  “趁袁绍还未南下,夺雍凉之地以为根基,迁都长安,永绝后患,此为中策!”

  “若是不愿结盟,亦不愿迁都,便可自许县增兵,弃守南阳诸地,调动曹仁北上,程公南下。”

  “与我合军一处,先取陈国,再夺汝南、沛国,将刘备赶至淮南一地,此为下策。”

  “只此三策,上策最佳,乃因刘备此人不比袁术,尊王命而布仁德,只要与之结盟,我军无论先取徐州还是先取西凉,皆是其时。”

  “有此人在南,我军来日对敌袁绍,也可方便行事!”

  “中策其次,不与之结盟,便需先驻重兵于许县,先图西凉!”

  “刘备要取江东,年内不会与我军为难,待得西凉一定,迁都长安,则我军便再无后顾之忧!”

  “其下策最急,因刘备眼下已成大势,淮南虽然受灾,陈国却有粮草辎重。”

  “兼之其麾下秦瑱、刘晔、徐庶等皆智谋之士,又有关张武勇,即便我军全面进攻,未必便能胜之。”

  “相反,若是被刘备拖在此地,让袁绍、刘表看到机会袭我军后路,则我军必入万劫不复之地,再难复起!”

  曹操本以为荀攸有什么破敌之计,没想到荀攸建议居然是劝自己退兵!

  听罢其言,他便是眉头紧皱道:

  “莫非公达以为,我军在陈国已不可图?”

  荀攸见状,自是一阵点头道:

  “正是如此,眼下陈县被刘晔坚守,新平又难取之。”

  “刘备援兵未至,我军便被阻于此地,若待刘备援军前来,我军如何与之一战?”

  “此二县难取,此战便无利可图,与我军态势计,当以撤兵为要!”

首节 上一节 262/506下一节 尾节 目录